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初,黑龙江省卫生厅委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张亭栋等人到大庆市林甸县民主公社去调查当地一个神奇的“偏方”。
之所以一群三甲医院的医生要受国家委托,兴师动众的调查小山村里的一个偏方。原因有三:一、这个偏方用药很危险二、这个偏方确实有效果三、已经有不少人从这个偏方中获益。
一开始,当地的老中医按祖传偏方把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这三味药做成药捻,是用来治疗淋结核的。但后来遇上了不少想“死马当活马医”的肿瘤病人,用这个神奇的偏方也见效了。于是传言越来越“神乎其神”。导致当地甚至很多其他地区的癌症患者在医院诊断出癌症后,不接受标准治疗就跑来尝试偏方了。
1971年,经过无数次实地走访患者后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医生团队们决定留下来,好好研究这个偏方,发挥它更大的作用。由于张亭栋主任主要是研究血液病的,所以他首先思考的是用这个偏方来治疗白血病。为了弄清楚,到底是偏方中的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那一个具有抗瘤作用,研究团队采取了一个“世界领先”、“古之未有”的方法——将这几种以往只能口服的成分静脉注射。他们将病人分了几组,分别注射不同成分的药剂,以弄清楚砒霜、轻粉和蟾酥中究竟是谁在起作用。
除了同时含有三种成分的药,他们还把砒霜和蟾酥做成一种药,砒霜和轻粉又做成一种药,相互比较。 结果发现,这三种药的优缺点很明显:含有轻粉的药会造成蛋白尿,伤肾;含有蟾酥的药会导致血压迅速升高,头疼、头昏。两种药“弊大于利”肯定不能经常静脉注射了,那单纯使用砒霜呢?结果单用砒霜治疗的时候,效果出乎意料——仍然很好。
在1973年,张亭栋等人在《黑龙江医药》发表的论文中再一次将偏方中有效成分的范围缩小,锁定为砒霜中的“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并且将它们命名为“癌灵一号”尝试用于白血病的治疗。——这篇论文也成为这是国际上最早临床应用砒霜注射抗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