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在QQ三国里花钱抽奖,结果就差点无法控制(因为没钱 研究生补助每个月才600 唉。
然后自己又联想到女朋友对盲盒的着迷,促使我思考这种“上头”行为的本质。我直觉上认为这和心理学有关,于是查阅了一些心理学的相关文献。
行为主义心理学出过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包括桑代克、 巴普洛夫、斯金纳。无论是桑代克的试误理论,还是巴甫洛夫 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都曾提到过“强化”,但是真正对“强化”进 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他认为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而他的理论里我觉得最精髓的一个点在于,“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句话完全切中要害,反思自己在抽盲盒、玩扭蛋时是不是对“大奖”格外期待,每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出现了某个公告“xxx获得xxx大奖”鲜艳夺目的文字出现在大屏幕上,跳动的字眼彷若恶魔低语“继续抽吧 下一个中奖的就是你”。
另外,研究赌博的理论也可以用作分析该现象。在西方Gamble(赌博)和Game(游戏)词根完全一致,在我国古代则称之为“博戏”,不难看出赌博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本身带有的“刺激性”、“投机性”使得原本枯燥的游戏模式变得充满趣味,吸引着玩家乐此不疲。此外“公告”的形式播报谁中了“大奖”,是一种直接刺激,毕竟攀比和胜负欲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最难改变的“秉性”。
游戏+投机+胜负,三者紧密合作就像一张网一样,紧紧套牢每一位妄图“中大奖”的玩家,其中有你也有我。
参考文献:
[1]韩欣悦.从行为经济学视角看盲盒经济之谜[J].商讯,2019(27):117-118.
[2]董思萱.斯金纳强化理论思想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7):170-171+181.
[3]董志权. 赌博行为及其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4]"商场盲盒扭蛋抽奖为何让人上瘾?| 心理探秘:薛定谔的盒子",知乎 ,
https://zhuanlan.zhihu.com/p/9497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