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的“幻神”的原意其实和“基石”类似,是代表“功能”的单位,只是没有基石那么典型,很多人认为“幻神”指的是“强度”最高的角色,事实上”强度“的定义和“幻神”的定义是同步发展的两个概念。
就像“基石”对应着“地面、常态、高效、有生存能力”的输出角色,“幻神”其实对应着“过关”的功能。“幻神”的概念一开始是为了刷初始而产生的,大家想的是用什么干员能"用有限的养成资源和抽卡资源推进度",除了开服阶段大家对于盾的硬性需求把星熊推上过幻神之位以外,方舟的幻神从来都是“爆发、高总伤”的输出角色,因为这样的角色对于“推进度”是最为优秀的。例如,曾经最接近幻神的塞雷亚也是因此宁愿单独划出一档“真神”也不愿意广泛的把其纳入到“幻神”之列,就是因为塞雷亚单独推进度的能力不如爆发型角色。
玩家群体集体长期地把“幻神”作为“强度”的标杆,因此的“推进度”的能力就成了判断“强度”的重要指标,但“强度”又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玩家为其添加了复杂的其他评判标准,比如玩家后期的体验、合约、肉鸽等。可以说“强度”这个模糊的概念在“幻神”推进度标准之外获得了新的广受认可的判断标准。举个例子,为什么风笛从来都是“幻神之壁”或“真神之壁”?因为玩家普遍进入后期后意识到了风笛的重要性,从一个模糊的“强度”上感觉到风笛很强,但风笛又没有单独“推进度”的能力,不符合传统幻神的定位,因此风笛从来不是正经的“幻神”。
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的“真神”42和水陈其实和原来的“幻神”是一种类型,没有本质区别。
结论,“幻神”长期等于“推进度”的同时和“强度”概念高度绑定,但“强度”的含义由于方舟的发展先丰富了起来,慢慢的也把“幻神”的概念拓宽了,但还没有完全拓宽成一个词。
举个应用的例子,玩家对于令的争执,是由于令本身“推进度”的能力极强,所以接近了“幻神”的原意,因此真的有人说她是幻神。但“幻神”的含义被拓宽了以后越来越接近那个模糊的“强度”概念,玩家的争论点被引向了玩家玩方舟的方式的争论。而方舟正是一个后期老玩家玩起来各有各的玩法的游戏,彼此观念大不相同,因此才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