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5日漏签0天
纲黑吧 关注:425贴子:18,50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纲黑吧
>0< 加载中...

红桥区党史资料专辑《三河五岸的光辉足迹》,收录了杨志刚的文章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党领导下的红桥曲艺团辉 煌 历 史 回 顾
作者:杨志刚
老天津卫人都知道,先有侯家后,再有天津城。侯家后地处红桥区,位于大运河南岸,比邻三岔河口,是劳动人民的集聚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此从业谋生,工余时间休闲娱乐大都在河北鸟市。此处类似北京天桥,各种艺人集中此地献艺,其中曲艺艺人占一定比例,如果说天津可以被称为曲艺之乡的话,那么红桥地界就是这个曲艺之乡的发祥地。解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这些职业艺人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人民政府通过文化部门将艺人们集中起来,成立城厢区艺术团组织表演活动。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先后成立了专业艺术团队,城厢区艺术团也改为曲艺队,后于1957年改为城厢区曲艺团。再后来因全市区域划分和地界变化等诸多因素,城厢区曲艺团于1958年更名为红桥区曲艺团,自此,红桥区曲艺团便正式建立,实行自负盈亏,属于大集体性质。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曲艺团成立初期,条件较为简陋,团址就在原玉壶春茶楼,位于侯家后与小马路两条街道交叉路口处,只有二楼几间房做办公,最北头一间是党支部、兼做团长办公室和政工室,往南一间是办公室兼财会室,隔过入楼通道是编导室、也是资料室;在小马路路西面另有两间房屋是内部食堂,厨师姓张;小马路最北头把角处原为东来轩茶楼,后改为红桥区曲艺团少年训练队的教室和宿舍。
一、红桥区曲艺团行政人员构成
团长黄文质,原籍河北深县,三十多岁,戴副眼镜。据了解,其有一兄在北京前门大北照相馆工作。黄团长思想进步,精明干练,办事雷厉风行,善于适应新形势、接受新事物,工作中经常创新路、出新招,在管理上作风严厉却又平易近人,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60年代初,党支部开始设专职书记。书记姓何,为人老实善良、少言寡语、和蔼可亲,非常会做思想工作。何书记由于身体不太好,后期常休病假。在任期间,何书记与黄团长团合力结,协调默契,党政统一相互配合。


2025-08-25 09:37: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政工干部张翠蓉,工作能力很强,是黄团长的好帮手,曾负责过一段时间青年演出队的思想工作。后来,团内又从益民梆子剧团调来一位姓周的男同志也做政工工作。工会主席名叫王漪(兼职)。办公室设会计一名,内勤、外勤有老雷、周杰、李树等人。红桥区曲艺团编导室人员有刘鹏、夏炎、杜放等。
红桥区曲艺团行政关系隶属于区政府文化科。60年代初,区政府文化科科长姓严,上海人,是部队转业的女少校,后调回上海。70年代,接任她的先是赵振铎,后为雷实和(雷实和后来当选区检察院检察长)。
红桥区曲艺团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区委宣传部。区委宣传部部长先是程雪斋,后为杨二城(杨二城后调往北郊区任区委副书记)。
由于组织健全、业务过硬,自建团以来,红桥区曲艺团从思想素质到业务能力,许多方面在全市文化系统都较为突出,尤其在表演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一切都得益于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也得益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勇于担当严谨管理的工作作风。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曲艺团的八个演出队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红桥区曲艺团先后设立了8个演出队,包括:曲艺一队、曲艺二队、相声队、西河评书队、魔术杂技队、曲艺剧队、话剧队、北方越剧队;后于1958年开始招收少年训练队,培养和储备曲艺人才。
(一)曲艺队
建团初期设立了曲艺一队、曲艺二队。1961年,由于业务需要,曲艺一队、曲艺二队合并为曲艺队。
1.队长:张玉昆(本名杜允兰,区政协委员),京韵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坐楼杀惜》《闹江洲》《枪挑小梁王》,表演风格是嗓音高亢,清脆悦耳,擅于表演。
2.副队长:李砚萍,单弦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杜十娘》《金山寺》《鞭打芦花》,表演风格是娓娩沉稳、洒脱优美。
3.主要演员:
筱灵霞(本名王桂茹),京韵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南阳关》《大西厢》《游武庙》。
陈玉华,京韵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战长沙》《博望坡》《草船借箭》。

花云宝(本名齐振英),梅花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 曲目《拷红》《黛玉焚稿》《宝玉探病》。
花银宝,梅花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黛玉悲秋》《探晴雯》《王二姐思夫》。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姜二顺,天津时调演员。(姜二顺老先生是津门著名时调老艺术家,早在30年代就誉满津门),表演的主要曲目《绣荷包》《尼姑思凡》《下盘棋》。
谢韵秋,天津时调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放风筝》《踢毽》《糊花灯》。

廉月儒(本名陈秀芳),单弦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挑帘裁衣》《宁武关》《卓二娘》。

李𨑨鹏(本名李德年),师承荣剑臣,单弦、联珠快书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斩华雄》《细侯》《蝴蝶梦》。
王玉蓉,河南坠子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王二姐思夫》《蓝桥会》《游湖借伞》。
阮宝珍,河南坠子演员。表演的主要曲目《黛玉悲秋》《母女泪》《银环探监》。
另外,还有乐亭大鼓演员陈丽青、河南坠子演员张玉兰等。琴师有:张少波、王德恒、芦秀岩、钟吉全、刘福山、雷万和、徐同奎、魏银栋等等。检场人员:邢玉书。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61年,红桥区曲艺团组织各曲种演出专场,邀请了一些退隐的各曲种知名人士,如:邀请了时调名家朱文良(艺名小朱老,在津门曲艺界很有名望)、单弦名家刘洪源等参演,可谓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在鸟市曲艺厅演出,剧场里经常观众爆满,座无虚席,而门前等候入场的观众还排着几十米的长队。
曲艺队主要演出场地有鸟市曲艺厅、百鸣书场、河东百花剧场、南开六合市场、南市燕乐剧场等。
(二)相声队
建团时,相声队是独立的演出队。1960年,相声演员分别并入曲艺一队和曲艺二队,1961年底曲艺一队、曲艺二队又合并为一个曲艺队,相声队便再次独立出来、单独演出,而相声队可谓是名家云集。
1.队长:杨少奎,师承焦少海。主功捧哏,单口也精,他还根椐实事编创单口相声《枪毙刘汉臣》《白宗卫跳楼》等。表演的单口相声《满汉斗》《朱夫子》《山东斗法》和演唱的太平歌词《单刀会》《韩信算卦》《秦琼观阵》均独具特色。尤其是演唱太平歌词可渭声情并茂,字正腔圆,韵味浓厚,音律优雅动人,不仅观众喜爱,许多业内人士也很折服。在队里,杨少奎主要为王本林捧哏,二人表演的相声《四根弦》堪称一绝。王本林打着竹板演唱,杨少奎用扇子当弦儿,作拉弦儿动作,用嘴出音做伴奏,二人音调搭配默契,珠联璧合,严丝合缝儿,至今相声界无人可继承,已成为绝唱。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杨少奎不仅善于管理,而且敢于管理,因此,相声队上下团结进取,业务进展顺利,演出气氛火爆,收入可观。演员每天可赶两三个剧场。当时规定,演员一天演出两场,领一天正常工资,演三场领一天半工资,演四场领两天的工资。有一段时间,一天赶三个场地,领三天工资。另外,还有月奖金可拿到90元,季度奖可拿到180元。当时一名八级工月工资可达七、八十元。
杨少奎老先生在业内十分受人尊敬,都称他为“杨大爷”,这不仅是因他技艺高超,而且他待人热情豪爽,对青年演员倍加呵护,乐于授艺,经常扶植年轻演员长。他授徒排字中间是“文”字,末尾为“元、亨、利、贞、学、习、进、步”等。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主要演员:
张宝如,队内底角,师承郭荣启,他有一个雅号——“狗尿苔”。此号听起来虽不算太雅,甚至有些低俗,可此号是源于相声名家常宝堃的艺名“小磨菇”。“小磨菇”“狗尿苔”,同属菌类,且两者对仗工整,相似之处很多,内涵引人深思,两者一雅一俗,一贵一贱,一高一低,构思巧妙,一个处于高贵之处,一个流于市井民间,足以说明行内外对他艺术的肯定,也证明张宝如的表演有他独特之处。
早年,张宝如在天津鸟市、南市、三角地一带演出,具有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表演的节目多是反映小市民和体力劳动者的生活经历,接地气,观众熟悉愿意接受,深受追捧。他表演的《吃元宵》有自己的独道之处,像孔子师徒一碗一碗喝元宵汤,端汤的伙计发牢骚一段,既合乎情理,又富于喜剧效果,而别的演员是没有这一章节的。他表演的传统相声《师付经》《吃月饼》《倒招门》等和现代相声《借钱》《精打细算》等,在人物的刻画上都能做到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喜剧效果非常强烈,特别当时是在小剧场内,把现代相声演到如此程度的演员在全市实为罕见。他的倒口活也十分精准,有郭荣启老先生的风范。他和搭挡张兴华合作也很默契。

张兴华,捧哏沉稳,他的《大保镖》版本非常细致、完整,层次清楚,人物性格突出。少年时,他练过十几年武术,所以在表演这个节目时,招式、架式都十分漂亮,增加了可视性。特别是这个节目其实是揭露了一个光说不练的嘴把式,加上他能比划几下,等于为谎言披上一个坚硬的外壳,更具有欺骗性,一旦揭露,便具有极大的讽刺性。他与张宝如合作表演的《绕口令》《倒招门》《小扁担》等,非常严谨。


2025-08-25 09:31: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刘奎珍,相声队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师承焦少海。表演的单口相声也独具特色,如《君臣斗》《解学士》《古董王》《贼鬼夺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曾给马三立大师捧过哏,二位在南京演出时反响强烈,得到马老先生的敬重。他有非凡的创作力,创作的节目均有独到之处,“包袱儿”设计新颖独特。他创作的《看病》,其中许多章节被马三立老先生采用。他创作的《新旧婚姻》《八年苦》《打日本》《做大褂》《画扇面》《买手纸》《吃包子》《拔牙》等,其中“包袱儿”设计非常特殊,耐人寻味,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笑点不断、妙语连珠、效果强烈,具有浓郁的天津相声味道,深受观众欢迎。许多相声演员套用他创作的《新旧婚姻》的样式,编写过一些新作品,效果甚佳。
王本林,是位多才的相声演员,不仅会表演相声,还会唱快板,演唱太平歌词。
刘聘臣,善于培养青少年演员,给青少年捧哏是他特长。兼任队内业务,负责派场,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认真负责。
相声队的节目演出效果非常好,观众欢迎,气氛热烈,而内容也很健康和积极向上,在这方面从团长到队长,要求都非常严格,绝不允许有低级趣味的内容出现。
在红桥区曲艺团相声队里,当时还有两位业余相声演员,就是我和杨志光,我们师承相声表演艺术家白全福。1958年和1959年,在市职工文艺会演中,我俩创作并表演的相声《群英会》《三条石》,连续两年荣获创作、表演最高奖,并入选天津代表队参加河北省文艺会演,又获最高奖。此后,外地专业团体和部队文工团纷纷来津都想调我去,红桥区委宣传部为防止人才外流没有同意,并于1960年将我和杨志光调入红桥区曲艺团做相声演员,我还兼任编导,我们先随曲艺队演出,后随相声队演出,逐渐成为中坚力量。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队中,经过一年多演出实践,我二人掌握传统、现代节目五十余段,业务水平与日俱增,得到老艺术家们的首肯,被行内外称为红桥“二杨”。天津市举办津门曲荟时设有青少年专场,我们“二杨”以自己创作的新节目《英雄大战子牙河》被纳入艺术家专场,与张寿臣、郭荣启、马三立等老艺术家同台,演出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老先生们的赞扬,马三立老先生还亲切的称我们为相声界的“秀才”。此外,我们创作的相声《说石油》被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列为全国交流节目,在全国各地长时间播放。我二人表演的相声《高人一头的人》经过二度创作,成为传世经典佳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列为保留节目。我们还将相声《学评戏》加工整理为《杀庙》也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我二人除了学习恩师白全福传授经典节目外,还尊奉师命向队中老艺术家虚心学习,将老先生们的经典节目逐一学会、记牢,并展现在舞台上,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先后得到团内老艺术家的亲授节目,包括:杨少奎的《训徒》《酒令》;张宝如的《吃月饼》《吃元宵》《师付经》《倒招门》《做梦》;刘奎珍的《新旧婚姻》《看病拔牙》《打日本》;张兴华的《大保镖》《绕口令》;刘聘臣的《六口人》等等。在挖掘整理传统节目方面,我俩跟老艺术家同台合作表演了三人传统相声《扒马褂》《连环套》《大审》等,受益匪浅。而当年,由杨少奎、刘奎珍、刘聘臣三人整理并表演的群口相声《训徒》,其版本非同一般,有着独到之处,令行内外赞不绝口。为了学好这个业务,我向老艺术家虚心求教,并将这个段子继承下来,在后来的演出中一直坚持表演实践,将此版本传承至今。
如今恩师和众位老艺术家们虽已做古,但他们的经典节目经我们后辈人去粗取精、不断丰富,既传承了下来又将其传授了下去,其中受益最大的当是跟我学徒的众多弟子、义子和徒侄们。此后,为了确保优秀的相声传统经典节目不流失并不断传承下去,我用了几年时间,费尽心血把绝大部分节目整理并编成教材,提供给天津文化艺术学院(前身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用于教学,并由河北出版集团出版发行。还印行专著《杨志刚相声表演艺术实践之浅见》,内部交流。得到业界,学界尤其是后背学员的认可和好评。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相声队里还有高凤启、丁文元、方伯华、王双福、陈鸣志等人。60年代初,河西区曲艺少年训练队解散,李相友随即调入红桥区曲艺团相声队。1962年,陈鸣志被团内精简,1964年从棉纺厂调入业余相声演员张奎清、郭士忠补充到相声队。
相声队主要演出场地是鸟市曲艺厅,该曲艺厅可容纳600多名观众。一般情况下一演就是数月,每天下午一点半开场,晚十点半结束,中间不休息。尽管演出采用计时收费,但仍然挡不住观众们的收看热情,这使得相声队月收入常常高达万元,充分验证了我团的业务能力和演出实力。此外,相声队还在百鸣书场、声远茶社、河东百花剧场、南市大娱乐剧场、南市燕乐剧场、劝业场天乐剧场、三角地书场、杨柳青剧场、塘沽剧场等地演出。检场人员:张荣宝。
(三)西河评书队
1.主要演员:
刘杰谦(本名刘汉卿),评书演员,曾任业务副团长。表演的主要书目《三侠五义》《小五义》《包公案》等。表演风格是神满气足,从容洒脱。
于枢海,评书演员。表演的主要书目以出版的新小说为主,如《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等,曾创作新评书《战斗在天穆村》。

艳桂蓉(本名孙桂荣,区政协委员),西河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书目《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朴实流畅、粗犷豪放、字正腔圆、气口均匀。1958年,她表演的《杨家将》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全国多家电台转播,从此名声大振。其中,《杨家将》(片断)“调寇”在许多艺术活动中上演,颇受广大观众欢迎,听众百听不厌。她表演的《杨金花夺印》在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会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边豫棠,评书演员,是全市较有影响的艺术家。表演的主要书目《大隋唐》《西汉》《三国》。
宋田农,西河大鼓演员。表演的主要书目《包公案》《随唐》《岳飞传》。
刘田林、徐田禄,都是评书演员。表演的主要书目《三侠剑》《小八义》《小五义》等。
蒋轸庭(本名蒋昆,笔名蒋介磊),师承常杰淼,评书演员。表演的主要书目《雍正剑侠图》《海瑞大红袍》《西门豹治邺》。遵师遗嘱,接师文稿,续写三集《雍正剑侠图》,并以师之名在报刊发表,使一部武侠小说得以完结,完成恩师遗愿。曾改编武侠小说《金刀会七义》。
另外,评书、西河大鼓演员还有于佩兰、朱佩霞、郑林春、刘连书、贾鸣宵、孙久隆、张田韵等,学员刘增艳。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演出风格:
在曲艺改革创新时,西河评书队曾搞过三人一起表演评书的新形式。三人有时分别进入人物,有时向观众叙述情节,跳出跳入、灵活机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西河评书队主要演出场地是鸟市内的各个书场。
(四)魔术杂技队
主要演员:
任淑英,魔术演员。魔术表演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干净利落,给人以美的享受,举手投足都似翩翩起舞,优美的舞蹈动作,显得十分潇洒漂亮。在队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邵树森,魔术杂技演员。杂技技巧很有特点,不仅技艺娴熟而且总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并且时时展示出滑稽幽默的天分,营造出喜剧效果,深受观众的欢迎。
任淑英与邵树森搭档表演魔术,配合得可谓是天衣无缝、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吴连义,青年舞叉演员。
李振达,少年训练队毕业的青年杂技演员。
张顺启,青年魔术演员。师承陈亚南,得师真传,台风沉稳大方,表演干净利索,为队中的中坚力量。
1963年,从天津市杂技团调来舞叉演员马建华、柔术演员陈玉珍、小丑演员郭金忠,充实到魔术杂技队。河西区曲艺少年训练队解散后,该队学员蔡艳华调至队中,向任淑英学习魔术,为该队增添了新生力量。
队中还有两位滑稽演员,记不起姓名,穿插其中,调节气氛。值得一提的是该队的管弦乐队伴奏,水平非同一般,有着一定的演奏水准,有的观众专门来欣赏乐队演奏的乐曲。
魔术杂技队主要演出场地以鸟市声远剧场为主,也到市内各小剧场演出。
(五)曲艺剧队
这个队演员阵容强大,主要演员:
李伯仁,师承常宝堃。不仅善于表演而且精通乐器,嗓音条件也好,音色、音质堪称优秀。在该队上演的《清宫秘史》中扮演李莲英,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褒奖和欣赏。
桂灵樵,女,嗓音洪亮圆润、韵味醇厚、雍容大方、声情并茂,塑造的一个个剧中人物,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还有青年演员郝玉琴、邓沐琪、李爱茹、吕凡、姚希仁、赵少华、吴慧芝等,都具备良好的条件,在队中得到全方位的发挥。
曲艺剧队上演的主要剧目有《清宫秘史》《杨乃武与小白菜》《夺印》以及根据话剧移植的《雷雨》等。在排演《夺印》时,李伯仁已不在队中,因此,从曲艺队将李𨑨鹏调去扮演陈有才。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六)话剧队
演员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些剧社的人员。
男演员有:肖世俊、魏志祥、刘建、王冠等。
女演员有:甘春丽、刘子娟等,女学员刘凤云。
肖世俊,上纪70年代,天津电视台录播的电视剧《血溅津门》中扮演伪警察局长。
该队演出的剧目有《武松》《原野》《夜店》。因当时收费方式是计时收费,十分钟二分钱,演员们往往为增加收入而随意拖延剧情,使剧情显得有些拖沓,对观众缺乏吸引力,所以演出效果不甚理想。
(七)北方越剧队
主要演出连台本戏《左连城告状》,在当时有一部分观众。然而,北方越剧颇受争议,在戏剧界似乎不予承认,演出比较艰难。尤其是队中人员不够齐整,在演出时,由女演员扮演喇嘛僧,可见演员的匮乏程度。
话剧队、北方越剧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约维持了两、三年的时间,随后,具备一些表演技巧的中青年演员转到了曲艺剧队,那些表演水平较差且年龄偏大的演员被转业分配到其他行业。至此,话剧队、北方越剧队和曲艺剧队实现了合并。
(八)少年训练队
少年训练队,全称红桥区曲艺团曲艺少年训练队,是红桥区曲艺团青年演出队的前身。从1958年到1961年,红桥区曲艺团先后招收了几批学员,年龄都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约有二十多人,他们组成了少年训练队,由团内演员和琴师担任教师。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林红玉,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与其丈夫琴师桑振奎专门讲授刘派、白派京韵大鼓表演技艺,学员有刁立英、马慕荣、张秋萍、徐广山、司万通、王洪钟、王洪民等。徐广山、王洪钟、王洪民三位学员后来因嗓子变声而改学伴奏,由琴师张少波教授。林红玉还为周淑敏讲授单弦表演技艺,但因周淑敏嗓音条件的限制,后来改学了洋琴伴奏。同时,曲艺剧队少年伴奏学员张文华和学员秦小林、陈文利、杨金城等也向张少波学习曲艺伴奏,琴师钟吉全也曾向他们传授过技艺。张雅莉先后向谢韵秋、姜二顺学习天津时调表演技艺。王稚惠先后向李砚萍、李𨑨鹏学习单弦表演技艺。张雅琴向花云宝学习梅花大鼓表演技艺。王稚英向王玉蓉和琴师徐同奎学习河南坠子表演技艺。张月琴向琴师雷万和学习乐亭大鼓表演技艺。
河西区曲艺团曲艺少年训练队解散后,京韵大鼓学员康俊英、山东快书学员李金良、伴奏学员于宝城调入我团少年训练队,康俊英改学联珠快书,由李𨑨鹏传授表演技艺。
相声学员有陈鸣志、孙福海、彭凤林等由杨少奎和刘奎珍传授相声表演技艺,陈鸣志当时已拜于宝林为师,在少年训练队时间不长便进入相声队参加演出。王本林传授王联福快板书表演技艺。学员全部住在学员宿舍中,生活老师是徐桂云和孙秀云。


2025-08-25 09:25:2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喜鹊枝头叫
  • 小吧主
    1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曲艺少年训练队的成长与发展
经过三、四年的培养,60年代初,曲艺少年训练队的学员基本上都掌握了三、四个曲目。为了提供舞台实践机会,团里组织了少年训练队综合曲艺专场演出。首场演出表演的主要节目有:王联福表演的快板书《绕口令》、张月琴演唱的乐亭大鼓《姜太公卖面》、王稚英演唱的河南坠子《王二姐思夫》、张秋萍演唱的京韵大鼓《战长沙》、马慕荣演唱的白派京韵大鼓《探晴雯》、王稚慧演唱的单弦《木兰从军》、张雅琴演唱的梅花大鼓《黛玉焚稿》、刁立英演唱的京韵大鼓《大西厢》、张雅莉演唱的天津时调《放风筝》、孙福海和彭凤林合说的相声《报菜名》等,伴奏学员为徐广山、陈文利、于宝城、王洪钟、王洪民、杨金城、周淑敏等。

少年训练队的曲艺专场一炮打红,连演数场,场场爆满。学员们端庄漂亮的外表、洪亮甜润的嗓音、字正腔圆的演唱、潇洒大气的作派、声情并茂的表演,一招一式、一字一板,精准到位,使观众眼前一亮,兴奋不已,受到行内外人士的一致肯定和赞赏。其中刁立英、张雅莉、张雅琴的表演尤为突出,成为广大观众关注的焦点,很快就有了不小的名气。后来,少年训练队又增加了康俊英演唱的联珠快书、李金良演出的山东快书,节目形式更加丰富,组成了非常完整的曲艺综合场。
少年训练队经常在河北鸟市曲艺厅、百鸣剧场、南市大娱乐剧场、河东百花剧场等曲艺场所演出。为了增加演出实践机会,1961年和1962年夏季,少年训练队到北宁公园参加消夏晚会,在封闭式剧场喇叭台演出。这时,又把我和杨志光两名青年相声演员从相声队派去作为底活助演,更增加了演出效果和观赏性。两年间,消夏晚会演出接纳观众近二十余万人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1963年初,毛主席为雷锋同志的题词发表,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我团少年训练队随即编排了《向雷锋同志学习》曲艺专场进行演出,一时间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接连演了数十场,又是场场爆满。自此,主题专场演出便成为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出现在曲艺舞台上,这是红桥曲艺团在全国曲艺界的一个首创,后来更被天津市曲艺团引进和采用。这一演出形式不仅丰富了曲艺舞台,也充分配合了时事政治开展宣传活动,并达到声情并茂、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良好宣传效果,特别是在当时为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极大的宣传促进作用。
1963年8月,少年训练队学员全部毕业,团内决定以此队为基础成立红桥区曲艺团青年演出队。此时,司万通、孙福海已先后参军,彭凤林、王联福支援外地。为补充青年演出队力量,团内从曲艺剧队将青年演员刘凤云调入队中做报幕员,从相声队将青年快板书演员王双福和青年相声演员李相友调入队中,又从教育系统调入青年业余相声演员韩玉林、韩玉琦二人。同时还把我和杨志光从相声队抽调出来进青年演出队担任队长,我兼任编导。其时还为乐队增加了伴奏学员邵树贵学习低音胡和捧笙演奏。
青年演出队成立不久,正逢本市抗洪抢险。青年演出队积极开展慰问演出活动,分为几个小队各自奔赴子牙河、独流碱河沿岸等地对抗洪大军进行慰问演出。其间,我与杨志光创作了相声《子牙河畔英雄多》《英雄大战子牙河》,我还创作了单弦《战洪水》等。1964年,渤海沿岸发生海啸,青年演出队又随市慰问团到黄骅、海兴等渤海沿岸地区,向战海啸的部队指战员进行慰问演出。
1965年,天津市组织慰问团赴西北地区慰问支边青年和支内职工。当时,天津市隶属河北省,省文化厅领导对青年演出队编排的两台曲艺专场进行了多次审查,最后,确定该队为慰问团文艺演出队,张翠蓉和我担任队长,青年演出队有节目的演员全部纳入文艺演出队中,少部分演员留在队部学习提高技艺。文艺演出队随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地进行慰问演出,两台节目先后由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青海省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等录制播放,历时一个多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市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返程中,慰问演出队还在归途沿线做了短暂的巡回演出。
经过多次大型的慰问演出和近三年的舞台实践,青年演出队进一步锻炼了队伍,队员们无论是思想上、艺术上,还是在舞台表演经验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已经从当年曲艺少年学员锻炼成为比较成熟的曲艺青年演员,演出队也变成了一支有着一定舞台经验和较高艺术水平,并在天津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曲艺青年演出队伍。朵朵待放的花蕾已经盛开,成为一枝枝绽放的花朵,绚丽多姿、光彩夺目。这是红桥区曲艺团的骄傲,也是老一辈艺术家心血的结晶,更是队员们不懈努力的结果,这累累硕果不断的在为红桥区乃至天津市的文化事业增光添色。
文化部提倡曲艺改革时期,青年演出队一方面紧抓继承挖掘传统曲目,另一方面积极投入曲艺改革,学习创作了曲艺表演唱、山东柳琴、群口快板、对口词、多口词等表演作品,先后创演了曲艺说唱、曲艺联唱、快板、快书联唱等曲艺表演形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纲黑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