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吧 关注:115,738贴子:7,997,099

有病以后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种病面临六大压力。
     第一个是:自我情绪的掌控。患病后,情绪变得在焦躁和忧郁上极易两级波动,有时会不可名状,情绪的败坏似乎没有任何缘由,又似乎和眼下所有的事情都有关。坏情绪本身就是增重病情的原因之一,而在平时的维持期里也是逐渐加重病况的、使很多病人无法长期让病情缓解的杀手。
     第二个是:病后的遗留症状。很多病人长期甚至长年被很多病后症状困扰,比如幻听、焦虑、忧郁、多疑等等。这些症状容易使患者的性情进一步孤僻和乖戾,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第三个是:生活保障。当然有许多病人在当前经济生活保障上不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低,但那种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而扩展保障的空间的能力和憧憬,一般比其他群体低得多,这种保障往往是从精神的到物质的。更何况很多病人、很多年龄小的病人都只能依靠家人的资助和帮助。这种状况很自然的使病人有自卑的压力。
     第四个是:交往的障碍和矛盾。“不可理喻”是一般人、甚至家属对精神病人的看法。不用说外人,就说是最心疼病人的家长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和病人的交往与其他人不一样。其实每一个精神病人都非常渴望(可能比普通人渴望)交往,渴望别人信任他们、喜欢他们甚至依靠他们。但是他们经常得不到。而大家都知道,精神病人本来就有交往障碍的特性,加之外界偏见,使得交往这个问题难上加难,而欠缺、得不到正常交往的机会对病情的彻底治愈是非常不利的。
     第五个是:社会压力。第四说的是交往的需要和交往障碍的矛盾,而精神疾病普遍受到歧视是有目共睹的,起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是这样,这对于精神病人的康复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六个是:自制力、理智和毅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患病后,由于病创本身,也由于以上五种压力,理性、自制力和毅力相对减退了,这对治病、养病和康复打开了一道难题,因为我们需要这些素质来帮助我们治愈这种疾病。
     到此,我先将我们的压力总结出这六点。分析原因、怎样改善、怎样解决,我还有很多看法和想法,但是我先想看看大家是不是愿意探讨,感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大家最好能补充我的话题,就是只言片语也有价值。然后我们一步步共同完成这个主题: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怎么办。


1楼2010-08-29 19:16回复
    楼主总结得很好!


    2楼2010-08-29 20:18
    回复
      2025-10-19 04:09: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需要money虽然说着有些违心但很现实,因此需要努力工作不分脑力体力!
      楼主思路很清晰啊 赞。


      3楼2010-08-29 20:37
      回复
            事实上,这种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有一定的社会性,即社会对它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人们才有运用心理治疗(无论目前我们的心理医疗是否有作用)来对精神病进行救治的说法。以上的六点起码有三点具备其社会性。
            我们就六点压力分化成自身性和社会性两部分,又将社会性这部分之一的“生活保障”抽出来(我们先不论顺序),就是3楼的朋友说的问题,就单单这个话题,我相信所有病友都有亲身疼痛的经历。因为我们的就业将比一般人难上不知多少倍。
            朋友们,说句实话,我们进入的是一个大话题。它应该解决,急需解决,又太难解决啦,因为决策人们没有和我们站在同一台阶上。


        4楼2010-08-30 11:23
        回复
              我们需要工作,而且这不仅仅是需要钱,也许普通人工作90%是为了钱,10%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我们60%是因为钱,20%是需要交往,20%是想证明我们不比别人差。


          5楼2010-08-30 12:01
          回复
                我始终不敢以有病的名分去找工作。后来我想找残协试试,也许他们能帮你,可是得到的答复是“有明文规定,给残疾人解决就业不包括精神残疾”,后来我说退一步,做义工,找遍了所有有关部门,碰到的不是钉子就是软钉子。
                汶川地震社会捐了几百亿,我们不比……就仅仅想做个义工也没人接纳……


            6楼2010-08-30 12:22
            回复
                  这不仅仅是呼吁的事,是认知的问题,就是说精神病人是不是报废的群体。我不了解这方面的法律,但是我相信这是个法律的空白。如果是报废人群那么好像没有相应社会救济,如果不是报废群体,那为什么没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机遇。可怜的是恐怕很多病人自己也认为是报废的,在这种实在名不在状况下,岂不是更让这种病人群体没有出路了吗?
                  我在吧上看到很多病人都很颓废,不知有多少人都是因为看不见出路,不敢看自己的将来。


              7楼2010-08-30 13:40
              回复
                    大家的病况也是良莠不齐的,有些人恢复的相当不错,甚至有些病人的智商和工作能力、生活能力都高于一般没有病的人;而有些病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而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只要是在病情稳定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生活,但是相对有些脆弱,需要身旁的人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恐怕这一类人占精神病人群体的绝大多数。
                    这些绝大多数的病人,他们好一点就可以进入到那些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行列,若是条件再好一些,这种正常状态可能是永久性的;但是反过来,如果环境和境遇有些问题的话,他们也有可能下滑到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地步。
                    其实这是个很现实、很有意义、很应该受到重视、又不是没有可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有病人间的交往机制,就像国家有盲人工厂一样,可以建立精神病人的工厂或经营机构。这其中可以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经营方式……等等。一来自救,二来解决社会负担,三来解决很多病人的起码生活问题。


                8楼2010-08-30 17:07
                回复
                  2025-10-19 04:03: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想了解一下情况,大概测算一下大家的情况所占人群比例。请大家尽量回复。
                      1、状况基本稳定。但希望自己是在一个大家都能相互照料的实体里工作,最好是专门为精神病人开设的公司或工厂。觉得自己适宜此项的作“A”的标记。
                      2、状况良好。有信心、有能力在通常的企业、实业工作。不希望公开自己是病人,但是,愿意为比自己的病情重的病友做一些事。适合此项的作“B”的标记。
                      3、状况良好。有信心、有能力在通常的企业、实业工作。不希望公开自己是病人,也不希望与其他病友有任何来往。适合此项的作“C”的标记。
                      4、没有任何可能去工作,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适合此项的作“D”的标记。
                      是家属路过代替病人答复的请注明。


                  9楼2010-08-30 19:08
                  回复
                    问题是开设这样的工厂 都是一群病人 如果出了如杀人等等严重问题谁肯负责?


                    10楼2010-08-31 11:26
                    回复
                      病人只使在吃药稳定期间 也是有一小部分的病人也是会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作的 怎么预防呢


                      11楼2010-08-31 11:32
                      回复
                        lz分析的很有道理。另外,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着实让人有些惊喜。我目前的状况属于A,我的目标是B。


                        IP属地:山东12楼2010-08-31 16:25
                        回复
                          我基本上属于A,和12楼同,希望是B。


                          13楼2010-08-31 19:08
                          回复
                            看来我们还是根据这六大压力的顺序来论述吧。
                                 第一个是:自我情绪的掌控。
                                 我们有时情绪坏恰恰不是“无病呻吟”,一方面有些病人在发病前就是燥郁性格,病后肯定是更严重了;另一方面,有病后,我们在生活上的确比常人压力大,不得不说,因此我们往往靠药物来达到控制的目的。我在其他吧贴中谈了怎样自己掌握好药物的事情,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药物控制的事先放在一边,就谈谈对调控情绪的认知。
                                 我们承认自己有病,但并不等于我们有理由说我们和没有病的人有本质的区别。普通人依然有或无因、或有因的情绪恶劣,有时那个使情绪一落千丈的诱因让旁人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也有无论别人怎样宽慰也很难从坏情绪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不能说所有因“想不开”而自杀的人一律都有病,不能说林黛玉应该吃氯氮平。而因秋风落叶就失声痛哭的人恐怕我们病人里也并不多见。所以,我们和正常人在情绪波动的问题上相去不远。
                                 这六点都是相互关联的,如果解决了其他五项,掌控自我情绪的问题就减轻大半了。平时可能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会引起某种不快,这种不快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而对于不快很多病友的反应是明显病态的。有的跟家人大闹,有的有过激行为,甚至还可能失控。科学研究证明,情绪的波动是内分泌决定的,之所以难以控制就是内分泌过分失调,我们吃的药主要就是起到或抑制或调节内分泌作用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尽量给自己充分的时间等待内分泌恢复正常。我这样讲当然不包括不用药,或用药不恰当而临近大发作时的病人,是指我们平时在基本稳定期的时候。就是给自己时间,让自己尽量等待体内自我调节(配合药物)恢复正常,慢慢坏情绪就会缓解。尽管用药,体内调节分泌平衡的机制还是没有崩溃的,或者说只要不是衰退的病人,大多数人的这种潜质是完善的,我们就应该去维护自己的调节功能,不去毁坏它,就是自觉地加药量也是相当理智的表现。
                                 有病,又和没有病的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个很关键的认知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心理治疗不是针对精神病人的,是对整个人群的,人们或多或少的有心理失衡的时候和倾向。丧失理智是整个人类都犯的错误,无论是战争还是经济危机或者环境的破坏都说明了这一点。由此看来,我们拿不拿自己当病人,别人拿不拿我们当病人是这个认知问题的具体所在。
                                 别人的问题我在“社会压力”一节里再谈,在这里就谈谈我们自己。精神病的名分是所有疾病中最坏的,所以拿不拿我们当病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假使是血压高是心脏病的人们就没有这个问题,仅仅因为“有病”我们就在思想上、行为上平添了许多负担。其实“有病”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救自己,用不好就毁自己。很多病人是毁自己。在家人面前他们希望因为有病就被迁就容让,在外人面前不敢正视压力,唯唯诺诺,反而叫人家觉得不正常。情绪坏时不加以控制;能力够时不愿多做一些本来能做的事情。很多病人就连吃药这点事也要在家人的督促下甚至管理下进行,拿“我没病”或“我有病”当成发泄情绪和要挟的武器。
                                 我认为外人对待精神病的偏见占压力的三分的话,那么自我对待疾病不正确态度就占压力的七分。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战胜疾病,可恕我直言,有些病人根本就是希望别人的救驾而不是自我的努力,所以有些病人甚至不惜因小事而最终闹到住院治疗。
                                 心理学上讲,人有五种基本需要:交往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情感依托的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拥有多少,又丧失多少?我们为这五种基本需要的满足努力了多少?
                                 在这里不想多谈那些为怎样调节情绪应使用何种方法的种种,方法很多,我们大多数人也没有退化到连基本生存的技法都没有了的地步,我就想问问大家:你努力了多少?你是不是在内心对自己很坦诚,坦诚地对自己说“我有病,但不可怕,我能努力让它一点点好起来”?而在平时做人上,不是依仗有病就懒散、堕落、意志消退、寻求谅解,此时你是不是可以对自己说“这不是什么值得让别人倍加呵护的病,能控制住的时候就是好人”?你能这样在大体上要求自己了,也就不难找到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和手段了。因为你和正常人没有太多的区别。
                            


                            15楼2010-09-02 14:18
                            回复
                              2025-10-19 03:57: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有病以后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就是因为这六个压力,我们就有六种解压的需要和为满足这些需求的、从认知开始到行动起来的努力。有谁愿意真正选择彻底报废的人生?路,总是自己选的,就是得了病以后也一样,上帝很公平。
                                  第一个压力的解决办法就是调控好自我的情绪,哪怕开始并不太成功,从点滴做起会有收效的。我本人的感觉是,我们可以锻炼出来很多原来没有的能力,当然有时需要借助药的作用,需要他人的理解,需要环境的改善,可最最重要的是自我的锤炼。很多年来,看看走过的路,我觉得自己对事物的承受力增强了,对生活压力的抗击打能力增强了,对尽量从客观的角度看事物的理解力增强了,随之,对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手段就比以前强多了。


                              16楼2010-09-02 16: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