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梅萍和大先生的婚礼很简单,几乎简单到不可以被称之为婚礼。大先生的父母都已经故去,而他也没什么其他亲人。梅萍也是一样,只有母亲这一个亲人,加之梅萍觉得还是学生的自己嫁了个这么老的人实在丢人,便没有请学校里的同学——当然也是出于一种隐瞒的考虑。
女师学堂和京师学堂的关系算是很密切,因此梅萍特别提出要求,所谓“婚礼”只要三个人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点的饭,然后梅萍把家搬到大先生位于郊区的房子里就可以了。那什么拜天地之类的礼仪自然通通省去了。
梅萍自认为是个新潮女性,即使接受了一个旧式的婚姻,也无法改变她是一个受过半西洋教育的女学生这一事实。大先生对她的要求全盘接收,没有任何异议。梅萍觉得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她认为第一大先生的年纪不小,娶了个这么年轻的妻子在过去的确风光,但在崇尚西洋文化的京师学堂里搞不好会沦为其他老师的笑柄;再者,两人都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这拜天地显然不太符合两人的世界观。
唯一对这样婚礼有异议的就是梅萍的妈,然而既然当事人都同意了,她的异议也就是耳旁风,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于是梅萍就在这样匆忙的一顿饭中把自己给嫁了出去。
大先生对梅萍很好,或者说是一种疼爱,在梅萍看来他们的关系更类似于父亲和女儿。大先生按照约定,依然供梅萍念书,梅萍过的日子,可以说和没嫁人之前别无二致。不过这样的日子只持续了三个多月——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梅萍嫁人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女师学堂的每一个学生的耳朵里。
这一次是梅萍自己提出不念书了,她觉得自己实在受不了那些女学生在自己背后指指戳戳。无论大先生如何坚持劝说,梅萍都说自己再也不去女师学堂了。
不过虽然说梅萍不再念女师学堂,但不代表她不念书了。大先生每天从学校图书室里给梅萍借各种各样的诗集、小说,之后的两年坚持给梅萍在家单独上课,把梅萍剩下的课程给教完了,因此梅萍也算是磕磕绊绊把学堂给念完了。
梅萍不会做菜不会干家务,大先生也不强求,便从外面请了个老妈子来做饭,同时照顾梅萍。
那个老妈子从前便在大先生单身时为大先生做过事,大先生原本以为结婚以后就用不着老妈子照顾自己,便辞了她。可大先生没想到的是他娶的妻子是什么都不会的梅萍,于是老妈子又回来了,和以前一样干活。只不过从伺候一个人变成了伺候两个人,说起来也够讽刺的。
从老妈子口中,梅萍知道了一些大先生从来都没有对他说过的事情。比如大先生以前住在沈阳,是最近十年才搬过来的;再比如大先生从前的妻子。
“杜先生是个好人呢。”老妈子偷偷对梅萍说:“杜夫人也是个好人,慈眉善目,我只见过相片,没见过真人——我过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去了。杜夫人和杜先生结婚十多年,就是没个孩子,老夫人在世的时候总是催,我瞧着应该是杜夫人身体就有毛病,生不出孩子。”
梅萍听到这些事情就觉得很尴尬,因为此时的她总能够清清楚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嫁给大先生了,也许将来会有孩子。不对,不是也许,是一定。嫁人和不嫁人终究是不一样的,即使她依然可以在家不干活,即使她依然沉浸在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集里。
梅萍和大先生的孩子在一个冬天到来,是一个可爱的女孩。
即使有了孩子,梅萍还是小女孩心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近乎讨厌这个孩子,因此坚持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在寒冬腊月里饿得直哭,梅萍硬是狠心不去管,因为此时的梅萍已经下定决心要出去工作,她不甘心自己所学的东西就浪费在大先生的房子里,梅萍总觉得它应该有点其他的价值。
“太太,你也真是太狠心了,这孩子直哭啊。”老妈子心疼地抱着襁褓里的孩子,责备地说:“这天天喝米粥也不是个事啊!”
梅萍固执地不去管她。
原本对梅萍百依百顺的大先生也不由得发火了,同梅萍大吵了一架,然而梅萍依然不肯给孩子喂奶。最后,大先生只得去给孩子买牛奶喝。
大先生给孩子娶名叫绫香,杜绫香。梅萍没有异议,因为她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名字,读和写都很好。
梅萍想要工作的愿望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时局越来越动荡,各行各业都不太景气,加上外面也实在不安全,梅萍最终自己放弃了想要工作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