红楼梦吧 关注:448,258贴子:10,045,815

风月宝鉴之戏中小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7 11:01回复
    红楼梦就是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创作出的一本小说,作者云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中藏真、真中藏假,通俗理想的意思就是虚掩伪饰、暗藏真情,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就是虚掩伪饰,真相藏在影射暗示之中。
    整部120回红楼梦,作者运用的叙事手法就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表现为:不露山水、不写之写、曲笔回护、设想幻化,以虚写实,以幻写实,假中藏真、真中藏假、讳亲者耻、讳友者过、褒贬有度、委婉多讽、一叶知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露珠映日、烘云托月,欲说还休,背面敷粉,以表掩里,绵针泥刺、明镜照物、文约意丰、妍媸毕露、微言大义、暗含褒贬、明褒暗贬、旁敲侧击、意在言外、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虚掩伪饰、影射暗示。
    春秋笔法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言。
    春秋笔法妙在含意模糊,或旁敲侧击,闪烁其词,含蓄委婉,意在言外,从旁烘托,虚掩伪饰,影射暗示,不露本意。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目,或撮其要,删其繁,扑粉涂脂加以润色,顿使恶语变美言。
    春秋笔法的特征是委婉行文,作者往往会通过虚掩伪饰的描述来掩盖事情的真相,但作者并不想说谎,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通过曲折抒笔的方式,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通过影射和暗示让人看清事情的真相。
    暗示提醒的分寸要把握好,不能表现的太明显,又不能让读者看不懂。
    作者不会直接在文中告诉读者事情的真相,好比作者是故意为情节糊上一层窗户纸,读者能否看穿幕后的真相,理解作者的本意,就需要读者通过作者埋下的伏笔和影射暗示加以智慧分析理解。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07 11:06
    回复
      红楼梦就是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创作出的一本小说。
      春秋笔法,设想幻化,以虚幻寓实 、写实。
      何为设想幻化,以虚写实?
      设想就是假想、想象的意思。幻化就是变化的意思。
      要写眼前,却着墨设想虚幻,要写现实,却设想描绘幻化世界。
      笔下之虚,扑朔迷离;虚中之实,更具神韵。
      太虚幻境就是作者设想出来的幻化,以虚幻写实、寓实,如果理解为做梦就是大错特错,太虚幻境就是春秋笔法,以虚幻写实,梦幻就是虚掩伪饰。
      太虚的意思就是空间,幻境就是梦幻之境,太虚幻境的意思就是梦幻空间,梦幻空间就是作者设想出来的幻化。
      烘云托月,以彼写此 ,不正面刻划作品中的主要角色,而是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或角色的兴趣爱好和言语,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线索,通过影射暗示的方式告诉读者事情真相。
      不著一字,以无胜有,不写之写,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其尾,方是神龙。
      露其要处而藏其全,才能显示其潜藏的魅力。
      春秋笔法又如乐曲,戛然而止,则余音缭绕,韵味无穷。倘若倾箱倒箧,一泄无余,则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观表象仅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暗示凭据,其真实意图不著一字,读者需要用穿透性深究思考,才能无中悟有。
      欲说还休,以少引多 ,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忽然收笔,即欲说还休,不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余地。
      由于人生观,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的不同,读者分析出的意思与作者的本意可能会不同,各个读者分析出的意思也可能不同,这类语言正是在这种猜度、体察、品味之中显示出语言的不露山水之美。
      春秋笔法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平面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言,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左右暗示,总之不显露作者本意。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目。
      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语言似乎感情显豁,但读者切勿轻信上当,因为表面的感情是虚假的,内里的真情藏在背后,如喜掩着悲,褒掩着贬,假掩着真等。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春秋笔法是一种含蓄、委婉、曲折、隐晦的写作方法,褒贬尽在曲折的文笔之中,暗含褒贬,表面敷衍,暗藏真情。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吹,对自己不利的就删,对不存在但对自己有利的就编,对存在但对自己不利且删不掉的就骂。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影射暗示、意在言外,或扑粉涂脂加以润色,顿使恶语变美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7 11:08
      回复
        旁敲侧击,从侧面敲敲打打。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本意,而从侧面曲折委婉表达。
        用若明若暗的语言影射、暗示、攻击,或转弯抹角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本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07 11:15
        回复
          第一回原文:石头果然答道:“……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
          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最易坏人子弟。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
          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07 11:18
          回复
            作者开篇暗示,红楼梦中有一小人,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其间拨乱,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暗示在故事中设置一个反派角色,以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这个反派小人角色就像戏剧中的小丑一样,品德败坏,专门给主角设置障碍,制造麻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07 11:32
            回复
              这个小人,如戏中的小丑一般破坏天命金玉良缘,金玉良缘就是神仙安排给补天之材神瑛侍者宝玉的补天济世的光明人生之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07 11:38
              回复
                这个小人是谁?这个戏中小丑是谁?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含蓄委婉的给出了答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1-07 11:41
                回复
                  第二十二回原文:贾母深爱那做小旦的和那做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
                  因问他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史湘云接着笑道:“我知道,是象林姐姐的模样儿。”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象他,一时散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7 11:43
                  回复
                    这段情节作者运用的创作方法就是春秋笔法,含蓄委婉、曲折抒笔、虚掩伪饰、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影射暗示。
                    贾母在贾府深爱的两个人就是宝玉和林黛玉,一大一小,十一岁的小旦暗示的就是宝玉,九岁扮小丑的暗示的就是林黛玉。
                    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
                    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含蓄委婉、曲折抒笔、虚掩伪饰、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影射暗示,作者运用春秋笔法,旁敲侧击告诉读者林黛玉就是红楼梦中的戏中小丑。
                    哈哈!林黛玉如戏中小丑一般。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7 11:47
                    回复
                      作者开篇暗示,红楼梦中有一道德败坏狡诈小人,这个小人是谁?作者运用春秋笔法,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7 11:53
                      回复
                        红楼梦三十六回原文: 宝钗走近前来,悄悄的笑道:“你也过于小心了。这个屋里还有苍蝇蚊子?还拿蝇刷子赶什么?”袭人不防,猛抬头见是宝钗,忙放针线起身,悄悄笑道:“姑娘来了!我倒不防,唬了一跳。——姑娘不知道:虽然沒有苍蝇蚊子,谁知有一种小虫子,从这纱眼里钻进来,人也看不见,只睡着了,咬一口,就象蚂蚁叮的。”宝钗道:“怨不得。这屋子后头又近水,又都是香花儿,这屋子里头又香,这种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
                        不想黛玉因遇见湘云,约他来与袭人道喜,二人来至院中,见静悄悄的,湘云便转身到厢房里去找袭人去了。那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只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傍边放着蝇刷子。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7 11:56
                        回复
                          此段情节作者运用的就是春秋笔法,含蓄委婉、曲折抒笔、虚掩伪饰、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影射暗示。
                          谁知有一种小虫子,从这纱眼里钻进来,人也看不见。
                          小虫子暗示的就是这个小人。
                          哈哈!说曹操曹操到。
                          那黛玉却来至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
                          小虫子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就是在纱窗外偷窥、偷听、叮(盯)人的小人。
                          作者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本意就是:有一个小人,从人也看不见的纱窗外来叮(盯)人。
                          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作者运用春秋笔法,含沙射影、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影射暗示的方法告诉读者:
                          林黛玉就是红楼梦中的小人,如戏中的小丑一般。
                          红楼梦最神奇的就是春秋笔法。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7 12:01
                          回复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林黛玉经常阴阳怪气的用酸话、气话在宝玉面前挑拨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7 12:06
                            回复
                              红楼梦第三回原文: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07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