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43,518贴子:16,871,622
  • 18回复贴,共1

【后哲学】的时代状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碎片化”流行的这个时代,哲学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困境,现代主义的骚动与浮躁跌进了深渊。或许这种对于哲学的挑战扭转了生存场域,包括现代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无可奈何地抱怨自身的迷惘与尴尬。另一方面,感性此在毫不留情地催促主体再作“形而上”的思考,即便这种思考不再具有纯正的哲学品格。哲学在丢失地域的同时,尝试着新的努力: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哲学”的努力,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正统哲学理念重作新的领会?
从思想流转的“效果历史”(伽达默尔术语)上来说,“后”不是时间事态上的流派,而是“在场趋势”。严格意义上的【后哲学】就是空间“惯习”下的一种场域衍化。在学术上探讨哲学有各种“转向”的说法,最近的“转向”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的由来是因为【传统认识论】失真了,哲学家把希望寄托在“语言范式”中去寻找真理,但严格意义上说,“语言范式”的【分析学方法】所形成的【哲学结构】在日常语法上的探索又“失语”了,成了“逻辑学行话”;而【后哲学】的滥觞是恰逢其时的。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哲学的目的在于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起来, 哲学不是理论, 而是活动。”同时,由早之前的康德在调理“哲学分歧”的时候,提出的【综合判断】被树立起来了,【综合判断】在哲学的认知当中,其实际上就是“活动”——“活动即操作”。但凡人们说【哲学操作】是【方法论】的,那么传统哲学就会认为【方法论】具有体系,但在“后”的场域介入中,体系是破产的,而“后哲学”的滥觞仅仅表现为“方法论的操作”,而不具有“方法论的理论性”。显然,“方法论的操作”仅仅表现为“目标领会”,“它”在哲学视界中窄化出了某种【前缀】,这也可以被看成是文化科目融贯的交叉。比如,“美学哲学”、“艺术哲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等等专有哲学。
哲学向“目标领会”的渗透所导致的学科视界的融合,哲学本己地被置换成一种非专业性的综合文化形态。与此同时,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自足界划变得无影无踪。新的哲学理念实际上只是借用一种不太纯正的哲学方式对“目标领会”进行重新的审视。显然,与古老的本体论局限在逻辑与思辩建构的过分精致而牵强不同,这是一种比较陌生或新奇的哲学理念。如果还承认传统哲学理念的垄断性或者说至少在哲学内在机理相对恒定的氛围里讨论,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新的哲学理念实际上是一种“泛化”。其实,“后哲学”的哲学泛化现象并非突兀。古典哲学中【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等哲学“元素”的研究就存在相类似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它们只是作为完整哲学系统的脉络,并不是哲学本身。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在审察两者的相关的同时严格把守它们所遵循的完全不同的哲学路标,并且彼此之间也不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联。如果说“后哲学”也是哲学的话,我们称之为哲学的“泛化”是勿容置疑的。
与哲学的“泛化”相类比,“后哲学”的发展理路或基本性格的另一向度则是哲学的“细化”。实际上,哲学的“泛化”与哲学的“细化”只是延伸层次的不同,向度本身应该是同一的。“泛化”意味着“目标领会”的哲学化(具体表现为哲学与实用科学的交接),这里哲学实际上只是“目标领会”的运思模式和运作指向;“细化”则打断了哲学对本体与知识的过度执着,使问题进入哲学视界,并且成为哲学本身。同时,问题哲学不再具有自足的【形而上性格】,而是完全踏实了【形而下的实在之路】,它更加钟情于魅力无穷的感性生活。因此,“后哲学”对于哲学的“泛化”和“细化”,其内在机理是一致的,只是前者表现为集合形态,后者则内聚为一点:——【生活之点】。
任何时代在【生活之点】上都是有“问题域”的,不然人类学不会坚强的撰出【悲剧和苦难】的美学史。“问题域”在这个时代是纷繁的,是因为“和平”和“正义”被更广泛、更闲暇的“商谈”,这种“商谈”在很大程度上是【去抽象】的。哲学脱离了“抽象”,也可以说是“彼岸世界观”的破产,(去抽象)把人们拉回到现实主义中去具身认知;那么,任何的“理论构建”都是破产的,旧有的哲学体系也一并瓦解。哲学的“问题域”被放大,失去就是它的【本根】;那么,关于【本质论】的哲学都可以被悬搁起来,柏拉图的理念论也不再被注脚。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历程”——【实在哲学】。当然,【实在哲学】从来不会隐没“道理”,“道理”和“问题域”的融贯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表达,而不是【存在论】的运思;所以,“后哲学”的哲学追问不是“存在的第一性原理”,而是“生存的终极关怀”。用哲学的黑话来说:“‘后哲学’是对此在的关怀而开启了一束智慧之光——哲学从纯粹思辩的虚无回到了此在的家园。”
——“彼岸的风花雪月是上帝的馈赠,我们只需要真实的人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1 23:43回复
    “科学共同体”是库恩的发现,他宣布,“科学共同体是由一群经历了相同的教育和业务传授,吸取了相同的技术文献,获得了相同学科训练的科学专业的从事者所组成的。”共同体成员怀抱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判断。库恩用“范式”概念规范共同体,说它意谓着一种普遍的解题模式,实际上内化为一种“前理解”,进而约束主体的思维理路,如“波动力学”是微观物理学的范式。“后哲学”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哲学共同体”的完型。在网哲大行其道的世界,“哲学共同体”也同时感受了“一元”的文化薰陶。GPT流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趋向平面化、游戏化,大众消费浪潮消解了对终极、无限、同一的追寻,主体的认知范式实现了由中心、整体向边缘、个别的全方位转向,深度模式为平面模式置换,“非人”变成了“真人”。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01 23:50
    回复
      2025-07-30 02:07: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感性生活带着迷人的微笑走进了哲学的视野。哲学家可以对不同的东西感兴趣,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悖的结论,但它们必须来自生活也必然进入生活。“后哲学”的“泛化”和“细化”使哲学家由于对“目标理论”的兴致而走到了一起。这种自然自发的组织形式并不具有严格的哲学企图,而是一种纯粹的偶然,共同体内的“意义互搏”屡见不鲜。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共同体的完型以其与现代哲学和古典哲学的格格不入而成为“后哲学”的另一显著特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01 23:53
      回复
        对于“后哲学”基本事实的梳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消解现象之后所作的进一步的努力。“后哲学”风格在共时维度上表现为“终极关怀”和“体验模式”的两极格局,因此构成了对传统哲学方式的生存威胁。但是,“后哲学”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反抗量度和质量却显示出了差别,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特把对“后哲学”风格的审视定位在历时维度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01 23:56
        回复
          在心理学上,“遗忘”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记忆衰老和流失过程,不具有强制性格。这一事实正好说明“后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取舍。在发生学意义上,哲学起源于“爱智”。希腊哲学的发展抛弃了生活实在,反而执着于生活背后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唯物论者对宇宙之极的追问,也表现在唯心论者对上帝灵光的膜拜。存在与思维的两极内摄为一元的世界图式:物质世界或理念世界。这种终极关怀规定了希腊以降的哲学思路,也规定了哲学的体验模式。古典哲学的“形而上性格”自不待言,即便是近代认识论的长足发展也无法摆脱形而上理解的制约。科技革命赋予近代哲学以实证机脉,感性实在树立了一种权威,一种对绝对知识的权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唯理论的先验模式,只是主体对形而上实体的追寻改变了路向,感性实在成为绝对知识的替罪羊。哲学的形而上特征实际上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后哲学”并不企图扳正哲学的方向,对生活的关怀让它无意中实现了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终极关怀决定了“后哲学”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思考、感受、创造推进了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对世界的关心爱护,哲学踏上了实在之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01 23:59
          回复
            现代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反叛有口皆碑,现代哲学得以扬名亦原于此。哲学的“内讧”真正始于现代,哲学的现代之舟搁浅在此在的河床之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把哲学的彻底变革看作是必要的,并竭尽全力地去进行这场变革。石里克宣称,“我们确信我们正处于哲学上彻底的最后转变之中,我们确实有理由把哲学体系间无结果的争论看成结束了。”古典哲学的“自由联想”使智慧在“胡说”中泯灭。
            新的自然科学背景对思辩的本体论和理性主义感到厌恶,古老的哲学命题因为它的形而上性格被看作无意义而遭到拒斥,缺乏实证根基的“理性原则”也受到挑战,哲学企图进入生活。因此,现代哲学更关心认识论,甚至把哲学本身变成一种认识论,经验实证原则一统天下。显然,“后哲学”理路也存在着现代哲学的怪圈。其实,现代哲学作为一种理念生成中介必然对“后哲学”形成影响,何况现代哲学对古典哲学的拒斥是如此坚决而有声有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后哲学”在诸多方面又超越了现代哲学。现代哲学在家园迷失之后显得彷徨而浮躁。“后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消解并不是毁灭形而上学本身,而是把情感与理想、希望与追求、关怀与理解放进此在的河床,【体验本体论】真正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02 00:05
            回复
              同时,另一超越维度则表现为新的运思模式的生成。如果说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方式,那么“后哲学”则意味着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后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事实上使人从异化境域(机械的类的存在物)返归本真(真实的个体存在),感性自我被极力张扬而获得了令人激动的自尊。在这里,“生活实体”赋予“个别性”以无上权威,思维法则的多元性在自由的氛围里水到渠成。为了追求生活本身,“后哲学”反对任何关于“绝对的幻想”,哲学失去了“专制”和“贵族气派”。
              因此,可以说,“后哲学”的具身认知,将现代主义的反叛思想推到了逻辑顶端,比之现代主义的浮躁,“后哲学”更显得沉着而冷静,把“后哲学”的发展向度描述为返归生活原点的文化消解毫不为过。“后哲学”的希望在于生活的真实,它并不悲观,它失望的只是文化企图的空泛和不切实际。应该说,直到此时哲学才真正从自我沉思的陷井里挣扎出来,借助多维的体验法则,第一次走进了希望的田野。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9-02 00:09
              回复
                预测精神理念的走向必须建立在对理念生成软硬环境的要素解析之上。我们可以借用黑格尔关于“一般世界情况”的解题要诀。当前世界主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发生了全方位转向,“人们听Cyberpunk音乐、玩转Hip Hop,看真人秀演出,以速食主义为荣,穿搭多巴胺服饰,体验Triple-AGame游戏……。 ”
                对生活的忠诚构成了一种终极关怀而被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不再为抛弃生命而为“上帝证明”的企图提供任何前提,实际上也就规定了“后哲学”理念的发展向度。这种现象表现为旧哲学理念对后现代社会的无奈敲响了哲学行进的警钟:哲学的继续生存取决于哲学自身,它必须关心生活,因为只有关怀生活本身的理念回应才可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回溯传统哲学的遭际,可以判定“后哲学”必将走向哲学的俗化!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9-02 00:35
                回复
                  2025-07-30 02:01: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俗化”不应该作如此误解:即主观地认定俗化指向庸俗化,这种背负前理解的运思模式本身正是“后哲学”攻击的要塞。其实,“俗化”只是表明哲学发展的导向,操作生成仍然实现为一种比较高级的领会态势,只不过更为真实地将主体行为导向感性此在。
                  一方面,哲学的生活化。说“后哲学”乃生活本身虽属牵强,但在一定意义上,“后哲学”对生活的密切关怀却是少有的热情。正因为如此,“后哲学”作为一种体验模式构成了对传统哲学理念的彻底否定。事物本己的复杂结构要求多元的解释法则或多维的思维视角。它实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哲学信仰,不再把关怀生活当着追寻形而上实体的借口。同时,它又以“到生活中去”的巨大事实成就为自己证明,因而在时下流行的物质世界里是一枝独秀的。如此思维进路同时构成“后哲学”在世纪的理念世界里也可能长盛不衰的唯一根据。当然,哲学的世俗化在一定的理解层次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或者已经蜕变为一种方法或体验模式,这也是“后哲学”当然归宿之一维,虽然不是它的主动追求,却已成为可见的事实则是无疑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9-02 00:41
                  回复
                    另一方面,“哲学”的反哲学。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后哲学”不再是哲学了。与正统哲学理念比照,这种论证说出了绝大部分的真实。的确,在“后哲学”的天空里不再有熟悉的云彩和亲切的问候。“后哲学”的对话、沟通,打破了学科的人为划界,文化的泛化使对绝对、唯一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哲学的困境”引发了哲学再生的思考,“后哲学”在全方位抛弃传统的声浪中找到了出路。当然,如果说正统哲学理念是对哲学本体(即“关怀生活”)的曲解,那么,“后哲学的俗化的确意谓着“哲学的终结”!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9-02 00:43
                    回复
                      具体领域的哲学并不是“哲学本己地被置换成一种非专业性的综合文化形态,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自足界划变得无影无踪”的表现,更不是做形而上思考的传统哲学丢失领地的证据。这是因为具体领域的哲学只是为了方便不同兴趣点的哲学家去专攻,但这些哲学仍然做形而上学思考,研究和事物本质有关的问题。例如,经济学哲学研究什么呢?可以看一下Philpaper的经济学哲学词条,这个词条非常具有可信度: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is a study of any philosophical issue that arise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s. Currently it has three core areas: foundations, methodology and ethics.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encompass conceptual and metaphys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and social ontology, seeking to clarify what we study when we study economics (preferences,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societies etc?) and thei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to each other.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following on the traditional question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that can be attained about the economy and its sources. The ethical side of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is a study of normative issues such as justice, efficiency, equality, welfare, paternalism, coercion and such...
                      我翻译一下主要内容:经济学哲学研究任何和经济学有关的哲学议题。当前它有三个核心领域:基础,方法论和伦理学。经济学基础包含概念的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例如理性的本质、社会存在论,试图澄清当研究经济学时我们到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们的性质,以及这些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方法论,延续科学哲学中的传统问题,关心我们能获得的那些、有关于【经济】和【经济的来源】的知识的本质。伦理学则研究规范性议题,如正义、效率、平等,福利···(这些问题当然也涉及本质,比如正义的本质、效率的本质、福利的伦理基础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传统形而上学问题)
                      艺术哲学或者美学研究什么呢?来看看当代艺术哲学导论书,Noel Carroll的著作,Philosophy of art的目录。
                      这本书全书主要内容就是艺术的本质,讨论各种有关艺术是什么的哲学理论。其中包括,“艺术是一种表征”的哲学观,还包括,“艺术是表达”的表达主义理论,还有“艺术是形式”的形式主义理论,还有“艺术的本质是美学经验”,以及“艺术没有固定本质”的新维特根斯坦理论。各章充分讨论了这些理论之间的驳论与捍卫。
                      而这种讨论,很明显都是你所谓的传统哲学的讨论方式。但这些哲学讨论也很明显并不是具体领域本身的讨论,仍然能看出和具体学科本身的巨大差异。
                      所以具体领域的哲学并不证明你的说法—它们都是反传统哲学的表现。但它们反过来证明了你的说法的反面:并不存在什么“传统哲学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困境”,因为当代的哲学家仍然在延续传统哲学的哲学提问方式,大量生产、激烈辩论、追求哲学真理。


                      IP属地:中国台湾13楼2024-09-02 01:05
                      收起回复
                        一门学科,有2个含义,研究的对象和给出的结论,
                        如果楼主还想把“哲学”当做现在的(即2024年)人类的一门学科,那你就告诉大家“哲学”研究什么和有什么结论,这就齐了。
                        lwb999 2024.09.02


                        IP属地:河北14楼2024-09-02 07:28
                        回复
                          写的挺不错的 我个人对这么宽泛的哲学话题总是无所适从
                          单纯的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把
                          近现代哲学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导致了 人们对整个柏拉图传统思路有了全新的了解
                          当然在这个批判唯心主义的过程中 人们 发现了 本质的问题 导致了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
                          导致了叔本华的 意志在理念之上从而导致了非理性的思路
                          再到后来 人们才发现 本质 理性 罗格斯是一体的 这全部都是柏拉图传统 泛化而得到的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细化
                          可见古代哲学其实也在 泛化和细化着 只是看上去不同了 比如大家对柏拉图传统的这一整套的与本质 理性 罗格斯有关系的思路有了新的 泛化细化的理解 也就更容易理解这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了
                          而这里的问题也恰恰就在这些观念的领悟之中 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语言习惯 真实的人生 终极关怀
                          【体验本体论】真正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后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事实上使人从异化境域(机械的类的存在物)返归本真(真实的个体存在)返归生活原点 文化企图的空泛和不切实际 借助多维的体验法则,第一次走进了希望的田野 更为真实地将主体行为导向感性此在 事物本己的复杂结构要求多元的解释法则或多维的思维视角 到生活中去”的巨大事实成就为自己证明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 真实 真正 本真 终极 事实 这些词语来表达我们的思路 好像有什么是真的 而其他的是虚假的 比如柏拉图的两个世界 一个 是 眼睛看到的现象世界 另一个 是 理念的世界 据一部分哲人说这个理念 也有看的意思 也就是说柏拉图那里 有两个看的世界 而他要认识的就是那个 真的 真正的 本真的 本质的 事实的 看的世界 哪怕就是现在我们一方面拒斥着古代的形而上学 大谈多维度 多元 多视角的体验 还是会说 真正的 仿佛还有什么不是非真正的一样 是的 这本身就是多元化的 多视角的 多维度的 因为我们一方面承认着多 也还是在语言和观念中 提到真正的 本质的 真实的一 比如体验 就像我们不知道上帝 不知道理性 我们就知道自己的体验了?恰恰相反 在多维度 多元 多视角下 体验 也变得匪夷所思了 在这个多元化 多维度 多视角的思路下 体验 也成为了观念化的体验 是一种大众交流中 被理解 和被误解的体验
                          我不清楚胡塞尔的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 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哪本书先发行的 至少在他们那里 就已经开始 对人的此在的体验 或者胡塞尔口中的人的意向性重视起来了 但问题也在这里 此在的谋划 谈不上什么 多元化 多视角 多维度 而且此在是不得不去谋划 世界会逼迫他去做出选择 此在必须去抉择 而不是多元化 多维度 他要抉择的 恰恰是这一个 而不是其他 当然他的不抉择也是选择了这一个不抉择 而不是抉择其他的
                          可见多元化 多维度 多视角的后哲学 他其实并不是体验 如果这也是体验 那么古代哲学也是体验
                          另一方面 马克思曾经说过 他要否定哲学 他要的是改变世界 而不是描述这个世界 其实马克思这样的思路 就是古代的哲学王的思路 这里谈不上否定哲学 但至少马克思划分了 一个描述的世界 和一个 哲学王的要的世界 在后哲学思路中 无论是阐述的世界 和 哲学王的思路 全都成为了 观点 看法 而失去了真理的价值 但在那些 后哲学的语言中 真正的 本真的 语言之中 其实他们还有大量的哲学王的思路在 不可否认的是 正是这些后哲学王们的描述 让世界和哲学 呈现出 多元化 多维度 多视角的现象
                          我反感的是这些人 好像已经假定了 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 或者我们知道 我们自己在想什么 在体验什么 甚至迷信的认为 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甚至可以迷信的认为 通过 单纯的 可怜的语言的沟通 就可以理解一样 完全忘记了 赫拉克利特的 战争是万物之王 杀人就是正义


                          IP属地:天津15楼2024-09-02 12:08
                          回复
                            当代精神偏爱的是可加以证明的成功;当代精神所讨厌的恰恰是判断力和智想这些概念。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9-02 13: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