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307,118贴子:6,895,884
  • 6回复贴,共1

【闲聊娱乐】聊聊德法存在的现实意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上海1楼2024-10-13 14:18回复
    其实早在格美出来以后就一直想发一个帖子,但没找到机会,今天刚好有空才能和大家聊聊在我自评超过70年的西太风季以后,德法给我带来的一些想法,此帖子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权威。
    首先我们要搞懂为什么会有德法这个东西?
    在1969年之前,全球各地卫星匮乏,能够全天候看热带洋面的卫星没几颗。而二战后霉菌在太平洋进行的大量科研和军事行动以及60年代冷战格局导致了当时的世界了解热带气旋强度最好的方式是飞机实测,飞机在台风眼中放下投落送记录气压温度风力等各项数据,再结合机载雷达以及一些特殊手段(如观察海平面和云的变化)来给台风定强,虽然这些观测手段有点粗糙,但不得不说实测仍然是迄今为止了解台风强度的最好手段
    1969年之后,卫星大量升空,科学家们通过大量云图发现,台风在卫星中的形态似乎可以和实测强度建立某种关系,这便是德法诞生的原因。这也是德法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意义:台风的云图形态和实测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函数


    IP属地:上海5楼2024-10-13 14:26
    回复
      2025-08-31 11:15: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1970-71的某个时候,初代德法登场了,初代的德法很简陋,简陋到它只是根据云图上的卷绕程度来判断台风的强度,1972年台风Tess,台风Betty等,德法作为一种辅助定强工具参与定强。
      在随后几年的探索中,德法发现了“眼”的重要性,至此准确度开始大幅度提升。随后德法发明了不同的pattern去研究不同发展模式的热带气旋。

      再之后德法还发现了洋区特性,比如西太台风降压多,北大降压少等等,由此1975年由Atkinson和Holliday研发的第一版风压对应关系出炉,第一次揭示了台风的气压和风速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原版风压对应公式是纯粹的基于实测,运用到云图的地方很少。
      等到80年代,德法已经成为主流判断强度的工具,此时有两种定强手段:一种是通过云图用德法得出风速,然后用风雅对应关系得出气压;另一种是用实测得出气压,然后用风压对应关系得出风速,两种定强手段相辅相成,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给予定强。此后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1是GMS系列的升空让厕所有机会用到更高质量的云图进行定强,告别了低聚的ESSA和DMSP时代。2是正式德法1984年登场并广泛应用,因此实测年代的最后几年你会看到机构的评价风格开始向德法倾斜,等到80年代末期德法已经成为西太主要且唯一的定强法了。


      IP属地:上海6楼2024-10-13 14:41
      回复
        成为西太主要且唯一的定强法意味着另外两件事情:
        1.西太的所有台风,将被放在一个统一标准上进行比较
        2.德法是卫星年代以来,涵盖台风最多,范围最广的分析法,没有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你看德法在某些台风的定强上会有倾向性,比如大眼多雨带松菊可能就比小眼瞬爆针眼台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产生的误差完全在一套定强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况且德法本身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当然这是后话。


        IP属地:上海9楼2024-10-13 14:46
        回复
          当然德法暴露出的问题不止这一个,另一个比较大但是很多人没考虑过的问题是,为什么机构把所有报点间隔设置成6h?为什么不是3h或者12h?
          在1984年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被给出了:因为热带气旋的云图形态是每时每刻变化的,所以为了能让电脑更好的去分析台风强度,德法实际上用的是六小时平均风速,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会在德法里看到诸如MET这样指数的原因,它的另一个目的是确保台风在这个6h时间段内的变化是平滑的,如果不平滑,那么也要给他平滑掉。
          但这样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现在所有的定强,不都是一个时刻的风速吗?比如12Z给出155,那就是说明在12Z那个时刻一个台风有155kt的风速,所以这触碰了德法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实际上是用过去6小时的平均强度,去推算台风在后一个时间点上的瞬时强度。
          有人会和我争论说“这个其实不是瞬时强度,厕所的评价都是1分钟平均的”,我承认你说得对,但是用过去6h平均风速去推算下一个1分钟的平均风速,难道就合理吗?
          你会发现这个定律在爆发台风身上格外不好用,事实上不只是爆发台风,任何研究过台风实测的人都知道,光台风的阵风就能和1分钟持续风差的多大,而6小时平均风和1分钟平均风的差距,恐怕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大的多。


          IP属地:上海11楼2024-10-13 15:01
          回复
            所以说了那么多,看看我们现在总结出哪些规律:
            1.德法建立了台风的云图形态和实测某种对应关系
            2.西太尽可能多的台风,被放在同一个标准上进行比较
            3.德法的另一个核心机制,是用过去6小时的平均强度,去推算台风在后一个时间点上的瞬时强度
            总结以上三条你会发现,德法它根本不能叫做一个“定强法”,他应该被叫做一个“比较法”,类似我们现在用的萨弗尔辛普森分级法(即C1-C5)。
            德法的作用,根本不是告诉你这个台风有多强,因为根据结论3,它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因为根据实测,台风的1分钟持续风速不可能由数小时平均风速得来,变化也未必是平滑且连续的。
            所以至始至终,德法和实测就是两套分析法,它们俩完全不相干,完全不重合!他只能告诉你“谁比谁强”“谁比谁弱”,但是不可能告诉你一个台风是155kt还是165kt。因为从一开始,它的作用就不是这个。
            所以这才是最关键核心的问题,以台风格美举例,它的形态和雷达探测(姑且认为是实测)差距巨大,这导致在台风评价上存在125-155kt的各种争论。那么从我前面总结的定律出发,你会发现:
            1.格美在德法中,能获得C4的分级
            2.我们只知道格美处于什么分级(比如C4),但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强度
            3.雷达探测出的150或者155kt,和格美的分级,不矛盾,两者是并立关系。
            我知道这很难以让人接受,因为德法当中不也有风速吗?那德法当中的风速干什么用呢?
            以下是我要提出的最后一个观点:德法的风速,只用来分级,不用来定实际强度。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举个简单例子,大家嘴里天天在说165,170,超顶超。我问大家一下,这些所谓的165,170台风,实际强度真的是165和170kt吗?,比如165kt的布拉万,和170kt的天鹅或者海贝思也好,它们的实际风速真的只差这5kt甚至10kt吗?我想差更多的概率只会远远更大吧
            这就是德法的风速的实际意义,它只负责给台风分类别,我们可以把足够多的台风分到足够细的类别,只要你想,德法风速都可以精确到1kt,可以给台风分出十几个级别来,但是这永远不代表台风的实际强度。


            IP属地:上海14楼2024-10-13 15:18
            收起回复
              那么继续延续14楼的说法,现在差不多95%的自评,是刻意混淆了“德法”中的风速概念和实测中的风速概念。这才导致了为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定强",因为大多数人真的把这两者混合在使用,造成了混淆。以格美举例:格美是一个在德法中拥有125kt级别并且实测中拥有155kt的台风,如果这么说,大家会不会更清晰的理解一些?
              然而既然牵扯到自评了,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自评中的另一件事:即标准性
              我观察下来现在存在两种自评风格
              第一种是竭尽所能还原台风的真实强度。举个例子,在格美的无实测段用德法评价,在有雷达和陆地实测段用雷达和陆地实测评价,这种评价风格的好处就是准确。
              第二种是保证标准的一致性进行定强。还是格美的例子,格美虽然有155kt的实测,但它在形态上仍是125kt,那么他就不应该比同级别的其他台风有更强的定强,因为“实测”不是在统一标准(即德法)内,这种评价风格好处是横向对比会更好。
              我个人本身对这两种定强法则无偏好之分,但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种定强法则需要避免横向对比,因为横向对比是“德法”的专用属性,而不是“实测”的专用属性,你不能说一个实测155kt的台风比德法130kt的台风强,哪怕看起来真的是这样,因为你在对比的时候跨标准了。
              第二种定强法则需要避免“精确性”,两个形态一致的130kt台风,不能一个因为有了155kt的实测而说它比另外一个130kt的强,理由同上。
              讲到这里大家会不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
              很多人在定强的时候喜欢先画靶子后射箭:我想给台风155kt,所以我去找支持155kt的证据,无论是实测还是德法,只要支持我就全拿来用,这是严重错误的!


              IP属地:上海28楼2024-10-13 22: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