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勃兰登堡门。

最早是柏林的城门之一,直接朝向宫殿,并以地区名“勃兰登堡”来命名。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腓特烈大帝的侄子)为了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决定重新装饰勃兰登堡门。设计师们模范了雅典的风格建造了勃兰登堡门,并在上面布置了胜利女神驾驶战车的雕像。1806年,法国军队打败普鲁士军队,进入柏林,将胜利女神雕像运回法国。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法国,进入巴黎,普鲁士夺回了雕像,重新安放在了勃兰登堡门上。
之后,勃兰登堡门和胜利女神雕像逐渐成为宣传工具,作为德意志民族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象征。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二战盟军的空袭中,胜利女神像被炸毁。战后修复勃兰登堡门时,重建了胜利女神像,并去掉了铁十字标志和普鲁士鹰徽。

最早是柏林的城门之一,直接朝向宫殿,并以地区名“勃兰登堡”来命名。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腓特烈大帝的侄子)为了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的胜利,决定重新装饰勃兰登堡门。设计师们模范了雅典的风格建造了勃兰登堡门,并在上面布置了胜利女神驾驶战车的雕像。1806年,法国军队打败普鲁士军队,进入柏林,将胜利女神雕像运回法国。1814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法国,进入巴黎,普鲁士夺回了雕像,重新安放在了勃兰登堡门上。
之后,勃兰登堡门和胜利女神雕像逐渐成为宣传工具,作为德意志民族主义以及帝国主义的象征。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二战盟军的空袭中,胜利女神像被炸毁。战后修复勃兰登堡门时,重建了胜利女神像,并去掉了铁十字标志和普鲁士鹰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