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1月28日漏签0天
87版红楼吧 关注:21,719贴子:261,060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4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87版红楼吧
>0< 加载中...

回复:【红楼梦忆】87版《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雨中谈趣】
        
      1986年深秋,曾两度重游上海大观园,发现正门、照壁、大门引路及国内前半部的道路全修好了,游览十分方便。而在86年初,即三月间,在此拍戏时,前面正在施工,进出都要经过正门一带工地。晴天还好,一遇雨天,就十分糟糕。上海郊区土地都是海边冲积淤泥,一下雨,又滑又腻。只穿草鞋、雨鞋还好走,演员化好妆、穿好服妆,如何行走呢?就这样一个小问题,在现场有时就感到为难。记得在“体仁沐德”拍秦可卿、贾敬灵堂时,头两天天气特别好。春天的骤暖,笼罩着整个淀山湖。有一天正好是星期天,因为上海的报纸都刊过电视“红楼”在大观园拍戏的消息,大家都想看看现场拍电视的情景。所以,那天真是游人如蚁,大有举袂成云的盛况。但是骤暖之后,风向一转,气温一低,又是一夜的春雨了。
      第二天一早,雨仍是滴滴答答地下着。在江底 下雨是家常便饭,并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大家该干什么仍旧干什么。何况拍戏日程,已经安排好了。只要不是外景露天拍摄,当然不会因雨而改期。
      这天是拍贾敬灵堂的戏,演员们五点钟起来依次化妆——尤氏、尤二姐、尤三姐……奶奶、姑娘、丫头们上都打扮的象一朵朵白玉兰花一样,撑着伞、冒着雨,从招待所门前上大汽车,直奔淀山湖大观园。大观园更衣处,本来在外国门小卖部旁边。剧务同志考虑到雨天不好走,让中尽量开到现场边上。但是通往“体仁沐德”的沁芳亭一带,正在施工铺路,车过不去,怎么办呢?于是,只好把车停在离“体仁沐德”正门二三十米的地方。司机一按电门, 气压门打了。换好衣服,拖着长裙的姑娘们站在车门口,哎呀……这可怎么下来呀?地上的泥水有二、三寸深,即使脱了鞋袜。光着脚,也无法往下踩呀,何况一个个还拖着雪白的长裙子呢!好不容易找来几个稻草垫子,铺在汽车下面,扮尤三姐的周月她们,一手拿着表演时穿的鞋,又提着裙子,一手撑着伞、或拿提包挡着头上的雨,在泥滑滑的路上,象扭秧歌般地,扭到了“体仁沐德”大门口。一进院子,又有廊子,又有砖没引路,自然不成问题。只是这门口到汽车边二、三十米的路,一遇雨天,便被人视为畏途了。
      江南雨天,有时可厌,有时也可爱。姑娘们在泥滑滑的路上“扭秧歌”时,如果站在“体仁沐德”门前,用摄像机反打,会拍摄下姿态很美的镜头。因为雨中的背景是很美的——那就是大观园正门进来的假山背面很美。
      上海大观园进门的假山,虽然同北京大观园假山犯同样毛病,气势不够,很难造成如贾政所说“好山、好山”的感觉。但淀山湖大观园假山后是一片水面,十分舒展,有苏州拙政园的气势。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宝玉情悟梨香院】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是《红楼梦》中一个关键情节。它写出宝玉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受现实生活教育,悟彻人生;思想上从少年时的无知走向青年期的成熟。其所写人物龄官、贾蔷似客却是主,宝玉似主却是客,这是《红楼梦》画卷的多元性。要把这样具有深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戏展痕7b在荧屏上,那是很不容易的。
      在上海大观园梨香院拍的这场难度很大的戏,只能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目标,距离曹雪芹笔下的深度和高度,那还远得很呢!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作戏的成份还太多,自然的成份少,感情的流露与交融不够,让人感到浮、感到队但是有什么法子呢?演员与“红楼”中人历史的差距。生活感的差距毕竟太大了。而就是这样,也实在难为演员了。
      记得拍摄那天,是上海早春天气。淀山湖畔,寒意料峭,春风入骨。摄制组工作人员,大多都还穿着线衣。而演龄官的年青演员,却要穿着绸衫子,斜躺在滑溜溜的卧榻上,装出炎暑时候,一付病骨恹恹的样儿,对心上人娇情密语。这样感觉多么难找,又多么难于掌握呀!这天戏拍了许多次才通过。本来是冻的身上发抖,却要演出夏天的慵懒娇态,实在是难为她了。
      那两个小鸟是从北京连人带鸟一同重价请来的,表演还差强人意。但同原书中所写“玉顶金豆”会衔鬼脸作戏比起来,还差着几分。但在八十年代的今天,能找来这种鸟拍摄电视,由人调度,也相当不容易了。前面说过,电视剧《红楼梦》中,把宝钗、宝玉的新房也布置在梨香院。电视“红楼”关于宝钗、宝玉婚姻,未按高鹦续书情节改编,而是改为奉元妃帮旨完婚。这些改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在此我不想多说。我要说的,只是宝玉的洞房布置得多么喜气洋洋:紫檀雕花的古雅老式床,挂着大红绣花罗帐,正是古诗所写“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气派;其它如妆台、巾架、箱笼,一律都有大红喜字覆盖着。斗香、绎烛、喜屏、铜镜、子孙饽饽……一切洞房中的陈设,应有尽有。 墙上挂的是“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的喜庆画及金自鸣钟,都显示了二百多年前的富贵气象……
      新郎、新娘坐帐了。宝玉——欧阳奋强,宝钗——张莉,都是大红蟒服,端坐床沿。黛玉——陈晓旭,也身着大红蟒服,打扮成新娘子了——怎么,也要一同坐帐吗?不是,原来要拍宝玉的幻觉镜头,要表现宝玉的幻觉中,新娘宝钗,忽然变成了黛玉。
      宝玉情悟梨香院,成婚梨香院,“怡红”变为雪白“梨香”,岂有意乎?



2025-11-28 15:37: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薛蟠家闹剧悲剧】
        
      薛蟠家在扬州小金山后小院中,这是看电视的观众想象不到的。就在这个小院中,演出了果霸王家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在大观园群芳渐次凋零之际,“呆霸王”娶了富商“桂花夏家”的女儿夏金桂。这个类似王熙凤,又别有手段(甚至比凤辣子还多两手)的“美人儿”,在曹雪芹笔下,虽篇幅不多,却写的极为火爆。曹雪芹惊人的艺术才华,在此先不多表,只说电视剧吧。
      夏金桂来薛家,薛家就鸡犬不宁了。她要压迫善良的香菱,她又嫉妒高贵的宝饮,她要而且也能控制住呆霸王,她不在乎婆婆薛姨妈。旧式封建礼教的作用,在这种人身上常常是不起作用,而反为之利用的。夏金挂在薛家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只是遇到薛懈她才失败了。本世纪初有一出名戏:《宝赠送酒》,演的就是这段情节。
      作为夏金桂牺牲品的香菱,首当其冲,“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曹雪芹写香菱,从暗示结局到最后都写全了,是“十二金铁”中完整的文字。电视里,陈宏海饰的薛皤、陈剑月饰的香菱、杨晓玲饰的夏金桂,还有配宝蟾的一位年青演员,演出都很成功。
      夏金桂给香菱改名字时二人的一段对话,只是香菱悲惨结局的开始。接着就是夏金桂对香菱进一步的暗算,让宝赡勾引薛蟋,故意让香菱(已改名秋菱)取绢子撞破,然后薛蟠拿门闩打香菱,使香菱受折磨。拍电视用的这根很粗的大门闩,是塑料作的。薛蟠——陈宏海在小院中乱叫乱喊,追赶香菱——陈剑月,抡起大门闩,狠狠地向她打去。哭成泪人儿、吓的象头被猎人追赶的小鹿般的香菱——陈剑月,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了。
      薛姨妈闻声出来护香菱,夏金桂——杨晓玲却在后门口与婆婆舌枪唇剑,大拌其嘴。杨晓玲演撒泼很传神,说骂就骂,说哭就哭,坐在地上号叫……样样都来。但是毕竟又有其天真处,导演要她在撒泼时,摔一个很好看的花瓶,而且只有一个,必须一次演成功。她捧着花瓶,笑着爱玩了好一会儿,舍不得——但是不行,非摔下可。镜头对好,喊一声“开始”,她马上来戏,一跺脚,哗啦一声,一个美丽的花瓶,就粉碎了。戏拍完要拆景时,她真舍不得,用地道的哈尔滨语音叫道:“这可是俺们家呀!”
      香菱——陈剑月,最可怜的还不是被薛蟠拿大门闩一抡打了个大跟头,而更可怜的是服侍薛蟠洗脚时,被“呆霸王”任意折磨。又嫌水冷,又嫌水热,又骂又打,把洗脚水泼得她满身满头——热情的观众,能不为她气愤填膺吗?在那“木樨书屋”改装成的香菱的卧室中,善良、美丽、聪明的香菱姑娘,身世坷坎的香菱姑娘,年青的生命悲惨的结束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柳堤“悲喜剧”】
        
      老友从周教授《园林丛谈》的《瘦西湖漫话》文中道:“扬州旧称绿杨廓,瘦西湖上又有绿杨树,不用说瘦西湖的绿化是应以杨柳为主了……在瘦西湖的春日,我最爱‘长堤春柳’一带……”
      他的文章,我拍戏时,有充份的感受。
      由虹桥过来,进入瘦西湖大门,沿着一条柳堤前行。右面是湖水,但无西子湖之浩渺,只是五、六丈宽吧。隔水又是一带洲诸,上面长着一排高大的树,有林莽之势。左面则是斜土坡,杂花丛树,联绵不断。一路行来,中间有个亭于,临水而建,可以远望虹桥水中倒影,也可以望远处湖水烟波。
      杨柳与春花是相结合的。杨柳无桃李而不“媚”,桃李无杨柳而不“韵”。这段柳堤,兼而有之,既韵且媚,又多春草,而且花柳杂植,更添不少野趣。不象杭州西湖边“一株杨柳一株桃”和整齐的水泥砖路面那样太讲究,太感到人工化。
      剧组拍戏期间,正是春花次第开放的时候。玉兰、迎春、桃花、海棠……再加上杨柳依依,回黄转绿。翠堤一脉,真是春光锦绣,气象万千。“柳叶清边镇葱叱燕”,这反映大观园天真丫头的一场戏,在北京、上海大观园中,均未找到理想的拍摄场景,在此找到了。这环境正如书中五十九回所写;“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顺着柳堤走来,因见叶才点碧,丝若垂金……径顺着柳堤走来
。鸳儿便又采些柳条,索性坐在山石编起来……”
      镜头在瘦西湖岸,对准这些小演员,营儿、蕊官、春燕……气氛出来了。戏也出来了。婆于的柱杖、春燕娘的耳刮子,似焚琴煮鹤一般,打破了美丽的画面。这是大观园鼎盛时期的闹剧。
      如果说“嗔莺叱燕”是闹剧、喜剧;那在同样的春柳堤畔,桃花树下,又拍了悲剧、惨剧。那就是尤三姐自刎的场面。
      要拍好尤三姐这场税 让她在一个什么特定的关成环境下自刎才好?几经研究,大家以为最好是花下。什么“花”呢?最先研究是玉兰。后来才决定桃花。“桃花薄命”,有一定象征意义,一也;当时桃花盛开,气氛正好,二也;所以就在这柳堤的左侧桃花林中,拍了尤三姐自刎的场面。现在放映出来,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瘦西湖拍戏,几乎天天要走这条柳堤。有一奇怪景观,很值得一说。有一天大早散步时,我无意向右一望,只见隔水高大的树林上,立着一排奇怪的“庞然大物”。别人说是猫头鹰,我仔细一看,果然是。我忽然想起林风眠、黄永玉的画来——原来真是这样!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妆点瘦西湖】        
      “元妃省亲”中的元妃登舟一场戏,也是在扬州瘦西湖拍的,很值得一说。
      《红楼梦》所写大观园,没有类似湖泊的大水面,但有引来的一股活水,因而有沁芳闸、有柳堤、河流池沼,有船,有姑苏请来的驾娘……这样在元妃省亲时,在刘姥姥逛大观园时,都有了乘船的描写。在拍摄“红楼”电视时,必须要选择能表现这一场景的水面。这水面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还必须在园林中,不能用野外的水面。也不能用过大的水面,如杭州西湖就不能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后面;本来有码头,有水面,但一因隔岸建筑物尚未完工,二来也没有放水,因而不能用。为此,选景时选中了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五亭桥北岸,有几十米开阔地带,高处有两组古建筑。右边是五亭桥,斜对克庄。左面是有名的“望台”,是一座建在水中的突起方亭。四面四个月亮门,是当年迎接御舟、借水音演奏丝竹的场所。正对面则是一带柳堤。在这样借景陪衬之下,中间是瘦西湖的纤腰,其水面相距约成三十米的三角形。如把“她”妆扮成大观园中水区,用来行走元妃所乘凤舟,大小正好。
      元妃省亲,更衣之后登舟,是在晚间。火树银花,皇家富丽,在《红楼梦》原书中有细致的描写。拍电视时,如果妆扮实景,要因地制宜加以改造。瘦西湖河岸,是土岸,颇有野趣。但作为皇家贵妃省亲苑圃,如何能成呢?因此先要岸边搭出码头。北京颐和园和北海的码头都是细石料,汉白玉栏杆。这里临时搭建,自然不能用石料,只用木头、泡沫塑料。泡沫塑料雕刻装置的汉白玉栏杆,不要说在月光下、电灯光下远望,即在白天看上去,也几乎可以乱真了。此外,还有用同样材料,按比例尺寸搭建的汉白玉牌坊,也就是《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玉石牌坊”(按有的版本中写作“琉璃牌坊”,那是绿琉璃的。这两种牌坊,清b在北京名胜古迹中仍然都能找到)。最五彩缤纷、构成梦幻境界的是湖上的灯、桥上的灯、岸上的灯和那彩灯照耀的凤舟。岸上的灯好办,只要吊在灯杆上、灯柱上、树上,挂上彩灯,接上电线,入夜一开电门,便灿若繁星了。桥上、牌楼上,也好办,按照书中所写,作成灯匾,一写“寥汀花椒”,一写“天仙宝境”。拍摄“奉元妃命”时,一个改为“花淑”,一个改为“省亲别墅”就可以了。灯中都可装电灯,光源都好解决。
      困难是水面上和凤舟上的彩灯,以及其它灯船上的灯、水中漂浮的花灯,光源如何解决呢?解决的办法是全部用大蓄电瓶。记得那天单电瓶钱,就用了好儿千元。这样,一入夜,瘦西湖就被妆点得象一片五彩灯海了。波光闪耀,凤舟在华灯辉影里,在萧鼓声中,缓缓前进——有人笑道:自乾隆下江南之后,瘦西湖从来没有这样繁华过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何园贾政书房】
        
      美工总监制刘宝俊同志早就向我说,要找个适当的地方,为贾政布置一间书房。当然也可以在棚里搭景,但是不如找几间合适的房子,这样更方便些。这个房舍,在扬州的何园找到了。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在花园巷,为清光绪时做道台的何在助所筑,是清代扬州园林最后一部作品。园中以池和假山为主。假山堆的不俗,且山上有一株大白皮松。陈从周教授《园林谈丛》说到“何园”时道:“园中为大池。池北楼宽七槛,因主楼三间稍突,两侧楼平舒展伸,屋角又都起翘,有些象蝴蝶的形态,当地人叫做‘蝴蝶厅’”。
      宝俊同志就在这“蝴蝶厅”中,为贾政布置了一座书房——“梦坡斋”。
      贾政的书房名“梦坡斋”,这在《红楼梦》几处写到,是大观园外有斋馆题名的房舍。其格局自然也应该是“京朝派的”。这场景主要是拍室内。少数镜头在门前,没有室外全景。所以,只用楼下正面三大间就可以了。房门外正对大池,如出现在荧屏上,似乎不合“梦坡斋”庭院意境,怎么办呢?很简单,院中池边,正对房门处,立一个老北京式的锦格木影壁,如国木屏风,这样就把池水的景挡住了。在房中,正当挂在门上的竹帘,向外望去,只见本影壁,似乎转过木影壁,就是通向外院的月亮门了。就这简单的造景,就可引出人们不少的想象……
      室中充“梦坡斋”的横匾,又挂了《前赤壁赋》的横技。《前赤壁赋》现有传世苏东坡手迹影印本,模拟复制并不难,只是字太小,在荧屏上显示不出来,失去了它的效果。室中几案书架等,布置也都不俗。当然,这里有个小小的漏洞,就是有一套盒装《二十四史》。严格地说,在《红楼梦》时代,还没有《二十四史》这个名称呢!定《二十四史》为“正史”是乾隆后期的事。不过在电视剧中作为妆点,那也就不能
严格要求了。
      贾政书房中的戏很多,主要一场是“宝玉挨打”的戏。这“不肖种种,大受鞭笞”,可不是好演的。打必须真打,所用的板子也必须的真的。怎么办呢?先在板子上想点主意,毛竹板子,一面塑料海绵垫了,包起来刷上颜色,一面硬,、一面软,打时用软的一面,稍减轻一些疼痛。但打时又很又快,虽然一次拍摄成功了,但欧阳奋强同志为这场戏,臀部真让打肿了。
      在一个场景中,镜头是综合拍摄的。“宝玉挨打”是夏天的戏,而“宝玉上学”是冬天的戏,都是在贾政书房中拍。门帘换成冬天的,门前做上人工雪等等,稍微变换一下季节感,这样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镇江半日】
        
      镇江的工作日程,一共是两天。第一天是拍“瓜洲古渡”的戏,第二天是在焦山寺院一小巷中,拍贾芸遇倪二的戏。但这组戏镜头很少,剩下的时间,还要拍一些镇江戏装厂的纪录镜头。待全部工作结束后,剧组第二天就转点杭州了。
      剧组由青浦去扬州、由扬州去杭州,都是包了长途大汽车,由这一驻地直接开到那一驻地的。因此,便省去了不少转车、搬东西等麻烦。
由青浦坐长途车去扬州,是走苏州、无锡、江阴,过长江,经靖江到扬州。由扬州去杭州,则是由瓜洲渡口过长江到镇江,然后经常州、宜兴、长兴、湖州等地到杭州。后一条路。是由太湖西面、南面、再经莫干山而到杭州。这是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区一条鱼米蚕桑的锦绣之路,自六朝以来,就是江南经济文化的心腹地带。剧组小演员,能够坐汽车走一趟,这机会也是难得。它可以增长人不少见闻,丰富不少感性知识。
      很遗憾,我因为回上海有事,没有和演员同志们同行,失去了这样一次美好的学习与旅游机会。
      这天和大家一早乘游艇过江,在焦山寺现场看了看,便和服装设计史延芹同志同车到镇江戏装厂,参观了几个钟头。这是一家专门制造戏剧服装的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部份服装是这家厂商制作的。
      说到这里,我仍然感到当前古装(包括远古、近古、近代,甚至三、四十年前的现代)戏剧和电影、电视的差别没有明显地分开。过去戏剧服装,明、清谓之“梨园眼色”,宜于戏剧舞蹈,讲鲜明飘逸,不能讲生活真实感。但也据明代服色,讲究历史的“真实”,行话叫“宁穿破、不穿错。”这种服饰,穿着在电影、电视中表演生活中的古人和古人的生活,就不行了。比如,戏剧服装过去是钉飘带,现在不少都钉暗钮。镜头一推近,稍不注意,就要“穿绷”。而且都是新衣,如何显示“半旧”、“家常”等等。总之,不少问题,都未能很好解决,因而总感不够理想。史延芹同志在正定拍全剧外景结束,与我同车回京,在车厢中感慨地说:“如果让我再搞一部《红楼梦》,我会更好。”又说;“我最近才发现北京一家绣品厂,真正能作出又华丽、又富有生活感的服装,就是价钱贵些。”这些话我非常同意,就是她设计出的东西,在制作时如按戏装制作,总不会达到她的要求。但工艺水平,只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愿将来能有足以表现她设计水平的生活化的精美服装出现。
      镇江半日,只是在戏装厂逗留。中午饭也只是匆匆扒拉了半碗,便急急忙忙赶下午的火车回沪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植物园池畔石榴裙】
        
      “还道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提到“斗草”的风俗,不由人想起宋人的著名词句,这正是杭州的故事。拍香菱姑娘“斗草”,选择在杭州植物园水池边,原是可以充份显示诗情画意的场景。
      杭州植物园,在“曲院荷花”西面,是培养各种花木的地方,里面没有什么亭台楼阁,只是各种树木。花卉,品种很多。湖上游客虽多,但很少来这里。因此,在杭州,这植物园倒是一个拍戏的理想环境。
      场景安排在一片斜坡草地上,临近水池边。芳草如烟,池水涵碧,配上“石榴裙”,风景自然很好。但是表演起来,却十分为难香菱姑娘——陈剑月女士了。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说来。
      按照《红楼梦》原文“情解石榴裙”所描绘,斗草的地方,自然是一片草地,或草地边石板上都可以。而弄湿石榴裙的是什么呢,应是一小汪积水,是平坦的草地上四处的积水,而似乎不是池水。因而斗草打闹起来,没有注意到身后有一片污水,忽然把裙子弄湿弄脏了。这样站起来,一边拧裙子上的水,一边埋怨、骂蕊官等人,才合情理,易手表现。
      现在场景选在小池边,斜坡上,在表演上,分寸就比较难掌握。第一,打闹时,香菱要滚到池边,让裙子沾上水;第二,又不能滚得太靠下,以免把裤子及衣服也沾湿。而且那天配戏的几个临时演员,都是小学生,年龄很小,身材不高,于是就显得香菱特别大。作起戏来,就十分困难了。
      这场戏,拍了好几次遗才通过,而裙了倒弄湿好几条。第一次拍,打闹从斜坡上滚下,不好:入水太多,拖泥带水,湿淡淡的,不能用。
只好换裙子。重拍。管服装的同志,带来两三条同样的裙子。但是一次、两次拍不成功,带来的裙子都不够替换了。可戏还没有拍成功。还要换干裙子,只好临时坐车回到住处去取。好在小车就停在旁边,随时待命,说走就走;不然,那全组的人只好等这条裙子,或因为裙子没有,就拍不成戏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否会想到这些困难呢?
      所以拍电视、电影,“选景”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工作。在选票时,就要综合考虑实际拍摄时种种关系,有的很小的场景,考虑时忽略了某一方面,就会给具体拍摄时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要考虑好演员表演的实际可能性和位置,如何在刹那之间显现出最美好的角度。当然,静止的位置另作别论。
      陈剑月同志拍这场戏时是克服了困难,才获得一定成功的。虽然戏并不多,但“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或许是剑月同志拍完这场戏后的收获吧。



2025-11-28 15:31: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湘云醉卧“芍药圃”】
        
       “湘云醉卧”是一场大戏,早就要拍。可是一直没有选到适当的外景,因为这场戏,不只要求要高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芍药花、芍药圃。原书描绘道: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雕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统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曹公的笔力,其绚丽处,真是光彩摄人。这段文字都能使读《红楼梦》者神魂颠倒。但仔细一研究,却感到这是浪漫手法的描绘,在事实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正象“白雪红梅”的描写一样,在文字上十分美丽;而在生活中却很难遇到、办到。
       第一芍药是低丛草本花,史湘云卧在石凳子上,高度几乎超过芍药丛尺许,花如何落的她满脸、满身?第二芍药不象桃花那样,一树繁花,微风一过,乱落如红雨。一丛芍药,开上几十朵,大朵大瓣,即使开谢,花瓣落地,也很难被风卷起,落满湘云姑娘一身,除非人为地把花瓣洒在她身上……
       早就选择好,要在杭州西山公园芍药圃拍摄,等扬州拍摄完成之后,来到杭州,等待花期。当时正是谷雨过后,牡丹方开。但是花期因春寒、春暖的关系,实际上却也有早有晚。剧组在杭等待花期之际,却芳讯迟迟。几次到西山公园探望,却是花蕾多而大放的少。而且这还是牡丹,至于芍药,还在牡丹之后。剧组虽一再加码,拍了不少其它的戏,但日程也不能拖的太久,怎么办呢?找美工设计师风雷同志商量,细算花期,最少要等两周才能大放,不能再等。只好用假花和真花相结合的办法,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来完成“湘云醉卧”的拍摄任务。
       先到塑料花厂买来假芍药花比较,肉眼看了,自然容易识别是假,但插在真花丛中,在摄像机面前,便真假难辨了。就这样,突击了一天,上千朵“鲜花”,插在真花丛中,把“湘云醉卧”的芍药圃布置成功了。
       拍摄的那天,天气很好。时值旅游旺季,西予湖畔、花港观鱼、西山公园一带,游人真是举袂如云,挥汗如雨。拍摄现场,被游客团团围住。自然四周都拉了绳子,杭州公安局的同志不少人都到现场协助维持秩序——因为大观园的姑娘们都花枝招展地来了,都来看湘云姑娘醉眠呀!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秦可卿之丧”出演】
        
     “秦可卿出殡”的大场面,是拍完“元妃省亲”后,隔了两三天拍的。为什么这样的大场面戏,都集中在一起拍呢?这里面也有一个窍门,就是省事,象变戏法一样,原地不动,一番花样,“红喜事”就变成“白喜事”,“荣国府”门前,元妃省亲的场面,就变成大出殡了。
      “秦可卿出殡”也是分好几个地方拍摄的,前面我也曾经介绍过。“秦可卿灵堂”是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那个院子中拍的,凤姐上祭、凤姐哭灵,都在那里;和尚、尼姑绕棺念经,也都是在那里拍的。“道土念经”、“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云观拍的。这些和尚、道士、尼姑念经,都是真的。但这些地方,都不能代替“出殡”。“出殡”,“压地银山一般”,那还要在“宁荣街”上来拍。这时“敕造荣国府”的匾,便换上“敕造宁国府”的匾了。
      街面上的布置,两三天就够了,所以在拍“省亲”两三大之后就拍“出殡”。比如为省亲而搭的彩牌楼,出殡时照样需用,但是不用另搭,只把上面的红花、红彩球,换成素花,白的、蓝的、黄的,红彩球换成白布彩球就可以了。大门前石狮子后面搭的彩也换成素的,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
      秦可卿之丧,“出殡”(又叫“发引”)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都是在现场制作的。几十名工人在“荣国府”后院群房中,制作了好几个月。有好几位老艺人,都是旧时北京“冥衣铺”学徒出身的,手里都有几样绝活儿。“冥衣辅”在旧时,是北京的特殊行业,它主要业务是两种:一是给办白事的人家糊“纸人”、“纸马”、“金山”、“银山”、“阴宅”等纸扎,因为这些是出殡后都要烧掉的,所以借名“烧活儿”。二是擦糊房屋,这是绝技,在此不多说。不过说到“纸扎”,在北方几省中,最好的手艺,还不数北京,而是山西。现在当然这种迷信技艺已失传了。剧组美工组有位年纪最老的纸活艺人已八十多岁了,身体十分健康,还照样跟剧组到南北各地工作,“秦可卿出殡”的不少纸扎都是他糊的。他旧时在冥衣铺要手艺,解放后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美工,可以用纸糊出各种古董玩器。
      “秦可卿大出殡”用的临时演员,都是当地找的,各单位支援的。没有这些群众的大力支援,也拍不好这样的大场面。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应该有不少“路祭”棚,但是场景限制,摆不开,所以只表现了最重要一个路祭棚,那就是北静王路祭,和宝玉见面。现在出现在荧屏上画面,似乎显得很远了;而实际在现场,那个路祭棚,只搭在宁荣街西头转角处,拍摄时,要整个出殡队伍都在这个“路祭棚”前经过,所以也用了很多时间。当然主要是拍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参见“王爷”,以及北静王同宝玉见面等中心近景及特写。
      “出殡”的概念,就是“出去殡葬”,把死人棺材送到坟地落葬。落葬之后,一切该焚化的都要在坟地烧掉。那大批纸扎,因此都要烧掉。电视表现了这一场面,作一交待。但这个焚烧场地十分难找,因为第一“秦可卿出殡”是冬天,焚烧的坟地上不能有绿色树木、庄稼。而当时是八月中秋刚过,田野到处是青纱帐,不能用。第二火烧大量的“纸活儿”,还得要有安全措施,防止危险。最后找到大河滩上。本来北方不少河十分可怜,枯水时,水就很少,现在上游都有水库,河中更没有水了。宽阔的河床,一望什么也没有,全是油沙。于是,就在这沙滩上,作了秦可卿大出丧、火烧“纸活”的“坟地”。熊熊的火焰中,狰狞的“开路鬼”、“找路判”露着鬼脸,吐着火舌,也在荧屏上留下了形像。
     “秦可卿大出丧”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分不开的。顺便说一句,凤姐协理宁国府,在议事厅上发号施令,大显才能,也是在正定“荣国府”——也可以说“宁国府”中拍的。
      “元妃省亲”与“秦可卿大出丧”这两场戏拍摄成功,《红楼梦》电视剧的“大场面”就算完成了,全剧的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黛王进府】
        
      “黛玉进府”,如果从真实的历史背景看,在《红楼梦》时代黛玉由扬州乘船去北京,沿大运河航行。正常情况,一般走一个来月。如搭运粮船,就要慢得多,据明末清初谈迁《北游录》记载,要走八、九十天。黛玉是坐府中的官船,那就完全两样。不过不管怎么说,当年这段水路,是全国最繁忙的水路,再慢也慢不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黛玉进府”了。自从1984年10月间在黄山脚下太平湖拍了“黛玉北上”的航船远帆镜头后,她这条船足足航行了两年多,直到1986年9月末才下了“船”坐轿子走在宁荣街上。这还是正定“荣国府”及时完了工,不然,她还到不了荣国府。
      拍电视、电影,都是把镜头分好,编好号打乱了,根据条件综合拍。一段情节,分成好几个时期,隔开很长时间拍。把两年前拍的,同两年后拍的镜头接在一起,这叫作“接戏”。两年前那个镜头梳什么头、戴什么首饰、穿什么衣服……一切的一切,在两年后都要按原样打扮好,不能错一点。所以“接戏”是十分细致的工作。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当然只靠人的记忆是不行的,必须靠细致认真的场记,文字和简图都要画明确,再有就是照片。
      “黛王进府”是先拍乘船北上,再拍见贾母、包括吃饭等等,这都是在摄影棚、贾母上房的场景中拍的。最后直到正定“荣国府”盖好,才拍“进府”。而“进府”还是先拍了在院子中的过场戏,如到贾政正院见王夫人,先到“荣德堂”,出来再到“东边的三间耳房内”:王夫人领黛玉从后房出去,进入后院,出小角门到贾母上房,而中间在过道中告诉黛玉,这就是凤姐的院子等等,这些细节,都是分开日程—一拍出的。
      黛玉下轿也足足拍了半天,轿中幌动,由轿窗向外张望,掀起轿帘下轿,扶轿杆出来,手都特写……一连串细致的动作,都是在“荣国府”前院仪门前拍的。
      按照《红楼梦》中所写,黛玉坐轿进入京师,走在街上,撩起轿窗小帘向外观看,看见京师街道,果然繁华……这一气氛,在宁莱街上,要尽量表现出来。各种店辅的市招、幌子,都—一入了镜头;各种摆摊的,卖艺的……应有尽有。还要有不少老百姓,男女老少,买东西的、说闲话的、在小摊上路踱的、看热闹的……这也都是由临时演员妆扮的。
      在“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两场戏中,虽然也都经过“宁荣街”,但一是“净了街的”,一是“出殡行列”,实际都没有展现宁荣街平时风貌。在“黛王进京”中是有意展现“宁荣街”风光,而目的是表现书中所写“黛玉所见”,是写黛玉内心世界。但书中可以一笔带过,在电视剧中却不能“一笔略过”,而要较真实地表现了。
      除去“黛玉进府”展现宁荣街的风光外,在薛姨妈、宝饮、薛皤来京时,在小红带巧姐外出时也展现了宁荣街,但那只是作为背景处理,就未特地展现“京师街市风光”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院落及其它】
        
      在《红楼梦》原书中,对宁、荣二府的房舍,都作了细致而具体的介绍。正院、偏院、前院、后院、大了、二门、仪门、角门、钻山走廊、抄手游廊、引路、月台等等,无一不是具体的营造学术语,任何小说中,都没有这样周详写房舍的。因而可以根据《红楼梦》中原文,按顺序设计、兴建正定“荣国府”。痕7b在这里成了重要游览区,据闻今年正月电视剧《红楼梦》播放了六集之后,这里游客大增,春节期间卖了好几万张门票。游客多了一个游览的地方,地方上多了财源,《红楼梦》电视在此拍了戏,据闻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先生也来过,对此也感兴趣,这真是一举数得的好事。
      但是如从府邻规模来说,这还是相当小的,也比较简陋,与《红楼梦》原著比较。那还是差的很远。我这样写,并不是说新建“荣国府”工程如何不好,不是这个意思。由于经费、时间、工艺水平种种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盖出这样水平的“府邻”,保证了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那真是不容易的。我说到这些建筑上的不足之处,目的是介绍一点前车之鉴。以后如有利用这一场景拍各种影、视时,远景自无问题,要出近景、特写时,最好在局部地区加一加工。
      从平面布局上说,现在正定这个“府邻”。从名称上说,也只是“荣”、“宁”的一半,挂上那块匾就是那个“府”。而从实际上说,恐怕“一半”也还不够。因为从《红楼梦》前几回实际所写来看。这个院、那个院穿来穿去,比现在正定的“荣国府”要大的多。但是出现在电视美屏上,那就大多了,用各种手法一变换拍摄,就显著重门深院,不知有多少房舍了。
      王夫人第一次领黛玉从后房走后角门过来,指给黛玉看,说“这是你的屋子”。这个院子的位置设计很好,在这院中拍了不少戏,如秋桐指着尤二姐的窗户骂人的镜头,就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场面”拍成了】
        
      1986年9月20日前后,北京广播电影电视部不少客人来到正定电视剧《红楼梦》剧组驻地,前薛文清副部长,中央电视台王枫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阮若琳主任,总监制戴临风同志,红剧顾问、荣国府设计者杨乃济建筑师……真可以说是嘉宾云集。“红楼梦剧组”自拍外景以来,从没有这么热闹过。这是作什么呢——来参加最后几个大场面的拍摄。
      红剧实足拍了两年多了,但几个重要的大场面,都在等着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没有“荣国府”的大门和石狮子,好多镜头都不能拍摄。“秦可卿大出殡”,只是其中之一。
      “秦可卿大出殡”这场戏,从七、八月开始,已经足足忙了两个多月了。执事、纸扎、影亭、鼓乐、棺杠、棺罩、车轿……按大类分,就已经有不少了。如果再把每类的具体细目—一写出,那将是许多篇内容十分复杂的明细表。就说全套纸扎吧:什么“方相”、“方辟”、“开路鬼”、“打路判”、“四大金刚”。“十二美女”、“金”、“玉女”、“来山”、”银山”……数也数不清那些怪名堂,都要一样样地用纸糊出来,才能表现规模和气氛。特地请来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名美工师马强同志不辞辛苦,亲自指导具体工作同志制作,保证了拍摄的成功。
      这次大场面,准备工作,不只是美工同。服装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上千名临时演员,打执事的、抬杠的、和尚、尼姑、道士、捧香的、赶车的……全部要服装。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扮演群众看热闹的呢:也都要服装。主要演员的、次要演员的、群众的,上千套服装、帽子,不但都要作好充份准备,而且在现场也都要换,脱了穿,穿了换……把几个跟现场的服装同志,忙了个不亦乐乎。
      不少群众演员,都是部队同志来帮忙的。但也预先分好队伍,演习了好几次。这种大场面,几位主要女演员,倒都没有戏,如林姑娘——陈晓旭,妙玉姑娘——姬培杰。她们却未闲着,临时调动,作了现场分队带队“官”,戴顶草帽,顶着大太阳,带着她们的队伍一遍又一遍地在电喇叭的号令下,操练着。
      拍摄按原定日期,推迟了一天。因为原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团圆节——如何能拍“大出殡”这种场面呢?所以,大夥儿一计议:顺延一天吧。
      为了拍群众场面的乌瞰镜头,在荣国府大影壁后面,搭了一个十五、六米高的大架于。不少乌瞰镜头,如抄家时的“荣国府”全景,大出殡时“宁国府”全景,都是在这个大架子上拍摄的。
      整个“大出殡”规模庞大,但只用了不到一天就全部拍好了。操练时全队走动不算,单拍摄时,全队就走动了三次。两部机器同时拍摄,大场面终于顺利地拿下来了。
      这次大场面拍完,大家在“荣国府”门前拍了张照,电视剧《红楼梦》外景拍摄,也胜利完工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 完 】~~~~~~~~~~~~~~~~~
`


2025-11-28 15:25: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有关红楼梦
  • 无才补天
    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哇! 好东西啊! 收藏了~~~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4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87版红楼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