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459,074贴子:27,854,561
  • 2回复贴,共1

心理学——托尔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哈佛托尔曼大学哲学博士。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托尔曼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后入哈佛大学从师霍尔特学心理学,191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当研究生期间,曾专程去德国接受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的指导,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数年后,任加州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达三十余年。1950年转至哈佛大学,1953年又转至芝加哥大学任教。193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托尔曼的主要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1932)、<<战争的内驱力>>(1942)、<<托尔托尔曼曼自传>>(1952)。此外,他的学生们还选辑出版了<<托尔曼论文集>>(1951)。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1楼2010-06-26 00:12回复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就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言,托尔曼是一位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托尔曼所谓的行为与早期行为主义者有所不同,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白鼠每次走迷津,都是越来越快地达到目标,这就是说,白鼠正在学习,正是学习这种行为为达到目的提供了高度客观的证据。托尔曼     托尔曼区分了分子行为和整体行为,他认为,虽然整体行为与生理运动有关,但我们在研究这些行为时无须知道这些行为与哪些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关,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整体行为的本质特征。整体行为所具有的特征为: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因为如果要识别某一行为,总要确定这一行为所指向或所躲避的某一目标对象。      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说,整体行为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它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而放弃另外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如果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缺乏一定认知,并且对情境中所充满的途径、方式和障碍没有整体认知,它就不可能选择出最方便的路径。这就说明,整体行为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托尔曼认为,在人类身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      第四,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即经过教育,整体行为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白鼠走迷津所花费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它的每一尝试都从环境刺激中接受了教训,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      这些观点一经发表,迅速在行为主义阵营内引起强烈的反应,不少人认为,托尔曼使用了“目的”和“认知”等主观性的概念,犯了行为主义之大忌。但托尔曼认为,作为整体行为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定义是完全客观的东西,他通过把目的性和认知性进行数量化和客观化,从而驳斥了那些反对意见。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      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中介变量,通过实验设计并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例如,他以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来定义饥饿,根据某些操作的测量来定义能力等等。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Kurt Lewin)的影响,托尔曼将“生活空间”、“心理场”等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对中介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把中介变量划分为三大种类: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人们认为,华生的S-R公式是“空白的有机体”,即排除了有机体的心理状态;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则深入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有助于说明行为的个别差异。可以说,托尔曼是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解释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对于华生的“边缘主义”,他是一位“中心主义者”。托尔曼的观点,在当时被很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2楼2010-06-26 00:13
    回复
      2025-11-23 01:43: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托尔曼否认了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奖励或强化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他提出了带有明显认知色彩的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不是习得简单、机械的运动反应。他用“符号”一词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而关于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学习其实就是习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托尔曼“符号学习” 理论的基本含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等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说明。
      (一)期待
           期待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托尔曼认为,动物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对未来事件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未来事件的预先认知或推测。这种学习可以由三类不同的情境或条件引起,因而也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期待。分别是:      记忆性期待,指的是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导致的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期待。托尔曼借用艾里厄特(M.H.Elliot)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艾里厄特的实验是安排白鼠走迷津。在实验的前九天,艾里厄特安排白鼠在干渴的驱力下走迷津,把水作为目标对象。最初的九天,出口处放着水,此时白鼠的学习与其他动物的学习没有什么区别。但第十天,安排白鼠在饥饿的驱力下走迷津,并把出口处的水换成食物,此时白鼠走迷津的错误和所用的时间都显著上升,直到第二天才恢复了先前的水平。白鼠在前九天的学习中对“水”形成了记忆性期待,当第十天的食物与这种期待不符时,白鼠的行为就发生紊乱。这就说明,白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认知上对以往的“水”的期待所调节的,这种期待是由以往的经验所引起的,因此是一种记忆性期待。      感知性期待,指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托尔曼引用丁科巴的实验来说明感知性期待。丁科巴实验的目的虽然是检测猴子的“延迟反应”能力,但却在事实上支持了托尔曼关于感知性期待的论述。丁科巴先安排猴子看着实验者把香蕉放进两个容器中的一个,延迟一段时间后,再让猴子走进实验室,看它是否选择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容器里的食物。在后续的实验中,实验者每次在猴子和容器之间设置屏障,并在某一次以其他食物来代替香蕉,结果猴子表现出行为紊乱,这是由于猴子当前的操作与先前形成的对“香蕉”的感知性期待不符造成的。这个实验证明了感知性期待是存在的,并对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推理性期待,是指由以往经验和目标物的当前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对未来事件的期待。托尔曼认为,在动物学习实验中,当推测的结果与行为的现实结果不一致时,也会导致动物行为的紊乱。      托尔曼认为,对三种期待的研究表明,动物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与现实结果不符合,就会造成动物行为的紊乱。这种现象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解释不通的。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符号学习理论是恰当的。
      (二)位置学习
           托尔曼坚持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在他看来,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他设计了一个十字型的迷津来证明这一点。      他把白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反应学习组,一组为位置学习组。反应学习组从S1或S2出发,但都得在C处向右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1或F2;而位置学习组若从S1出发,就必须向右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1;如果从S2出发,则必须向左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2。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学习组学习比反应学习组快。位置学习组的8只白鼠试验8次就能正确通过迷津,而且连续几次都没有出现错误;而反应学习组的8只白鼠没有一只能象位置学习组的白鼠学得快,其中有5只连续试验72次都没有达到标准。      这个实验表明,反应学习组的白鼠不论从何处出发,只要作出相同的反应,就能在不同的地点找到食物;而位置学习组的白鼠为了在特定的位置获得食物,就必须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通过这个实验,托尔曼证明了位置学习比反应学习迅速而有效。托尔曼认为,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发生在一个非常熟悉自己的城市的人身上,因为他在以往的经验中已经形成了关于这一地区的认知地图,他可以通过若干条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目标。      托尔曼根据“位置学习”实验,说明学习者并非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种模式被托尔曼称为“认知地图”。在托尔曼看来,认知地图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符号”和动物的“推理性期待”之间所习得的,是动物对环境有了“顿悟”之后所建立的综合知识在动物头脑中所形成的类似现场的地图,即“知道”目标物所在,从而改变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楼2010-06-26 0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