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吧 关注:168,267贴子:3,305,917

从英雄神曲到人性传奇——《倚天屠龙记》 原著 陈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陈墨 被誉为 内地“金学”第一人
     陈墨,安徽省望江县人。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现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著作有“评金庸系列”, 另有《新武侠二十家》、《新武侠五大家导读》、《新武侠之趣》、《海外新武侠小说论》、《细读神雕:问世间情为何物》、《<碧血剑>拍摄秘笈》、《武侠文宗:金庸小传》、《中国军事精粹》、《妙悟心禅》,以及《刘心武论》、《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黄建新电影论》、《费穆电影论稿》、《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百年电影闪回》、《影坛旧踪》、《半间斋影话》、《中国电影十导演》等。



1楼2009-12-22 14:31回复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合称为“射雕三部曲”
    不少的读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作为“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似乎与前两部并无多大关系,可以说是完全独立的另一部小说,又何以一定要说是“射雕三部曲”中的一部呢?—— 一来,这部书中的故事发生于前两部书中故事的近百年之后,可以说已是时代久远、人世皆非;二来是这部书中的主要人物与前两部书中人物并无什么了不得的关系,不象《神雕侠侣》中的大侠杨过乃是前一部书中人物杨铁心及杨康之后人,是大侠郭靖的义侄;且《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人物如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改为南僧)、北丐、裘千仞、周伯通……等等,在《神雕侠侣》一书中都还存在并且构成《神雕侠侣》的重要情节及人物关系网络。而相比之下,在《倚天屠龙记》中,则完全没有这样的“传承关系”。唯独有一位郭襄在《倚天屠龙记》的第一回中晃了一晃又“神龙见首不见尾”了。而在小说《神雕侠侣》中最末一回出现的一个十多岁的少林小厮张君宝,可以说是个完全不被人注意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固然,这张君宝便是《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代武学大宗师武当派的开山鼻祖、小说主人公张无忌的太师父张三丰,在这部小说中,他已是百岁有余矣!按说这也算不上有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关系”。正如《飞狐外传》中就有《书剑恩仇录》中的人物如“红花会群雄”等等,但《飞狐外传》却并不是《书剑恩仇录》的“后转”,并不是它的“外传”。何以《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中的一部呢?——三来,这三部曲的前两部之中不仅时代相接、人物相因相继,且其书名中都有一个“雕”字,而其小说中亦都有雕的出现-----固然“神雕”非“射雕”之雕——而在《倚天屠龙记》中却并没有将“雕”列入书名,小说里亦没有雕影……
    


    2楼2009-12-22 14:31
    回复
      2025-08-16 16:52: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然,会有人问道《倚天屠龙记》究竟算不算“射雕三部曲”之一,我认为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即便不算,也无损于这部小说的价值及其独立意义;如果算是,当然亦无不可,或会增加它的意义与价值。
      其实,要说这三部曲之成立,不仅是可以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充足的理由。只不过,这三部曲的名称最好不叫做“射雕三部曲”,而叫做“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射雕英雄传》又名《大漠英雄传》,因是写郭靖等英雄生于大漠,集于华山;生于江湖,功在社稷的故事;而其第二部《神雕侠侣》则是写神雕侠杨过等英雄成长的经历。同样生于江湖而功于社稷,生于苦难而成于华山之巅;第三部《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等英雄人物亦同样是可以“屠龙”,并且“倚天”,行侠于江湖、救民于水火的侠之大者。---“侠之大者”正是这“英雄三部曲”最为相似之处。明眼人都或许会看到,在此“英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完成之后,金庸笔下的人物固然还有侠与非侠、义与不义之分别,然而却已没有了那种“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纯粹的英雄风范。《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与段誉等人亦可称得上是大侠,却已不再是如此“英雄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那样是一些理想的英雄,而是着重在其英雄人物的悲剧的命运及其不幸的人生。从而,我们不难证明,若论纯粹的英雄、纯粹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则非此“英雄三部曲” 的三位主人公莫属。进而,我们既然可以将之称为“英雄三部曲”而称之为“射雕三部曲”亦无不可了。射雕的固是英雄、携雕的亦是英雄,而不射雕亦不携雕的张无忌同样也是英雄。正是“英雄何必尽射雕”?因此,论及“血缘关系”,这三部小说自是最为接近。称之为“射雕三部曲”或者“英雄三部曲”的真正原因亦正在此:三部小说塑造的都是真正的为国为民的大侠客大英雄。当然,他们并不是同一模式的英雄,而恰恰是三种不同的英雄,或者说是英雄的三种不同的典型模式:郭靖是一种、杨过是一种,张无忌则又是一种。---而这,则亦正是金庸写此三部曲,亦是此三部小说成为“三部曲”的最好的理由了。
      


      3楼2009-12-22 14:33
      回复
        这三部书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个性中固然颇有优点,缺点也很多,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杨过是绝对生动性的。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在爱情上,杨过对小龙女之死靡他,视社会规范如无物。郭靖在黄蓉与华筝公主之间摇摆,纯粹是出于道德价值,在爱情上绝不犹疑。张无忌却始终拖泥带水,对于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这四个姑娘,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爱哪一个姑娘更加多些?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个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已无法干预了。
            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强作了,最后也必定失败……张无忌不是好领袖,但可以做我们的好朋友……
        


        4楼2009-12-22 14:33
        回复
          也许问题正在这里。上述张无忌与郭靖、杨过三人性格上的不同,实际上并不是“同一层面”上的不同,而是在“性质上”的根本的不同。即,郭靖实际上是一位“正格” 的人物,是一位理念的英雄---他是“大巧若拙”这一人格理想的化身---从而《射雕英雄传》较少有人间气息,多半是“英雄神曲”般的理念故事;而杨过的性格中带了三分风流血气,看似已近人间,然而一来他的爱人本是“天上”小龙女下凡,二来他自己于深山大海中练武也渐渐脱离了烟火之气而成了神话般的“神雕侠”,算起来也是理念英雄,只不过是“改邪归正”的大英雄罢啦,而《神雕侠侣》便也成了“半部天上半部人间”的小说。
          


          5楼2009-12-22 14:34
          回复
            相比之下,张无忌的经历虽然或许比之郭靖与杨过更加传奇、更加曲折,然而就其形象本身而言,他已经“人间化”了。他既不是一位“先天理性、大巧若拙”的化身,也不是一位“由邪入正,改邪归正”的典型,而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复杂的大活人。而《倚天屠龙记》中的故事,虽看上去依然是神兮兮的传奇色彩浓厚,然而它的“气味”已是人间烟火气。
                总之,或许有人认为“射雕三部曲”中以《射雕英雄传》最为“正宗”,因而最好;或许另一些人则会认为《神雕侠侣》比《射雕英雄传》写得更为奇绝深沉,风光宜人,因而最妙;而或许亦会有人更爱看《倚天屠龙记》……。不管如何,我们应该承认这三部小说各有千秋。而其各有千秋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作者在不断地求新求变,而不是将一个故事拖长,将一干成型的人物不断地敷衍铺展。这就比我们许多“系列小说”或“三部曲”之类要高明得多了。
            


            6楼2009-12-22 14:34
            回复
              仔细地想起来,这屠龙刀的出现以及由之而引起的故事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续上前书”:即这屠龙刀是郭靖与黄蓉所铸。只要明白了内情的人,自然是要想一想《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这些“前传”,而“前传”与“后传”的连接,便是这把刀了。这真可谓“处处点题’。
                  其次,非刀之不祥而见人心之可悲,一是“贪”一是“抢”三是“糊涂”。大家都贪这利器,尤其是“武林至尊”这句话,于是大家纷纷明夺强枪,机关算尽,到头来绝大多数人都只不过是径自送命而已。妙的是这些人至死也并没有明白 “武林至尊”是什么“滋味”和什么意思。做鬼也是糊涂鬼。这屠龙刀真可以说是人性可恶又可悲的一面镜子。第三回中,小说“正文”一开始便照出了人性的“原型”,如书中写道:
                  俞岱岩道:“现下你已脱险:在下身有要事。不能相陪,咱们便此别过。”那老者撑起身来,说道:“你……怎地……不抢这把宝刀?”俞岱岩一笑,道:“宝刀纵好,又不是我的,我怎能横加抢夺?”那老者心下大奇,不能相信道:
                  “你……你到底有何诡计,要怎样炮制我?”俞岱岩道:“我跟你无怨无仇,炮制你干么?我今夜路过此处,见你中毒受伤,因此出手相救。”那老者摇了摇头,厉声道:“我命在你手,要杀便杀。若想用什么毒辣手段加害。我便是死了,也必化成厉鬼,放你不过。”……俞岱岩脾气再好,这时也忍不住了,长眉一挑。说道:“你道我是谁?武当门下岂能干害人之事?这是一粒解毒丹药,只是你身中剧毒,这丹药也未必能够解救,但至少可延你三日之命。你还是将这把刀送去给海沙派换得他们的本门解药救命罢。”
                  那老者陡然间站起身来,厉声道:“谁想要我的屠龙刀,那是万万不能。”
                  俞岱岩道:“你性命也没有了,空有宝刀何用?”那老者颤声道:“我宁可不要性命,屠龙刀总是我的。”说着将刀牢牢抱着,脸颊贴着刀锋,当真是说不出的爱惜,一面却将那粒“天心解毒丹”吞入了肚中。
                  “我宁愿不要性命,屠龙刀总是我的。”这大概可以算是一句“名言”了。正因如此,也就再没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没有了理智,甚至为“贪”而送命却还执迷不悟。---这老儿叫德成,外号“海东青”,自不是什么好人,不仅无“德”,而且也难“成”。这人在《倚天屠龙记》这部书中简直算不上一号人物,只怕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都不会记得这个名字。然而,这个人的故事,却足见金庸无“闲笔”,不经意处,刻画出了人性的悲哀而可笑的面影。书中为抢夺屠龙刀而流血送命的故事甚多,这里自无需—一列举.
              


              9楼2009-12-22 14:36
              回复
                其四,这柄引起武林纷争以至伤害了无数人性命,几乎是天下群豪为之牵动的屠龙刀最后终于落到了张无忌的手中。张无忌凭此指挥群雄抗击蒙之官兵,保护了少林寺及群雄的性命而大获全胜。看来,这“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这几句话在这里算是“应了景”,直到小说的结尾,才似乎解开了这个宝刀屠龙及其作用的秘密。---然而不然。直到最后一回中,才由张无忌解开了真正的奥秘。
                    显然,之所以要设置这么一个大谜,固然是讲故事留悬念的一种结构安排上的需要,然而我们也能看到,“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了”这六句话及其中所包含的大秘密---“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两句还包含了一个小秘密,即要将倚天剑与屠龙刀锋刃相击,才能取得其中的兵书与秘发,此“谁与争锋”的一个小隐喻也---其实不仅与故事的结构相关,而直接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相关。从表面上看来,这部小说是江湖群雄争夺屠龙刀与倚天剑的故事,即“抢宝”的故事;更进一层,便是中原儿女抗击异族统治者蒙元官兵的故事(此应了“宝刀屠龙”之语意)及江湖豪杰的小恩小怨与大仇大恨相交织的故事。在这一层次上,这部《倚天屠龙记》便超越了一般武侠小说“群雄夺宝”这样一种简单而浅薄的故事模式,从而形成了“金庸风格”,亦即“笔下江湖,意上江山”或“既表情仇,又关世运”。
                


                11楼2009-12-22 14:38
                回复
                  2025-08-16 16:46: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己插楼,我很喜欢作者的高度概括“笔下江湖,意上江山”


                  12楼2009-12-22 14:42
                  回复
                    再进一层,上述张无忌对那六句话的解释,可以说正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与“英雄观”除总结与基本模式。即持“兵书”以驱异族而登王位,同时,王若“无道”,便以倚天去(暗杀)之。中国古人只怕从来就不可能考虑到什么“政治体制”及其“民主与法治”的问题。所盼者,君有道;所惧者,君无道;所梦者,英雄去暗杀。---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暗杀”的历史,改朝换代,乃至于“本族”与异族来统治,都是换汤不换药,其实差不多多。这其实是一种可悲的“政治理想”。
                        其五,屠龙刀与倚天剑在这部书中,一直与张无忌大有关系。然而他最后偏又“拱手送人”。按说兵书也好,秘发也罢,都应该为他所得才是,一来是他得到而且大家也一致认可了的;二来他是明教教主,隐隐然便是中原群雄之首,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话,自然就要落在他身上;三来,他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可是,他却偏偏将它送给了徐达。表面上看来,徐达是“历史人物”,正是他用兵如神,辅佐朱元璋驱除了较虏,光复了中华,建立了明朝。他“得兵书”是“历史必然与真实”。其实,这正是本书的一大奥妙之所在,即书中所写的主人公张无忌,虽英雄盖世、武功卓绝,而又身居明教教主,隐为中原群雄之首,然而他却不是一位“政治领袖”!他不是一位好的政治领袖,他也从来不想做一个政治领袖,从来不想有朝一日“身登大宝”。
                        从而,这部《倚天屠龙记》的意思,就必须再换一个角度去看、去品味。
                    


                    13楼2009-12-22 14:43
                    回复
                      二、英雄与凡人
                          这部《倚天屠龙记》看起来仍是写大英雄大豪杰的“传奇”之书,然而其中落笔之处、光源所在却并非似神似魔的英雄或条雄,而是凡俗而深刻的普通的人性。
                          书中写得最为成功的人物,除了张无忌之外,便要数张三丰。这张三丰是武当真人,开山祖师,武学修为深不可测,足可震铄古今。且年逾百岁,是一代宗师。若是在《射雕英雄传》中,自然要比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及裘千仞,周伯通之流更高一筹,然而在这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这一形象,既无那种超然的“邪气”,又无那种飘忽的“神性”。他的形象成功的奥秘不在他,而在于一 “真”字。即“张真人”不仅“真有其人”,而且在小说中也是一位“真实的人”。
                          张三丰文武兼备,自悟拳理及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一个中国武学史上不二的奇人。然而这位“奇人”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却是极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真实凡俗,直叫人看不出有何“奇处“。他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他的九十寿辰时,书中写道:
                              宋远桥望了红烛,赔笑道:“师父,三弟和五弟定是遇下了什么不平之事,因而出手干预。师父又常教训我们要积德行善,今日你老人家千秋大喜,两个师弟干一件侠义之事,那才是最好不可的寿礼啊。”张三丰一摸长须,笑道:“嗯嗯,我八十生日那天,你救了一个投井寡妇的性命,那好得很啊。只是每隔十年才做一件好事,未免叫天下人等得心焦。”五个弟子一齐笑了起来。张三丰生性诙谐,师徒之间也常说笑话。
                      


                      14楼2009-12-22 14:43
                      回复
                        这一段,便将一位武学大宗师的可敬而又可亲的性格活画了出来。不似其他小说中的人物那般离奇怪诞,虽可敬可叹,然不可亲。
                            再看张三丰一百岁时,见到失踪十年的心爱弟子张翠山时的情景:一声清啸,衣袖略振,两扇板门便呀的一声开了。张三丰第一眼见到的不是旁人,竟是十年来思念不已的张翠山。
                            他一搓眼睛,还道是看错了。张翠山已扑在他怀里,声音呜咽,连叫“师父!”心情激荡之下竟然忘了跪拜。宋远桥等五人齐声欢叫:“师父大喜,五弟回来了!”
                            张三丰活了一百岁,修炼了八十几年,胸怀空明,早已不禁万物,但和这七个弟子情若父子,陡然见到张翠山,忍不住紧紧搂着他,欢喜得流下泪来。
                            众兄弟服侍师父梳洗漱沐,换过衣巾。张翠山不敢便禀告烦恼之事,只说些冰火岛的奇情异物。张三丰听他说已经娶妻,更是欢喜,道:“你媳妇呢?快叫她来见我。”
                            张翠山双膝跪地,说道:“师父,弟子大胆,娶妻之时,没能禀告你老人家。”张三丰持须笑道:“你在冰火岛上十年不能回来,难道便等上十年,待禀明了我再娶么?笑话,笑话!快起来,不用告罪,张三丰哪有这等迂腐不通的弟子?”张翠山长跟不起道:“可是弟子的媳妇来历不正。她……她是天鹰教教主白眉鹰王殷天正的女儿。”
                            张三丰仍是将须一笑:“那有什么干系?只要媳妇儿人品不错,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天鹰教又怎样了?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二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张翠山大喜,想不到自己担了十年的心事,师父只轻轻两句便揭了过去,当下满脸笑容,站了起来。
                        


                        15楼2009-12-22 14:44
                        回复
                          张三丰又道:“你那岳父殷教主我跟他神交已久。很佩服他武功了得,是个慷慨磊落的奇男子。他虽性子偏激,行事乖僻些,可不是卑鄙小人。咱们可交交这个朋友。”宋远桥等均想:“师父对五弟果然厚爱,爱屋及乌连他岳父这等大魔头,居然也肯下交。”正说到此处,一名道童进来报道:“天鹰教殷教主派人送礼来给张五师叔!”
                              张三丰笑道:“岳父送好礼来啦,翠山,你去迎接宾客罢!”张翠山应道:“是!”
                              这一段看似平常,其实是极其精彩的篇章,有心人读来,真可以回肠荡气、悠然神往。张三丰百岁修为,几可得道成仙,然而却还对弟子情若父子,五徒归来,在一干徒儿当中“首先看见张翠山”随后竟又“一搓眼睛,还道是看错了”。这等微妙的心已直把一个充满爱心的慈样师父写得入微入理。而后流下泪来,更是使人热泪盈眶。尤为精妙的是,张翠山不告而娶,兼而又娶了邪门之女这两件大事,竟被张三丰的几句话轻轻地便“揭了过去”。这一方面固然如宋远桥等人所想的那样,张三丰对张翠山果然厚爱进而爱屋及乌,从而使得对张三丰的情感描写又深了一层。进而另一方面,更深一层次的是张三丰的广阔超然的伟大胸襟、大师胸怀与见识。所谓“正邪”在大师的眼中自有另一番卓然高绝的领会与解释。只可惜他的七个弟子竟然无一人胆真正领会到张三丰这等大师的胸襟与见识的伟大与可贵,还道仅仅只是“爱屋及乌”而已。甚而连不告而娶殷素素,成婚十年的张翠山,他虽然如此做了,但却并没有真正的大胸怀与高见识,只不过“迫于情势、情难自已”罢了,否则,就不会“担了十年心事”。由此一段,作者于不着意间,将一代宗师张三丰的超然胸怀与见识写了出来,果真是平易可亲却又光彩照人。
                              在张翠山为兄弟之义自刎而死、张无忌身受重伤之际,张三丰自是悲痛万分。书中写道;
                              张三丰叹了口气,并不回答,脸上老泪纵横,双手抱着无忌,望着张翠山的尸身,说道:“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亲生爱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什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什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众弟子尽皆大惊,各人从师以来,始终见他逍遥自在,从未听他说过如此消沉哀痛之言。
                              这真是“大师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样一位修为百年的道家武学的大宗师竟然会为一条小小生命如此哀痛心伤,已是感人至深。
                              而张三丰进而以武林宗师,古今一人的身份,为救无忌的性命,亲自带着孩子上少林寺去“求艺”而救人,这更是一种凡人所未能及的大胸襟、大壮举,而其因由,却又正是凡人所有的爱徒之情、爱子之心!
                              两人到了一苇亭,少林寺已然在望,只见两名少年僧人淡笑着走来。张三丰打个问讯,说道:“相烦通报,便说武当山张三丰求见方丈大师。”
                              那两名僧人听到张三丰的名字,吃了一惊,凝目向他打量,但见他身形高大异常,须发如银,脸上红润光滑,笑眯眯的甚是可亲,一件青布袍却是污秽不堪。要知张三丰任性自在,不修边幅,壮年之时,江湖上背地里称他为“邋遢道人”,
                              也有人称为“张邋遢”的,直到后来武功日高,威名日盛,才无人敢如此称呼。那两个僧人心想:“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大宗师,武当派跟我们少林寺向来不和,难道是生事打架来了吗?”只见他抱着一个面青肌瘦的十一二岁少年,两人都是貌不惊人,不见有什么威势。一名僧人问道:“你便真是武当山的张……张真人么?”
                              张三丰笑道;“货真价实,不敢假冒。”
                              另一名僧人听他说话全无一派宗师的庄严气概,更加不信,问道:“你真不是开玩笑么?”张三丰笑道:“张三丰有什么了不起?冒他的牌子有什么好处?”两名僧人将信将疑,飞步回寺通报。
                              这是真正的张三丰。从外到内,从衣着到言表“全无一派大宗师的庄严气概”。那两位少林增心目中“大宗师”是什么模样且不必追究。然其见到“真人”却不信真人,这是两名僧人的浅陋庸俗之处。同时则恰恰是金庸小说的绝妙之处。张三丰的形象、性格、气度全然跃然纸上,各在眼前矣!
                          


                          16楼2009-12-22 14:45
                          回复
                            然而更神妙的或许还是小说的第二十回中的“张三丰被摘袭致伤”这一段:
                                张三丰见空相伏地久久不起,哭泣甚哀,便伸手相扶,说道:“空相师兄,少林武当本是一家,此仇非报不可……”他刚说到这个“可”字,冷不防砰的一声,空相及掌一齐击在他小胜上。这一下变故突如其来,张三丰武学之深,虽已到了从心所欲,无不如意的最高境界,但哪能料到这位身负血仇,远来报讯的少林高僧,竟会对自己忽施袭击?在一瞬间,他还道空相悲伤过度,以致心智迷糊,昏乱之中将自己当做了敌人,但随即知道不对,小腹上所中掌丸竟是少林派外门神功“金刚般若掌”,但觉空相尽竭全身之劲,将掌力不绝地催送过来,脸白如纸,嘴角却带狞笑。
                                张无忌、俞岱岩、明月三人蓦地见此变故,也都惊得呆了。俞岱岩苦在身于残废,不能上前助师父一臂之力。张无忌年轻识浅,在这一刹那间还没领会到空相竟是意欲立毙太师父于掌底。两人只惊呼了一声,便见张三丰左掌挥出,拍的一声轻响,击在空相的天灵盖上。这一掌其软如锦,其坚胜铁,空相登时脑骨粉碎,如一堆湿泥般瘫了下来,一声也没哼出,便即毙命。
                                俞岱岩忙道:“师父,你……”只说了一个“你”字,便即住口。只见张三丰闭目坐下,片刻之间,头顶冒出丝丝白气,猛地里口一张,喷出几口鲜血。
                                以上一段,之所以说它精妙,正因为他将张三丰当做凡人来写。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中,似张三丰这等大宗师的武学修为与见识,一来不会如此轻易受骗;二来不会被成功地偷袭;三来不会受此重伤。---试想《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乃至于周伯通等人若不是武功相若(如西毒偷袭北丐)怎能如此轻易地受骗以至于受伤?
                                而张三丰偏偏如此!这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作者是将他当作一个真实的武学宗师(一位人而不是“神“)来写的。所以会受骗乃至于受伤。这样只表明张三丰宅心仁厚,不仅没有“害人之心”,
                                也没有“防人之心”---若是他“久历江湖”学得了“防人之心不可无” 从而处处机心处处防范,那么他是否能修为精进而成一代宗师就难说了,无论是人品上的宗师还是武功上的宗师都是如此---所以这一“骗”和“伤”是非“受” 不可。而受骗兼而受伤之后,一不至死,二能毙敌,这又足以说明他之内功精深,武学卓绝几乎是深不可测。因此,这一段受骗与受伤的描写,非但对张三丰的人品与武功毫无损害,相反,则是照样乃至更突出了他的人品的高卓与武功的深厚。总之,小说把张三丰这一人物形象真正地“人化”了而不是“神化”了,将他写活了而不是写“花”了。是将英雄与凡人写在了一处,从而越是平凡处便越是英雄处,越是大英雄便越是(看起来)最平凡。
                                小说《倚天屠龙记》把张三丰写活了,而且把“武当七子”写活了:宋远桥之端庄有礼不免有点虚饰与做作;俞莲舟沉默寡言而又极重情义;俞岱岩性情刚烈而又稳重;张松溪足智多谋;张翠山潇洒却不免有点“嫩”;殷梨亭心肠软性格柔弱;莫声谷少年老成却又耿直可爱……这些都是“凡人”的性格,也都是“英雄”的性格,这七位武当弟子,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英雄,两兄弟之间的深情厚意如手与足,却又与“凡人”无异,而这正是这部书的感人处。
                            


                            17楼2009-12-22 14:45
                            回复
                              2025-08-16 16:40:5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倚天屠龙记》写得最有神采的,除了张三丰,便是谢逊。---这大约是因为这两个人是张无忌成人后两位最亲的亲人之故吧。如果说张三丰写得随和诙谐、平易近人、大气凛然,风度自成,为“正派”人中之首领;则谢逊则偏激豪迈、如神如魔、至情至性,另树高帜,为“邪派”人中之代表。
                                  谢逊首次出现在王盘山小岛上,活脱脱一位大魔头,且其形象亦不愧称为 “金毛狮王”。一声长吼,居然使一干英雄豪杰丧失记忆与理性,其武功之高,直是如天神一般无二。而其所作所为偏颇激烈,杀人害命,浑不在意,又似是一个十足的大魔王。总之,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十足的“传奇”中的人物,看起来没有多少真正的“人性”与“人味”,只是一个神魔共体的“异人”,往好处说是有“异性”,往坏处说则是一个大“怪物”!更何况他还经常发疯发癫,骂地咒天,惊世骇俗,完全不可理喻!
                                  然而,在南极冰火岛上,张无忌的第一声啼哭,竟使得这位如神如魔、又疯又癫的异人怪物“金毛狮王”完全恢复了人性、只不过依然是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罢了!他之所以会如此,那是因为他受了极大的欺骗,至亲至爱的老父妻儿竟然丧命于自己敬之爱之的师父之手,如此血海深仇以及无情欺骗使他这位至情至性的汉子丧失了理智与人性,而坠入魔道,一心一意地图报杀父杀妻杀子之仇,从而成为江湖上人人欲诛的罪魁祸首。
                                  然而,自从他听到张无忌的啼哭的那一刻起,自从他与张翠山结为兄弟那一刻起,自从他真正地恢复至情至性的真面目的那一刻起、这位人物便变得格外的可怜可敬可爱可亲了!
                                  谢逊与张无忌之间的父子之爱,既是小说的重要的情节因由,同时又是最为感人的篇章。谢逊如不是想念张无忌,自不会冒着与整个武林对敌的危险(因为武林中人都要找他报仇)而毅然地随紫衫龙王回归中土,他之所以随紫衫龙王同来且居于灵蛇岛上,那也是想让紫衫龙王黛绮丝帮助他打听张无忌的下落。同样地,当谢逊被成昆掳去,关入少林寺中,张无忌居然在新婚仪式时,不惜毁了与周芷若的婚姻(当然他内心里深爱着赵敏也是原因之一),而且同样地冒着得罪少林寺以及天下武林同道的危险,决意要将义父谢逊救了出来。这样的父子之情自是惊世骇俗,乃至于惊天动地,自必感人至深而又能感天动地。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之外:
                                  先是谢逊报了大仇,废了成昆的武功。然后却是自己散去了自己全身的武功,并且以此向天下英雄甘心谢罪:
                                  谢逊朗声道:“我谢逊作恶多端,原没想能活到今日,天下英雄中,有哪一位的亲人师友曾为谢某所害,便请来取了谢某的性命去。无忌,你不得阻止,更不得事后报复,免增你义父的罪孽。”张无忌含泪答应。
                                  群雄中虽有不少与他怨仇极深,但见他报复自己全家血仇,只是废去成昆的武功,而他自己武功也已毁了,若再上前刺他一剑,打他一拳,实不是英雄好汉的行径。
                                  武林豪士于生死看得甚轻,却决计不能受辱,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这二人每人一口唾沫吐在他脸上,实是最大的侮辱,谢逊却安然忍受,可知他于过去所作罪孽,当真痛悔到了极点。人群中一个又一个地出来、有的打谢逊两记耳光,有的踢他一脚,更有人破口痛骂,谢逊始终低头忍受,既不退避,更不恶言相报。
                                  谢逊于冰火岛上听到张无忌的啼哭之时就已从一个“魔鬼”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心与慈肠的人,一个真正的人。而如今痛悔自己的罪孽,散去自己的武功坦然受辱,极度忏悔,则又使得身无武功的他,再度成为一个人所不及的大英雄、大豪杰。
                                  最后,谢逊出家为僧,虽同样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然而仔细思之,却又觉得这正是他的最好的结局,也正是小说的精妙的处理。谢逊出家为僧,却是真正的“人性复归”。
                              


                              19楼2009-12-22 14: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