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还在念初中的楼主装了人生的第一辆车:ATX PRO, 用的是神叉,管径32。记得当时似乎还有一众30管径的xc前叉。然而这十年间,随着各种玩法强度越来越大,山地车运动也经历了一个“增重”的过程,每年厂商都在宣称自家产品的刚性比上一代提升了XX%,可是这些数字对于非职业玩家意味着什么呢?在楼主印象中山地车器材讨论中关于“刚性”的争论似乎比以前少了许多。
【操控指向性?】目前各大厂家的ENDURO级前叉主流管径已经来到了强壮的38mm.这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许多大PRO都提到过在高达60km/h的速度下,不够硬的前叉和座舱部件会导致“模糊”的操控体验也就是走线不够精确。事实上楼主目前使用的丐版fox 34(没有丑陋但是据说大幅提升扭转刚性的圆拱形叉桥)在压弯时确实会形变蹭碟,但对楼主的水平来说影响也就仅此而已。所以楼主认为普通玩家在这方面获得的收益是很少的。
【提升润度?】乍听上去像是在胡说,但是在最引人瞩目的管径提升下,厂商另外一个宣传点往往被人们忽略了:提升内管与底筒的重合度,以降低内管形变带来的滑动阻力。在目前全能车型头管角度来到64-64度区间时,在平坦路面骑行时前叉内管受到的径向力已经不可忽视(根据简单的力学知识可以发现这个力居然有前轮所受支持力的40%以上)。这会加剧内管与尘封等各种密封件的摩擦,降低前叉润度。而更硬的内管则会有更小的形变,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这点是有实例佐证的,比如canyon spectral 125、norco optic,虽然只有140的行程,但都选择了36mm的内管直径,主要就在于它们的头管角度太趴了,要缓解在平坦地形上必须骑得非常努力才能感到前叉在工作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会在陡峭的下坡时消失,因为径向力消失了。
【牺牲舒适性?】从今年的EWS来看,似乎有部分体重较小的精英运动员又换回了36或35mm管径的前叉,他们认为38管径过于僵硬无法吸收小震动,重量又大,并没有什么优势。这一点确实,就像把组的舒适性一样,是见仁见智的,太软真的会影响选线吗?太硬真的会更容易手臂疲劳导致arm pump吗?可能和车手自身的喜好也有很大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