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貌类型景观特征
千佛岭花岗岩地貌,是以千佛岭岩体为物质基础而逐步发展演化而来的,其成景花岗岩地貌,主要分布在岩体的边缘一带,呈半环状分布。
(一)地貌分区
区域地貌上,千佛岭位于恒山东南剥蚀构造中,主体地貌为山地与河流谷地。恒山断块山地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东北部;剥蚀山地主要分布于千佛岭西南部的变质岩区。唐河位其东呈一断裂谷地。该区是地质遗迹分布集中区,除本身为“千佛岭花岗岩地质遗迹(省级)”外,还有“黑狗背花岗岩剖面地质遗迹(省级以下)”、“明石尖梁断层地质遗迹(省级以下)”“唐河大断裂地质遗迹(鸽子峪段)(省级)”。
千佛岭花岗岩体群山环抱,山岭相连,中部低平,犹如一幅天然画卷,远望气势磅礴、雄浑苍劲,近看水碧石奇、刚柔相济。高山、洼地、沟壑自然成型,天然成趣。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
花岗岩地貌所在的区域可分为三大类型的地貌单元,即峡谷峰岭区、宽谷缓丘区和空中草甸区。
峡谷峰岭区:环岩体北、北西、西、西南、南分布,多出现山峰、陡崖、岭脊、峡谷等微地貌。地势切割强烈,流水侵蚀、风化剥蚀作用明显。
缓丘宽谷区:位于岩体中心偏东部位,海拔1400—1500米,地貌表现为山丘多呈平头状,平缓,谷地较开阔。
空中草甸区:分布于黑狗背村一带,处于花岗岩体中,海拔1800--1850米高的花岗岩体的顶盖尚有五台期宽坪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残留,岩体顶面平缓,树木稀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空中草原。见图2:千佛岭花岗岩地貌分区、景区、景点分布图。
千佛岭花岗岩地貌,是以千佛岭岩体为物质基础而逐步发展演化而来的,其成景花岗岩地貌,主要分布在岩体的边缘一带,呈半环状分布。
(一)地貌分区
区域地貌上,千佛岭位于恒山东南剥蚀构造中,主体地貌为山地与河流谷地。恒山断块山地以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东北部;剥蚀山地主要分布于千佛岭西南部的变质岩区。唐河位其东呈一断裂谷地。该区是地质遗迹分布集中区,除本身为“千佛岭花岗岩地质遗迹(省级)”外,还有“黑狗背花岗岩剖面地质遗迹(省级以下)”、“明石尖梁断层地质遗迹(省级以下)”“唐河大断裂地质遗迹(鸽子峪段)(省级)”。
千佛岭花岗岩体群山环抱,山岭相连,中部低平,犹如一幅天然画卷,远望气势磅礴、雄浑苍劲,近看水碧石奇、刚柔相济。高山、洼地、沟壑自然成型,天然成趣。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
花岗岩地貌所在的区域可分为三大类型的地貌单元,即峡谷峰岭区、宽谷缓丘区和空中草甸区。
峡谷峰岭区:环岩体北、北西、西、西南、南分布,多出现山峰、陡崖、岭脊、峡谷等微地貌。地势切割强烈,流水侵蚀、风化剥蚀作用明显。
缓丘宽谷区:位于岩体中心偏东部位,海拔1400—1500米,地貌表现为山丘多呈平头状,平缓,谷地较开阔。
空中草甸区:分布于黑狗背村一带,处于花岗岩体中,海拔1800--1850米高的花岗岩体的顶盖尚有五台期宽坪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残留,岩体顶面平缓,树木稀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空中草原。见图2:千佛岭花岗岩地貌分区、景区、景点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