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吧 关注:32,899贴子:655,606
  • 0回复贴,共1

孙策之死疑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时背景:
1)原吴郡太守许贡趁孙策亲率大军西征的时候,一方面纠合严白虎余党开始活动,一方面与司空曹操、广陵太守陈登联系,请求他们援助。
2)广陵太守陈登一直敌视孙策,利用孙策大举西征的机会,帮助许贡在吴郡等地作乱。
3)孙策班师回江东后,断然将许贡处死。通过肉体消灭来保证今后的治安。
关于孙策下一步战略的讨论:
1)《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距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2)《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策归,复讨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
结论:建安五年,孙策的矛头是指向曹操的。打曹操之前,必须先消灭陈登!
原因:要想根除三吴内患,就必须渡江消灭陈登,攻占广陵。
道理很简单:“消灭游击队”
下策:疲于奔命的就地剿灭。
中策:切断游击队的渗透路线而未让游击队的后盾疼痛
上策:大举远征,一举消灭游击队的主使者或支持者,斩草除根。
孙策并非自守之辈,既然要率大军过江,目标就不只是广陵一郡,而是整个徐州。征服徐州,抚定淮南之后,可以直接问鼎中原。并且,有向曹操宣战的理由。因为在消灭许贡时,缴获了曹操给许贡的一些信件。里面总能找到若干兴师问罪的口实。
孙策如果攻打徐州,曹操是无力防御的。
第一,曹操在徐州的根基甚浅。建安三年攻下,建安四年被刘备窃据,建安五年春正月,才再度得到徐州。而且此前,为报父仇,大肆屠杀,失去徐土人心。
第二,曹操在徐州兵力空虚。为对付袁绍,曹军主力集中在官渡,徐州仅留豪帅出身的臧霸等人。
第三,曹操怯于与孙策对阵。后来实践证明,在军事方面,曹操不是周瑜的对手。军事指挥艺术方面,孙策、周瑜二人之高下曹操未必能辨清,但在江东调遣军队、征集粮草的能量,孙策应大于周瑜。
第四,曹操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
第五,军事上的神威造成的个人魅力不可低估。
因此,面对孙策的进攻,曹操怎么办?
第一种选择:割让徐州,承认孙策为大司马,官衔在自己之右,与孙策结盟,以暂时保住对豫、兖二州的统治。
但有一个弊端:此举乃是割肉饲虎,不得已而为之。一旦孙策在徐州站稳脚跟,必定先拿曹操开刀,在徐州休整好之日,便是曹操丧命之时。
第二种选择:派人去行刺孙策。
曹操选择了刺杀。
理由:
郭嘉曾断言,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问题在于,是否郭嘉只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说就算,而不付诸实际行动?如此,就是坐以待毙,完全靠上苍赐福。
应当这样思考:既然郭嘉看到孙策可以通过行刺消灭掉,就极可能会真的用死士执行非常任务。以一士送死,解决了数万大军所办不到的事情。
行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解决好刺客的生活来源。
2)要有上等的好马。因为虽然弓箭狙击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它是有射程的,不能指望目标正好进入射程之内,要在游动中接近目标。
3)刺杀的人必须弓马娴熟。
要想满足这三个条件,仅靠许贡的门客是不具备的。他背后肯定有人支持!比较合理的推测就是曹操,执行者就是郭嘉。
这三个人当中,其中一人是郭嘉的死士,另一人是死士的助手,第三个人才是许贡的门客,被死士找来充当向导。
注:本帖关于孙策之死的推断,语在罗肇前著《三国征战史》,因觉合理,故抄录之。仅一家之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遗命孙权承继江东,终年二十六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3-05 15: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