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前不久,《人民网》、《经济日报》、《浙江日报》、《今日浙江》、《丽水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上报道青田县以“为”化“危”发展华侨总部经济的积极做法。主流媒体聚焦的,是一组数据。
——今年上半年,青田县共有18家侨资企业把总部搬回家乡,累计引进侨资22亿元,年产值达57.3亿元,涉及服装、房地产、金融、机械制造等行业。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也扎根家乡,高科技制造业集群初显规模。
“没土地、没空间,但有脑袋。”日前,青田县委书记王通林站在即将落成的华侨广场前对笔者说,“区域空间有限,科学发展无限。提出并打造华侨总部经济,既是对华侨要素回流工程的积极深化,探索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科学之举,又是侨乡应对金融危机,以为化危,立足实际谋求县域经济转型的有力举措,更是促进青田人经济向青田经济转变,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如今的侨乡青田,“华侨总部经济”成为吹响全球23万青田华侨创业创新的“集结号”,正引领着侨乡大地“聚力发展,合作共赢”,阔步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新路子。
聚华侨之力谋科学发展
青田,江海通津,钟灵毓秀。
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在中国很难拷贝出这样的城市:宽博的国际视野和狭窄的地理空间,折射出无限的魅力。
青田建县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这里有全国唯一一座石文化主题博物馆,6000年历史的青田石雕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石雕之乡”正向“中国石文化之都”升级迈进。
这里有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全球最大、最鲜甜的杨梅;这里孕育了汤思退、刘基、陈慕华、章乃器、陈诚等诸多古今名人,民间民俗文化丰富灿烂。
然而,这里还有更让人引以为豪的有300多年历史的“华侨文化”和“华侨经济”。在这里,家家挂世界地图,户户有华侨,23万华侨遍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田还是一个资本雄厚、投资活跃的地方。据统计,青田华侨资产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有5万多人在国内从事国际贸易,通过稳固的营销网络,年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另外,在国内,青田也有10万贸易大军,从事各种商品销售。许多侨资企业迅速壮大,成为集团公司甚至跨国集团企业。延伸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内各地的营销网络,大大地拓展了侨乡产品的营销渠道。
据青田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徐光文介绍,青田县人均本外币储蓄达5万元,是全国人均储蓄最高的县份之一,也是浙江省外汇储量最多的县份之一。青田人从海外赚来的钱,除了用于海外再投资外,就是放在银行里“睡大觉”。统计表明,至今年9月末,全县人民币存款余额215.29亿元,同比增长43.64%,比年初新增67.4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7.06亿美元,比年初新增0.80亿美元,同比多增2.35亿美元。
近年来,青田县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的奋斗目标,认真落实“接轨温州,组团发展”的战略举措,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近5年,是青田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几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青田“聚华侨之力”科学发展县域经济休戚相关。
青田县委、县政府顺时应势,提出并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形成了吸引华侨回乡投资的“洼地效应”。大批海外乡贤回乡观光考察、创办实业,投资遍布青田城乡各个领域。全县侨资企业达100多家,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进出口自营权。华侨已经成为助推青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
聚华侨之力凝雄厚优势
聚力发展,合作共赢,侨乡青田在“弹丸之地”创造世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