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掌控了香料,谁就掌控了宇宙。”与其说《沙丘》是一个科幻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寓言。这部作品不断的探讨着命运的可知和不可知、人类和机械的关系、统一和自由的关系,很多设计好像是发生在太空中的权利的游戏,一个星际文明的时代,却有着帝国和封建领主的治理方式,有着极强的对比感。正是因为这份丰富的内涵和宏大的叙事,使得这部作品的电影化一直困难重重,好在去年再一次的电影化了(第一次电影化导演拒绝署名,可以说灾难了),成为科幻迷的一次狂欢。虽然电影剧情现在很多人看来套路化加意识流,拖沓缺乏特效,但是其实他才是套路制造者(笑)。除了画面外,本电影的音乐着实出彩,作为本书铁粉的汉斯季默,创作了极其精彩的配乐。
“咦,为什么在非常遥远的星系,我们还有小号和大提琴呢?”汉斯季默在小时候看《星球大战》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细想之下,对于一个宏大的科幻主题,使用现有体系去表达确实会有一点违和感。《星球大战》的配乐受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影响很深,有很强的古典风格,与影片契合但是未必与科幻大主题契合,这也是对科幻配乐所提出的一个问题,该如何去表达科幻这个主题?汉斯季默希望用另外一种表现方式来表现沙丘,介于电子和古典之间,更加的原始同时也更加的新锐。因为疫情的原因,汉斯季默和他的团队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去制作这张原声。和不同于电音音乐使用大量效果器和合成器,汉斯季默和他的同事制作了几十种新的效果乐器并用来作曲,与此同时,大量引入了人声,在他看来,人声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存在的乐器,有着很强的通用性。在各种效果乐器和人声的营造下,我们在观影时获得了与现实世界更加剥离的一种观影感,也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原声体验。
《沙丘》的原生获得了第9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算是一种认可,但是也有人听起来感觉枯燥乏味,这就需要理解《沙丘》是为了电影院的声效来创作的,需要不错的回放设备来听;再一个就是体会各种音效组成的无调性元素音乐。无调性音乐是一种不算新锐的新锐风格,重要的是各种音效所营造的感觉,没有旋律的优美与否,通过感觉去共鸣,识一种很新奇的体验,使用这类配乐我知道比较有名的还有《死亡搁浅》和《信条》(作曲是一个人ludwig),个人认为都是非常值得听的原声。通过调性和无调性音乐的相互切换和组合,形成了更加强大的声音和意象表现力。
没有过多的旋律,我们反而可以更好的通过音效去体验风吹过沙丘的声音,去感受那种梦幻般的空旷,也可以通过十几个声层的叠加去感受声墙的冲击力去营造出来的宏大感。即使不去看画面,也会有很强的环境意象和情节意象,所以虽然好像不成曲调,反而有更好的营造能力,反而比乐曲更加容易理解,这也是现代录音技术和效果器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更加直观的艺术感染力。《沙丘》原声个人认为非常适合作为试音碟来使用,它对设备的还原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对声层的解析,对高低频的响应,我把播放设备从砖换到台机之后,会发现更多细节和惊喜。在我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之后,个人感觉,这是一张从音乐整体表现到声效表现俱佳的作品。
当在采访中被问及平生得意之作,汉斯季默说《狮子王》是写给女儿的,《星际穿越》是写给儿子的,这是极为出色的两部作品。我相信随着沙丘第二部第三部的随后制作,沙丘的音乐也会成为汉斯季默配乐经历中新的里程碑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