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吧 关注:5,119贴子:16,393

回复:十个在民间广为流传中的妖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哈哈!塔有没有发现,美丽的妖怪都在古代。

现代人的想象力被什么、被怎么扼杀掉的?科学?好像不是


33楼2005-04-13 23:29
回复
    我看是在心理上对脸谱化的一种不自觉的反抗


    34楼2005-04-13 23:33
    回复
      2025-08-31 18:03: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呵呵呵,现代人对自然失去了神秘感,也就没了想象力


      35楼2005-04-13 23:46
      回复
        碎浪,我的意思是:
        西洋文艺复兴啊、理性主义呀、科学主义等等的普及都没有使人的想象力泯灭掉,有哈里波特、魔戒(是这两个字吧?)、指环王等为证。

        可我们中国没有人性的复苏、没有理性的觉醒更谈不上科学的普及,在民间,有数不清的迷信现象,本以为应该是那种混沌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但情况恰恰相反。

        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在整体枯竭,我们的孩子们只能看着那些西洋的动气过瘾。

        这一切是为什么?


        36楼2005-04-13 23:46
        回复
          改正:只能看那些西洋的东西过瘾


          37楼2005-04-13 23:48
          回复
            我一直有一点疑问
            《山海经》上只说刑天“与帝争神”,这个帝也就是天帝,为什么会被理解成黄帝呢?在其它地方有没有更详细的注解


            38楼2005-04-13 23:49
            回复
              二十世纪的一个特点是,美国文化以绝对优势压倒了欧洲文化。而新世纪以来,韩日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本已脆弱的中国现代主义,经过上两个世纪风雨的冲刷,已经出现了断层,所以造成了意识上的落后。

              个人观点


              39楼2005-04-13 23:58
              回复
                古老的民族文化中也内含着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能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还需吾辈多加努力。
                感谢风为此所做的努力,
                我认为加精受之无愧!


                40楼2005-04-13 23:59
                回复
                  2025-08-31 17:57: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0楼的作者~跃海扬波贴子写的很好~


                  41楼2005-04-14 00:14
                  回复
                    回塔:郭沫若和鲁迅好像解过说是和颛顼争斗。

                    回浪:断层,本民族的没有继承下来,西洋或东洋的又不肯虚心地学。闹了半天自己变成了个文化的畸形


                    42楼2005-04-14 00:18
                    回复
                      • 218.108.184.*
                      hah 城兄高见


                      43楼2005-04-14 00:31
                      回复
                        颛顼倒也是五帝之一,他们怎么考证的啊


                        44楼2005-04-14 00:46
                        回复
                          一楼的美`


                          45楼2005-04-14 10:27
                          回复
                            妖怪只存在于民


                            47楼2005-04-14 1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