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一章对提出的概念做出了分析,那么研究这些概念有什么必要呢?第二章章做出了解答。
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些概念都是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抽象概括,这是人类的进步。但这些概念在使用中,被人类的个人情感和利益诉求所异化,导致对人类进步的阻碍。本章将对这一情况作出详尽分析。
第二章是对“道”研究的出发点的论述,表明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行文的中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点明研究“道”的出发点,在于其对立性、分化性,以及由此可能存在的后果;点明研究“道”的落脚点,在于其统一性,减小分歧,求同和谐。也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义了。
这与佛教的义理是很接近的。
读《老子》一书之前,最好知道这本书的由来。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如果不是以尹喜的智慧而“打劫”,老子将飘然而去。我们险些看不到这本书的。据说尹喜是一个善于望气的高深之士。值得他这样的人学习的知识玄妙到什么程度不敢想象。
书籍的作者一般著书立说即使不为了留名,也是为了传承自己的学问。而像老子这样是很特别的---没有传承弟子,又不欲著书传承后人。而最终使其留下这部作品的原因应该不是简单的应付尹喜的“打劫。
通过这《老子》第二章可以看到老子留下这部作品的深层原因----悲天悯人。
《老子》第二章呼应第一章的“非常”问题、“有无”问题。表述了美与恶、善与不善以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分歧差异的恒常,同时又表述了缩小这些分歧差异的途径。
单独用两章来论述这些分歧的恒常及缩小分歧的方法,无非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的产生分歧,加大分歧,造成纷争,甚至形成战争,进而又引发人类社会的灾难。
老子所处的历史时期又正是纷争不断,生灵涂炭的时期。几千年来这种纷争不断,又有谁是受益者。即使有一时的自得,称王称霸,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造成更大的灾难。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老子留下这部作品希望后世减小分歧,善待人类自己。秉承悲天悯人的情怀希望人类不要成为自己生存的最大敌人。
同时他指出了另一条路径,这些恒常的对立统一又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就像核能,和平利用造福人类还是用于战争毁灭人类,选择权就在我们手里。
有人认为本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思想超前、缺乏操作性。但在后面的章节老子给出了更细致的路线,更清晰的发展边界,更感人的对人民的敬畏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