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吧 关注:10,394贴子:52,418
  • 13回复贴,共1

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桂,还是去白芍?对此古来有很多争论。
一年多以来,碰到过两例该方的适应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所以从这么少的实践经验来讲,我个人深信去桂是正确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集中在:为什么要去桂,不去行不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09 13:53回复
    有这么几种分歧:不去桂不去芍(即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去芍,桂枝减量。
    胡希恕大师赞同日本人的说法认为要去芍,不过胡老的学生还是认为要去桂。胡老认为外邪内饮,要先祛水饮然后才能攻表,否则“激惹内饮,导致变证百出”。
    倪海厦大师认为桂枝对胃不利,“心下满微痛”当然要去桂枝。
    我在哔哩哔哩视频 App看到一位中医的观点,他认为此处没有表证,因为有一分表证必然有一分恶寒,没有表证当然要去桂。同时他认为仲景说“小便利则愈”,而没有说汗出则愈,所以他认为此处不需要发汗,所以不需要桂枝。
    我们看各种观点,都有值得借鉴值得思考的地方,有的观点呢是该人确实那么想,有的观点呢可能是为了方便别人听得懂而说的一种方便的说法。
    而有的观点则出自于中医实践,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种自己认为的、便于自己理解和便于自己操作的思路,脑子灵活的人很容易总结出各种各样的这种思路,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但是并不一定是对的。
    所以各种观点都有其背景和可贵的地方,但是都未必是事物的真相。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师以及“名师”。如何正确对待名师,如何做到真正的尊敬毫不抵触毫不排斥,同时又能做到不盲从,这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到底有没有表证?
    从我去年遇到的两个病例看,有表证无疑。
    是不是一定要“小便利则愈”?
    我碰到的病例却是“汗出则愈”,因为我碰到的例子恰恰是无汗而小便正常。(本来无汗,喝药之后不久出汗,病症很快消退。)
    我们中医爱好者的一大问题是没什么实际案例供我们去实践和思考。否则,有一定悟性,而且能够付出努力沉潜于中医经典和中华文化经典的人,再加上细致和认真的心思,那恐怕就能与仲圣等古代圣人心心相印了。
    还是要以经典为师啊。否则就像一棵树没有根,你看到的全是枝枝叶叶,会把你的思路带到杂乱无章看似有实际无的地方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4-10 10:05
    收起回复
      2025-08-01 17:4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发贴,请大家不要见怪。
      说实话我多半是因为贴吧太冷清了想增加一点人气,所以才发贴。
      我目前不学中医,平时也基本上不思考中医的问题,有时候刷一刷中医有关视频,多半只是增加了心中的不平之气而已,刷视频往往是浪费时间。
      更何况到中医经典中去找答案就更加难以做到了,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水平是连幼儿园的门都还没进的,本来不应该发贴。发贴的目的还有一半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因此,看到上1层楼fengzhu11111教授的认真回复,心里感到很温暖,谢谢fengzhu11111教授!
      我有一个想法:桂枝汤去桂之后,有什么变化?我们知道伤寒论出自汤液经,桂枝汤即小阳旦汤,如以黄芩替换桂枝则成小阴旦汤,那么把桂枝汤去掉桂枝(又没有替换成黄芩)是什么?
      关于发汗的问题,比如很多人担心去掉桂枝之后能不能发汗,这个问题或许也可以换个说法:没有桂枝能不能把病邪从体表皮毛的部位排出体外?
      以我碰到的很稀少的病例看,桂枝汤把桂枝去掉之后还是能够通过皮毛把病邪排出体外,也就是还是能够发汗。
      我没有去找资料,记忆当中小阴旦汤也是能发汗的。大阴旦汤就是小柴胡汤加白芍,同样能通过出汗的方式排除病邪。对这些内容我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下次我讲一讲我遇到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我遇到的这个病例我觉得很特殊很值得思考。只是已经大半年了,具体的情况我已经有些忘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10 10:23
      收起回复
        去年遇到的一个病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不过现在已经忘了细节,所以下面的回忆不是准确。
        晚上得感冒(忘了晚上的感觉),第2天清晨起床感觉浑身无力,沉重,腿脚隐痛(比较严重,应属阴性的痛),身体其他部位有没有疼痛忘了(应该有肌肉隐痛,不是剧烈的那种痛,但是疼痛的程度应该不低),无汗(好像是夏天,到底是不是夏天也记不大清楚了,不过天气肯定不冷),是否头痛忘了,低烧,心下满微痛。这个病例的其他症状实在想不起来,应该有轻度的怕冷吧。
        我首先注意到的重点是:1. 外感风寒,大概有轻微怕冷,头痛,低烧。我现在不太能形容,实在忘了,不过当时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外感风寒的症状,甚至怀疑是新冠。2. 心下满微痛。3. 肌肉,特别是小腿肌肉疼痛难忍,对了还有腿脚躁动不安。4. 乏力,沉重,可能还有胸闷的感觉(记不清了),只能躺床上。5. 小便正常。
        当时判断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忘了当时用的剂量,应该是桂枝9克或者15克(即一两等于3克或者5克为标准换算),分三次服用。
        服药后一个小时,病人的症状好像没有任何缓解,对此我感到有些奇怪。
        结果病人躺不住,太难受了,就想稍微坐一会儿,没想到一坐起来没多少时间就流汗。坐个三五分钟又吃不消,就想躺一会儿,结果发现一躺下去汗很快就止住了。
        此时我意识到剂量轻了。马上让病人再喝一碗药,也就是第1次服药一个小时之后让病人继续喝一碗药,说起来这个剂量跟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比还是轻了,不过,第2碗药一服下去,几分钟之后就出汗了,然后症状很快消退,到下午人就很轻松,腿脚疼痛以及躁动不安的状况完全消除。到第2天完全痊愈了。
        这两天看到b站的一个视频,说没有外证,也不需要发汗,小便利则解。 UP主认为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内饮病,其人是一位中医,大概也在网上卖课。不过我个人不太认同他的说法,因为我碰到的这个病例,足以说明:1. 有外感,这是外因。2. 胃有内饮,这是内因。3. 服用该方可以“发汗”。
        我个人的想法:大概把内饮化掉之后,该出汗就出汗,病邪随汗而出。该利小便就利小便,病邪随小便而出。或许不是什么发汗不发汗的问题,而是病邪往哪里排走的问题,哪怕没有发汗的药大概也可能以汗的方式把病邪排出体外。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4-10 21:38
        收起回复
          写了一段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有关猜测,没想到被删了,算了,反正只是猜测,就不重发了。总之我觉得病人平时就有停饮,当外邪侵表的时候,体表需要阳气,而阳气又被内饮所困,阳气被困也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症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4-11 00:25
          回复
            “躺着不出汗,坐起来之后很快出汗”。
            我觉得这一点很关键,对于我们分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机理应该有一定的作用。
            而出现这个现象是偶然所得:剂量太轻了,造成了病邪欲退不退,正好处于平衡点。
            1. 当然也关系到内饮是怎么影响到汗液的正常代谢的,为什么躺下去之后内饮(心下停饮)会造成不出汗的结果?
            2. 还有内饮与气血的关系,是如何影响到气血的。
            3. 内饮为什么会生热,是不是内饮把阳气困住而生热?就好像伤寒论提到当人发烧的时候,如果以冷水潠之,则阳气被劫,阳气不得出。
            4. 由于气血不通畅,会造成身体上哪些反应?比如小腿肌肉疼痛是不是由于气血不通畅造成的?小腿躁动不安,或许是因为津液不足,而津液不足正是阳气未达之故?
            5. fengzhu11111教授提到肾主水液代谢,心下停饮与肾有关系,这一点是否关系到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问题,或许很值得进一步思考。
            ……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4-11 15:07
            回复
              关于“身重”,可能很多情况都是因为被湿所困,也有因为水饮,热邪等因素造成身重。我在想归根结底是不是因为病邪致使气机不畅,气血不通?
              1. 金匮14.29黄汗一条提到身重,不过这一条我看不太明白,大概是湿热而身重。
              【14.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 这里大概也是湿,或水气
              【2.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20.8】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3. 这里是“热”而身重,热结于里。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一云向经),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短时间只找到上面这几条。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04-11 18:32
              回复
                1、重点在水饮——认同。
                我也认为只要水饮一去,核心问题就解决了。水饮,应该是该证的核心,当然还可以挖掘导致水饮的原因。
                2、直接造成身体各种反应的是“无汗”。
                我遇到的病例是无汗,但该证可能更多的是小便不利。
                所以,该证的深层原因是水饮,而造成表面现象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无汗或者小便不利。无汗或小便不利也是因为水饮所致。
                心下停饮应该平时就有,而造成该证,或有外部因素引发,比如偶感风寒。(不过这只是我的想法,我的意见跟几位高手的意见不一样,所以此处存疑)
                至于造成这种水饮的原因,fengzhu11111教授提到了可能与肾有关系,也有人认为与脾胃虚有关。
                我们意见不一致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
                1、有没有外证。
                2、有没有阴证。
                fengzhu11111教授和吧主老师大概都认为:没有外证,有阴证。这与我的意见恰恰相反。
                其实我上面回复的贴子反复在说明这些问题了。
                我相信,如果吧主和fengzhu11111直接面对该病人,就能精确判断,准确辨证。而我上面叙述过程可能讲的不是很清楚,甚至有歧义,再加上我没有脉象和舌象为佐证。
                1、我认为有外证(可惜没有脉象),是因为该病人睡觉的时候有感冒的反应,他自己认为感冒了。或许刚刚开始的时候是感觉到有点感冒了而且心下有发胀和微微不舒服的感觉,后来病势加重。
                而且好像还有如下症状(可能我记忆有误):轻度头疼,低烧,肌肉隐痛,微恶寒,
                怪我,当时没有把所有症状记录下来,现在的回忆可能有很多差错。
                2、我个人认为是外因引发内因,是外邪与内饮共同起作用造成了该证。但是外因与内因有主次之分,内因为主为体,外因为次为用。
                3、我认为没有阴证。
                那么为什么病人会感到虚弱沉重无力?我认为只是气血被阻滞,导致气血的濡养作用以及护卫作用受到很大影响。人体,特别是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从而导致有虚弱和沉重无力的感觉。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人体阳气应该是充足的。只要阳气被水饮所困的现象被破处,那么气血流行无阻,就能恢复健康。
                所以这好比是一条新的流水线,某一段的机器突然停止运行了(比如偶然被工人扔进去的螺钉卡住了),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整条流水线已经陷入“阴证”一般的整体能量缺失的状态,而只是某一段机器的局部问题而已。
                而病人需要躺在床上,除了感冒的时候往往有头脑昏沉和沉重无力的感觉外,还有本例的肌肉疼痛躁动,以及汗不能出带来人体不畅,包括可能有心胸沉闷的感觉。——我在表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有很多歧义,我学的医学知识太少了,很难清楚表述。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一点:整体上该病人能量充足。得病的过程比较突然,平时身体还算健康,当然脾胃应该偏虚,肾脏应该也小有问题,精力不太充沛,中气不足,说话声音偏弱,属于大家说的亚健康状态吧。而在发病的前后,没有亡阳的情况,也就是阳气并没有损伤。
                4、少阴肾经与少阴病的联想,,还是看太阴病和脾胃偏虚弱为例吧
                我看到fengzhu11111教授的回复之后,也联想到该病人,心下停饮,以及发病时出现的小腿肌肉疼痛,恐怕就与肾脏以及脾胃有关系,如果肾脏和脾胃没有问题,发病时也不至于造成小腿肌肉疼痛了,很可能是这样吧?
                我在考虑,平时脾胃偏虚弱算太阴病吗?应该不算。因为人成长过程中让中气受损的情况是常见的,但不至于说该人就有了太阴病。
                比如本病例,可能少阴肾经和太阴脾经都有相应的反应,但我个人认为还不至于出现三阴病。
                以上只是我的想法,意在畅所欲言,抛砖引玉,各位老师,见笑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4-12 09:25
                回复
                  2025-08-01 17:4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两位老师都认为该病例已经出现了阴证,对这一点我虽然目前还坚持我自己认为没有阴证的这个想法,但我会找时间好好去思考一下是否有阴证的问题。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4-12 11:18
                  回复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我所举的病例,与伤寒论28条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此之前没有用桂枝汤或者通下之药。 可能应该这么形容:
                    偶感风寒,病势发展较快较急。头项微痛,微恶风,低烧(翕翕发热)。小腿肌肉较大程度隐痛,小腿躁动不安,尾闾附近肌肉隐痛。有昏昏沉沉的感觉,乏力,人体沉重,身心不泰。无汗,小便正常,心下满,微痛。
                    两位老师认为有阴证,可能跟我的形容有关系,一是小腿肌肉疼痛,二是我所说的病人虚弱无力只能躺在床上。
                    很可能我说的不准确。其实我指的虚弱无力是感冒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那种乏力的感觉,而这个病例稍微严重一点。再加上心胸部位可能有沉闷或者类似的感觉,导致人整体上很不舒服。还有就是肌肉疼痛。综合以上现象,导致病人只能躺在床上养病。而不是像久病之人的虚弱无力。
                    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再加上我平时基本上不思考、不接触疾病有关问题,所以我很难比较好的表述病人的病症。
                    上述症状似乎就是感冒的症状,但是比平时感冒的症状要严重,所以我当时怀疑病人感染了新冠。
                    这个病例发病的时间大概在去年初秋,或者春末夏初。
                    我怀疑是感染了新冠,所谓新冠,无非是一种新的邪气,尽管也在风寒暑湿燥火之中,但对人体的影响比较大比较急发展非常迅速罢了,否则跟平时所说的感冒并无区别。
                    如果说有阴证,那要加附子无疑。
                    阴证往往是阳气不足,伤寒论里面有不少情况是误治,导致比如大汗亡阳而出现阴证,这种阴证应该是比较好治的吧?大概这算阳中之阴,本来是阳证,结果因为误治而成阴证,阳中之阴,应该比较好治。
                    但是如伤寒论描述的厥阴病就应该比较难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种情况病人已经一派阴寒,阴阳离诀,阳气虚弱,“氣”之生化、散布以及氣的作用力(氣用)都成了问题,人几乎已经失去了生存之本,不但后天之本(氣)虚损,甚至可能先天之本(炁)也虚损了。
                    不过两位老师认为已经有阴证,这肯定有道理的。
                    如果真的已经有了阴证,也不过是由阳刚刚陷入阴,整体环境还是“阳”的环境。就好比天气比较热的夏季来了一场冰雹,只是局部入阴而已。
                    想到这里,我也不敢肯定确实没有阴证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4-12 12:15
                    回复
                      我还是讲讲我当时浅薄的想法。
                      碰到这个病例,当时我在一念之间就想到了外邪内饮,以及外邪和内饮共同起作用的一些我自己的推理,当时马上开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而没有任何迟疑。
                      在这里发贴之后,看到两位老师的指导意见,内心反倒举棋不定了。
                      不用桂枝,我当时觉得是有里热,不用桂枝去助热。至于无汗,我当时觉得内饮一去,汗就能出。茯苓白术当然是为了去内饮。而芍药甘姜枣是小阴旦汤和小阳旦汤共同基础,加桂枝成小阳旦汤,加黄芩成小阴旦汤。而既然小阴旦汤具有“汗解”的作用,那么芍药甘姜枣也应该有类似于发汗的作用。
                      所以我当时很放心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因为觉得有茯苓白术去饮,有甘姜枣保护脾胃产生所谓的后天之气,只是当时对这个药方中芍药的作用也确实想不清楚。不过芍药甘草汤恰好符合这个病例,因为有小腿肌肉疼痛的情况,因此当时对桂枝去桂加苓术汤是很放心的。
                      如果参考fengzhu11111老师的说法,那么大概可以理解成芍药甘姜枣为中土,芍药有内收到中焦的作用,也有把胃气往下降的作用,这是我对fengzhu11111老师所说的话的理解,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
                      如果把芍药甘姜枣理解为中土,大地,那么加一味桂枝则是初阳升起地平线,加黄芩就是月亮从地平线初升。
                      这样做推理对理解中医有一定的好处,但坏处也有,也就是这些是没有牵线的风筝,是浮萍,风一吹就飘走了。所以离开经典的很多想法,哪怕出自大师们,也只能算是权宜之计。一种文化的发展,到后面理论越来越多,想法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繁荣,却离真实越来越远,这也是大千世界的发展规律吧。
                      关于这个病例我的想法已经讲了,可惜讨论的老师并不多,我个人是没什么可讲的,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04-12 19:23
                      回复
                        最后总结一下上述请教和探讨的过程:
                        对该病例,我认为是外邪内饮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吧主认为是已经陷入阴证的真武汤证,fengzhu11111认为病入少阴,故按脉浮脉沉选择相应组方。
                        两位老师观点的共同点是:1. 饮病。2. 阴证。
                        两位老师投入中医的热情、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我百倍,对中医的理解更是我连他们足迹的灰尘都见不到,所以从理智上我应该听两位老师的。可惜我尝试汲取两位老师的观点,还没法使我的思路圆融起来。可能fengzhu11111老师费了这么多精力跟我解析,而我还不能转过弯来,还长篇大论的说出自己的诸多观点,这实在不是好的学生应该有的,对此老师或许着实有些恼火吧😊,其实我尝试跟你探讨有关中华文化的方向性问题的时候,也有那么一丝的无语的感觉,不过我深深的知道各人有各人的路,有些话确实要选择合理的对象才能说。
                        没法让自己的思维圆融起来的原因:
                        一、对何为阴证的理解。
                        因为我实在分析不出转入阴证的任何条件,病人平时是否体弱,是否阳气虚衰?是否有亡阳的情况?有没有从太阳少阳病转向三阴病的过程?
                        我分析不出。
                        二、微妙的地方:躺着无汗,坐着出汗
                        这是服用一次小剂量的汤剂之后出现的,是因为剂量太轻之故。发现剂量太轻,马上让病人二服,就取得了非常迅速的效果,药到汗出病退。
                        可惜上面两位老师都不认为该病例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否则,我觉得该现象,对分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理病机以及分析组方本身都有良好的意义。
                        服用小剂量汤剂之后,明显药已经起作用,但是药力不够。人体正处于“汗欲出不出”,病邪欲排不排的微妙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恐怕很难遇得到——我私下认为这是很难得的实践经验(可能是我幼稚吧,毕竟少见多怪)。
                        也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所以我带着很大的热情在这里把我遇到的这个病例说出来,并详加说明我自己浅薄的想法。
                        分析“躺着无汗,坐着汗出”,涉及到:
                        1、汗的来源和出汗的机制
                        2、汗是不是由阳气推动才能排出体表?
                        3、有哪些脏腑在起作用以及起什么作用?比如肺脏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脾胃呢?心脏呢?
                        4、水饮是怎样影响出汗的。
                        (1)“躺着无汗,坐着汗出”,意味着,至少在服药后,汗的来源不缺。所以只能是水饮影响了汗排出体外的过程。
                        (2)该病例是“心下停饮”,水饮在胃部或附近。在胃的里面(肯定有)?在胃粘膜和肌肉组织?在胃的附近?比如胃与肺之间有没有水饮?
                        (3)人躺着,无非是水饮会往上:比如本来水饮在胃的底部,躺着就会走到胃的上半部分。比如本来在胃的附近,躺着就会往上走影响到肺。
                        (4)胃里面的水饮走到胃的上半部是否会影响到出汗的机制?
                        (5)胃外面的水饮走到肺脏,是否会影响到肺脏的功能,肺脏好像主卫气吧?是否与出汗有直接关系?
                        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我确实很难想通,很难使我自己的思路圆融或者自圆其说。
                        哪怕尝试汲取两位老师的观点,还是不能让我的思路圆融起来。
                        先把这些问题放在这里吧,如果有网友能够讨论一下最好了,如果没有也就算了。反正我平时也不思考中医的问题,先把问题放着吧。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04-13 09:50
                        回复
                          学伤寒论,对于普通人来讲,如果引入脏腑理论,甚至进一步引入阴阳五行理论,结果很可能是把自己搞糊涂了,不但根本搞不清脏腑理论和阴阳五行理论的真正内涵,甚至学十几年二十几年也可能一无所得,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学技术,老老实实的一笔一画学一辈子。。所以到底怎么学,要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方面的基础,自己取舍。但并不能不知道中医的底层理论到底是什么。中医,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同源。中医的不同派系,当然也是同源,无非是人们认识中医的层次有深浅之分,有的重本,有的近标。还有就是侧重点不一样之分,有的侧重于人体的奥秘以及天地的规律,有的可能侧重于治病,有的侧重于内科,有的侧重于治疗皮肤病,如此等等。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同源。
                          道,只有一个,没有两个。
                          我们这个时代毕竟不同于上世纪初中期了,当时中华民族经历了100多年的苦难,需要找到出路,首先大家肯定要拥抱西方文化,需要肃清中华文化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很多障碍、杂质和顽壳,所以大家对自己的文化已经没有信心,对自己的民族没有信心,对中医的底层理论没有信心,这是必然的。所以当时很多中医大师,舍弃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理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时代的必然。但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了,中华民族毕竟已经龙抬头,已经有了希望。现在正是需要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这种大问题的时候。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4-04-22 20:00
                          回复
                            @渭河独钓翁✨ 要说的话比较多,我就直接回复在主贴后面吧。以下就是我的想法而已,由于认知太低,一般来讲我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
                            胡老一定是落在自己的逻辑里面了。
                            他们那个年代,你想,如果我们也处在那个年代会怎么样?当时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百废待兴,急需找到出路,而这个出路当然在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上了。
                            如果我们处在那个年代,可能也会优先追逐西方文化。如果我们学中医,也可能会摒弃中医的“落后的玄乎的理论”,处在那个年代实际上很难真正进入中医的,好在像伤寒论这样更接近于技术性的巨著摆在那里,就好像工厂里的作业指导书,哪怕没什么文化的工人也可以照着作业指导书去生产制造。
                            所以其实近代和现代的一些中医大师,其实也是很难掌握中医的核心理论的,但他们同样能够成为大师,治病救人,救人于水火。
                            其实我是非常尊敬这些人的。哪怕中医大师,水平未必要很高到中工甚至上工的地步,只要有救人之心和救人之能,就是病人的最大的需要。
                            我想说的是,不仅仅胡老可能有一些误区,实际上每一位中医大师,我说的是近现代的中医大师,都会有误区,而且他们这些误区可能还非常非常多。
                            这就是没法领悟核心理论的必然结果,而核心理论也包含有和无两部分,主要就是无这一部分很难去领悟和理解,所以要很好的掌握中医实际上是很难的。
                            胡大师明显有不对的地方,比如他排斥的五行理论,八卦理论,五运六气理论,脏腑理论,经络理论,这些其实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论,当然也就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不过我也最尊重胡大师,因为他除了排斥上面所说的理论之外,我感觉他最尊重伤寒论原文,其他人往往有自己太多的发挥,可惜的是他们并不能掌握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他们并不能真正读懂黄帝内经,所以他们的自由发挥其实有的时候很难自圆其说,这个时候其实还不如摒弃核心理论为好,不过也不是,他们的水平也不比胡老低,可见他们自由发挥的这种思路并不差,都是自己选择的一条路罢了。
                            以上是我的浅陋的想法。实际上是不应该评论老前辈的,我们中华文化认为这属于“无德”,所以我们以后还是要小心谨慎一些。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4-11-16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