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71的某个时候,初代德法登场了,初代的德法很简陋,简陋到它只是根据云图上的卷绕程度来判断台风的强度,1972年台风Tess,台风Betty等,德法作为一种辅助定强工具参与定强。
在随后几年的探索中,德法发现了“眼”的重要性,至此准确度开始大幅度提升。随后德法发明了不同的pattern去研究不同发展模式的热带气旋。

再之后德法还发现了洋区特性,比如西太台风降压多,北大降压少等等,由此1975年由Atkinson和Holliday研发的第一版风压对应关系出炉,第一次揭示了台风的气压和风速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原版风压对应公式是纯粹的基于实测,运用到云图的地方很少。
等到80年代,德法已经成为主流判断强度的工具,此时有两种定强手段:一种是通过云图用德法得出风速,然后用风雅对应关系得出气压;另一种是用实测得出气压,然后用风压对应关系得出风速,两种定强手段相辅相成,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给予定强。此后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1是GMS系列的升空让厕所有机会用到更高质量的云图进行定强,告别了低聚的ESSA和DMSP时代。2是正式德法1984年登场并广泛应用,因此实测年代的最后几年你会看到机构的评价风格开始向德法倾斜,等到80年代末期德法已经成为西太主要且唯一的定强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