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吧 关注:303贴子:16,704

贴书:《中国香文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1楼2010-05-13 19:40回复
    二楼喂熊


    2楼2010-05-13 19:40
    回复
      2025-11-26 21:43: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楼开书
          终于把这本《中国香文化》扛回来了,魂牵梦绕地我神经衰弱。要命,那么好的东西,我开题写得那么中西混合的。原谅一下吧,今后会去坑坑拉丁文,没准我到时候写字还会外加一句,这个词是阴性、阳性或者中性的。
           废话不说了,直接上书。
      


      3楼2010-05-13 19:41
      回复
        考虑到多方面原因,不是整本书都会出现在这里。
                                第一章 香文化史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祭祀中燔木生烟,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
            传统文化的许多部类都可追溯至先秦,向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一直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
            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祡(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而中国的香还有一条并行的线索——生活用香,其历史也可追溯及上古以至远古时期。早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已出现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炉。
            到春秋战国时,在生活用香方面,品类丰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许多领域,并有熏烧、佩戴、熏浴、饮服等多种用法。
            此外,以先秦儒家“养性”论为代表的“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
        (这一部分还是去掉了一些内容,我打字慢也是原因。还是希望大家有兴趣就去买一本来看看。)


        4楼2010-05-13 20:12
        回复
          远古的香烟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在6000年前的祭祀活动中已经出现了燃烧柴木及烧燎祭品的作法(常称为“燎祭”)。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址”的湖南澧县城头遗址的大型祭坛、上海青浦淞泽遗址的祭坛都发现了燎祭遗存。(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祡祭、燎祭等都常统称“燎祭”。所有物品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易于燃烧的植物,如柴木、草、粮食等,另一类是陶器、石器、动物牲体等需借柴木之火焚燎的物品。由于植物遗存为多的残灰,不易识别,燎祭所用植物的种类尚待考察。)
              


          10楼2010-05-14 14:50
          回复
            回复:12楼
            是香料,但,不是可以焚烧的香料


            14楼2010-05-15 17:56
            回复
              远古的香烟(2)
                  距今6000~5000年间(约为仰韶时代中晚期),祭坛规模更大,燎祭遗存更多,可见于辽西东山嘴和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从东山嘴到牛河梁的数十公里之内延绵分布有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等规模宏大的祭祀遗址,位于山梁上的东山嘴祭坛发现了大片红烧土、数十厘米厚的灰土、动物烧骨等燎祭遗存物。此祭坛两侧对称,南园北方,合于后世“祀天于圜丘在南,祭地于方丘在北”的礼制;坛、庙、冢“三合一”的布局与“天地坛、太庙、陵寝”的布局相似;冢的结构与后世的帝王陵墓相似;出土的龙形玉器也是我国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可看出,商周时期的燎祭正是对远古祭祀观念的继承。
                  距今5000~4000年间(约为广义的龙山时代),燎祭的使用已较为普遍。山西陶寺遗址的祭祀区发现了大型“坛”形建筑,很可能曾用于观测天象的燎柴祭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此遗址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平阳)。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有大量燎祭遗存,可知该地区曾有浓厚的燎祭风气。
                  距今4000~3000年间(夏商时期),燎祭已遍及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的广大地区,商代尤为明显,可见于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郑州小双桥、四川广汉三星堆等多处商代遗址。


              16楼2010-05-15 18:27
              回复
                第一香炉:5000年前的薰炉
                    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的确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奢侈”品了。
                    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曾出土一件之字纹灰陶薰炉炉盖(距今5000多年)。
                    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蒙古包形灰陶薰炉(距今4000多年)。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竹节纹灰陶薰炉(距今4000多年)。
                    这几件薰炉“分散”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其样式与后世的薰炉一致(而异于祭祀用的鼎彝礼器),并且造型美观,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早期的中文文明灿烂。


                17楼2010-05-15 18:46
                回复
                  2025-11-26 21:37: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请注意哟,生活用香使用的器皿是叫薰炉哦。


                  18楼2010-05-15 18:48
                  回复
                    17
                    中所提及的香炉,在这本书中是由图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19楼2010-05-15 18:54
                    回复
                         商:柴祭、燎祭、香酒(1)
                             殷商甲骨文已有“祡(柴)”、“燎”、“香”等字。
                             “祡(柴)”字形如“在祭台前手持燃烧的柴木”,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一个形象注解。“燎”字,形如“燃烧的柴木”,指“焚烧柴木的祭礼”,有单独的“燎”,也有“燎牢”、“燎牛”等烧燎其它(动物)祭品的方法。
                             向神明奉献谷物也是一种古老的祭法,“香”字即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指禾黍的美好气味。篆文变作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隶书又省略写作“香”。如《尚书 君陈》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25楼2010-05-23 17:43
                      回复
                        商:柴祭、燎祭、香酒(2)
                              商代有一种香气浓郁的贵重香酒,名为“鬯”,多用于祭祀,也常用作赐品或供贵宾享用。一般认为这种鬯酒是用郁金、黑黍等制成。黑黍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谷物,郁金怎是一种芳香草本植物(今姜科姜黄属植物,也称郁金草,并非郁金香花),其宿生块根黄赤芳香,茎、叶、花亦有香,也是一位常用药材。(另有观点认为上古的鬯酒不用郁金,而是用白草之花,或兼用郁金及白草之花。)
                              鬯酒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祭品(礼品)之一,使用频率很高。西周还有专职的“郁人”和“鬯人”负责用鬯之事,如《周礼 春官》载:“郁人掌祼器。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鬯人掌共秬鬯而饰之。”(祼:guàn ,酌酒罐地或献宾。 彝:yí ,盛酒的器具。秬:jù,黑黍。)
                             西周春秋:燔柴、燃萧等祭礼(1)
                             西周春秋的祭祀用香(沿袭前代)主要体现为燔烧柴木、燃香蒿、烧燎祭品及供香酒(鬯酒)、谷物等祭法。
                             燔柴生烟的祭礼常“燔柴”祭,细分则有“禋祀”、“实柴”、“槱燎”等,改为积柴燔烧,在柴上再置玉、帛、牺牲等物,燔烧的物品有别,但都要燔烧生烟。
                             《仪礼 觐礼》:“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瘗: yì,掩埋祭地)。
                            《周礼 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埋:将玉、谷物等埋入土中以祭山神地神。沉:将玉、牲体等沉入水,以祭水神。血祭:以牲体之血滴于地。疈辜:剖开、掏净牲体。”
                        


                        26楼2010-05-23 17:45
                        回复
                          商:柴祭、燎祭、香酒(2)
                              燃“萧”也是重要的祭礼。(“萧”指香蒿,香气明显的蒿,盖指现在所说的黄花蒿(古称青蒿)、茵陈蒿等蒿属植物。)
                              常焚烧染有油质的萧(及黍稷等谷物),并用郁鬯之酒灌地,认为萧与黍稷之香属“阳”,郁鬯之香属“阴”。
                              香蒿常被视为美好之物。
                              “兰”,“柏(松)”等芳香植物也很受推崇,在生活和祭祀中都多有使用。(“兰”多指兰草,有时也指兰花。)
                               在荆楚一带,举行重要的祭祀前常沐浴兰汤,并以兰草铺垫祭品,用蕙草包裹(一说熏烤)祭肉,进献桂酒和椒酒。
                              三月有春禊浴兰的风俗。春秋两季要在水边举行修洁净身、祓除不祥的祭礼,称“祓禊”。三月上巳(第一个巳日)为春禊,人们常集聚水滨,执兰草,沾水、洒身,以祓除冬天积存的污渍与秽气。


                          27楼2010-05-23 19:41
                          回复
                            佩香、熏香生活用香 战国熏炉(1)
                                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香囊常称“容臭”(臭:xiù,其味之总称),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帏”。香草、香囊既有美饰、香身的作用,又可以辟秽防病,在湿热、多疠疫的南方地区风气由盛。
                                用香草装饰居室,用香木搭建屋宇。
                                用香汤沐浴。
                                以香物作赠礼。
                                以芳香植物为物品添香。
                               
                                熏焚草木祛辟各种“虫”物(古代的“虫”含义宽泛)。


                            30楼2010-05-25 17:49
                            回复
                              2025-11-26 21:3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佩香、熏香生活用香 战国熏炉(2)
                                  战国时期熏炉及熏香风气已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
                                  早期文献对先秦用香(熏烧香品)的记载大都属于祭祀领域,关于日常生活使用熏香的记载甚少。古人也常以为先秦用香只是祭祀中的燃香蒿、燔柴等用法,而生活用香(及熏炉的使用)迟至西汉才开始。但从现在的考古发掘来看,先秦的熏香风气已有相当的规模,战国时期已有了制作精良的熏炉(博山炉),有吊饰精美的铜炉,也有早期瓷炉,很可能还有名贵的玉琮熏炉。
                                  如陕西雍城遗址曾出土凤鸟衔环铜熏炉,高34厘米,底座边长18.5厘米,造像奇特,工艺精湛。江苏淮阴高庄出土了铜盖早期瓷双囱熏炉。河南鹿邑出土了战国鸟擎博山炉。陕西干县梁山公遗址出土了秦代熏炉。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曾出土“银鹰座袋盖玉琮”(玉琮熏炉),研究认为很可能制作于战国。玉琮是西周前的重要礼器,外方内圆中空,多用于祀地。东周后不再用于祭祀,常改作他器。古代常将玉琮改造,加盖、加座、中孔加铜胆,制为高档香具“玉琮熏炉。”


                              31楼2010-05-26 17: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