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又道:“你那岳父殷教主我跟他神交已久。很佩服他武功了得,是个慷慨磊落的奇男子。他虽性子偏激,行事乖僻些,可不是卑鄙小人。咱们可交交这个朋友。”宋远桥等均想:“师父对五弟果然厚爱,爱屋及乌连他岳父这等大魔头,居然也肯下交。”正说到此处,一名道童进来报道:“天鹰教殷教主派人送礼来给张五师叔!”
张三丰笑道:“岳父送好礼来啦,翠山,你去迎接宾客罢!”张翠山应道:“是!”
这一段看似平常,其实是极其精彩的篇章,有心人读来,真可以回肠荡气、悠然神往。张三丰百岁修为,几可得道成仙,然而却还对弟子情若父子,五徒归来,在一干徒儿当中“首先看见张翠山”随后竟又“一搓眼睛,还道是看错了”。这等微妙的心已直把一个充满爱心的慈样师父写得入微入理。而后流下泪来,更是使人热泪盈眶。尤为精妙的是,张翠山不告而娶,兼而又娶了邪门之女这两件大事,竟被张三丰的几句话轻轻地便“揭了过去”。这一方面固然如宋远桥等人所想的那样,张三丰对张翠山果然厚爱进而爱屋及乌,从而使得对张三丰的情感描写又深了一层。进而另一方面,更深一层次的是张三丰的广阔超然的伟大胸襟、大师胸怀与见识。所谓“正邪”在大师的眼中自有另一番卓然高绝的领会与解释。只可惜他的七个弟子竟然无一人胆真正领会到张三丰这等大师的胸襟与见识的伟大与可贵,还道仅仅只是“爱屋及乌”而已。甚而连不告而娶殷素素,成婚十年的张翠山,他虽然如此做了,但却并没有真正的大胸怀与高见识,只不过“迫于情势、情难自已”罢了,否则,就不会“担了十年心事”。由此一段,作者于不着意间,将一代宗师张三丰的超然胸怀与见识写了出来,果真是平易可亲却又光彩照人。
在张翠山为兄弟之义自刎而死、张无忌身受重伤之际,张三丰自是悲痛万分。书中写道;
张三丰叹了口气,并不回答,脸上老泪纵横,双手抱着无忌,望着张翠山的尸身,说道:“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亲生爱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什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什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众弟子尽皆大惊,各人从师以来,始终见他逍遥自在,从未听他说过如此消沉哀痛之言。
这真是“大师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这样一位修为百年的道家武学的大宗师竟然会为一条小小生命如此哀痛心伤,已是感人至深。
而张三丰进而以武林宗师,古今一人的身份,为救无忌的性命,亲自带着孩子上少林寺去“求艺”而救人,这更是一种凡人所未能及的大胸襟、大壮举,而其因由,却又正是凡人所有的爱徒之情、爱子之心!
两人到了一苇亭,少林寺已然在望,只见两名少年僧人淡笑着走来。张三丰打个问讯,说道:“相烦通报,便说武当山张三丰求见方丈大师。”
那两名僧人听到张三丰的名字,吃了一惊,凝目向他打量,但见他身形高大异常,须发如银,脸上红润光滑,笑眯眯的甚是可亲,一件青布袍却是污秽不堪。要知张三丰任性自在,不修边幅,壮年之时,江湖上背地里称他为“邋遢道人”,
也有人称为“张邋遢”的,直到后来武功日高,威名日盛,才无人敢如此称呼。那两个僧人心想:“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大宗师,武当派跟我们少林寺向来不和,难道是生事打架来了吗?”只见他抱着一个面青肌瘦的十一二岁少年,两人都是貌不惊人,不见有什么威势。一名僧人问道:“你便真是武当山的张……张真人么?”
张三丰笑道;“货真价实,不敢假冒。”
另一名僧人听他说话全无一派宗师的庄严气概,更加不信,问道:“你真不是开玩笑么?”张三丰笑道:“张三丰有什么了不起?冒他的牌子有什么好处?”两名僧人将信将疑,飞步回寺通报。
这是真正的张三丰。从外到内,从衣着到言表“全无一派大宗师的庄严气概”。那两位少林增心目中“大宗师”是什么模样且不必追究。然其见到“真人”却不信真人,这是两名僧人的浅陋庸俗之处。同时则恰恰是金庸小说的绝妙之处。张三丰的形象、性格、气度全然跃然纸上,各在眼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