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对之二十七:为善自然
(密钥)尹喜问:
我们在修道中,要使心灵纯净,还要使自己的言行合道,谓之修行,那么是不是要坚持做善事才好呢
(原文)老子答: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金童子)我的理解:
这一章老子重点论述修行,真正得道的人,他的一切言行都合道,并不要刻意为之。如果说要刻意去做,那就是没有得道。他举了一些例子:最会走的人,不会留下痕印,最会说的人,没有语病;会算的人,不要算盘就清楚;会关闭的人,不需要锁具之类,会捆绑的根本不用绳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做这些事已达到了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圣人也就是得道的人,做善事也是这样,并不是故意去行善,而是他的所有行为做出来就是善的,不会因为是故意为之而遗弃一些人,对所有的物也是一视同仁,没有故意的偏好某一物,故无弃物。
这才是真正的明白,叫袭明。所以得道的圣人并不去教化人,而是以行为影响人,那些没得道的人却可以通过圣人的行为而向道,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如圣人一样自然而然的行善,又不能参照圣人的行为悟道而达到自然为善的境界,而是刻意去做某些自认是善的事情,虽然也很智慧,其实是很迷失道的根本的。
(密钥)尹喜问:
我们在修道中,要使心灵纯净,还要使自己的言行合道,谓之修行,那么是不是要坚持做善事才好呢
(原文)老子答: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金童子)我的理解:
这一章老子重点论述修行,真正得道的人,他的一切言行都合道,并不要刻意为之。如果说要刻意去做,那就是没有得道。他举了一些例子:最会走的人,不会留下痕印,最会说的人,没有语病;会算的人,不要算盘就清楚;会关闭的人,不需要锁具之类,会捆绑的根本不用绳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做这些事已达到了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圣人也就是得道的人,做善事也是这样,并不是故意去行善,而是他的所有行为做出来就是善的,不会因为是故意为之而遗弃一些人,对所有的物也是一视同仁,没有故意的偏好某一物,故无弃物。
这才是真正的明白,叫袭明。所以得道的圣人并不去教化人,而是以行为影响人,那些没得道的人却可以通过圣人的行为而向道,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如圣人一样自然而然的行善,又不能参照圣人的行为悟道而达到自然为善的境界,而是刻意去做某些自认是善的事情,虽然也很智慧,其实是很迷失道的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