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据》
看到一则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年阅读量为5本书。
这种初始数据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意义的数据都是经过筛选和比对甚至是挖掘。
我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样的:由于我国无论什么知识,都一定会有1亿人以上是不知道的。假设中国6亿人,月收入1000这个数据成立,那么中国月收入2000~3000这一个幅度的,会有将近3亿人(二八法则)。2022年全国本科率甚至都没有达到47%,这个本科率经历了20年,换言之20年以前,这个本科率很可能是不超过十五这样。(对照19/20/21三年递增数据瞎猜的)。现在劳动的主力,家庭收入的顶梁柱,依旧还是20年前的这一批人。那我们可以非常大胆的将中国人口先减去8亿人,也就是说,八亿人平均年阅读量为五本书。再根据二八理论来分层,其中6.4亿人,阅读量会低于这个数字。这就出现两个好玩的:
①假设你一年阅读能超过5本书,那你将超越十亿人。
②假设你一年只能读五本书,你距离你上一层台阶最少还差五本(跟那些年阅读量动不动上千的那些学神级别对比没意思。)
那进一步说,假设一年能读完10本书,我们可以成为非常多人仰望的对象(确实很可能没啥实际用处),假设一个月能完成一本,那就会超额完成“好好活下去,保质保量完成人生”的“指标”。
所以绝望的时候,其实每天看10页书,也都不必太绝望:我们还是在前进的。虽然慢,但绝不后退。
数据没有意义,我们的感情才是实实在在的。
《大老板》
大老板开餐馆,疫情不仅没垮,还扩张了好几家。玩古钱币,于是结识了老爸。那时正值入行,殷勤有加,礼遇不止。老爸觉得人不错,加之也是生意,转介不少市内业界前辈高手。应该是觉得本市内无人能敌,又或者是生意实在太忙,杳无音讯,自此失去联系。
老爸年迈,逐渐转手自己的精藏品。忽而又经常看见大老板往家里跑的勤。一口一个:“好久不见,看看你是不是又长高了。”末了,不忘来一句:“张哥,什么时候来我餐馆里,叫上其他人聚一聚,我请客!”
大老板不缺钱。但是大老板不知道,有些东西,不是钱能弥补的,何况一顿饭?
猫咪教老虎,倾囊相授,唯独没有教上树的本领。烂船也有三根钉,指不着谁还求着谁,何苦。
《面试》
作为光头强面试,十次有九次就为何剃光头这个问题回答上好几轮。
俩老板面试,老板a:当过兵?
老板b:怎么,是觉得这个形象不好吗?
老板a不置一语。
老板b说:我觉得这个形象挺好的,很干练也很干净。
突然想起那句话:你是谁其实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什么,你怎么思考的,以及,你遇见的是什么人。有些人会对你嗤之以鼻,有些人却会真的认真去看你发光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