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央理想主义者的几点笔记
如何才能更深远更有力地重塑中国人的文化精神?
为重塑我们的文化精神,首先要改造我们的物质生活——汉未央的观点如此。
我们必须坚持和耐心。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
引言
汉未央于2005年12月底建站以来,至今近一整年。自身奋斗、社会大气候、包括团委在内有关方面的支持等,综合促成了汉未央的长足发展。发展过程中,汉未央不断提醒自己,毋忘初衷,毋忘美德,毋忘我们的最终目标。
汉未央之目标,主要并不在于建设人气网站,也不在于经营一个自得其乐的内向的俱乐部。汉未央追求真实可握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要求实现普适性。
那么,汉未央必须准备好为此付出更多更真实的努力与代价,并得到相应的经验。
赞助与回报
社会大环境对传统复兴日渐有利,但真正有诚意有实力的支持者仍然缺少。
他们也许对我们的观点和实践十分理解、赞同,但他们是不肯为此付出金钱的。汉文化复兴目前未形成产业,但只要我们还在坚持做这件事,就会产生各种运营成本。靠我们自己垫钱及微薄的汉服订做收入,支撑不起。
即便如此,他们看到了我们的艰难,仍不肯出钱,除非看到足够的回报。现阶段除了让他们在活动现场打logo和向媒体强调他们的赞助外,更多回报无从说起。于是他们便不肯出钱了。最多出点实物。可他们能出什么实物呢。何况我们缺的并非实物,而是资金。
他们要求回报,这很正常,但真的希望他们不要把回报作为最高和决定性的标准。我们需要的不多,而我们正努力去做的,是长远有利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事业。
汉未央社团核心成员中以前有过温州人。自然有一批温州朋友,几乎无一不是富商之子,跟我们差不多的年纪。至于我们谈起的汉文化,他们表示不可理解,也全无兴趣,继续讨论买宝马或丰田,也许还会聊几句投机生意。
我们不禁为温州人的将来感到担忧。其实,何必担忧?汉未央自己的事还操心不够。
保护传统,需要相应的空间
空间问题曾一度困扰我们。民族节日、民族传统,需要一定的空间去呈现。呈现出来,才能有效地影响人的意识。这样的空间是易得的么?
2006年元宵活动,我们去新天地太平湖放灯,为保安所阻。该事件报道于新民晚报。而在此之前,我们寻访了许多地方,自然处处有保安,保安处处要请示,请示处处无下文,或处处回绝。
端午节,活动地点曾选在华师大。华师大同学热情高涨,努力联络。华师大团委室外活动负责人以团市委发通知为借口,不肯批准。
我们找到市委老师,证实我们的活动不违反任何规定,市委老师支持我们,并电话联系华师大那负责人,表明了市委的态度。那人随后不再拒绝,却也不批准,称“研究研究”。时间拖不起了。活动前夜,我们不得已放弃华师大方案。
韩国人端午申遗后,大概人人都晓得保护传统节日的道理。问题在于,我们到哪里去过这些节日?再不可呆在室内嚼几样食物充当过节,汉族的节日,不能只有吃。到室外去,把节日充分展开。但是,我们有空间么?
我们经历的那些空间管理者,完全缺失人文意识。保护传统,不能不给传统以相应的空间。关于这一点,也许政府部门能够做得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