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确认生物吧 关注:182,177贴子:1,049,056
  • 1回复贴,共1

小论中国古代的黑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大众认知中,整个古代中国史,似乎就只是东亚黄色人种的历史,最多明末来了帮西方白人。若多了解点,或也能知道几个白色人种的少数民族,听闻过他们与汉地的恩怨情仇。但实际上,与黑色人种的交往互动,也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哪怕抛开民间传说记载,单从有文献可考的记录出发,也相当可见一斑。
首先,哪怕抛开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早从史前时代开始,一部分黑人就已经走出了非洲大陆。约七万年前,这些人类的先驱者自非洲东北部出发,他们沿海岸线,一路经过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来到东南亚,成为东南亚最初的智人居民。这些初民的后裔便是澳洲-美拉尼西亚人种,其中包括至今仍生活在东南亚群岛上的尼格利陀人、美拉尼西亚人与澳洲土著。彼时正值第四纪冰期,海水大量结冰,海平面足足能比现在低八、九十米,直接导致东南亚大陆架露出,形成了足足有印度面积大小的巽他古陆。此时的他们若想北上,难度很低。在1933年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发掘中,学者们发现了一具具有美拉尼西亚人特征的头骨。在对中国各民族做的基因检测中,矮黑人标志性类型基因广见于西南少数民族,同时台湾少数民族传说中常有“小黑人”形象出现。尤其是日本颇受矮黑人基因影响,甚至有观点认为,阿伊努人正是矮黑人后裔,而北上到日本的矮黑人,经过中国大陆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南部迁徙路线的考古化石证据
虽然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能在中国境内找到确切的太古黑人骸骨,但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来过这片大陆,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东南亚的古老黑人,或许正是中国最早的黑人。
在周代的一些青铜器上,我们观察其人物纹样,能够惊人地发现黑人的面孔。只不过这毕竟孤例,又模糊,缺少说服力。而等到文治武功,万国来朝的大汉,一些关于黑人的详细记录就出现了。在甘肃省故汉代张掖郡居延县肩水金关,学者累计发掘出2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有“黑色”人员简127枚一百三十例。肩水金关是汉代一座主管边防出入的要塞,这些简牍就相当于当时出入者的身份记录。居延简记录里有举家都是黑皮肤的,而且最小的黑人记录才三岁,不当是风吹日晒导致的后天黑色,应该是天生就黑皮肤。简中有确定身高的黑人中,除一例外,身高均在七尺也即一米六以上,其中身高最高的约一米八,甚至可能要稍超过当时汉人,显然不可能是东南亚矮黑人了。这些人所属郡县大多在丝绸之路东段沿线,其中男性有四十人拥有民爵,其地位在吏民中相对较高。而男性中的两名奴仆,说不定就是中国最早的黑奴了。又西汉《易林》记载:“乌孙氏女,深目黑丑。”或者也是对当时黑人侨民的描述。这些汉代黑人或来自苏丹或非洲尼罗河地区,祖先来到中国搞贸易,后代就居住了下来。《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去到安息国,接着“汉使还,(安息国)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这里的“黎轩善眩人”,据考证便是埃及魔术师。从非洲到大汉,传奇固然传奇,但操作性还是很高的。

发掘于侯家庄,具有矮黑人面部特征的周鼎
抄录的一部分肩水金关简牍
值得一提的是,不但非洲黑人可能来到过大汉,大汉的人其实也直接去到过非洲。《汉书·地理志》就记载了一条被汉使亲自走完全程的航线,可以从中国辗转到黄支国也即安息国,最终南下抵达己程不国。据考证,己程不国就位于当时非洲东海岸,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一代。在今天,埃塞俄比亚虽非纯粹的黑人国家,但想见到黑人也不难。汉使想必在这航线终点见到了许多黑人,也会有黑人或作为商贾,或作为货物,兜兜转转走海路到达大汉。
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对南海诸岛进行了记载,写成一本《南州异物志》。很可惜,这本书已经全部亡佚了,所幸宋代《太平御览》收录了其中一些文本。文本中说:“扶南海隅有人如兽,身黑若漆,齿白如素”,这扶南就是今中南半岛南部及东南区域。同时,《太平御览》还注释道:“身体虽小”,显然,他们是东南亚的矮黑人了。在中国古代,许多偏远大山都以“昆仑”命名,至少从唐朝开始,“昆仑”就被用作对南洋诸岛的泛指了。对于后人,《南州异物志》里的矮黑人就属于昆仑人。

矮黑人
《太平御览》又引用《三国典略》,称北周时,岭南地区向两国进贡了大象,而梁国“令昆仑奴驭之以战”,这里的昆仑奴应当就是产自东南亚,被训练来操控动物的矮黑人奴隶。除此之外,南朝宋的孝武帝很宠爱一个“昆仑子”,叫他“白主”,还常命令他杖打群臣。这里的昆仑奴大概是东南亚朝贡来的,譬如后世宋真宗大中祥符间,蒲端国献昆仑奴,宋真宗还“命还之”,天禧元年,东南亚三佛齐国也朝贡过昆仑奴。在之前北齐的时候,魏收曾“遇昆仑舶至,得奇货”,可见南北朝时,已有东南亚矮黑人在中国进行贸易了。不过北齐疆域主要在北方,昆仑人跑那么远贸易,实在有些神奇。

唐榆林窟昆仑奴驭象壁画
‘帝大业初,海帅何蛮等云:“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其几千里。”三年,帝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遂与何蛮俱往。因到流求国言语不通,掠人并取其布甲而还。时倭国使来朝见之,曰:“此夷邪久国人所用也。”帝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议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至流求初,棱将南方诸国人从军有昆仑人颇解其语,遣人慰谕之,流求不从,拒逆官军。棱击走之,追至其郡,频战皆败,焚其宫室,虏其男女数千人而还。’——《太平寰宇记》
隋朝的时候,隋朝人和琉球人语言不通,隋炀帝派军到琉球,还靠昆仑人做了翻译。昆仑人老家在东南亚,却懂琉球国的语言,人又在隋朝当外籍雇佣军,估计东亚哪个国家他没去过?武贲郎将陈棱比……反正,结合前述史料,在中古中国,肯定已经有不少矮黑人作为雇佣兵来此了。
而到唐代,这中华历史上又一文治武功,万国来朝的庞大帝国,关于黑人的记载便更多了。《旧唐书》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新唐书》载:“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十里,地卑洼,其人黑身卷发,裸行”,可见中原人已对东南亚矮黑人有充分认识了。在敦煌壁画与佛教经文中,昆仑奴有驭狮、驭象等形象,其他唐诗中往往提及他们的驯兽才能。由于矮黑人作为海岛民族,水性好,入水不用闭眼,他们也往往作为水手协助海洋航行,譬如在船只漏水时直接下海打上热修复补丁。在皇室,还有许多昆仑奴充当乐工,甚至有的乐曲专门得他们演奏。
当然,在特种工作外,他们大多就是杂役家奴了。《旧唐书》记载,当时京师权贵就常委托去南海的人帮忙购买奴隶。而学者们在唐代墓葬中还发现了许多昆仑奴佣,可见蓄养昆仑奴在当时富贵人家中并不罕见。蓄养昆仑奴的传统持续了很久,直到宋代,笔记《萍州可谈》还提到“广中富人,多畜鬼奴”。

纪年唐墓所出昆仑奴俑
昆仑奴还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最经典的,当然要算唐传奇《昆仑奴》传了。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昆仑奴往往对主人忠贞不二,自己也颇聪明能干。可以说,昆仑奴这一形象,已经完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组成之一。

南洋的矮黑人很多,理所当然,他们不单会以奴隶形式来到大唐。诗人张籍的《昆仑儿》就描述了来华游历的昆仑黑人,敦煌莫高窟中一幅《各族王子举哀图》壁画上也有黑人王子形象。甚至于,唐玄宗当年泰山封禅,“诸方朝集使”,其中也有昆仑人的身影。

《各族王子举哀图》

唐代阎立本《职贡图》上的狼牙修国(位于马来半岛)使萧绎
昆仑国经常与唐朝展开商贸,《旧唐书》就记载,“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这些矮黑人有自由身份,从事着体面的工作。唐人们还给外国人取外号,如“富波斯”、“裸林邑”,而他们们自然就是“黑昆仑”了。矮黑人在南洋诸岛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也许矮黑人商贾来自较发达的国度,而昆仑奴要么是本国原本的奴隶,要么就是被外国人从野岛上强行掳掠来的了。明朝《东西洋考》注解中记载:“毛思贼者,婆罗属夷也。劫掠海上生人至彭亨卖之,代作昆仑奴。不如指者则杀,以供祭。每人得直三金。”大约就是一个实例。
们刚刚谈了很多东南亚矮黑人的事情,那么,唐朝有非洲黑人吗?答案是有的。譬如,有个起源于苏门答腊岛巨港的室利佛逝国,在咸亨至开元年间,曾献过两个“僧祇女”。有个古国叫诃陵国,在唐宪宗元和年间,也曾两次分别朝贡过“僧祇僮”和“僧祇女”。而“僧祇”或就音译自马来西亚人对非洲黑人的称呼“Zangi”。东南亚国家向中国朝贡非洲黑人,听起来有些荒谬,其实却很好理解。诃陵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来往贸易的波斯人常会役使非洲黑奴,而且若本国想特意买,非洲黑奴也很容易在印度洋沿岸买进。实际上,“Zangi”最初正是来自波斯语对黑人的称呼。在宋代,僧祇国又叫层期国,人们对僧祇奴的由来记录更多了,《诸番志》明确指出这儿的黑人有“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甚厚”的遭遇。我们基本可以把昆仑人理解为东南亚矮黑人,把僧祇人理解为东非黑人。只不过当时人们未必有这个意识,自己记录时可能就区分得不很清楚。
汉唐都是一顶一的强盛大国,所以对外交流成就才如此惊人。但别看之后的宋代武德不够充沛,它对外交流其实也从没落下过前人。关于东南亚矮黑人与宋朝的往来,这之前已经说过,既然大体和唐朝一样,就不再赘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大食国“遣使蒲思那、副使摩诃末、判官蒲啰等贡方物。其从者目深体黑,谓之昆仑奴。”这里的黑奴虽然被记录为昆仑奴,但显然是波斯人奴役的非洲黑人了。
宋神宗熙宁和元丰年间,有个叫层檀国的国家来华朝贡,这个层檀国究竟是什么,学者历来争议颇大,有认为是非洲桑给巴尔的,也有认为是也门地区的,还有认为是塞尔柱帝国的,不太好说。若按传统观点认为是非洲桑给巴尔地区,那他们的来使里就肯定有非洲黑人了。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卷还记载:“马八二国进贡二人,皆女子,黑如昆仑。”这国家位于印度东南沿海,这进贡的按摩女子若非印度本土棕色人种达罗毗荼人,就该是贩卖来的非洲黑奴了。
宋太宗淳化年间,阇婆国派人朝贡,他们的向导主舶大商是福建人毛旭,“其船中妇人名眉珠,椎髻,无首饰,以蛮布缠身,颜色青黑,言语不能晓,拜亦如男子膜拜;一子,项戴金连锁子,手有金钩,以帛带萦之,名阿噜”,这位黑人妇女应当是毛旭的妻妾。考虑到史料没描写她身高,她应该故乡在非洲的黑人。
宋代航海技术远胜前朝,阿拉伯地理学家伊德里西在1154年写成的《旅游证闻》中,介绍道“中国人遇国内骚乱,或者因为印度局势动荡,战乱不止,影响商业来往,便转到桑奈建及其附属岛屿进行贸易。由于他们(中国人)买卖公平,举止温和,态度适中,很快和当地居民发生了密切关系。该岛(翁古贾)人丁兴旺,外来者亦能安居乐业。”桑奈建即指的是东非的部分海岸线和岛屿。除了书籍记载,东非海岸也的确发现了大量宋代瓷器,包括浙江越窑瓷、景德镇青白瓷,这儿也发现了巨量的宋代铜钱。当时宋朝与非洲既然来往密切,那么,发生非洲黑人与宋朝的人口流动也不稀奇了。

非洲发现的宋代钱币线索一览表
而等到元朝横空出世,东西方交通几乎“连为一体”,情况就更特别了。元朝与海外诸国外交联系非常广泛,甚至远达非洲东北部沿海地区。元朝贵族喜欢打猎,有时,他们打猎甚至会用上猎豹。除了在汗国内捕捉、由色目商人进献,皇帝还会不远万里,派使者到西亚、非洲等猎豹原产地去索要。马八二国曾给大宋进贡过黑人女子,元世祖时,他们又给大元进贡了两头花驴。这花驴“类骡而巨,毛黑白间错”,显然就是斑马。广泛的政治联系带来了广泛的商品交流,也会导致频繁的人员流动,非洲大陆上,肯定会有许多人到大元参与商贸和政治。

《元世祖出猎图》上的猎豹
在官方的交流外,元朝时中非的民间交流就更密切了。几乎同时,非洲和中国分别诞生了两位大冒险家,在非洲是摩洛哥的伊本·白图泰,在中国,则是南昌人汪大渊。白图泰从摩洛哥启航,踏遍了所有伊斯兰国家,最后受印度北部的德里苏丹之托自泉州港达到中国,累计行程足有11.7万公里。在20岁时,汪大渊从泉州港搭乘远洋商船第一次出海,在回国三年后后又进行了次远航。他把两次航海所见记录整理,写出了《岛夷志略》,其中足有 99 个地名章节,包含了大量非洲国家,甚至有学者认为其中记载了澳洲。这些伟大的航海者,向我们证明了亚非民间交流之活跃。元末王冕有首诗《花驴儿》,序云:“戊寅岁,杭州有回回人,牧花驴儿,能解人意,能识回回人语。人多观之,回回以此多获利焉。”即使斑马到底还是个引人注目的稀奇东西,也足以被民间的回回人拿来演杂耍了。许多非洲的原住民,或者阿拉伯国家的黑人居民,也可以较前朝轻易许多地来往中国。
等到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与非洲交流甚多云云,自不必多说。等明朝中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大明,情况就与过往大大不同了。这些开创了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役使黑奴役使得比阿拉伯人狠得多,非洲黑奴第一次真正出现在了中国人视野里。王士性成书于1597年的《广志绎》就记载,在香山岙也即今天澳门这个地方,“又番舶有一等人名昆仑奴者,俗称黑鬼,满身如漆,止余两眼白耳,其人止认其所衣食之主人,即主人之亲友皆不认也。”1617年,张燮所作的《东西洋考》也记载后来居上的荷兰人:“其役使名乌鬼,尝居髙,自投于海,徐出行涛中,如御平原。”在侵占中国宝岛台湾时,荷兰殖民者也大量迫使黑奴当苦力先锋。1900年,台湾新竹人王石鹏写了本《台湾三字经》,在注解中,他就提到“今该处尚有乌鬼桥、乌鬼井及乌鬼埔,樵者掘地常得玛瑙奇石,尽荷兰时所埋也。”得说明,明朝人对于东南亚矮黑人与非洲黑人是不太加区分的,有时也会管非洲黑奴叫昆仑奴。毕竟在明朝专记载外国人相貌的《东夷图像》上,那“黑鬼”一条按描述是西方人的非洲黑奴,画像却显然是矮黑人了。

《东西洋考》上的黑人
黑人不但被西方殖民者用于军事活动,他们也参与过中国的军事活动之中。隋炀帝曾经想组织南洋诸国搞个“外籍军团”,在明朝壬辰倭乱时,万历为“抗日援朝”,也向暹罗借过兵。当时两广总督刘继文上奏折给万历皇帝,称“仍将倭奴入犯情节晓谕澳夷,令其擒斩关白入献,重加赏赉,尤销患安邦之一策也。着如议行”,想怂恿葡萄牙人出兵擒斩丰臣秀吉,可惜最终葡萄牙人没答应。不过,根据朝鲜《宣祖实录》记载,在朝鲜战场上,明朝游击将军彭信古还是哗啦啦带来了支“黄瞳漆面,四支手足,一身皆黑。须发卷卷短曲,如黑羊毛,而顶则秃脱,一匹黄绢,盘结如蟠桃状,而着之头上”的“异面神军”。除开这从葡萄牙人那雇佣来的非洲黑人兵团,朝鲜《再造藩邦志》还记载,明朝大将刘綎的士兵里“其中有海鬼数十名,其种出南番,面色深黑如鬼,能潜行海底。”刘綎东征西讨,领兵征战各地,喜欢“将外国向化者作为家丁”,若记载属实,这里的“海鬼”想必是他收编的矮黑人。
明末大海商郑芝龙常常与外国人打交道,他手下风多种族士兵组成了“一官船国”,威震东南海上,其中也有黑人。根据现存的耶稣会档案资料,他们主要是来自南非的咖吠哩人,这些士兵“英勇作战,连连取胜,使其军威大振。”郑芝龙很爱护他们,他们也忠心耿耿。耶稣会档案曾披露,“200多名各族黑人在得到一位福建军官的邀请后,逃离他们亚马港的 主人”,这位福建军官就是郑芝龙。因为黑人原本是葡萄牙人奴隶,所以还会使燧发枪,枪法极准,在后来郑成功收付台湾时帮了大忙。至于这些黑人的结局,究竟是逸散在中国还是怎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清朝前中期,除了多了个闭关锁国的戏码,再加上西方殖民者换了几茬,中国的黑人情况与明朝还是大差不差。而等到清末鸦片战争,中国历史到近代,我们最熟悉的故事也就缓缓拉开,而“中国古代黑人”的情况也就落帷幕了。


IP属地:山东1楼2022-05-20 13:42回复
    看来这篇帖子引起了某些种族主义者不满,只是希望汝等阅读这篇文章时好好思考一下,既然我只是整理史实并加以假说,你们却能读出来那种东西,到底会是汝等某些思想入脑过头魔怔,还是我天可怜见地真包藏什么不可思议的祸心。


    IP属地:山东4楼2022-06-11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