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1,237贴子:3,028,912

读懂《老子》的三条标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根据我读《老子》的感悟,读懂老子有下面三条标准:
1.弄懂《老子》文章的章节结构,做到这一点算对《老子》的认识小学毕业。
2.从《老子》的任一章节可以读懂与其他任一章节的彼此间的联系,做到这一点算对《老子》的认识初中毕业。
3.读通了,可以在老子的章节结构间自由穿插,做到这一点算对《老子》的认识高中毕业。
大学生是“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中的善为士者。
再往上,就不好说了。


1楼2010-04-04 22:42回复
    可以这样提个问题:为什么,第一章“道可道”之后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者”;为什么接着是“不尚贤”。
    《老子》思维很清晰,章节顺序间不会乱来。
    我基本搞明白了道经,也就是前三十七章的章节结构。
    所以我上小学四年级了。


    4楼2010-04-05 19:38
    回复
      2025-10-12 07:06: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两年前就背下来了。虽然当时不是很懂。我先把道经的章节结构发出来,大家共享。


      9楼2010-04-05 19:51
      回复
        《老子》--道经篇 章节安排
        第一部分:论道(包含《老子》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概念
        第二章:研究“道”的必要性
        第三章:研究“道”的基本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
        第二部分:道的六个境界(包含《老子》第四章至第九章)
        第四章:道的第一层境界(最高境界)
        第五章:道的第二层境界                
        第六章:道的第三层境界
        第七章:道的第四层境界       
        第八章:道的第五层境界
        第九章:道的第六层境界
        第三部分:道的体悟路径(包含《老子》第十章至第十四章)
        第十章:到达六层境界的高速公路
        第十一章:高速公路入口                
        第十二章:到达高速公路入口的步骤一    
        第十三章:到达高速公路入口的步骤二              
        第十四章:体悟的是什么               
        第四部分:道的状态(包含《老子》第十五章至第二十章)
        第十五章:现实最高状态
        第十六章:道的体悟方法
        第十七章:道的不同状态的表现
        第十八章:造成不同状态差别的根源
        第十九章:达到最高状态的方法
        第二十章:老子本人的状态
        第五部分:道的运用的三个层次(包含《老子》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一章:三个层次的划分边界
        第二十二章:道的运用的第一个层次—狭义的道
        第二十三章:道的运用的第二个层次—德
        第二十四章:道的第三个层次---失
        第六部分:道的体悟方法(包含《老子》第二十五章至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五章:体悟方法的根源、依据
        第二十六章:体悟的第一步骤
        第二十七章:体悟的第二步骤
        第二十八章:体悟的第三步骤
        第七部分:悟道(包含《老子》第二十九章至第三十七章)
        第二十九章:用强戒失(一)
        第三十章:用强戒失(二)
        第三十一章:用强得之道
        第三十二章:守正道
        第三十三章:守正道的境界
        第三十四章:道之不可执
        第三十五章:执象近道—用得
        第三十六章:执象近道—用失
        第三十七章:守道
        第七部分总结


        14楼2010-04-05 20:00
        回复
          请关注《老子》第二章,该章节表明了“道”的研究的意义,也就是其研究的必要性。


          15楼2010-04-05 23:56
          回复
            对于老子的章节结构,我想这样叙述,我把第一部分的详述一下,然后,大家如有指正,大家一起交流,然后下一周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容进行详述,大家讨论。以此类推。


            21楼2010-04-06 21:56
            回复
              老子第一章提出了几个概念,道、常、非常、有、无,以此开篇。
              其实诵读《老子》,熟练后,断句都不是很重要了。
              第一章的论述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我们可以去认知他、循守他、命名他,这样认知、循守、命名的道已经僵化而失去其灵动的特质。
              以僵化对变化,以死板对灵动是我们认知、循守、命名道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第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与无,一定要明白,这是人为的概念,人为的区分,一个相对的概念。打个比方,一叶落,于我们是“无”,于道德高深之士则是知天下秋的“有”。也就是说无是无形无象,有是有形有象。道的体悟深了,自然会泯灭有无。《老子》提出有无的概念就是给我们提供一个体悟的路径,《老子》在第二章、第十一章进行了详细的表述。
              “道”的概念的提出,与西方的有神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老子提出 “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源;西方有神论认为“上帝”制造万物。
              老子提出 “有”“无”是天地万物衍生变化的总规律;西方有神论认为“上帝”主宰推动万物的变化。
              老子提出“道”---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没有谁生成“道”,“道”是绝对的;西方有神论认为 “上帝”是绝对的。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认为天人是合一的,相互间是互动的;西方有神论认为“上帝”万能,主宰人类,上帝随心所欲,人类只能遵从。
              所以中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22楼2010-04-06 22:33
              回复
                《老子》第一章对提出的概念做出了分析,那么研究这些概念有什么必要呢?第二章章做出了解答。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些概念都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抽象概括,这是人类的进步。但这些概念在使用中,被人类的个人情感和利益诉求所异化,导致对人类进步的阻碍。本章将对这一情况作出详尽分析。
                第二章是对“道”研究的出发点的论述,表明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行文的中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点明研究“道”的出发点,在于其对立性、分化性,以及由此可能存在的后果;点明研究“道”的落脚点,在于其统一性,减小分歧,求同和谐。也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义了。
                这与佛教的义理是很接近的。
                读《老子》一书之前,最好知道这本书的由来。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如果不是以尹喜的智慧而“打劫”,老子将飘然而去。我们险些看不到这本书的。据说尹喜是一个善于望气的高深之士。值得他这样的人学习的知识玄妙到什么程度不敢想象。
                书籍的作者一般著书立说即使不为了留名,也是为了传承自己的学问。而像老子这样是很特别的---没有传承弟子,又不欲著书传承后人。而最终使其留下这部作品的原因应该不是简单的应付尹喜的“打劫。
                通过这《老子》第二章可以看到老子留下这部作品的深层原因----悲天悯人。
                《老子》第二章呼应第一章的“非常”问题、“有无”问题。表述了美与恶、善与不善以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分歧差异的恒常,同时又表述了缩小这些分歧差异的途径。
                单独用两章来论述这些分歧的恒常及缩小分歧的方法,无非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的产生分歧,加大分歧,造成纷争,甚至形成战争,进而又引发人类社会的灾难。
                老子所处的历史时期又正是纷争不断,生灵涂炭的时期。几千年来这种纷争不断,又有谁是受益者。即使有一时的自得,称王称霸,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造成更大的灾难。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老子留下这部作品希望后世减小分歧,善待人类自己。秉承悲天悯人的情怀希望人类不要成为自己生存的最大敌人。
                同时他指出了另一条路径,这些恒常的对立统一又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就像核能,和平利用造福人类还是用于战争毁灭人类,选择权就在我们手里。
                有人认为本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思想超前、缺乏操作性。但在后面的章节老子给出了更细致的路线,更清晰的发展边界,更感人的对人民的敬畏与尊重。
                


                23楼2010-04-06 22:44
                回复
                  2025-10-12 07:00: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章延续第二章的行为思路,对“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提出了更清晰的路线。本章是对“道”研究的基本目标做了说明,也是研究的落脚点所在。
                  本章先对人们观念进行了修正。阐明了“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这些方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是有严重负面作用的。这些被广泛使用的方法,是“非常道”,与大道运行相悖。是竭泽而渔,是焚林而猎。短时间对社会进步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其实质却是对社会持续进步的严重制约和阻碍。
                  然后提出了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法在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才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路线,才是“常道”。
                  接着,《老子》对这一方法的施行,提出了两点注意事项:第一,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二,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就是培养民众基础和规范管理行为之间的和谐互动。
                  最后,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原则进行了归纳:为无为,则无不治。
                  本章论述是对“道”研究的落脚点的探究和总结
                  


                  24楼2010-04-06 22:51
                  回复
                    所以,第一部分,《老子》对成书的目的、意义进行剖析。
                    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提,一起来研究。


                    25楼2010-04-06 22:54
                    回复
                      没有留言,说明大家不知所云。那么说的简洁一些。


                      26楼2010-04-07 21:21
                      回复
                        老子第一章表明,《老子》要论述“道”。要以有无来论述道,从有无中可以看到道的妙与皦。也就是从有无中体察道的奥妙与规律。


                        27楼2010-04-07 21:21
                        回复
                          老子第二章表明,研究道的意义。没有意义的事是没什么做的必要的,一个人做一件事至少有他认为的意义。
                          《老子》研究道的意义在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都是恒定的相对的人为的区分,无法只要有不要无,无法只要易不要难,无法只要长不要短......
                          所以有美就有恶,有善就有不善。有美的极致,就有丑的极致,就像力与反作用力,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
                          所以问题就来了,想要社会永远拥有真善美,就必须要有永远的假恶丑来陪衬。
                          老子本人从研究礼开始,一步步探究、体悟,寻找解决之道。
                          真好,他找到了,浅显的归纳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此泯灭差别,寻求大同。为了激励人们研究,特别介绍“夫为不居,是以不去”的利好消息。
                          


                          28楼2010-04-07 21:22
                          回复
                            第三章表明了研究“道”的基本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
                            研究道的目地最浅显的就是,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是民心不乱,寻求天下的大治。
                            达到的途径就秉承第二章的精神。
                            不尚贤,民就不争,不贵难得之货,民就不为盗,不现可欲,民心就不乱。
                            不要小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也不愚民。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人生的幸福是什么?
                            前今天央视一套热播的《老大的幸福》,所表现的幸福就是一种平和。
                            心不虚,你看刚出道的小毛头大都心怀大志,却在选择工作、家庭、爱情的方式时忽视自己的喜好,忽视自己真正的需求,作出许多为别人所称道甚至仰慕的选择与结果,但自己却不快乐,而且还要硬撑着。例如《老大的幸福》中的付吉安。
                            实其腹。以现代科技的发达,仍有近十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的国家好很多,但也有人没有脱贫甚至于解决温饱问题。要知道,这一问题是老子提出方法的2000多年之后。、
                            ......


                            29楼2010-04-07 21:40
                            回复
                              2025-10-12 06:54: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下面我分章进行解读,篇幅会比较长,有兴趣的大家可以交流


                              30楼2010-04-08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