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吧 关注:1,333贴子:124,734

回复:《道德经》修道养生不传之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函谷对之二十七:为善自然
(密钥)尹喜问:
我们在修道中,要使心灵纯净,还要使自己的言行合道,谓之修行,那么是不是要坚持做善事才好呢
(原文)老子答: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金童子)我的理解:
这一章老子重点论述修行,真正得道的人,他的一切言行都合道,并不要刻意为之。如果说要刻意去做,那就是没有得道。他举了一些例子:最会走的人,不会留下痕印,最会说的人,没有语病;会算的人,不要算盘就清楚;会关闭的人,不需要锁具之类,会捆绑的根本不用绳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做这些事已达到了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圣人也就是得道的人,做善事也是这样,并不是故意去行善,而是他的所有行为做出来就是善的,不会因为是故意为之而遗弃一些人,对所有的物也是一视同仁,没有故意的偏好某一物,故无弃物。
这才是真正的明白,叫袭明。所以得道的圣人并不去教化人,而是以行为影响人,那些没得道的人却可以通过圣人的行为而向道,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如圣人一样自然而然的行善,又不能参照圣人的行为悟道而达到自然为善的境界,而是刻意去做某些自认是善的事情,虽然也很智慧,其实是很迷失道的根本的。


IP属地:广东31楼2021-01-03 21:28
回复
    函谷对之二十八:为雌为弱,归于无极
    (密钥)尹喜问:
    对道的认识也基本清楚了,但是具体怎么修练才好呢,有守三田的修法,有周天修法,有身外修法,有法咒修法,千万法门,不究竟怎么样才是正确法门呢?
    (原文)老子答: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⑪。朴散则为器⑫,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⑬,故大制不割⑭。
    [一般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当从有为之法过度到无为之法后,就有一个守什么的问题。守什么呢,就是守道。老子说“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说的就是守道。这一章,如何守就更具体了,知雄是心知人体是一个实体,但要当成一个虚体(守雌),知白是这大千凡间,守黑是不明不暗的道界,荣是向上,辱是向下。
    ,要达到什么境界呢,三个复归于:婴儿、无极、朴,这三种状态就是道的状态。当然还有些具体的守法,各派都会不同,但是大同小异,如果偏离或千枝万叶,就不是正道。


    IP属地:广东32楼2021-01-05 21:02
    回复
      2025-05-17 14:34:51
      广告
      函谷对之二十九:天下神器,不可有为
      (密钥)尹喜问:
      我们修练时,说神在泥丸,要守泥丸而化神。又有说气运行于头部时,要鼓腮,但还有说要闭气,不让真气外泄等等,不知究竟怎样才好。
      (原文)老子答:
      将欲取①天下而为②之,吾见其不得已③。天下神器④,不可为也,不可执也⑤。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⑥,故无败,故无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随⑨;或觑或吹⑩;或强或羸⑪;或载或隳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⑬。
      [一般注释]
      1、取:为、治理。
      2、为:指有为,靠强力去做。
      3、不得己:达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5、执:掌握、执掌。
      6、无为:顺应自然而不强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随:跟随、顺从。
      10、觑:轻声和缓地吐气。吹:急吐气。
      11、赢:赢弱、虚弱。
      12、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
      13、泰:极、太。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这一章,老子重点讲头部的修练,也再一次明确地反对有为之法。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强调无为。以我的经验,当我们从有为法入手,真气充盈后,就应进入无为的阶段。当真气自然到达头部后,会产生反映。这时我们应顺其自然,每个人的情况会不同,有的吸气,有的呼气,有的撮嘴,有的脸肉抖动,,,,,不一而足,切不可执着于某一动作,更不可刻意引气冲泥丸,如气弱或强也要不管不问,任其自然而为,这也就是“无为”,气功中常说的搭鹊桥是指要舌抵上腭,让真气通过舌接通而入膻中再下丹田,实际上,这个舌抵上腭也是自然之为,并不要我们专门去做的。当然,这种人为搭鹊桥,也可以感到气的流动,但只是一种意识流动,与真气自然而动的不可同日而语。


      IP属地:广东33楼2021-03-04 18:18
      回复
        函谷对之三十:善修者,不强运气
        (密钥)尹喜问:在修练中,会有真气运转,特别是对有些部位真气会反复冲击,有时在某个地方会受阻,有人说,对这些情况叫冲病灶。对病灶地方要引气冲冲,冲开病就好了,是这样吗?
        (原文)老子答: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强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⑥则老,是谓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一般注释]
        1、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还:还报、报应。
        2、凶年:荒年、灾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4、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
        5、取强:逞强、好胜。
        6、物壮:强壮、强硬。
        7、不道:不合乎于“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这章,老子明确反对以意运气的作法。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如,以意运气来冲动病灶,就和国家用兵一样。“大军过后,必是凶年“并且不会有好结果的“善有果而已”。
        另一方面,老子又强调修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期望一下子就会达到很高的层次,前面已说过,修练永无止境,我们只是无限接近于道。有成果也要不用强,不用伐,不用骄,按照老子的观点,修练于中最好,如果我们的修练用意使气从而达到一个顶级层次,说明达到“物壮”了,“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历史上很多有名的道家,年纪并不老就仙逝了,要说他们的功力在当时也是登峰造极,应该长寿才是,可惜是“物壮则老”造成遗憾。
        我曾练祖上雷法,用强不得了,要运身体五脏……特别是作法时可要竭尽全力,我曾练到手执雷霆呼应风雨的层次。但对身体很有防碍,停练后好多年都不能恢复。


        IP属地:广东34楼2021-03-17 20:29
        回复
          第三十一章:不得已而用兵之道
          (密钥)尹喜问:
          照您这样说,不能以意使气,但有的人由于没有领会修练的精髓,经常以意使气,这样身体已有损耗,还有就是有些情况下,不以意使气也不行,这怎么办呢?
          (原文)老子答:
          夫兵者①,不祥之器,物或恶之②,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③,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④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⑤莅之⑥,战胜以丧礼处之。
          [一般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老子再次强调不能以意使气,说这和一个国家用兵是一个道理“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但是,他又说并不是都不能用,在有些情况下“不得已而用之”,什么是不得已呢,就是当身体出现紧急状态,面临危险等,就可以用兵。但这用兵也是有度的,要适可而止。他讲了用兵时的心境,首先是“不得已”,其次是心态不是“乐杀人”,再次是由左变右,即有“偏将军”变为“上将军”……事后要以长时间的温养,对由用兵造成的损伤给予调理。
          这一章十分重要,以前一直讲,不能以意使气,这章却讲了如何用兵的事,对什么情况下需用兵,各位同修可个人领悟。最重要的是,一些练功出偏的人,读此章后,除醒悟外,还要有修补之法。我从20岁时修练家传雷法凡十年,虽然也有很多收盗,如得开天眼,可以沟通灵界,符咒可运用到出口成咒,心到为符的地步,曾经十分的狂妄,但身体损伤很大,又通过近十年调理方才恢复。这些说起来很多人不信,不信者权当故事吧。出偏的调理良方,并不是无为法门,恰是有为的动功,据说是尹喜在未遇老子前就是用的有为法修练,老子为了使他能得到调理,授他一部简单功法,这功法并无名称,后由尹喜传下,所以就叫尹祖降魔桩,专门用来调理练功出偏、投师后清理以前不好功法留下的负面信息、和增加修练者抵御阴邪之气的侵扰甚为有效。


          IP属地:广东35楼2021-04-11 20:31
          回复
            第三十二章 |万物自然而为
            (密钥)尹喜问:
            道可以叫“大”,不 有其他名字吗?这个道或大是怎么样来调理我们的身体的呢?在修道中,我们如何来体道呢?
            (原文)老子答: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一般注释]
            ①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②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③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④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⑤自均:自然均匀。
            ⑥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⑦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⑧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这一章,老子谈了具体的修道方式。说道可以叫“大”,这是说道的形状,如果要说道的性质,可以叫“朴”,这个朴很小很小,很原始。但又很大,这么小应该很弱,但实则很强,因为“天下莫能臣”。
            在修道中。我们不需做什么事,就是守着道 ,什么是守?有很多种守法,有的说是体会,有的说是听道,有的说是觉道,实际上是我们用心去感觉道。在这个感觉道的过程中,我们身体的万物将会自然的顺应道,顺应时身体会作出一系列反应,包括后人形象地说,大小周天,结丹,等等。
            但要记住这个大小周天不是人为形成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一般人会走周天,也有很多人不走周天,有的前下后上,有的前上后下,有的只走一边,只要我们不以意使气,任其自然而为,就是大道。这里,老子特别说了知止,就是道在运行时会自然的知止,只有知止,才不会造成身体的伤害。他作了一个比喻,道象川谷的水,我们身体如江海,川谷的水归江海时,并不是只走一条路线。


            IP属地:广东37楼2021-05-04 09:38
            回复
              第三十三章 与道长存
              (密钥)尹喜问:
              我们修道要达到什么境界才能说有成呢?
              (原文)老子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③者寿。
              [一般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老子这里提出了修道有成的基本标准:能知人知事识时务达到智;能知自己的能力(包括身体、责任、使命)达到明,与人交往受尊敬欢迎;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欲望才是强,看淡名利能知足是富,不避困难和世俗非议坚持修道是有志,能守住本心不迷惑才能久,虽不能肉身飞升,但身死精神与道共存也是寿!


              IP属地:广东38楼2021-06-22 16:27
              回复
                第三十四章 为小则大
                (密钥)尹喜问:
                我们修道,但道是怎样存在的呢?不知有什么修练方式让我们道法深厚,得道为大呢?
                (原文)老子答:
                大道汜兮①,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②,功成而不有③。衣养④万物而不为主⑤,常无欲⑥,可名于小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一般注释]
                1、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伟大。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大道无处不在,世间的一切皆道所为。万物依赖道而生长,但道从不教万物怎么做,依赖它时也不推辞。这是道的基本特性之一。道运行宇宙间,做成多少事情,但从不觉得自己有多少功劳。万物由道生成,但道并不是将万物变成一样,而是让万物各自显其本色。道的运行从不为自己,所以应该是渺小的,万物都归附于它,实际上应该是最为广大。它为什么这么大呢,正因为它从没有要想做大,才能成其大啊。我们修道的人,既然要体道同道,就要与道一样,保持道的特征,不张扬,不索取,不表功,不追求,不媚俗,不过激————那就成为“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人了。


                IP属地:广东39楼2021-06-22 16:31
                回复
                  2025-05-17 14:28:51
                  广告
                  第三十五章 :天下归道,归于平淡
                  (密钥)尹喜问:
                  我们与道同体,也可以说是归道。那有什么神通和感觉呢?
                  (原文)老子答:
                  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乐与饵③,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④。
                  [注释]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当我们修到慢慢与道同体后,出现一个有趣现象,那就是原来很有气感,甚至有神通,但到后来这些会慢慢的没有了,归于平淡。老子说,这是“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以前的体会到的气感带来的乐和神通等,只是“乐与饵,过客止”这些都是过客啊。一般到这时的修道者,你问他如何修道 ,他基本上说不清楚了,既使说出来也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听的人满怀期待,结果很失望“听之不足闻”,但是“用之不足既”,正因为修练到这个境界,真气充盈与道同体,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用道就是用自己一样,无穷无尽。


                  IP属地:广东40楼2021-07-21 21:33
                  回复
                    第三十六章:身同之,心与之
                    (密钥)尹喜问:
                    我常听说,修道的人要吸日精月华,山川灵气,这样就可以功力大进,不知这个怎么修?
                    (原文)老子答: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注释]
                    1、歙:敛,合。
                    2、固:暂且。
                    3、取:一本作“夺”。
                    4、与:给,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这是老子一直的理论,就是舍得相关。没有舍就没有得。
                    道行宇宙,万物都有能量,当然日月山川也有巨大的能量。很多修练者想当然的想以一已之力去采或取这些能量,是行不通的。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反而失去自己本来的能量。那么自然界的能量如何来获得呢,办法就是与道同体,与道一样了,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宇宙,在放开身体的同时,我们不能有贪念,想采某某的气,为自己所用,得到的途径是要先给,象道一样,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个方法是一个普遍的宇宙规律,老子说是道的一个特性“反者道之动”,要合就要先闭,要强必先弱,要取先要与。这个与是我们的心在与,所以身同之,心与之。为了说明问题,老子提出了名言“柔弱胜刚强”。我们在同和与中,一直是有自然的我心存在,不是不知我心,不知我身,更不会所谓的灵魂出窍。那些有此现象的修练是十分危险的。


                    IP属地:广东41楼2021-08-07 21:45
                    回复
                      第三十七章:万物自化 不欲以静
                      (密钥)尹喜问:
                      修道以静为要,但有时怎么也静不下来,这怎么办为好。
                      (原文)老子答: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入静是相对的,绝对的静在佛界叫入定,这个一般人很难达到。道家并不追求入定的层次,而是以无为达到入静,并且入静也不是目的,只是过程。对于静道家的理解也不同,有两次意思,一是“归根曰静”二是无欲曰静。归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修练方法,这里就不说了。但由少欲慢慢进入无欲的入静则是普通修道的人都要做到的。
                      这章,老子介绍了具体的修练方法。说道是无为的,就是说道是自然的,应该说自然是无为之一,(所有的无为并不是只要自然就行)看道象是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但它却什么都能做。我们修道的人只要放松身体,放空心灵,就可以与道同体,这就是守道。守道的效果是,身体的万物就自然调理好了。也说“万物将自宾”“万物将自正”这个由道调理身体的过程是愉快的,能明显感到真气在体内的运行。运行的是真气,但我们在万物自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杂念,“化而欲作”包括想引导真气循经走脉等,老子说,这不行,要“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样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自定就是无为的境界。


                      IP属地:广东42楼2021-08-15 22:07
                      回复
                        第三十八章:心无欲 是有德
                        (密钥)尹喜问:
                        我听说修道之人以修德为先,也说是修性,性好则行端,行端则命久,而德是仁,义、礼为先,是不是说修道之人要特别修仁、义、礼呢?
                        (原文)老子答: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⑪,不居其薄⑫;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古之德与得通。德也可以说是得。怎样才能有得呢,老子说,好的得,是不要有心去得,而自然得到。而不好的是从开始就想得到什么,最后却得不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在修练中,我们去追求神通,气感都是“不失德”,或一时有得,终究无得。真正的得是无为的,也就是不是有心追求的,有些人虽然也知道无为之益,不去刻意为之,但有心期待,就是有欲望,心动则有欲,有欲则是有为,所以是“有以为”这两种修练虽有高下,但还是很好的。
                        是不是所有的有为都是不好的呢,也不是,老子前面已说过“用兵”之道,这里又说了一个“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仁是一种好的德行,孔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是一种博爱,很多是行动来表现的,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博爱行为,不勉强不做作,虽是有为,也是很好的。对“义”是一种极端的行为,老子明显的不认同,说是“有以为”,对于礼,老子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礼其实是一套制度,在修练中,最忌有制度约束,如要走周天,要循什么什么经脉,都是有为的行为,都要不得。
                        而有些人按这套周天方法去做时,发现走不了,“莫之应”只好强力为之“则攘臂而扔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练气功都知道有一个舌抵上腭的所谓“搭鹊桥”,这个“搭鹊桥”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练到一定程度后,真气在体内走动,在过口腔时,舌头会抵住上腭,一些师傅教弟子时,就会要徒弟将气从丹田引向会阴,走命门,上百会、入泥丸然后舌抵上腭,让气从头部降下丹田。从而完成一个小周天。
                        但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个舌抵上腭,不是有意为之的,是当真气运行中,身体自动作出的反应。不知有没有同修有过这种体验,不知不觉中,舌抵上腭了“搭鹊桥”了。前一段,我有一次小的闭关,为什么要闭关?有的人以为是自己的选择,不是的,是身体的需要,自然的要求闭关才行。
                        至于品德的修练,是在对道的体验后,是一个自然达到的过程,其表现出来的仁、义、礼等皆发自内心,有点象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越矩”。


                        IP属地:广东43楼2021-10-10 21:10
                        回复
                          第四十章:无中生有,守弱成强
                          (密钥)尹喜问:
                          修练时日,自然就会有气感等,请问,这气感之类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原文)老子答: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注释]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4、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的“无”。此处的“无”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我们理解了道的这些规律,就可以修道。道总是把任何事物推向它的反向变化,当弱时,使之变强,大时让其变小,少的让他变多————所以我们不要逞强,不要居功,当气强时让其减弱,当觉得自己比周围强大时,要让其变得弱小,所以老子说弱者道之动。我们的身就是天下,天下的万物都生于“有”,“有”好了,万物就好了,而“有”则生于‘无’,有“无”才能有“有”“无”好了“有”就好了,所以修道也就是修“无”,可叹多少修练的人,不是在修“无”,而是不停地修“有”,不知危险将至矣。


                          IP属地:广东45楼2021-11-08 22:06
                          回复
                            不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2-10-14 23:00
                            回复
                              2025-05-17 14:22:51
                              广告
                              第四十一章:大道至简,上德若谷
                              (密钥)尹喜问:
                              我常闻修道有许多奇妙变化,理论也汗牛充栋,但听您的修道,是不是太简单了,太没变化了。如果我去向人说这种修道的方式,会不会被人笑话呢?
                              (原文)老子答: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大道至简,真正的修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也不会立杆见影,得道或溶入道后,不知不觉中自然会产生奇妙变化。修练中没有大起伏,也没有高深理论,所以老子说他修道的理论说出来后,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他说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器物总是最后才能完成,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老子修道的成就,为当世认可,当时名动天下,成为修道者倾慕的对象。其实在老子之前已有很长时期人们也在修道,理论也有很多,可能听起来都要比老子学说玄妙和华丽。发展到现在,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但老子的理论简单,甚至老子自己也说是“不言之教”,也知道如果说出来,会被别人不理解,甚至笑话。但是,修道真的就是这么简单!只有上士才能理解和实行啊。
                              我在讲完道德经后,也会择人传具体的修练方法,到时,可能会引来一片嘘声,甚至会说,这么简单,这是骗子吧?


                              IP属地:广东47楼2023-02-28 2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