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儒学是汉学的情学,儒经是汉学的情书
——————舍园华胄
其实很多人并不需要多读那么多书,尤其是儒家的经。压根就不需要你去读那么多。孟子也不过是从祖先那里拿两三本读读而已。有主人的心态,自然有志,有志就有情感,对自己的同胞有情感自然就能理解亲亲能理解亲亲自然就能参透儒学,参透儒学自然就能读懂百家。
华夏的学问得先有“情”入,儒家讲的“亲”就是这个“情”。百家多研究理,是华夏学问的“理”入。很戏剧性和无奈的是宋明叫理学。学华夏的学问要先“情”后“理”,这样才能明大道。至于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不是儒那个看个人志向了。韩非子就是从儒到法的。想学诸子的高深智慧不经过儒家的修炼,成功的几率是很低的。个人的心志几乎就不能打开。
我开玩笑的比喻一下,儒家的经是华夏的“情书”,百家的书是华夏“理书”。所以儒家的经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像情书一样,一大堆,但是都是一个意思。他的表达不论是直接还是隐晦都是一个意思,你读一本就读东所有的儒家经书了。正如你读情书一样,不论怎么表达都是一个意思。
所以学儒的有两派,一种是读几本,就不读。有的是越读越来劲。这和读情书是一样,一天读十封也不觉得多,虽然都是一个意思。在读经上像读情书一样热血澎湃,一般都是还没有得道。正如还没有结婚一样,写情书,读情书还处于疯狂的阶段。有些人一个小纸条就完成谈恋爱了,有的写了几捆情书了还没有求爱成功。
做学问和谈恋爱过程是一样,你学华夏的学问,就好比你要成家一样,你得先找个对象,找对象先从情入不要先从理入,学问做成了就是你结婚过日子了。
这只是做华夏学问的一般过程,先儒后百家,有情入理。
和结婚一样,先谈情再谈理,不要一见个对象就先问人家“理”的东西,你工资多少,你家有多少钱,等等。你得先搞清楚自己喜欢不喜欢他,人家喜欢不喜欢你。
做华夏的学问也是这样,不要一做学问就从“理”入,我做这个学问能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这样就往往会跳过儒家,直接去读百家的书了。其实很多人都是从这里没有学到东西的。在中国学到华夏学问的,即便以后非儒的人大部分也都是从儒这里过去的,儒学功底都是很高的。
儒学和百家的关系就是这样,你得先有儒这个根基,你光有这个根基不行,你还要学百家的学问。就像你光谈恋爱,光有爱情不行,你还得做事业等等这些东西。
至于讨论儒是不是华夏学问的根基,等你结婚后你就知道了。如果你的家没有爱将会是什么?爱是家的根基,其他都是辅助。儒和百家的关系就是这样,儒学是华夏的根基,百家是华夏的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