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吧 关注:1,116贴子:39,261

【史料考据】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丧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让乾隆都觉得“似亦太过”的丧仪是什么样的呢?请看《明太宗实录》细细讲来。
首先声明,徐皇后本人的临终遗言中有一条【“身殁之日,丧务从简省,毋妨臣民”】(丧礼一定要简单节约,不要妨碍朝臣与民众的生活)。
这也就是说,隆重的丧礼并非她的本意,希望有些人不要上纲上线,把“似亦太过”的葬礼归咎于她,她本人的心意,其实最符合朱棣的评价【“虽处中宫,其一念惟在仁民”】。
开这个帖子,只是因为徐皇后的丧仪存在诸多争论,因此我从《明太宗实录》里摘取了皇后崩逝、百日、周期(一年)、再期(两年,即大祥)等重要节点,摘取史料原文以作考证。
#历史# #皇后#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0 22:19回复
    正文开始前,再说一下:
    为何即使徐皇后遗言让朱棣给她操办身后事时【“务从俭省,毋妨臣民】,再加上她平常生活也是【“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但是朱棣仍然操办隆重—— 是因为他愿意给相互扶持三十余年、助益良多的妻子以死后的哀荣。
    就如他靖难成功后,册封皇后册文里所言【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如妻子死后,皇后册谥文里【方朕遘屯之日,历艰险以图回,正后忧虞之时,尽烦劳而佐助】,荷天地之庇佑,赖考妣之福禔,肃靖京畿,奠安宗社,【实后有以相成之也】。
    所以大家也不用把过于隆重的丧仪归咎于朱棣,因为相伴多年又这么优秀的妻子突然去世——既是贤后,又是女中豪杰——他极致的悲伤可以理解、也令人共情,【岂意盛龄,遽焉倾逝。朕心恸悼,万姓尽伤】。
    而且实际上他确实做到了【“毋妨臣民”】,努力不妨碍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个后面原文里会讲。毕竟其实这两口子有一点是共识:体恤民生,民众最重要。
    所以实际上徐皇后葬礼的隆重主要表现在朱棣对自己和大官们的要求上面。
    或许就如册谥文里所言:
    【夫死生者事之常,而册谥者礼之大。】
    其实徐皇后临终遗言也多次强调生死为常事,以此安慰朱棣不要过于悲伤,勉励朱高炽不要表现得悲伤来使君父更悲伤…… 这大概也是在为所讲不要丧仪太过隆重作铺垫。
    所以朱棣就表示了嘛,生死之事为常,但死后哀荣依然要重视。我只要不妨碍民众,就依然是在完成你的心愿啊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0 22:40
    回复
      2025-10-11 22:18: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史料原文正式开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0 22:42
      收起回复
        【太宗实录八十一章:百日】
        是日(甲午)百日,行谥册礼毕,上及皇妃、皇太子妃、皇孙、亲王及妃、公主以下及在京文武官并命妇皆致祭。
        礼部言:初议丧礼,辍朝不鸣钟鼓百日,百官服斩衰二十七日后,素服亦百日止。今已百日,请御正门视朝,鸣钟鼓,百官易服浅色衣。上以梓宫未葬,视朝仍御西角门,不鸣钟鼓,百官仍素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0 23:07
        收起回复
          【百日】重点总结:
          这一段透露的信息实多。
          ①按照礼部的进言,也就是说,其实【崩逝】那段里没写,初次议定时,辍朝、素服的时间是百日。
          可以理解为啥不写,百日挺吓人的了。
          不过,后面还有更吓人的。
          ②一百天这终于到了吧,官员们想着该正殿上朝了吧?于是百官上奏,请御正门视朝,鸣钟鼓、除素服。
          然而,他们的皇上朱棣伯伯说梓宫未葬呢(徐皇后的灵柩未葬于南京),咱还是继续在西角门议事吧,钟鼓也先别鸣了,素服你们还是继续穿着吧(后文【周期】里能看出来,这里其实还少了朱棣的一句话:没事儿,我也穿着呢
          我猜官员们此刻心中是怨怼的…… 不过,不共情士大夫阶层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0 23:19
          回复
            【太宗实录八十一章:周期】
            ○庚戌,仁孝皇后丧周期,上具素服,犀乌带,诣几筵致祭。宫中自皇妃、皇太子以下,在外王国,各遣子或中官及在京文武官并命妇俱致祭,如百日仪。百官西角门行奉慰礼,辍朝三日。在京停音乐,禁屠宰七日。命礼部于天禧寺朝天宫设荐扬斋醮。
            ○是日,云南广南府富州土官知州沈弦经,曲靖军民府沾益等州土官知府阿周广,思西思明府土官知府黄广成等各遣人奉香币致祭。
            ○辛亥。上服吉服,御奉天门视朝,鸣钟鼓。皇太子、汉王、赵王熟布练冠九𧚥,去首绖,负版、辟领衰。见上临。百官素服,乌纱帽,黑犀带。皇孙熟布练冠七𧚥,去首绖,负版、辟领衰。皇妃、皇太子妃、亲王妃、公主以下,皆熟布盖头,去腰绖。宗室驸马及内冠、内使熟布练冠,去首绖,负版、辟领衰。内官、内使随驾,易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差遣在外,素服,乌纱帽,黑角带。文武百官朝参,服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退朝署事,仍素服。遇朔望朝见庆贺,公服朝服如常仪。几筵祭祀,熟布练冠,去首绖,负版、辟领衰。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0 23:21
            回复
              【周期】重点总结:
              ①徐皇后丧周期(去世一年),又辍朝了三日。
              ②朱棣很可能是真的一年不御正殿……其实我一开始非常纳闷,既然已经不御正殿了,为何还要说辍朝,莫非是之前就已经解除了,这只是专门又辍朝了一次?
              但是后文非常清晰,如果不是朱老四一年不御正殿(奉天门)、一年着素服、一年不鸣钟鼓,修实录的大臣们不用专门来讲他“辛亥,上服吉服,御奉天门视朝,鸣钟鼓” …… 这很明显是开始重回奉天门视朝了,让百官跟他一起穿了一年的素服,而且因为由此素服刚除,百官还得继续服浅淡色衣
              注意哈,一年不御正殿,不代表一年不干正事。他只是不在正地方上朝而已,但是有大事的时候依旧去更重要的奉天殿(≠上朝的奉天门),平常依旧召集群臣开会,只不过开会地点从奉天门挪到了西角门,以及服素服、不鸣钟鼓。其实他这段时间真的挺忙的,南边交趾在打仗,不工作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也不是那种美色误国的君主,而是正儿八经的明君,更何况这时候即位才五六年,还要干出一番大事来不负祖先呢
              不过不管咋说,一年不御正殿(≈辍朝一年,毕竟后面一有女眷去世他就辍朝几天,那些日子也不是啥事不干)、不鸣钟鼓、素服一年,对于一个掌握至高权力的皇帝来说,真的够可以的了 ……
              也难怪乾隆的大臣们都表示【“成祖御殿周期,似亦太过”】“周期”其实就是一年,清朝能看到并研究的明朝史料绝对比我们现在多,基本上是敲定了朱棣在徐皇后崩逝后一年不御正殿了
              ③所以这个“辍朝三日”的意思可能是真辍朝。就是说在西角门不议国事,只让百官行奉慰礼。前面徐后刚崩逝后的丧仪里也有提到,哭临+奉慰礼是三天(不过这次肯定不用哭临了奉慰礼就够可以的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21 00:13
              回复
                【太宗实录九十四章:再期】
                ○甲戌。仁孝皇后丧再期,上辍朝三日,御西角门视事。文武百官素服行奉慰礼。命僧道于庆寿寺白云观设斋醮十四日,遣中官诣南京致祭。敕皇太子以母丧未葬,禫后仍服视事,至几筵,仍衰服再期。祭祀,禁音乐,屠宰,同周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1 00:15
                回复
                  2025-10-11 22:12: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期】重点总结:
                  ①百官表示你咋又辍朝了,咋又让我们行三天奉慰礼啊,你真的需要我们安慰吗
                  ②敲打敲打朱高炽,你妈妈还没下葬呢,你继续孝顺吧。于是乎,自永乐五年皇后崩逝,直至永乐十一年仁孝皇后梓宫葬于长陵,这六年来,皇太子朱高炽每年千秋节(生辰)都免贺礼。
                  朱高炽:……行吧,看在是我亲妈的份上,我是真心孝顺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1 00:37
                  回复
                    主干【崩逝→百日→周期→再期】已经总结完了,接下来就是填补一些细节了(比如册谥文及努力不影响臣民生活之类的),以后有时间再整(^0^)/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21 00:43
                    回复
                      等一下,刚才突然发现【崩逝】里有错误,我可能是因为时间太晚了,脑子迷糊了重新发一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11-21 00:58
                      回复
                        【太宗实录六十九章:崩逝】
                        ○乙卯(初四),皇后徐氏崩。
                        ○丙辰(初五),礼部奏丧礼:
                        在京文武官及听选办事等官,各给麻布制丧服,皆斩衰,二十七日而除。服素服百日,服浅深色。自初五日为始(也就是徐后去世的第二天就辍朝了)辍朝,不鸣钟鼓。上素服御西角门。文武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诣思善门外哭临毕,行奉慰礼。明日如之。又明日早,文武官成服,诣思善门外哭临毕,易素服,行奉慰礼。凡三日,皆如之。文武百官自初五日为始,各就公署斋宿,至二十七日止。文武四品以上命妇成服日为始,丧服诣思善门内哭临,三日而止。听选办事等官各丧服,入材监生、典吏、僧道、坊厢耆老各素服。自成服日始,赴应天府举哀三日。军民及妇女各素服,首饰禁用金银珠翠,亦三日。停音乐祭祀百日,禁屠宰四十九日。停嫁娶。官员百日,军民一月。在外文武官服制与京官同,闻讣日,于公厅成服,三日而除。命妇与在京命妇同,亦三日而除。军民男女皆素服三日,音乐、祭祀、嫁娶之禁俱同在京从之。定各王及公主等服制,世子、郡王皆齐衰,不杖期。世子、郡王妃并郡主皆大功同。楚诸王及宁国诸公主并郡主之子皆小功。遣中官以大行皇后讣告赵王高燧及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并召赴京,遣人讣告各王府。
                        ○丁巳,命礼部于灵谷守天禧寺设荐扬大斋。札木哈地面鞑靼头目他阿察儿等来朝贡马,赐钞币有差。
                        ○癸酉,命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于山西五台建大斋,资荐大行皇后。赐白金一千两、锦缎、绫罗、绢、布凡二百六十。赐大国师果栾罗葛罗监藏巴里藏卜等白金、文绮、钞有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21 01:43
                        回复
                          【崩逝】重点总结:
                          ①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次日立马辍朝
                          小徐初四去世,Judy初五即辍朝,应该是没和礼部商量,或者是“通知”了礼部一下。其实我不太懂礼部是咋“商量”这么快的,我一开始都搞错时间了,以为是初七上奏的,后来突然清醒了一下,发现错了……莫非是连夜商量的,要不然怎么会把诸王及公主服丧期都制定好了。而且马皇后逝世时朱元璋也没马上辍朝啊(百日仪时辍朝三日),礼部不应该劝劝
                          也就是说朱棣没太遵祖制,自己直接拍板决定了前几天所有的礼仪,直接辍朝了。大概是由于心情太悲痛了,第二天确实不太想正常上朝了。就如永乐时期的大臣黄润玉记载的关于观相厉害的袁家往事(袁家的人在徐后去世前有给她看相),【皇后崩,上大恸而出】
                          恸:大哭
                          大恸:……
                          ②从此正式定下明朝皇后崩逝后诸王及公主的服制。
                          ③马上把孩子们都叫回来了
                          ④如来大宝法王哈立麻:哈立麻,朱棣封的大宝法王,赐名得银协巴。藏族史诗《贤者喜宴》、其弟子自传《利他阳光》里均记载其在宫中与朱棣、徐皇后的往来。朱棣向他讲述自己的佛教信仰自皇后起,向他夸赞“朕之良师善友者/善知识者/妙善者,皇后也”。上面三种说法是由于藏文翻译的不同。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21 01:56
                          收起回复
                            【太宗实录一百零六章:三年忌辰】
                            永乐八年秋七月
                            ○己巳○……
                            △是日,仁孝皇后忌辰,以未葬,礼同大祥。皇太子命礼部集僧道设斋醮七昼夜。
                            重点总结:高炽宝宝还是懂怎么做孝子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1-21 18:38
                            回复
                              2025-10-11 22:06: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六:梓宫发引】
                              永乐十一年春正月
                              ○丁酉。仁孝皇后梓宫发引,先期斋戒三日,遣官以葬期奉告天地、宗庙、社稷。上具素服,祭告几筵,皇太子、亲王以下衰服随班行礼。遣官祭梓宫所金水桥、午门等门及缘途祀典等神。礼部、锦衣卫、司礼监官设大升舆及明器仪仗于午门外。是日早,发引,上具素服致祭于几筵。皇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孙、亲王、亲王妃、公主以下,各衰服,以序致祭毕,执事者舁梓宫至午门外,皇太子、亲王以下随行,升大升舆,至端门外,皇太子易常服,捧神帛诣太庙辞毕,皇太子仍衰服,在京文武百官并命妇各素服,以序路祭。送梓宫出江东门,至江滨。百官奉辞皇太子、汉王送梓宫渡江,皇太子哭辞,汉王护梓宫行,途中朝夕哭奠如仪。官民迎祭者皆素服。舁梓宫军士千人,赐钞六十锭,米二石,薪三百斤,并复其家。凡官军护送者,人日给钞一锭,缘途给役人夫人二锭,随从汉王官军赐钞有差。
                              二月
                              ○丙寅,葬仁孝皇后于长陵。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11-21 1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