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博物馆设计理念应该是来自于类似罗马万神庙一类的古罗马风格建筑,正立面科林斯柱上加三角楣的装饰,但实际上容县华侨多数是下南洋而非去欧洲,所以设计理念有点不明确,按理说至少像容县中学教学楼或者容县将军故居那样,应该至少做一个中西结合的设计,至少是:除了线脚和立柱之外,其他地方可以用青砖饰面。而现在这样纯粹的舶来风格,则有点像上海外滩殖民时期的建筑了,不太符合华侨博物馆的主题立意。
下图:罗马万神庙

下图:广西华侨博物馆效果图

华侨博物馆的外立面装饰材料也是有点迷惑的,主要装饰部分(正立面科林斯柱,三角楣部分)用的是瓷砖和真石漆外饰,GRC构件做出线条以及柱子造型;但侧面和正面的墙面,采用的是类似卡拉麦里金一类的花岗岩进行干挂。也就是说本末倒置了,重要的正立面反而采用了更廉价的真石漆和GRC,而不是主要部位的外墙反而采用了石材干挂,可能是工艺以及造价的问题,但如今的中国,要用花岗岩雕刻并干挂一根精致的科林斯柱,还是很简单的,倒不如正立面用花岗岩干挂,墙面用真石漆效果更好。

侧面开窗样式有点现代……我见惯了外滩的那种殖民时期古建筑,所以看到这种现代的推拉窗,有点不太认同,既然建筑已经那么仿古仿欧了,为什么窗户不能复杂一点呢?

而上海殖民时期的建筑是怎么做到省造价的呢?上海外滩的建筑,全石材外立面的建筑不多,只有汇丰银行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等等几座,当时大多数建筑采用的是石米外墙,稍微有钱点的就是一层石材砌筑,二层以上采用石米外墙装饰,经过岁月的洗礼,基本看不出来材质上有多大的分别,所以外滩这些建筑,人可以接触的面,或主立面,采用的大多是石材砌筑,人不能近距离观察的,比如二层以上,用的就是石米外墙,这也是一种节省造价的方法。
因为时代工艺的不同,所以换算成今天的就是类似东风大楼的做法,一层采用干挂花岗岩,二层以上采用真石漆。

前面提到上海,就顺便提一下关于上海的那些殖民时期的建筑,虽然都是舶来品,也就是所谓的欧式、罗马、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等等,但是来到中国之后,样式也有一些改变,比如说一些科林斯柱式。会把科林斯柱头上的卷发爱奥尼纹样,简化成为中式的回纹,这也是增加本土风格的一种手法。
下图:常规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柱头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柱头上方结合了爱奥尼柱子的发卷纹样,也是广西华侨博物馆的科林斯柱头选型。

下图:广西华侨博物馆的科林斯柱头,材质:GRC(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

下图:容县东风大楼的科林斯柱头,材质:花岗岩。

下图:上海殖民时期建筑的科林斯柱头,材质有花岗岩或者石米外墙等多种材质,其特点是将原本柱头上方的“发卷”纹样变成了中式回纹,底部的茛苕也进行了简化,变成了花瓣状的纹样

下图:上海邮政博物馆的科林斯柱头,同样也采用了回纹的样式,材质:石米外墙。

发这个的目的是想说,容县的公共建筑设计应该更注重自身特色和本土化风格,就像现在的博物馆,造了一个盝顶仿唐建筑,和真武阁是不协调的。显然广西华侨博物馆照搬舶来样式就有点不妥,至少在细节装饰上,应该汲取一点本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