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素晴日的后三章
素晴日在主题上就是一个“走出去”的故事。
有一种观点是,后三章单独拿出来是很无聊的。但是这种结构的后半部分单独拿出来是有点犯规的吧。正如sca自自己在访谈里所说,“这个作品是用来让自己走出去的”,后半部分承担的就是“走出去”作用。“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TLP 6.521)。“积极向上”的深度要看背景(一个中年人积极向上和一个青少年积极向上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而前三章就是在塑造一个“走不出去”的氛围,在白日梦、幻觉,错觉,迷信中徘徊。后三章起到的正是对困境的消解。在《哲学研究》中,维氏把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比作绕迷宫,把哲学问题的解决比作找到走出迷宫的方法。那么素晴日的后三章就是在提供一种走出先前所设的“迷宫”的思路,这可不是简单的豁达。这是对人生意义的主动探索,然后提供出一种“上帝不在世上现身”(TLP 6.432),因此“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看待世界”(TLP 6.54),所以“幸福地活下去吧(我找不到原文,这里应该不是《逻辑哲学论》的引用)”的思路。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但是但是,应该要是这个思路的,这里我有些自大地觉得。
但是扶她自从头至尾没有怎么在意心灵主体的同一(仅仅表现在三个角色人格的互动,但那分明就表现为三个主体)。“一个组合的心灵就不再是心灵了”(TLP 5.5421),这种过于割裂的人格分裂(还带有“灵魂”这种神秘色彩)不就是对“走出去”这个主题的破坏。这是我对素晴日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明明应该实现的是自我追寻幸福超越,却表现为对外抗争。所以后三章在这里是失败的。把自己的意识他有化,这不是对意识的自欺性破坏还能是什么。如果能让皆守和卓思的关系中“一个人的两面”更有力地表现出来,就不至于造成前后主题的不统一,前后对应关系的错位。后三章就无法起到“消解提出的困境”的作用,而更多还是表现为简单的“走出去”。因此,我会觉得,素晴日的完成度是不够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