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汉没有军衔系统的记载,任何直接套用其他系统的做法(比如套曹魏制或汉制)都是不准确的,看季汉这种制度系统性几乎没被保留下来的政权,应该人重于名,看人实际干了哪些事比看名头有意义。
2.地位这种东西,是一个最终结果,涉及到很多很多因素,没有史书会写明某人地位如何,这只能通过名头、周围人的反应、干的事情以及一些外围的名声(如老百姓的评价)综合来看。而影响一个人地位的因素也有很多,实权、名头、能力、人品、性格等等都会影响。下面就只是浅浅分析一下赵云的名头和实权与其地位的关系,这个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其它的以后再说。
3.季汉核心人物地位,陈寿给出的答案是,诸葛,关张马黄赵。而《关张马黄赵传》中又可以细分的是,马超明显不受信任,一直被防范不可能有很高实权;黄忠的表现类似于冲锋队长,都是刘备指挥他干事,黄忠位列四方将军,斩了夏侯渊当然是可以吹一辈子的战功,但就干的事情综合来看,黄忠看起来并没有赵云的权限大:赵云在汉水之战中明显有一定指挥权,之前的入川之战也是独立作战的,一个人拿下两郡,而黄忠在这两场战役中的自主性都不高,都有明确记载是奉命行事;政事上,赵云还在分田和东征两件事上发言,这种话显然不是谁想说就能说的,代表一定的话语权,说明在各方面战略决策上,赵云有发言权。因此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实际的权力,很可能仅次于关张,而赵与关张之间还有地方与中央的分工,这个第五条说。
4.赵云与魏延(其实完全不想讨论这俩,但是真的好多人会提):得出赵云地位不如魏延甚至远远不如魏延的结论一般都是因为对其他军衔系统的生搬硬套,魏延什么地位,他在蜀传放在哪里就一目了然了,魏延地位的上升主要还是跟着诸葛北伐后了,二伐三伐时才算逐渐进入了核心圈层,建兴七年立的战功则是人生巅峰。至于军衔,季汉没有军衔系统的流传,除了入川后赵云翊军,魏延牙门可以看出明显的高低,因为赵云就是牙门升翊军外,汉中之战后魏延是镇远,赵云是翊军的时候看不出翊军、镇远各自多大;刘备称帝后,魏延的镇北同期还有黄权也是镇北,实际地位有多高真的不好说(何况魏延破格提拔很多,破格提拔能获得多少众人认可值得讨论)。
2.地位这种东西,是一个最终结果,涉及到很多很多因素,没有史书会写明某人地位如何,这只能通过名头、周围人的反应、干的事情以及一些外围的名声(如老百姓的评价)综合来看。而影响一个人地位的因素也有很多,实权、名头、能力、人品、性格等等都会影响。下面就只是浅浅分析一下赵云的名头和实权与其地位的关系,这个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其它的以后再说。
3.季汉核心人物地位,陈寿给出的答案是,诸葛,关张马黄赵。而《关张马黄赵传》中又可以细分的是,马超明显不受信任,一直被防范不可能有很高实权;黄忠的表现类似于冲锋队长,都是刘备指挥他干事,黄忠位列四方将军,斩了夏侯渊当然是可以吹一辈子的战功,但就干的事情综合来看,黄忠看起来并没有赵云的权限大:赵云在汉水之战中明显有一定指挥权,之前的入川之战也是独立作战的,一个人拿下两郡,而黄忠在这两场战役中的自主性都不高,都有明确记载是奉命行事;政事上,赵云还在分田和东征两件事上发言,这种话显然不是谁想说就能说的,代表一定的话语权,说明在各方面战略决策上,赵云有发言权。因此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实际的权力,很可能仅次于关张,而赵与关张之间还有地方与中央的分工,这个第五条说。
4.赵云与魏延(其实完全不想讨论这俩,但是真的好多人会提):得出赵云地位不如魏延甚至远远不如魏延的结论一般都是因为对其他军衔系统的生搬硬套,魏延什么地位,他在蜀传放在哪里就一目了然了,魏延地位的上升主要还是跟着诸葛北伐后了,二伐三伐时才算逐渐进入了核心圈层,建兴七年立的战功则是人生巅峰。至于军衔,季汉没有军衔系统的流传,除了入川后赵云翊军,魏延牙门可以看出明显的高低,因为赵云就是牙门升翊军外,汉中之战后魏延是镇远,赵云是翊军的时候看不出翊军、镇远各自多大;刘备称帝后,魏延的镇北同期还有黄权也是镇北,实际地位有多高真的不好说(何况魏延破格提拔很多,破格提拔能获得多少众人认可值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