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1月25日漏签0天
87版红楼吧 关注:21,717贴子:261,05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4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87版红楼吧
>0< 加载中...

回复:【红楼梦忆】87版《红楼梦》拍摄散记(邓云乡)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导演分身术】
        
      这次剧组小分队来杭州、海盐拍戏,同时还留一个小分队在北京工作,双机——就是两台摄像机同时进行拍摄。可是导演没有分身术,如何进行呢?也有办法,就是哪里需要到哪里,也可叫作保重点吧。
      副导孙桂珍、摄像李耀宗二同志在杭州拍赏花、拍蝶空镜头时,王扶林导演则在北京香山摄影棚中拍鸳鸯的戏、王夫人的戏(大多是贾母上房中的景)。这堂景搭得富丽堂皇,十分成功(实际在第一集黛玉进府时就必现了)。黛玉坐轿走在宁荣街上,轿子进西角门,在垂花门前下轿等等,都是在正定新建的宁荣街和荣国府拍的;等到黛玉进屋同贾母见面,给贾母磕头行礼,以及用晚饭的排场等等,则完全是在摄影棚中所措的贾母上房中拍的了。遗憾的是,这堂导演王扶林兄几次来信提到的景(见面也常说这堂景),而我却始终未见过。北京开始搭这堂景时,我随剧组在黄山太平湖拍戏;冬天我未到北京,第二年春副导演马加奇同志一组在棚中拍贾母上房时,我又在杭9人海盐……这样错开把机会失去了。可是导演王扶林同志却两头都少不了他——他如何分身有法呢?
      杭州拍空镜头,他可以不来;海盐滴翠亭是重头戏,他必须来,日于还需算得十分精确6杭州结束前二天,我先回上海;扶林导演头天的北京工作告一段落,那面小分队开拍北京牡丹、芍药繁花时,翌日他坐早班飞机飞上海。我请人到虹桥机场去等他,人一到,就接他到我家吃中饭。饭后,就同乘原车去海盐。这样如一切顺利,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到达海盐。杭州的人也同日乘长途汽车到海盐,都只不过是一百五、六十华里的路程。就是说:杭州、上海、北京三地的人都是同时行动的,真可以说是分秒必争。这样,导演就分身有术了。
      不过那天在顺利之中,又有小的不顺利。一是等在虹桥机场的汽车司机同志等人时在车中睡着了,害得扶林导演着了一会儿急,打电话来我家中询问。等到电话打完,又走出候机室。司机同志也醒了,两方面才互相发现。二是下午去海盐换了.一辆汽车,耽误了一会儿时间。三是经过松江时,公路修路,单方面放行,因而大小车辆堵车,足足等了个把小时才通过。这样虽然耽误了时间,但终究车快路近,到海盐招待所时,也只不过是吃晚饭时间。杭州的人早到了,演员都已安排好房间。化妆室也准备好了,第二天就拍滴翠亭宝钗的戏……两天的任务安排得紧凑极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子湖花絮】
      这次来到杭州西子湖畔和海盐绮园的“红楼”小分队演员,有演薛宝钗的张莉、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演小红的刘继红以及“三春”:迎春金莉莉(按剧中扮演迎春者两人,金莉莉考上电影学院之后,迎春改由四川姑娘牟一扮演)、探春东方闻樱、惜春胡泽红,还有袭人袁枚、史湘云郭霄珍,以及这一阶段担任场记、在剧中饰演尤三姐的周月……真可以说是驾营燕燕,极一时之盛了。
      除此之外,“万绿丛中一点红”,还有演宝玉的男演员欧阳奋强呢。在植物园月季花畦中拍一群姑娘和宝玉围着月季丛爆耍的镜头时,花团锦绣,天真烂漫,似乎真把大观园中的欢声笑语表现出来了。
      还有在曲院风荷小亭中拍黛玉、宝玉看书的远镜头,也是十分入画的。记得这一镜头黛玉所拿的线装书,还是我特地到浙江人美出版社找奚天鹰同志一同到古籍组借来的。但谁知编辑《红楼电视简介》镜头上,却发现黛玉手里拿的是宋、金时期写作的《董西厢》。为此,上海《新民报》还有人写文指出,友人、戏剧家徐扶明先生也当面问我。这一疏漏,记不起是哪里拍的了。我写此文时,可能已改正过来了。
      这次在杭,日期不长,但尚有数则小花絮可引人发笑:
      所住招待所比较杂乱,天气已很热。演员们化好妆拍戏,劳累了一天,希望晚间多休息,好好睡一夜,而偏偏不能如意。有的房间,喧哗打闹,半夜一两点钟不睡觉。东北姑娘演小红的刘继红,平日一天到晚笑咪咪,腼腆极了,从不跟人红脸。而一天夜间,被吵的实在忍无可忍,突然站在走廊中大叫,要那些喧哗的人出来“切磋——切磋”。南方人听不懂东北话,什么叫“切磋、切磋”?一下子就被镇住了,于是鸦雀无声、关门睡觉了——别的姑娘不得不佩服,刘继红的确有一手——“切磋、切磋”也传开了。
      杭州奎元馆的面是海内外久负盛名的,尤其是“虾爆鳝”过桥面,更是名不虚传。我向她们介绍,并说明“过桥”,就是临时起油锅炒虾、鳝浇到面上,如过炒双份浇头,便叫“双过桥”。她们便想试试,制片主任之一的郑彦昌同志以为吃碗面价不会太多,便自告奋勇要请客。不想同大家去了一看,一碗“虾爆鳝”,将近五元钱,这么些人,这个客如何请得起呢……后来见面,当作笑话一再埋怨我,不该介绍她们去吃奎元馆的面。
      姑娘们由春节后南北奔波连继拍戏,十分辛苦了.为了让她们休息两三天,我预先又专为她们订了浙江宾馆一号楼的床位。那里不只房间好,风景好,而且有室内游泳池,她们可以稍微宽松数日了。



2025-11-25 19:05: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潇湘馆秋雨】
        
      我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道具组的一位同志,手里拿了一双“木拖板”,进来问我“行不行”。我无思想准备,一时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要拍第四十五回“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宝玉秋雨中夜探潇湘馆,看望黛玉的戏。这场戏宝玉要披蓑衣、戴斗笠、脚登木屐。这三样照书中所写,都是北静王送的,是特制之物,并非市上买的。这屐叫“棠木屐”。
      穿木屐,在我国是晋朝人提倡的。《世说新语》中“登山屐”、“蜡屐”都是很有名的故事。曹雪芹把“棠木屐”写在宝玉身上,是十分高雅的。拍电视如何表现,就特别注意了。这本是特殊道具,要事先研究设计的。一时之间,随便弄一个,总不够理想。“红剧”因前总美工设计师不幸逝世,后来刘宝俊同志匆促担负重任,没有容他有较长的案头准备时间,是十分可惜的。
      “棠木屐”解决了。斗笠,蓑衣也都有了,虽然不甚精美,但按日程拍戏,没有问题了。
      《红楼梦》这回书,写黛玉制乐府诗《秋窗风雨夕》,整回书都是充满了秋情,充满了诗意的。季节是秋天,时间是晚上,正在黛玉与宝钗说了肺腑之话后,不胜飘零孤苦之感的时候。其气氛是;“浙浙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权不能来了……吟罢搁笔,方欲安寝,丫环报说:宝二爷来了…… ”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心情,“最难风雨故人来”。在秋雨中孤寂凄凉况味里,知己来了……在电视中如何表现?
      这场戏是在大观园潇湘馆拍的。拍夜间外景的戏,不能真在夜里拍,那样没有光线。只能在黄昏时,光线稍暗,有一定密度时拍,所以那天大部份镜头都是在晚七点来钟拍的。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新种的竹子,只有三五根,实在可怜,如何办呢?作假的。真的竹子与假的竹子在一起,假的插在真的中间;竹叶是塑料片剪的,颜色差不多。在日光下,近处仔细分辨,可知真假;夜间,在镜头照着时,就真假难分。潇湘馆中,真是“凤尾森森”了。
      雨滴竹梢的“雨”呢?拍戏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面积不大,好办,几条水龙带,一场人工雨便从天而降。竹叶下渐渐沥沥,望着廊子上雨中的灯笼,潇湘馆秋窗夜雨的境界显现出来了——听,门外是谁敲门,紫娟打着灯笼开门,啊,原来是宝二爷,镜头远远地拍摄下来了。一会工夫,摄像机又搬到潇湘馆门外——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宝王出来了,紫娟相送、关门……镜头一转:宝玉又走到沁芳桥,两个婆子撑伞,给黛玉送燕窝来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观园”中怡红院】
        
      剧组进入北京大观园拍戏是七月初,我去时已是七月中旬之后了。进入大观园,集中先拍潇湘馆的戏,我只赶上尾声,就是“秋雨夜探”的那场戏。接下来就要换到怡红院。
      当时因为第一期工程,只完成了“潇湘”、“怡红”、“秋爽”、“稻香”四处,所以在这个大观园中,也只能拍这四处的戏。其它蘅芜院、拢翠庵、芦雪亭、暖香坞……等处的戏,就得另想办法了。前文说过,拢翠庵是在无锡寄畅园拍的;滴翠亭宝钗拍蝶,是在海盐绮园拍的,其它各处,也都是在外地拍的。在后文我将一一说到,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在此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宝玉“大观园试方题对额”那场戏怎么拍的呢?那不明明是在北京大观园吗?这里回答又是又不是——说是也的确是。贾政、宝玉以及众清客进的正是北京大观园的正门;进门之后,过假山,曲径通幽,也还在北京——如果说不是呢?一转身,便到了上海青浦淀山湖畔大观园了。贾政领众人沿走廓穿过一条走廊,从一个宝瓶式磨砖小门中迎面走来,便是上海大观园——如此这般,刹那之间,忽在北京、忽在上海,这都是剪辑师傅正义同志的本事。上海大观园,留待后来再说,这里仍先说北京的。
      剧组在北京大观园拍戏期间,园子照样出售门票,接待游人。只是在潇湘馆拍时,潇湘馆内谢绝参观。潇湘馆拍完,换到怡红院,那就“潇湘”开放,怡红院谢绝参观了。
      怡红院在园的西面,门前对着一泓池水,水边都是假山石。滴翠亭建在这一水池的西南隅。不过在电视红剧中未入镜头,而在前年中央电视台气象报告中,却连续出现过,读者可能还记得。怡红院门口隔开沁芳桥,与潇湘馆遥遥相望,距离最近。
      怡红院按照《红楼梦》第十七回所写和第二十六回贾芸眼中所见:“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笼着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题道是:怡红快绿。”
      这“小小五间抱厦”,在今天真实的怡红院中,却还要大些。而且是前三、后五,“勾连搭连”在一起。院内两边都是抄手穿山游廊相接,朱红垂花门,小三间,也完全是华丽的宫苑气派。
      这个恰红院与原书中比较,少什么呢?一少门前“绕着碧桃花,穿过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低垂……”;二少院中“一边种几本芭蕉,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花木无法突击生长,拍戏时十分遗憾,今后,则有待于培植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晴雯诸戏】
        
      晴雯的戏大都集中在怡红院拍的。先说晴雯补裘这场戏吧,这是在宝玉房中拍的。怡红院宝玉房中,按照原书所写,那是美仑美美,扑朔迷离,连贾政进去都迷失方向。而新盖的怡红院,只有房屋。室中的陈设和那些“雕空玲珑木板”等等,怎么办呢?这便都是美工总设计师刘宝俊、设计师风雷等同志的杰作了。宝玉卧房,暖阁、熏笼、锦帐、兽炉……不但—一具备,而且富丽堂皇——当然,不少都是假的.仿制的。
      第五十一回晴雯冲寒夜起,吓唬麝月,冷风透骨,宝玉叫她“快进被来渥渥罢”。这是晴雯生病补裘的起因前奏,在宝玉床上拍摄。当时是大暑天,现场的人都吃冰棒消暑,而她却要作出寒冷的感觉,因而效果不够真切。再加书中说是“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而戏中的服装却感觉过新、过飘,缺少寒冬贴身小袄的真实感、生活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严冬的戏在盛暑拍,夏天的戏也在盛暑拍,自然后者更感真切。那便是晴雯撕扇,这是同一时期在怡红院前院拍的。院中设一卧榻,晴雯躺在上面乘凉,宝玉来了,误以为袭人,坐在旁边,结果是晴雯……这就一连串的戏发生了。
      晴雯撕扇,拍摄时我在现场。遗憾的是,准备的扇子,不够精美,出现在荧屏上的大特写,又感到美中不足了。从高要求评价,便感到不胜遗憾。而在当时,一切都准备好了,也不便因一扇之微,所有工作都停下来。这也就是影视导演们常说的“遗憾的艺术”了。
      撕扇时怡红院中的夏景表现也欠充份,如有几丛高大的芭蕉,该多么好呢?可惜新落成的房舍,花木均未成荫;潇湘馆竹子可以作假的,而大叶子芭蕉,纵然作了假的,在摄像机前,也难有宜人的真实感。只能委屈晴雯姑娘——自然,也可以说是张静林女士,在夏景气氛不够浓郁的恰红院中表演“千金一笑”了。
      笑——能值千金;那哭呢?也值得观赏。“撕扇”的前因,是早上跌断扇子,在宝玉房中与袭人拌嘴时晴雯的哭;“撕扇”当场,麝月被宝玉抢过扇子,又给晴雯撕了。在红剧中晴雯那含酸的哭和开怀的笑,都得到充分的表演。
      怡红院除去房中、前院不少戏外,后院也有不少场戏:刘姥姥从后院边门进来,踉踉跄跄,一路醉态……黛玉从后门进来,立在后面廊子上,听房中说话……这些“红楼”中极为传神的情节,都在后院拍摄下来,展现在荧屏上了。
      后院建筑,游廓高下,曲折清幽,山石点缀。还有一角小池,白石栏杆,可借水不活,不清……前景历历,两年了,不知有无改变?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花鸭子和仙鹤】
        
      在怡红院门前,朱门金环,雕梁焕彩,双扉紧闭……摄像机已对好了,监视器也接好了,录像也都准备好了;几条水龙带,同时开始射水,一场人工雨从天而降……出现在监视器荧屏上的是:大雨中的怡红院门,雨注从鸳鸯瓦扰中哗哗流下;忽然,镜头一转,宝玉从沁芳桥方向跑过来,被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冒雨跑到门前,敲起门来。
      这样的场景,熟悉《红楼梦》的人,自然知道是拍摄什么。
      与此同时:恰红院中一群女孩子笑语喧天,正在把阴沟堵住,把水聚在院中,把花鸭子、鸳鸯等水禽,绑住翅膀,放在雨水中凫水;玩得正高兴,嘻嘻哈哈,哪里听得清楚门声……好不容易听见,袭人出来开门,玉宝抬腿一脚,“怡红院中第一人”当着众人,哎哟一声,被爷踢倒了——一个特写:袭人——也就是袁玫同志,安徽省黄梅剧团的青年演员——又惊、又羞、又痛的泪眼显现在荧屏上了。这场戏演得正是火候,颇见功夫。
      自然,这同时发生的故事,显现在荧屏上也是同一时间,而在拍摄时却是好几天的事。记得,门外那场或摄制十分顺利;而门里院子中的戏,拍摄时却相当费劲。
      因为恰红院中,当时只有砖铺的引路。未铺砖的地方,也无草皮,只是黄土,夏天十分乾燥。那天选择西南角廊子下阴凉处,用土垒一小堤,用水龙带往里面浇水,然后放花鸭子和鸳鸯等。但是下面干土,水份渗透很快,虽然浇了不少水,但仍然很浅;那花鸭子浮不起来,只是站在泥浆中。姑娘们在廊子上拍手又叫又笑,赶着这些花鸭子浮水,可它们还是不肯浮。水太浅,让它们如何浮得起来呢……急得美工、道具同志们满头大汗,忙前忙后,好不容易把这场戏才拍好……让花鸭子、鸳鸯等水禽作戏,比人要难摆弄多了。
      花鸭子难弄,但也有好弄的,那就是仙鹤。《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贾会见信红院中“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因而拍贾会来到恰红院时,必须有两只仙鹤。那天从北京动物园请了两只仙鹤来,代价是“聘金”八百元,参加演出半天。自然,这“薪金”比林妹妹、宝姐姐大多了。仙鹤是管接管送,用笼子装来的,自然还跟着动物园养鹤的师傅。开始担心它放出来不听指挥,吃惊乱跑。不想到底是有“仙意”的飞禽,放出来在院中悠闲散步,十分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任务。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准备大场面】
        
      剧组曾经几度进入北京大观园拍戏,而晴斐诸戏,是第一次在园中拍。当时虽然开机已将近一年多了,但拍好的镜头并不多,进度还比较慢。尤其是一些重头戏,场景不齐备1一些大场面戏,也因准备不充份,都还没有拍。《红楼梦》原著中,本来绚丽的大场面就非常多;改编为电视,虽不能全部表现,但也必须表痕7b其中极为重要的几场,不然又如何能表现《红楼梦》呢?
    “红楼电视”要拍三场重戏、大戏,那就是“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清虚观打醮”三场重头戏。仅次于此者,还有“元宵夜宴”、“探春远嫁”、“中秋夜宴”、“红香圃寿诞”等等。第一次进入北京 大观园拍摄时,这些大场面基本上一个都还没有拍呢。王扶林导演早在年前就写信来,约会我协助把这些戏拍好,我也愿尽自己的力量,贡献一得之愚。美工总设计刘宝俊同志虽然接手较晚,但日以继夜地研究,作这些大场面的准备工作。同时各处选景,确定拍摄大场面的地点。
        
      在初进大观园拍摄的同时,关于大场面的整套图纸,刘宝俊和风雷二位同志都已—一绘制好了。王扶林导演打电报约我来京,首先是一同研究这套图纸。
      一天,在恰红院“宝玉”的房中,开了研究图纸的工作会。剧组职能部门的人都参加了。图纸包括清虚观打醮场景、元妃省亲大观楼场景、中秋拜月、夜宴等场景……刘宝俊同志介绍了设计思想,各张图纸的意图,临时演员的人数,灯光来源、角度、照度、摄像机的位置,如何变化等等。大家反复研究,提了意见,确定了方案。……后来各个大场面的拍摄,都是按照这些套图纸进行的。
      按照拍摄计划,初进大观园的摄制期限到这年8月底完成。9月初去四川,拍摄期限是两个月。大场面原定是清虚观、“大观楼”、中秋夜宴、贾敬灵堂等等。因为南、北大观园工程都把大观楼放在后期工程,所以拍摄“红楼电视”不能充份利用,“远水不解近渴”,有什么办法呢?只好各处去找了。
      总体图纸设计、艺术才华、历史学识,均于此中见功夫,是难能可贵的。但还远远不是到此为止,更重要是大量的道具制作。这不但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要有材料,不少都是特殊的材料;还要有工艺水平,这在《红楼梦》时代、或退回半个世纪,也都不成问题。但今天该有多么难呢?一顶大轿,活络轿框子,如何装配?有弹性的轿杆哪里去找料?镶边的轿围子单的、夹的、棉的、呢的如何缝制?轿杆铜什件多么精美,哪里去找?一轿之微,以现有水平,就作不出。拍《红楼梦》,真要讲究,那就太难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沁芳”拾趣】
        
      常想当前各旅游处所,有一个矛盾,就是在开放的日子里。处处都有人满之患。北京大观园第一期工程完了后,门前一清,即出售门票,接待游人了。虽然门票卖一元钱,比颐和国贵得多,慕“大观园”之名来者。却大有人在。多的时候,要卖到上万张门票。有人这完之后,感到失望,但接履而来者,仍络绎不绝……说句笑话:这不能不感谢曹雪芹了。要不是有《红楼梦》这部书,“大观园”三宇如何召来这许多游客呢?
      但我这位“红楼”中人,因为胸前挂了一块剧组发的小牌子,自然不用买票,可以自由出入。开机时,自然要进去,到工作现场。但那是工作,一往无暇他顾。值得回忆的是:工作之外的时间里,在园中闲适怡情的感受。
      我们住的小旅馆,就在大观园对门,隔着一条马路。我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可以安静地望见对面大观园的白墙、绿树。这里马路偏僻,时当盛夏,傍晚在房中静静地望着斜阳中的大观园围墙,听着绿树上的蝉声,颇得红尘幽趣。我的“纪事诗”中有一首道:
      幽窗日日傍国居,鸳瓦粉墙画不如。我爱浮云绿树好,暮蝉声里梦回扣。
      诗无深意,只是一时兴会之句,但也可见北京大观园安静时的情趣了。每天一大早的光阴最可贵。小旅馆的房间不带卫生设备,因而我每日早6时就去对门大观园“如厕”。——二字似乎不雅,但却是太史公在《项不本纪》中用过的词语,不妨借来一用——早上6时的大观园,那真是静到极点。我每天这时进来,办完“公事”之后,便在园中散步。除去二、三位打扫园子的中年女同志而外,没有任何人。这时园子似乎为我个人所有了。我安静地仔细观赏园中各处,感到这个园子布置的确不错。站在西南角滴翠亭望沁芳桥,或在激湘馆门前望情红院一带,都有亭台如画之感。如果若干年后,树木、竹林都长成了,那自然就更好了。
      我一大早散完步,便在沁芳亭栏杆边坐下来领略一番。如芳桥、沁芳亭虽然低了些,但工程很细。一色汉白玉石栏,精工细凿。栏外池水映照,虽不旷渺,但也能显示水趣。新池子,还未能种荷花。而园中花儿匠,十分巧妙,把几大盆小红莲,连盆放在水中。这样看不见盆,花叶伸出水面,也如种在池中一样。我每天清晨,坐在沁芳亭畔欣赏。红花带露开放,楚楚宜人,真有“红楼”风韵。时正旧历七月初,我曾有小诗记之云:
      沁芳亭子细安排,七月红莲并蒂开。巧日最怜微雨后,断虹影里出楼台。



2025-11-25 18:59: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都江堰】
        
      所谓“都江堰”,就是在水枯季节,于江水流出万山、直泄平原的出口处,于江心修一巨型分水坝。水坝前低而锐,后宽而高。山洪暴发时,水头被坝一分为二。从现代科技的眼光来看,这工程是用力学分力原理以减少水势,从而把眼江水份为内江、外江两股;然后再引为沟渠,以收灌溉之利。
      当然,在两千年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修建这样大工程,是极为困难的;其修建手段,无疑也是较为原始的。但前人运用自己的智慧,观察分析了自然,洞察了物理之关键,便总结出了符合科学原理的施工办法,因而取得了成功。
      在祀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的影壁上,有六个擘窠大字:“深淘滩,低作堰”。这就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的原则。又有两行石刻云:“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也是治理都江水利的原则。
      据范成大《吴船录》云。“四十里至永康军(指由郸县安德镇来),一路江水份流,入诸渠皆雷鸣雪卷,美田弥望。所谓峨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崇德庙在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现在的二王庙,就是范成大说的“崇德庙”。自然建筑物几经兴废,早已不是宋代的了。
      现在的庙门大匾,是四十三年前冯玉祥将军所题。庙中匾额不少,但大多是清代的。明清以来,成都府知府或二府同知有专管水利者,日“署水利同知”,每年有专款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庙中现有清光绪丙午(1906)知成都府事兼署水利向知文焕的一块石刻。其词云:
      深挖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阔,留雷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获(即旱字)。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
      从这块石刻的词句中,可以较为具体地了解到都江堰的旧时水利工程情况。
      二王庙是道士庙,保存了历代奉把纪念李冰父子的传统。庙产一度为园林部门管理。近年落实宗教政策,庙中诸事又由道士负责。除了有道士之外,还有几位青年女冠,在庙中修炼。
      二王庙的当家道长,今年九十三岁了。身着毛料花呢道服,风度极好。在我们拍戏时,他老人家常常在一旁看热闹,似乎真是庙里“打醮”一样。据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当年的“崇德庙”,“柯祭甚盛,岁到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亦不敢留,并驱以享。庙前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至专仰羊税。”由此可以想见宋代潮崇德庙盛况。今天的二郎庙,则已成为游览胜地,每天来此的中外游客极多。
加上剧组在此拍摄“贾府庙中打醮”,就更热闹了。
      当然,《红》剧为何选中在这里拍摄“打醮”的大场面,则容我在下节慢慢表来。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拍摄“打醮”】
        
      选取二王庙,是为拍摄“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回目中贾母带领荣、宁二府的人,清虚观还愿打酷的戏。这出戏场面很多,镜头要以百来计算。其中最大的两个场景,一是在正院大殿拍贾母看戏,包括戏楼唱戏;二是在庙外小街上拍荣府打酸时的执事队伍及车轿马匹。
      二王庙由正山门拾级而登,一直进入正殿前院。重檐两层楼的巍峨大殿,连石阶少说也有20米高。正殿对着是戏楼,左右两侧是廉殿,也是楼房。《红楼梦》中凤姐的话道:
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咱们要去,我头几天先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上打扫了,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
去,才是好呢?
      这在北京白云观。东岳庙都找不到的环境。却被剧组的选景人员在四川灌县二王庙找到了。在这里拍摄的戏中,摄像机录下了这样的场景:贾母、宝、黛等人坐在正殿面对戏台看戏,凤姐等人则坐边楼侧身看戏。这场戏道具极为精美,院中摆满了灯笼、旗锣伞扇、执事 牌、金瓜、锁斧、朝天授等“金八对”、“银八对”全份执事,大小食盒、猪羊三牲、香蜡供桌,房檐上挂满了神幡……完全是《红楼梦》所写的“一
片锦绣香烟”的气象。
      凤姐的目的是看戏。这时对面戏台上一台花团锦绣的戏正在演唱《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北昆著名演员顾凤莉女士,二十多年前主演王昆仑老先生新编昆剧《晴受》,饰晴要。如今虽已“人到中年”,而仍戏中串戏,粉墨登场,演出了《满床办的“拜堂”。她的表演都被—一收入镜头,把曹公雪芹描绘的故事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予以形像化了。这场戏双机开拍,随时调动机位,一直拍到深夜二时才完
成。这一天,凤莉同志大过戏路 但又要负责找临时演员,又要自己申戏,也是十分辛苦的了。
      全部“打酿”过程,按照原作,还有这样的戏:贾母等人下轿时,小道士剪烛花,没有能躲出去,一头撞到凤姐怀中,被风姐打了耳光。
拍摄时,小道士是临时找的一位小演员。凤姐的扮演者邓捷扬手打时,心软下不了手,打得不狠,戏开始没有拍成功,只好重来。结果反复拍了几次才通过,那位小演员的脸也就被打红肿了。事后想起来,也真令人感到抱歉。可惜这个小演员的名字我未记住,不能在此明确写出向他表示感谢了。
      此外,张道士接待贾母及众姐妹,凤姐与张道士说笑,张道士请宝玉的玉给道友们看等这些细腻的戏中,还有不少特写镜头。这些镜头都是在大殿旁边的一座鹤轩中拍的,而且也拍得相当不易。只是为免词费,我这里不再细说了。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罨画小桥看“厨娘”】
        
      在那唐代古韵照人、有今天日本奈良风味的小桥边,一带短墙,弯进去是个小院,又有三间房子。在这三间房子中,砌了假炉灶,装了假风箱,案板、砧板,北京味的老式冰箱等厨房家具。院内笼中活鸡活鸭,盆中活鱼,木杠上挂着五花猪肉,整只火腿……这是干什么呀了原来是准备司棋大闹大观园厨房的戏。出场人物,除司棋外,主要是柳家媳妇、秦显家的、柳五儿、芳官、小蝉儿等等,故事见“红楼”六十回、六十一回。这是大观园中宝、黛、钗、袭人、紫鹃等人物外的另一阶层的人物;这里有另一种生活矛盾,另一种复杂关系。曹雪芹用传神妙笔,把她们这些人物刻画得丝毫不比宝、黛等人逊色。因此,可以说,不把她们也展现给观众,那就不是社会的《红楼梦》,就对不起曹雪芹,也对不起观众。
      电视剧《红楼梦》视野开阔,要全面表现大观园小人物,所以闹厨房是一场重头戏。要选一个美的环境,安置这个大观园的厨房——一句话,就是要把这场戏的厨房,和大观园的风景线连起来——看,隔着短墙,望见司棋带人穿花拂柳,气汹汹地从美丽的小桥上走过来了;看,隔着短墙,望见查夜的管家大娘林之孝家的带领从人,打着灯笼从小桥上走过去,又走远了……是去怡红院呢?还是去潇湘馆?境境无穷,反
正是大观园里面,任凭观众去想象了。
      厨房柳家的是唱主题歌的陈力女士扮演的。开始造型、化妆和服装都不够理想。经过一再修改,厨娘的形象出来了。在灶口上,火焰熊熊,你看“她” 拿着炒勺,满象那么一回事呢!
      川西古蜀州,小小的罨画池,美丽的亭子,美丽的小桥,却连接着《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厨房,这多么好玩呢!如果我不说破,恐怕观众绝对想不到吧。
      罨画池园林与崇庆文庙连着,明伦堂及庑殿等虽无匾额,但规模相当大,很可想见当年地方上文风之盛。可惜的是现在罨画池除一近人碑刻“罨画池”三字之外,其它亭徽匾额、抱柱全无片墨。诚如《红楼梦》中“试才题匾额”一回中所说:“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美丽的罨画池亭榭,确实是缺少些传统的文化气氛了。
      红剧本来想利用这里的明伦堂拍“元妃省亲”大观楼场景。规模大小完全可以,图色也画好了。只是建筑许久失修,太破了。要用,必须大修。由于大修费用较大,时间也来不及,只好放弃了上述的打算。
      但罨画池后门、形如小角门,又有假山,环境十分幽静。便用来拍了司棋私潘又安,被鸳鸯撞见的戏。痴男怨女,结局悲惨,是“红楼”另外一桩公案。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上海大观园杂记】
        
      1985年冬,剧组一方面抓紧远赴东北拍雪景,一方面作好来年在南方拍摄的准备工作。
      去东北拍雪景,连去两次,我没有去。但是在摄像李耀宗同志南来时,说起了在哈尔滨拍雪景的寒冷情况,我听了也感到不胜凛冽。他说:每在户外拍摄二十来分钟,就要把摄像机提到屋中暖一暖,不然机器也要冻坏的。而当摄像机一提到房中,屋里热气马上就扑到零下二三十度的摄像机的外壳上,结成一层厚厚的冰花——也就是霜——人的感觉自然可想而知了。
      但是,就在这样凛冽的冰雪中,狱神庙一场戏中的凤姐一也就是邓捷同志一却穿着单薄的破棉衣,用芦席卷着,在雪地上被拖着走了那么远,戏拍完了,人也完全冻僵了……
      我当时在上海,惭愧没有去东北领略一下雪地冰天的滋味。在上海,却较为忙碌地参加了另外的准备事项,那就是多次到上海青浦淀山湖畔大观园采景,为第二年春天剧组南下拍戏打前站。
      若干年前,只是《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今,则除了北京有个大观园外,上海淀山湖畔也有个大观园了。而且,上海大观园的建筑年代,又比北京大观园早好几年。
      早在1982年,中国红楼梦学会在上海港河径原上海师范学院开年会时,与会代表就去参观过淀山湖畔大观园。那时这个大观园开工也已二、三年了。作为餐厅和招待客房的碧波楼一组建筑,已经完工。参观者在此休息喝茶,我被拖去写字。在一个很考究的花梨大画案上写了不少,十分痛快。后来大家去游湖,我却在楼上新客房中睡了一个美美的中觉——完全象刘姥姥睡在恰红院一样。当时回来的知名同道不少。张毕来、端木蔚良、吴晓铃诸先生都来了。周雷同志为大家照了不少有趣的照片。其时北京的大观园大家想都没有想到呢。
      那时上海大观园里面的怡红院基本上盖好了,梨香院戏台、潇湘馆等也在施工。这里原是江南淀山湖畔渔村隙地,因势建园,把潇湘馆建在原有的一片竹林边。这次参观后,我曾写了一组竹枝词,题名为《海上大观园杂诗》,发表在香港《文汇报》“文艺”版上,一晃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现择引两首,以饷读者:
      借得潇湘十万竿,当年风雪护茅椽;从今月下闻环佩,清供谁思玉版禅。
      欲望沁芳隔陌仟,芭蕉展尽两心悬,何堪夜雨通情愫,跑煞晴雯与紫鹃。
      这第二首第四句,是说明“怡红”、“潇湘”距离较远。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移花接木】
        
      老牛退位,虎儿迎来。丙寅春节过了,我特地刻了一块“虎虎有生气”的闲章,以迎接虎年的到来。正月初九,因苏州画家方书久先生画虎展览在网师团开幕,我被邀参加。两天之后,苏州园林局派车把我送到上海青浦县委招待所,而红楼剧组的同志,前一天则已经全到了。
      根据与上海大观园管理处定的合同,剧组南下较早,为的是抢时间。因为大观园管理处主任要求:园中怡红院、潇湘馆等已开放的地方,在花期到来之前,剧组可以全天拍戏;在花期到来之后,便只能早晚使用;而在游人多的时候,则不能使用了。当时距离梅花盛开,不过十来天时间。因此,剧组只好决定将需要拍摄的戏,全部集中在梅花开放前几天拍摄。
      这里的怡红院、潇湘馆,不是按照《红楼梦》中所写什么“小小的五间抱厦”、“抄手游廊”等京式规模设计的,因而不完全是曹雪芹的“怡红院”、“潇湘馆”,况且“怡红”、“潇湘”诸戏在北京大观园已经拍了不少,所以荧屏红楼的“怡红”、“潇激湘”只能限制在北京大观园。在上海大观园中,对于淀山湖畔的“怡红”、“潇湘”二处庭院,便要移花接木,改作别用了。
      “红剧”需要的场景非常的多,有些房舍也要多次出现。即使有些出现次数较少,但也不能重复,且不能忽略要有“富贵气象”。如凤姐和尤氏、秦可卿斗牌的房间(也似乎是秦可卿的客室),便是利用上海恰红院三间西厢房拍摄的。后来,宝玉带贾珍进来求邢夫人、王夫人允许凤姐协理宁国府,凤姐应允,接了宁国府对牌等戏,也是在此拍摄的。另外鸳鸯抗婚中鸳鸯与袭人、平儿等谈话,又是此国潇湘馆外山石畔
小亭中拍摄的。
      上海大观园的条件还有胜过北京大观园的,就是在所有建筑物中,房舍亭树,都摆着成堂的红木家具和古玩。拍摄时,只根据剧情及镜头角度,调动一下就可以了。由于省去了制作道具布景的麻烦,方便不少,便加快了拍摄速度。
      自然,这些红木家具一般摆摆还过得去。如以高标准要求,那还有相当距离,原因就是规格较为杂乱。本来,明代的红木家具最高雅,谓之“明式”。康熙、乾隆之际的次之。上海大观园所摆,大多是近代的。而且有一种没有腿的螺钢多宝格式书架,虽然十分精巧,但那是日本式的放在“榻榻迷”上的东西。现在摆在“怡红院”宝玉房中,本来就不伦不类。只是一般观众看了,觉得也算考究,就不去深究了。因此,在上海大观园里拍摄“红楼”剧。导演者不得不移花接木、巧作安排了。
      顺便说一句,“红剧”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宝玉逛大观园的戏,也不是专在一地拍摄的。有的镜头拍自北京,有的镜头拍自上海。
尤其那些闪现许多美丽的梅花、迎春的镜头,都是在上海大观园里拍下的。由于导演者的匠心和剪辑者的安排,现在电视荧屏上的“大观园”,基本上是南北大观园的集锦!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体仁沐德”红白喜事】
        
      上海大观园在电视”“红楼”驻国拍戏时,有好几处建筑虽已完工,但尚未开放,接待游客。这样,便给电视“红楼”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拍摄场景:那就是“体仁沐德”、“梨香院”诸处。这里先说一下“体仁沐德”。
      在《红楼梦》原文中,“体仁沐德”是元妃省亲时衣、登舟游园的地方。但由于小说中着墨太少,一般不熟悉“红楼”故事的人,甚至不知道这个所在。在上海大观园,这组建筑却很好。不但建筑考究,而且位置重要。它们右通信红院,面对大假山,左连沁芳桥,通向潇湘馆;而且后面是水面,有白石码头,可以登舟,与对面大观园的主要建筑“省亲别墅”牌坊、大观楼、缀锦阁遥遥相望,其位置正好在园的中心。
因为时已竣工,尚未开放,所以拍电视使用,便不受游客影响,可以全天“作业”了。
      “红剧”在此拍了不少场大戏:
      首先派上名符其实的正式用场的,是让元妃省亲时游幸一番。拍摄那天,这处院落,正门洞开,大红地毯一直顺引路铺向门外。院中正屋前檐挂着“体仁沐德”的红色灯匾,两廊各色宫灯,明烛辉煌。正室前面桶扇也都打开了,望到室中鹅黄幔帐,一派宫帏气象。鼓乐声中,一队队太监、宫女前导,身穿明黄宫装的贵妃娘娘贾元春——扮演者南京姑娘成梅女士缓缓走来,一派雍容华贵的气派。只见她走到院中心,抬
头细看灯匾,嘴中轻轻说道:“太奢华靡费了!”
      这些情节,在原书中写的很概括,而在电视中表现出来,却要花很大气力。元妃省亲的全过程可说者尚多,我们留待写到扬州瘦西湖时再说,在此先暂时打住。
      “体仁沐德”院落,可以说是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派了“元妃省亲”的用场后,接着就又派“白事”拍成的。
      但是这场景搭起来相当复杂。院中要搭灵棚,要搭左、右鼓乐亭,院中要排大量的灯笼、戳灯,正厅中要有灵馒、灵枢、供桌、供器、祭蟑、挽联……,不少都是木活、白布活、纸活。单是纸花,就要制作几千朵。因此,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场景设计及现场指挥是风雷同志。
这位家住江苏丹阳的美术师,在《红楼梦》场景设计中几度大显身手。这次搭灵堂,就很能显示他那超群的才干。
      记得那天是决定下午5时开机。上午10时,扶林导演约我和摄像李耀宗同志一道乘车直放现场,看看场景搭的如何。到了现场一看,不少尚未搭好,现场也显得乱糟糟的。下午5时能派上用场吗?大家一致眈心起来。谁知风雷同志拍拍胸膛:误不了事。果然,下午5时拍摄队伍赶到现场,发现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现在想起来,我真不知道风雷同志是怎样办到这一切的呢!



2025-11-25 18:53: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Chirish_Girl
  • 吟成豆蔻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秦可卿灵堂】
        
      秦可卿的戏已在中央电视台播过两次;据说,有的电视台还播过三次。这出戏播出后,引起了很大争论。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不作评价或辩解。我所要谈的是这场戏的拍摄过程。那是十分艰巨的,”尤其是灵堂和大出殡的场面,要求的是“一大三多”,即场面大,演员多,拍摄射镜头多,换的地方也多。
      灵堂一场戏,是在上海大观园和北京白云观两处地方拍摄的。原书描绘道“单请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仇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位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这些如何表现在电视中呢?如果一无巨细地拍来,既无可能,也不必要。导演决定这场戏的场面,只要适当地表现一些就可以了。这里附带说一下,这场戏中的“道士经”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白云观拍的。那是非常真实的道士经棚。至于细心的读者要问:上述引文中的“全真道士”和“高道”有何区别。我这里也附带解释一下。“高道”如同“高僧”,“高”是形容词;而“全真”则是道教专名词。金代名道士王嘉,号重阳子,居全真庵,创全真教,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个教派提倡熔儒教“忠孝”、佛教“戒律”、道教“丹鼎”于一炉;其哲学思想,有相对道理,所以影响甚大。
以全真标榜者,不同于一般道士。曹雪芹如此写,是否有讽刺贾敬、贾珍、秦可卿等人的意思,如同焦大的痛骂一样,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讨。为了说戏,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撇开道士,且说和尚、女尼,和尚经、尼姑经,这些都是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的“灵堂”内拍的。僧人、女尼都是顾凤莉同志从上海请来的。这些被请来的用场。作什么呢?那就是“灵堂”,而且是“双份”。素可卿和贾敬的灵堂,都是在这个新落成的精致院落中拍戏的僧人、女尼,也真在灵前念经、按方位绕灵,很能表现旧时的风情。
      贾珍——李志新同志扮演,在院中曳杖而行,如丧考妣。宝玉向他推荐凤姐协理宁国府,就是在“体仁沐德”院中所拍。院中有鼓乐亭、孝棚,白幔飘拂,倒很能渲染戏中的祭事气氛。
      灵堂官员上祭的镜头也拍了一些,但更重要的是在场景中拍人物特写。如凤姐痛哭秦可卿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的。在此,也顺便提一点,就是旧式妇女哭灵,总是象对死者说话一样,边哭、边说,而诉说的调子又跟唱歌一样,也就是古代“挽歌”的遗意。现在凤姐哭灵的特写,未能如此设计配音,令人感到美中不足。再有瑞珠披麻戴孝守灵的特写,也要求演员放声痛哭。而这位演员却一时哭不出来,只好往眼中点
甘油了——那味道自然不好受,于是怪叫一声,眼泪就下来了。
      “体仁沐德”的灵堂场景,拍完秦可卿的丧事后,稍一改装,就接着用来拍贾敬的丧事。而这个情节,主要拍尤氏、尤二姐、尤三姐的戏。扮演者,一身孝服,更显出素妆的美丽和动人。至于现在荧屏上所出现的那些有关她们和贾珍、贾链等人眉来眼去的镜头,从表演的角度看,应该说也都是比较成功的。
      《红》剧剧组在“体仁沐德”拍戏,还有不少有趣的事发生,想来读者会感兴趣。我在下面慢慢道来,也算一点“花边新闻”吧!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4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87版红楼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