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吧 关注:64,131贴子:423,056

回复:写在第三次法考失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童话其实是说给大人听的。
我人生沉淀还太浅,很多似懂非懂。果然,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不过学会了:西方神话里山羊代表邪恶,传说撒旦的坡脚就是山羊脚。——《快乐王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11-10 11:30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11-16 20:18
    回复
      2025-11-17 17:59: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地上本没有路,乱走的人多了,我也便乱走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11-18 13:36
      回复
        广东秋凉,选裤子,之前没留意,所有尺码价格都一样的。
        难免心生困惑:最大码和最小码,用料肯定不一样呀,统一定价,这不要亏嘛?
        也想起很久以前苹果手机,不同颜色定价是不一样的,白色要比黑色贵200,这样当时的果粉又爱又恨:“高端白,同品牌手机还分出三六九等啦?”
        当时我也不明白苹果的操作:这不纯扯淡?但最常见的还是耐克等美国牌子——同一系列不同的码数甚至同一颜色不同码数都能差个几百块钱。
        可以说我们很多国产的鞋,也是学了他们的一些玩法。后来我了解到有一样东西叫做色母,英文名称叫masterbatch(业内懒人缩写为MB,第1次见该缩写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联系上下文,也猜不到个所以然来,只肯定不是国内骂人的话)。MB,最主要还是用在塑胶原料当中,日常生活中所见很多五颜六色的塑料,它功不可没。
        简言之,让塑胶异彩纷呈,靠的就是添加不同的色母,也就是“调色配色”。诚然,调色配色的方法很多,色母法只是其中一种。其最大优势——颜色均匀且耐久。(这其中牵扯到一个叫“色牢度”的名词,就不展开了)。增减色母会增加生产工序以及生产所需的原料,会带来额外的人工成本以及原料成本,可能还会有机器折旧费用以及机器使用、维修成本等。
        这就是同样材质情况下的塑料,不同颜色下价格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我不懂手机等是否也是同样的原理,但估计大差不差。
        基于塑胶色母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耐克等商品的同款不同色不同码数的差异定价了。
        那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买到的衣服等,都是一样定价呢?
        个人看法是,这其中牵涉不同的贸易主体的特性。
        工厂?贸易商?商超?百货便利店?独代?
        无论是刚开始的b2b(Businesstobusiness,2的英文是two,和to同音,企业对企业。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些搞缩写词的人,是很装x的天才)到后来的b2c(Businesstocustomer企业对个人),到现在最火的就是o2o(Onlinetoonline,线全互联网贸易,最常见的就是美团优选盒马生鲜次日达)。商品从生产出来,最终流到消费者手上所需经过的环节越少,消费者所需要支付的对价相对越少,这就是互联网平台贸易带来的最大优势。我们都知道网购比实体店总体来说要便宜不少,那我们试曾想:为什么身边的生活用品超市等,依旧会有拖鞋袜子牙膏等东西出售呢?
        因为刚需性。
        或许,脚上的拖鞋突然开裂了,肥皂不小心掉厕所被冲走了,刚搬了家,很多东西都没带,那我不可能等一两天快递的到来。很多东西可能只是我们没有经历到,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或推测。但我们不应用我们已有的认知,去否定他人。
        有时候我们需要允许中间商去挣我们的差价。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业行为一定有风险,正如人生一定也会吃这么或那么一些亏。但千万注意不要吃亏太多,吃亏太多那叫冤大头,甚至是傻瓜。过犹不及嘛。 那回到裤子在网上同样售价的问题上来,这些都可以被叫做是生活必需品,也可以说是生活刚需,商家做不到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分别定价难免讨嫌,消费者很难买账——天底下又不止你独一家,爱谁谁。
        所以,在某个市场(市场的概念可以很宽广,比如说整个本土市场,整个中国市场,整个东亚市场,整个亚太市场,全球市场……),针对受众群体,里面大多数受众/终端消费者,需要什么码数呢?
        假设现在,我作为商家,卖薄款长裤,市场范围是中国,但在纬度偏高的地方,现在的温度不一定适合这款薄款,那我定价的时候很可能就要考虑纬度偏低的。纬度偏低,衣服,那这个区域的人,身高中数?众数?平均数?我卖出去的裤子,大多数能挣钱,少部分保本,极少部分亏一丢丢,那我总体还是能挣钱的。所谓的“成本核算”,估摸着也是这个理儿。
        我当然可以砍掉完全不挣钱的项目,但如果我坚信我的产品非常好,能得到不少的口碑,那么,少数不挣钱的项目,相当于我投资了“行走的口碑”。
        营销不一定非得是精心打扮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入脑不忘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还有“熟人社会”的口耳相传有口皆碑。
        当然,一个市场可以有很多种玩法,成王败寇,成功的人随口都是“金句”,找准自己的商业模式就好。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11-19 12:43
        收起回复
          黄圣依➕杨子,看着非常成功美满的一对,实际也是一地鸡毛。当婚姻中的一方过于强势过于自我,想方设法去强调自己的权威性,需要他人都按照自己指令去行事,这类性格,容易做一点事情,于己是自我感动,于对方,则是负担;于他人,则是笑话。
          节目组一灵魂拷问:
          你认为对方最害怕失去的是什么?
          “钱。”
          “美貌。”
          一个成了伴侣眼中“掉钱眼里”的生意人,另一个则成了对方眼中的“战利品”。最熟悉的陌生人也不过如此,明明生活得那么近,彼此却总是距离那么遥远。
          送了那么多玫瑰和百合,只是自己认为对方喜欢。或者说,对方应当喜欢——我这么“费尽心思”地对你好,你咋这么不知趣呢?
          我们也很容易犯的错误:我都给你送了一车的苹果了,你怎么还是对我爱答不理呀?真是不懂人情世故。
          但对方可能只喜欢吃雪梨。
          一段感情里头,一旦一方需要另一方对自己感恩戴德,此时,在这段感情中,更多的不再是爱,而是“成就感”和“满足感”。
          感觉杨并没有给予黄足够的尊重,公众场合下,谈及对方“没文化”,“揭短”等的打压,当事人心里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爱之深责之切。但往往这类人被如此对待,脸上也会觉得挂不住。所以我一直觉得人都是双标的,当规则对己有利,就强调规则;当原则得心应手,转而谈原则问题。
          趋利避害就是人类的本性,绝大多数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去演绎这句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11-21 21:13
          回复
            刘爽葛夕,性格对比很鲜明的一对儿。葛夕很爽朗,性格特点非常鲜明。
            一个看着很“躺平”,另一个“据理力争”。婚姻到底是互补还是相似能走得更远,这个倒很难说。就像我们自己更喜欢跑长跑还是短跑呢?
            短跑要求强爆发力,长跑则要求更持久的耐力,然而每个人的特点长处都不一样。所以人生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自然也没办法去生搬硬套他人的答卷。
            当剧组让麦琳李行亮说出对方渴望但未曾实现的梦想时,一个说“我不再忙于工作,而是能陪她世界旅行。”对方的回答却是“希望你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别说当事人了,作为看客,我也愣了一下。
            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爱得深沉。
            一个人操持家务真的很累的。全职太太,内心容易失衡——我为家庭的付出,在对方眼里,会不会和他带来的经济来源的价值等平呢?全职丈夫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子”问题——这个人能否经得住别人嘴碎说自己“吃软饭”不像个男人呢?全职丈夫的另一半往往是事业型女强人,但凡事业型人,往往性格某部分会异常尖锐,相互依偎的时候,另一方会不会被戳伤呢?
            “隐形付出”,我喜欢这个名词。
            是啊,李求婚的木屋是实体的,所有人都看得见,都会夸他好浪漫。但是麦在家里做的好饭菜,则不一定会被大家所看见,不一定能被称道。
            我在想,我是否也在用物质付出来衡量评判情绪价值呢?
            突然想起《小王子》里面说:“你瞧,你跟大人说这栋房子很漂亮,有一个大花园大花园里面有很多漂亮的花,人们往往不会在意。一旦你跟对方说,嘿,看,那栋房子价值十万法郎!人们一定会说,wow,那可真是1栋非常漂亮的房子呀!”
            打篮球有抢篮板,篮板厉害的往往远不如得分厉害的出名,但他们都是团队获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11-21 21:15
            回复
              挣钱养家的,是家庭成员;勤俭持家,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序,也是大功臣。能力强的上台演讲,背后一定有默默贡献的。助攻和射门,各有各的精彩。
              捻手腕上的手珠可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大笑也可以掩饰尴尬。所以线下实体互动,是没有办法被替代的。文字也好,语音也好,视频也罢,都不能。
              面对面沟通时,人的情绪或内心真实想法,或多或少都会通过肢体语言暴露出来。
              《婚姻生活》中采访过一对看着让人艳羡不已的老妻老妻,实则,情感中也是各种裂痕。余华在《兄弟》的末尾描写了小关剪刀夫妇的爱情故事:小关剪刀漂泊在外看见一女子在河边哭泣着洗衣,不知怎的就喜欢上了对方,让对方跟自己“浪迹天涯”。女子不搭头不搭脑地说了句:“我的衣服还没有晾干。”小关剪刀:“衣服晾干了我再来。”第二天一大早,小关剪刀到女子屋门前时,女子已经收拾好行李。小关剪刀问:“衣服晾干了?”答:“晾干了。”“走吧。”两人自此便一同流浪。
              剧尾,烟花,有人相互依偎静静欣赏,有人手忙脚乱,有人相对无言。人类的悲欢确实并不相通。
              婚姻,不一定有感情,有些人是政治联姻,他们也只能接受。
              婚姻,也一定会面对正面的、负面的,好的坏的,都得接住。因为诗和远方是愿景,柴米油盐是当下。脱离实际谈理论,如空中楼阁,很容易坍塌。说爱是很轻而易举的事情,正如卢梭所说的“爱人类”,爱一个群体,太容易了,喊喊口号就行。但实际上,爱具体的人,是会有痛苦的。痛苦,有时候也会有回甘。
              相濡以沫,不一定就是爱,相忘于江湖,不一定就是不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11-21 21:16
              回复
                诸如“不生孩子永远不懂生孩子的意义”,“不去某某地方就永远不懂生活的真谛”的言论甚嚣尘上。
                片段开头,主人公们谈及极限运动。
                已为人母的麦麦,因为“惜命”,不想让孩子失去母亲,所以害怕极限运动。葛夕会去挑战并且热爱这项运动,因为觉得这项运动能给自己带来勇气。
                突然想到了两部电影。
                《Me before you》:年轻帅气又多金的男主在一次跳伞中意外导致瘫痪,从此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他的未婚妻与他的好兄弟结婚了,他也无法从事他所热爱的户外运动,自此他意志消沉。直到一个叫克拉克的姑娘出现,他重获快乐。影片的结尾,男主毅然决然地选择安乐死。他对克拉克说:“我不希望我的余生,有哪怕一次从你眼中看出对我的怜悯。去追求你自己的生活吧,克拉克,勇敢追求你所想要的。”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触不可及》:法国一个富豪瘫痪,全身没有知觉,日常起居全靠专人服侍。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另一个人美心善的女士,最终相伴余生。
                类似困境,两个主人公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但这两部都是很不错的电影。
                我在想,做了某事才能xxxx,那我不做某事,是不是也有可能在这条路上,比旁人能有更深的领悟呢?
                南辕而北辙,错过了目的地,是否也有机会收获“错过路上的风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11-22 17:49
                回复
                  2025-11-17 17:53: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社会的稳定需要逻辑,逻辑社会下的人们为了实现逻辑自洽,又衍生了思辨,成了“对立统一”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所以在这角度上,说服的艺术核心不是战胜他人,而是使自己“相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11-22 17:51
                  回复
                    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泡面吃完还有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11-27 23:18
                    回复
                      电影前部分的情节线大致为:管银子→捡瓶子→关上钱匣子→动动脑瓜子。
                      沈腾饰演的爸爸为了锻炼小儿子的“管财”能力,将1000多块钱郑重其事地交给了儿子,并谎称这是他们一家全部的积蓄,让孩子好好安排这个月一家人的伙食开销。
                      并美其名曰,这笔钱,就是家里对他的“信任”。
                      儿子受外界影响,用这笔伙食费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用来打游戏。
                      由于全家的伙食费被自己花掉了,为了“创收”,他选择去收塑料瓶,结果被同龄孩子抓弄、狠狠地嘲笑。
                      有一些调皮的孩子还将他塑料袋中的瓶子,散落出来。
                      他一边哭一边把瓶子都收回袋子,相信在那一刻,他的自尊心也如塑料瓶一样,散落满地。
                      爸爸在屏幕前监控到这一幕,说这个是对他的惩罚,让他学会为他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但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人,自尊心往往会缺失,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畏畏缩缩,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要么就是绝对不允许别人嘲笑他,因为,别人对他的嘲笑,会触及他内心自卑的伤疤。
                      自卑,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11-30 23:58
                      回复
                        那刻,在监控屏幕下看到的父亲,更应该做的,并非冠冕堂皇地说:这是让他长长教训,以后才能挑大梁。
                        他认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熬出头的,所以同样的经历复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有一番大作为。
                        他还振振有词: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自尊心一文不值。
                        但是同样一条“逆袭”之路,不同性格的人去走,得到的结果可能会相去甚远甚至事与愿违。
                        或许,那刻,父亲更好的做法,就是走到孩子跟前,告诉这个孩子:
                        别哭,擦干眼泪,站起来,捡瓶子也是自食其力的一种,没什么丢人的。不丢人的事情,就应当堂堂正正,这才是自尊和尊严。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的无关贫富。
                        关于“挫折教育”,在《灌篮高手》里,山王教练在队伍被湘北拉下神坛时对队员说的那句话:败也能是成功之母,好好反思,今天的失败,也许能孕育明天的成功。这可是比胜利更宝贵的财富。
                        少年苏轼,曾自撰一副门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一天,一白首老者手持一本小书向他请教,但书上的字苏轼一个不认。
                        老人没有多言,只是微微一笑后离去。
                        自此苏轼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有限,便将自己的门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12-01 00:00
                        回复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想说:己所欲,亦未必适合施于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致的两片树叶,所以因材施教,很重要
                          这个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宽广,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也绝不止一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12-01 00:00
                          回复
                            在经济情况如此“困顿”的情形下,儿子去便利店,发现老板在背对他打电话,店内也没有别人。
                            老板的钱匣子是开着的,里面的钱,这个孩子唾手可得。
                            父亲想要考验他,看他是否能经住金钱的诱惑,看他是否会摒弃自己的道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12-01 00:01
                            回复
                              2025-11-17 17:47: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到儿子美好的品德后,沈腾饰演的父亲开始安慰儿子。
                              他当着家里人的面跟儿子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想要捡瓶子,就得想哪里的瓶子多。
                              我们都会想垃圾桶就是瓶子集中的地方,但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会这样想。所以,我们需要反过来想,我们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动动你的脑瓜子想一想,瓶子,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它就是一个容器,一个用来装水的容器,那哪里会用到这个容器最多呢?”
                              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小孩子。
                              孩子犯了错,与其一味责罚,还不如好好引导。
                              在确保孩子不会重蹈覆辙之后,让孩子坚信家就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
                              因为家是一个人最后的“避风港”,有所依凭的孩子往往会更有勇气,更有底气去面对未知的困难与挑战。
                              有时候,不仅是孩子,哪怕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干一件事没干好,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更容易成功的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眼界和认知是有差距的。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自己的认知水平高于孩子的时候,更应该想办法去扮演一个“引导者”而非“批判者”的角色。
                              电影末尾,孩子破获了家庭的真相。
                              以往一切“信任”“诚实”的幌子,全都被撕开,赤裸无余。
                              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的父母的时,麻木地说了句:
                              “你俩是哪位老师呀?墙上可没有介绍你俩呀?”
                              那一刻他只能感受到被欺骗,被愚弄。
                              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才是值得去相信的。
                              口口声声说爱他的人,让他这10多年来都活在一个精心编造的“骗局”中,只因这是“为我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4-12-01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