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 关注:64,131贴子:422,997

回复:写在第三次法考失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信任”,我想到很久之前的一个小故事:
一孩子通过梯子到阁楼帮父亲拿东西,底下的父亲把梯子抽走,对阁楼的孩子喊:
“从前有个家长,他对在阁楼的孩子说,来,跳下来,我接住你。
孩子听他的话就往下跳了,结果他爸爸却松了手躲得远远的,让这个孩子直接摔到了地上,并且对孩子说:‘今天我是想给你上一课,那就是永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永远要有自己的判断。’”
该父亲也跟孩子说:“来,你也跳下来,摔疼了,也长个记性,今后就不容易吃别人的亏了。”孩子被吓得嚎啕大哭,但经不住父亲的再三勒令,最终一咬牙一闭眼,心一横,就往下跳。
这次他却被他的父亲稳稳地接住。
在男孩诧异的目光之中,父亲说:“傻孩子,我是你的父亲,你不相信我,还能相信谁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4-12-01 00:03
回复
    瞧,“信任”其实也可以有很温情的表现形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4-12-01 00:04
    回复
      2025-11-17 16:2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电影的末尾,让我感觉小儿子像终于走出楚门的世界的感觉。考上清北到底是,父亲认为这样做才算成功了,还是孩子真真切切想要这样去做呢?被保护得很好,被安排得很妥当,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幸福吗?
      关于教育,最常见的做法,一个是“家长主义”,另一个就是“放养主义”。
      “家长主义”会认为,孩子没有自己的认知,也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好,所以要给他们就应当接受我们的安排,虽然现在不幸福,但将来,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良苦良苦。
      而“放养主义”认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命,命中只有一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他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关系,只要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我们没办法去判断孰对孰错,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而然,也不会存在某种方法就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所有人终其一生,也都不过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建造属于自己的堡垒罢了。
      写《忏悔录》的卢梭说他太忙了,因为他所有时间都忙着去爱人类了。
      为了爱人类,他不得不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往孤儿院。
      爱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很容易的,我们只需要喊一喊口号。
      但是爱一个具体的人是很难的。
      所以卢梭可以去爱人类,而没有去爱他的两个孩子。
      沈腾饰演的父亲,先是给大儿子,堆满了各种buff,发现效果远达不到预期后,便开始“练小号”。
      他选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方式来“磨砺”儿子。
      结果儿子高考弃考,在试卷上画出自己儿时记忆中泳池底部的鹰。
      他在以这种方式来抗议他所被剥夺的“公平”。
      到这步,父母和孩子,都属于“两败俱伤”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4-12-01 00:04
      回复
        大多数人都有日复一日工作后的疲惫,回到家后又得承担“大人”的角色和义务,所以我们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很可能也会在某一瞬间被孩子的一些行为所点燃,炸裂。
        我们会为自己辩解:我也是第一次当家长,所以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但其实这有一个悖论:我们也曾是小孩。
        我们也曾是孩子,所以我们应当知道,作为孩子的我们,不希望被怎样对待。
        我们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为什么在我们当家长以后,还强加给孩子呢?
        这不也是“媳妇熬成婆”的另一种表现吗?
        孩子不应该是任何人的战利品,或枷锁。
        他们不是附赠品,也不是归属物,他们全都是独立的个体。
        所以那些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并不属于自己的孩子。
        这不是望子成龙,这个叫自己梦想的另一个“工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的距离,而是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
        知道再多,也不如踏踏实实做到一些来得实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4-12-01 00:05
        回复
          时隔六年,二刷《无名之辈》,看到的却是很多很多的爱……
          元旦的《无名之辈2》一定要去贡献一下票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4-12-02 21:30
          回复
            美国为了宣扬奋斗精神拍了《我们的父辈》系列,中国随之也拍了中国人自己的父辈(《我们的先辈》)。
            美国搞了《萨利机长》,个人英雄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机长《中国机长》。
            美国拍《完美陌生人》质问我们每个人:枕边人都在想什么,你在想什么,都敢摆明面上吗?随后我们也来了《来电狂响》“还以颜色”。
            美国出一部《消失的她》,我们也有了《消失的爱人》。
            为了鼓吹自己司法制度的“民主”,美国整出《十二怒汉》,我们随即匹配上《十二公民》。
            美国人觉得八公很温情,想赚点眼泪,我们也土生土长出了“八筒”。
            有时候觉得在《人生大事》里面好像能窥探到《入殓师》的影子……
            所以近年来,我觉得电影越来越无聊。
            但是第2次看《无名之辈》,我不相关地想到了我们的孙悟空到了日本成了《七龙珠》的超级赛亚人。
            《狂飙》也被翻译成日语成为“黑帮”素材热剧。
            “打铁花”也成了日本的“白月光”,傩(nuó)戏甚至被“加工创造”(更多的的被扭曲)成了日本的开幕式……
            国家需要他自己的文化。
            如果一直只能接触到别的国家宣扬他们的“真善美”,这个就是“文化入侵”。
            真正要强大的国家,一定不能只听“外界的声音”。
            别人“大张旗鼓”“大举进攻”,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理”“坐以待毙”。
            在这个角度上,我突然理解了“翻拍”。
            “为我所用”,有时候就像饮鸩止渴,不一定顶用,但能解一解燃眉之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4-12-02 21:31
            回复
              写完《谁不是拼了命走到生命的结尾》,我想到了以前读书时期,抄作业都要美其名曰:“借鉴借鉴贵大作”。
              “拜读学习一下你的先进思想和学习经验成果,对陶冶情操有大用。”
              “你的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赏心悦目,可否借你作业让我照葫芦画瓢?”
              反正“一个主义”(借鉴主义),“一个思想”(学习思想),“三套理论”(戴高帽儿、阳春白雪、给足面子)组合下来,没几个吃得消。
              饶是有些“脸皮厚”软硬兼施而不得奇效,也只好自认倒霉,将赵王张李各自的玩意儿都“吸收吸收”,进而产出具有我个人特色的、似乎是唯一正确的、当下最先进的作业上交老师也不失为“曲线救国”。
              江湖不只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人情世故。
              老师也懂人情世故。
              老师都对青少年心理学有所涉猎,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都好面子,揶揄道:“你这涉猎广泛,真乃博学强记之士,不知师从哪几人?”
              知道理亏,倒还嘴硬:“崩管作业对错,我态度端正,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此处不行,彼处胜利嘛!”
              我的立意点这么高,把老师吓得一愣一愣的,甚至都不敢“伸伸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4-12-03 00:17
              回复
                抄个作业都要一套一套,更何况人类认知的迭代升级,本就更漫长。
                所以作品难免会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影子。
                论文查重,给我们划了一条限度:超过这么多,我们就不认为这就是原创了哦。
                所以相似的作品,不一定就和抄袭划上等号。
                商业需要本土化,你哪怕是跨国大企业牛逼轰轰的不行,强龙不压地头蛇,到别人地盘挣钱,就得符合人家的口味喜好,不然我凭啥买你的账?
                在经济上而言,可以称得算是重大创新的东西,其实真的很少,无非都是炒炒冷饭。如果一定要等到经典作品才发布,那会白白错失很多“货币流通”的机会——没有新书出版,没有新电影上映,很多人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吃啥?精神食粮使人充实,但不会使人敦实。
                连范仲淹去杭州赈灾,都要想方设法刺激富商消费,进而带动消费,基于这一点,罗斯福新政也显得不足为奇了。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一直都只能接触到别的国家的作品,潜意识就一定会觉得:哇他们好厉害,好向往他们的生活。这样民族自信的根基就会被腐蚀。
                我们自己确实是有点东西的,但别人的宣传比我们好,别人的噱头比我们更加响亮,我们肯定会被吸引过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文化能强国,那么,当文化坍塌了,这个国家也终将会被抹去。所以,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支持拍本土素材,宣扬本土民族真善美,也是和国家需要一拍即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4-12-03 00:17
                回复
                  2025-11-17 16:2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前做文科的论述题是最轻松的——怎样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科技,地理位置等去改写一下材料,绝对能拿到一半以上的分数。
                  所以我一直觉得文科是没有用的。
                  然而我一直忘了非常重要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毕业以后的这几年,有很多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好像都有点明白了。
                  教育注定具有滞后性。
                  这个滞后性是双向的结果。
                  国内环境,国际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段时间,甚至是好几年间,某些专业人才的紧俏。等到学校真的培养出来,“风口”很可能也得过去,之前为人所趋之若鹜的,可能也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境地。
                  想起了高考,同样是文科,同样是广东,考同一所外省学校,法语西班牙语,就是要比其他语种收分要求高非常多。
                  但你就是架不住全球经济下行,非洲也不复“满地黄金”。
                  谁能想到“国际”制裁俄罗斯,中俄贸易急剧升温?
                  大多数人也不可能预见到中东消费力强势崛起,东南亚消费开始抬头……
                  时代有机遇,任何一个变化之下,肯定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
                  实在想不明白的问题,就别去想了。
                  因为多年前射出的子弹,可能正在等某一个午后“正中我们的眉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4-12-03 00:1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4-12-04 19:59
                    回复
                      老妈会把吃不完的剩饭,舀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窗台晾晒,等干透了,变得坚硬,统统收入一塑料麻袋中。
                      出于好奇,问老妈这是要做什么伟大工程。
                      老妈说这是在做米饭锅巴。
                      我内心无比诧异:这样的米粒别说满是灰尘,还嚼不动呀。而且放在麻袋里面直接与塑料接触,吃进人体,对健康应该有一些影响吧?
                      刚想开口“提醒”一下,想到这又得面临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判”,便又作罢。
                      过年回乡时后备箱塞了俩麻袋米粒锅巴。
                      内心犯嘀咕:这是搞啥?
                      但我从不是多嘴之人,其实这句话更多的是我的“自夸”。
                      我觉得我对自己有“道德上”的“义务”,所以我尽量选择了一个中性词去形容我自己——不多管闲事。
                      但实质上,我就是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
                      看到这些干米粒儿,我内心想到的是“黑作坊”不良品,不健康,打死我都不吃,但我什么都不说,我甚至都不出言“提醒”。
                      狂奔400多公里来到外婆家,帮提着这俩麻袋到老妈指定点“交货”——鸡窝旁。
                      我恍然大悟——淳朴的农民都非常珍惜粮食,他们是最清楚“粒粒皆辛苦”的人儿,所以他们绝不允许浪费,自然而然也不会想着用白花花的稻米去养鸡。但要让鸡结实、肥美,稳定的粮食来源,又非常重要。所以老妈出此下策。
                      舀成一小块一小块,能更快变干,而且使用喂养的时候也非常方便——抓一把带走即可,可以说没什么“重担”。
                      今儿看《再见爱人第四季》,节目中讨论“自私与自我”时,我突然想起了外婆的鸡粮。
                      我看到这些米粒的制作,我知道他们是不能吃的,但我以为老妈她会“傻里傻气”的真用来吃。这是我的“自我”,在这里表现为“理所当然的揣测别人”。
                      但我什么都没有说,因为我知道“辩驳”不了老一辈“一贯如此,未见不妥”的经验主义。这里就是我的自私。
                      看到老妈运输这些米粒儿,哪怕我心中疑窦丛生,但我缄默不语。在这里我的自私和自我混杂共生——我的冷漠,我的不在意难道不也是我内心的一种映射吗?
                      老妈为外婆准备了一年的米饭粒,但从价值判断上可以说一文不值。
                      我甚至还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道德高地”上居高临下阴阳怪气:妈,你可真会孝敬老人家呀!
                      老妈没有一年一度的崭新的毛绒大衣送给老长辈,也没有最新版的苹果准时安排上。
                      但是有一种爱叫做时刻记挂。
                      买新衣服不一定需要逢年过节,我看到你需要,我可能马上就买了。
                      买最新款的手机,你不一定用得习惯,捣鼓一通可能真的没有老人机方便。
                      有时候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送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为了“作秀”,显得自己很孝顺,很有心意,还是说 对方真的很需要这些东西,或者很想要这些东西?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主语对换也是成立的。
                      一下子、一些瞬间可以想到别人,很多人都能做得到。但时时刻刻把别人记挂在心上,真的很难。
                      但切忌从这个极端,走往付出一点点就自我感动的不行的极端。
                      在我眼里所有的自我都有自私的内核。
                      自私自然而然被自我所包裹。
                      这不仅仅是米粒花的故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24-12-06 21:31
                      回复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怀着刻毒的心理来摧残美好的东西。这些人就是在走路的时候,也要专门踩踏路边一朵好看的花或一棵鲜嫩的草。他们自己的心已经被黑色的幔帐遮盖了,因而容不得一缕明亮的光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4-12-07 19:57
                        回复
                          “魑魅魍魉”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公三年》,原本是指三种妖怪:魑、魅、魍魉。在民间传说中,他们是由山泽中的木、石、禽、兽等变化而成,后来泛指古代传说中的鬼怪,也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24-12-09 15:44
                          回复
                            :一棵树说:在我体内藏着一个核心、一束光亮、一种思想,我是永恒生命中诞生的生命。永恒之母大胆创造了我,我是无可复制的尝试和杰作,我的形态与肌理无可复制, 我叶冠的每一场舞都无可复制,就连我树皮上最细小的疤痕也无可复制。我的责任所在,就是用这无可复制的生动表达,去创造和显化永恒。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4-12-28 21:26
                            回复
                              2025-11-17 16:1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见爱人里头,葛不懂刘为啥不愿意分享他小时候的细节。
                              葛喜欢一个人,会想尽办法收集对方零落四散的碎片,以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他,真的可以说是爱了对方的全部。
                              刘的心理也容易理解,如他所言:“大家的橡皮都是带香味的,就我没有。我也想考全班第一,运动会第一,打篮球最好,但我没那个能力。”
                              男生最虚荣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小时候。
                              在最虚荣的年纪里却一无所有,也不能被及时地很好地疏导,注定会走向偏激。
                              所以说自傲的本质很可能是自卑,自卑往往是特立独行的内核。而“面子”会构成脱不下的“长衫”,代表了其“自尊”。
                              一层层的鳞片是伤痕愈合后的添附,所以,对方要袒露内心,就得付出血淋淋的代价,这也是刘不敢,也很难袒露的原因。
                              人都会有“应激”反应,当外界刺激太强,“鳞片”会更用力“缩合”以抵挡外界的“进攻”。
                              时不时能看到不少关于时下热门综艺的“分析”视频,当某一主角风向不好的时候,所有的火力都会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
                              有不少人甚至能够“深挖”这个受审判者的过往资料和言论。
                              这个本质其实叫“舆情”。
                              另一个叫“风向标”。
                              “舆情”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真正需要的人就是叫“正义比将战胜丑恶”。别有用心的人就各怀鬼胎。
                              “风向标”往往从“舆情”中衍生。
                              有人相信“狐鬼”故事,那就会有人用心去编的有板有眼,想要不被“编”,有一个方法就是去了解那些人都会怎么“编”。
                              互联网冲浪时代,信息泛滥,阅读了多少信息并不能代表自己多么牛逼,筛选了多少信息才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流量,或者说为了彰显自己的“正义感”,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实锤”。
                              论事不论人,不因人废事,坚持这样做,才能尽可能的靠近事件的共通性,这样才不至于今天被张三唬的一愣一愣的,明天又觉得李四有理,后天又说王五真知灼见。
                              知道的越多,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非真相本身。
                              所谓全部的“真相”,其中包含了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情绪,以及各种客观要素。
                              而人又是交互,千人哈姆雷特,怎么可能会有百分百的“真相”呢?
                              摒弃非黑即白的两极,才能感受更多交织在黎明与黄昏的独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5-01-08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