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太学教师称“博士”。汉代的博士弟子,武帝初设仅五十人;昭帝时百人;宣帝末二百人;元帝好儒,增至千人;成帝末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笼络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君光武帝登基后,戎马未歇,先兴文教。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即起营太学,访雅儒,采阙文,以弘儒家仁义之道。后又置博士祭酒一人统领十四家博士,使太学成为一个有校舍有组织有领导的非常正规的教育机构。故四方名儒学士雾集云屯于京师洛阳。太学规模宏大,"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
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亲自行礼讲学“……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汉明帝还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后汉书》桓荣传说:明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对其存问饮食起居,更是无微不至。
其后的东汉诸帝对太学也非常重视,至顺帝时,重修和扩建太学,耗时一年,太学生人数已达三万余人。------史家公认:东汉太学的规模、师资、人数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整体上提高了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准。
除了面向全国的太学,汉明帝还在永平九年设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读书的贵族学校“四姓小侯学”。《后汉书·明帝纪》说: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四姓小侯学初期只收四姓子弟。后来也开始招收功臣子孙。这个学校在聘请教师方面,“搜选高能”,超过了太学,因之声名远播,流誉中外。后来匈奴也慕名遣派子弟来此留学。
东汉是“经学的极盛时代”[清末学者皮锡瑞语]。汉武帝时只立五经博士,至东汉则共立十四家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东汉皇帝对传经的博士官的选拔非常留意。博士需经考试和保举才能上岗。许多地方名儒都由国家征拜为太学博士。保证了教师的质量和太学的学术水平。
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汉灵帝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46块石碑,树立于太学门外。碑高3米多,宽1米多,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经。从此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
洛阳太学中固然产生了不少章句之儒,泥古不化,但也培养了很多忧国爱民,崇尚崇高、讲究气节的忠义之士。东汉“风俗之美”的形成就与洛阳太学关系甚大。
教育越发达人才越多,此自不待言也。汉末三国时期之所以人才辈出,较历代为盛,首先就得益于东汉教育的高度兴旺发达。
(本段参考了里仁先生的《洛阳太学与东汉经学教育》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