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54,104贴子:3,405,959

“东汉末年”这个历史时期到底特殊在哪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答案:
一、广义的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人才密集度最高的时代。群英荟萃、争奇斗艳、众星闪烁、映彻天汉。历稽载籍,揆诸古今,绝无仅有。
二、但这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成功率最低的时代。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功败垂成者不胜枚举。
人才辈出,群贤毕至,济济一堂,摩肩接踵,自然就会相互妨害、相互克制、相互冲抵,结果大家谁都无法获致真正圆满的成功。
汉末三国人才密度极高的原因有五:
一、东汉王朝主流意识形态之纯正空前绝后。
二、东汉教育之发达超迈古今。
三、东汉人才选拔之机制最可称述。
四、汉末三国战争及人才竞争之剧烈亘古罕见。
五、上天对此一时代高灵投入力度之大,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5-23 12:40回复
    “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者如:
    一久丧。【此为孝行。西汉重孝,尚少行三年丧者。东汉则“谓他人父”,对举主、故将亦多行孝三年,而父母之丧有加倍服孝者。】
    二让爵。【父有髙爵,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此亦始于西汉,东汉更多见。【如邓彪、刘恺、桓郁、丁鸿、郭贺、徐衡,皆是。】盖时重孝廉,让爵、推财,则孝与廉兼尽矣,故人争慕为之。
    三、推财。【兄弟异财析居,推多取少。】
    四、避聘。【避聘不就,以让亲属,则与让爵、推财,迹异心同。】如刘矩、【以叔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辞,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五、报仇。【家庭有仇怨,奋身图报,此亦孝弟之激发也。】其事如崔瑗、【兄为人害,手刃报仇,亡去。】魏朗、【兄为人害,朗白日操刀,杀其人于县中。】
    六、借交报仇。【朋友有仇怨,亦许身代报,此推已孝弟以及人也。】礼有之:“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则父母而亡,固可以死许友。以死许友,即指借交报仇也。其事如何容、【友有父仇未报,将死,泣诉于容,容即为复仇,以头祭其父墓。】郅恽【恽友父仇未报,病将死,对恽欷歔。恽将宾客杀其人。以头示友;友见而气绝。】------在三国时代,为我们使熟知的还有徐庶,少好任侠、学击剑,中平未年尝为人报仇。
    七、报恩。【此皆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移孝作忠,亦家庭道德之推扩也。】如李固弟子郭亮、【固被戮,亮负斧锧上书,请收固尸。】杜乔故掾杨匡、【乔被戮、匡守护其尸不去。】
    荀爽、【袁逢举爽,不应。逢卒,为服丧三年。】“弘农太守吴匡,为黄琼所举。班诏劝耕,道闻琼薨,即发丧制服。
    八、清节。【一介不取,准财与人。东汉重廉吏,社会亦尚廉节。】如廉范、【父客死于蜀,范年十五,人蜀迎丧。其父故吏太守张穆资送,不受;船触石破没几死,穆追送前资,竟不受。】种暠、【父早亡,有财三千万,暠以赈乡里贫者,遂知名。】
    其他的高节异行尚有许多,光灿载籍,史不绝书,皆源自东汉一朝意识形态之纯正粹美也。远非后人或今人所及。
    (当然,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钱穆先生也批评说,东汉士人做事太过看重道德。容易流于形式而忽略实际,过于注重个人、家庭和朋友,容易忽略了社会和国家。刘备不听诸葛之言袭取刘琮已降之荆州,不听庞统之言袭取成都。致使蜀中糜烂,都是例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23 12:42
    回复
      2025-05-20 17:12:34
      广告
      二、东汉教育之发达超迈古今
      意识形态决定教育,而教育会衍生风俗。
      司马光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太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搢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5-23 18:34
      回复
        东汉之时,“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语)鸿儒辈出,名士无数。以至于千年之后,苏东坡还在赞叹“学莫盛于东汉”。
        东汉的教育体系由私学、地方学校、中央太学三部分组成。但地方官学发达不够,京都太学路途遥远,名额有限,且选送有一定之规,无法满足一个五六千万人口泱泱大国众多读书人的需求,故致私学极盛,家塾经馆遍地,蔚为壮观。
        夏商西周三代,学在官府。(汉人认为诸子百家皆出于西周王官之学。因为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师。)而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已臻极盛。秦末战乱,私学犹存,讲诵弦歌不辍。汉初数十年,私学教育从未停顿。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才,大抵均出自私学。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没有禁遏私学。西汉时今文经学官守,《诗》《书》《易》《春秋》等皆“立学官”,而古文经学则主要在民间私学内传授。儒家以外的各家学术能保存下来,更是全赖私学之力。随着私学力量的日益增强,到东汉末它甚至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崇高地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5-24 08:31
        回复
          赵翼说:“民间学风,自西汉哀、平下迄王莽时已大盛。。。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由于经学极盛,经学大师的学生多至无法容纳,所以有的及门受业,有的则只要挂上一个名字,便叫做著录弟子,不必亲来受业也。)
          到了汉朝中后期,私学的学习或教学经历也是选仕、做官的重要依据。显示了汉代政治的高度实用性与灵活性。征诸史籍,可以说,三国时的各方诸侯,名君名臣名士,大半都受益于私学的造就滋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5-24 09:22
          回复
            东汉许多私学的教学水平并不亚于太学。有些大师、隐士的精舍、经馆且欲驾而上之也。因为它的课业设置可以更全面,更高深。【汉代私学教学内容广泛。官学以儒家经学为主,百家杂学和自然科学主要靠私学传授。譬如黄老、法家、兵家、医学、天文、数学、历法、音律、图谶、预测等。司马迁著《史记》,世为太史令。班固著《汉书》,也算是家学渊源。】老师也可能更杰出、更厉害,仿佛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私学大师的学术造诣不低于,甚至高于太学博士,这种状况在东汉尤为突出。现查东汉100多部经学著作,90%都出自非博士的私学大师之手。】名师的高足,除了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一起辩论、商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汉末官学,一郡一国一般设一校或数校,洛阳有太学。官学在馆舍的数量和生徒的人数上都远远不及私学。除此之外,私学还承担着全国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儿童的启蒙教育重担。汉代的太学生在肄业或学成之后,往往也要向校外的著名经师巨儒请教,以求锦上添花,更上层楼。
            在那个时代,民间大儒教授数百人、千余人,数千人者不胜枚举。许多私学宗师,都是正在做官或退居林下者。正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落第举子、乡野腐儒。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5-24 10:15
            回复
              在家学中,有专门“治经”的士族,例如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自西汉丞相杨敞起,即名人辈出,其后代杨震、杨彪、杨坚,杨广、杨素、杨玄感等都赫赫有名。唐太宗的杨妃、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唐玄宗的杨贵妃,唐朝的十几位杨姓宰相,宋代的杨家将等,都出自此关西第一望族。(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袁绍的外甥。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累世专攻一经。自袁安到袁敞,到袁汤,再到袁逢,袁隗,四世居三公位。以曹操之强,都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依靠袁绍。在历史上,这个家族出过两个僭越称帝,然后马上一败涂地的名人。汉末袁术割据淮南,得传国玉玺后称帝,不久败亡。民国袁世凯也是贪心不足,僭越称帝,不久败亡。(袁世凯也是汝南袁氏后裔,其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看起来,袁姓没有当皇帝的命啊。
              颍川阳翟郭氏,家传《小杜律》(小杜律:西汉杜延年世称小杜。东汉法律大多源于延年。),专攻刑律法令。自郭弘、郭躬以后,子孙至三公之一的太傅者一人,廷尉者七人,封侯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二十多人。侍御史之下者更加众多,可谓望族矣。汉末的郭嘉、郭图都是颖川阳翟人。或许是这一门的旁支?
              上面这种有家传的,自然可以形成私学。
              徒弟从师父那里接受传承后,也可以设立私学。
              比如京兆人杨政,在建武年间,从代郡人范升那里,接受《梁丘易》的传承,开设私学,有徒弟数百人。
              济阴人曹曾,从乐安千乘人欧阳歙那里,获得《伏生尚书》的传承,开设私学,有徒弟三千。
              东汉大儒郑玄,先上太学,然后师从京兆人第五元先,东郡人张恭,扶风人马融,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虽然家贫躬耕,也有弟子数千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5-25 18:38
              回复
                汉代的太学教师称“博士”。汉代的博士弟子,武帝初设仅五十人;昭帝时百人;宣帝末二百人;元帝好儒,增至千人;成帝末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笼络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君光武帝登基后,戎马未歇,先兴文教。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即起营太学,访雅儒,采阙文,以弘儒家仁义之道。后又置博士祭酒一人统领十四家博士,使太学成为一个有校舍有组织有领导的非常正规的教育机构。故四方名儒学士雾集云屯于京师洛阳。太学规模宏大,"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
                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亲自行礼讲学“……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汉明帝还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后汉书》桓荣传说:明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对其存问饮食起居,更是无微不至。
                其后的东汉诸帝对太学也非常重视,至顺帝时,重修和扩建太学,耗时一年,太学生人数已达三万余人。------史家公认:东汉太学的规模、师资、人数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整体上提高了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准。
                除了面向全国的太学,汉明帝还在永平九年设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读书的贵族学校“四姓小侯学”。《后汉书·明帝纪》说: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四姓小侯学初期只收四姓子弟。后来也开始招收功臣子孙。这个学校在聘请教师方面,“搜选高能”,超过了太学,因之声名远播,流誉中外。后来匈奴也慕名遣派子弟来此留学。
                东汉是“经学的极盛时代”[清末学者皮锡瑞语]。汉武帝时只立五经博士,至东汉则共立十四家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颜二家。
                东汉皇帝对传经的博士官的选拔非常留意。博士需经考试和保举才能上岗。许多地方名儒都由国家征拜为太学博士。保证了教师的质量和太学的学术水平。
                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汉灵帝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46块石碑,树立于太学门外。碑高3米多,宽1米多,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经。从此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
                洛阳太学中固然产生了不少章句之儒,泥古不化,但也培养了很多忧国爱民,崇尚崇高、讲究气节的忠义之士。东汉“风俗之美”的形成就与洛阳太学关系甚大。
                教育越发达人才越多,此自不待言也。汉末三国时期之所以人才辈出,较历代为盛,首先就得益于东汉教育的高度兴旺发达。
                (本段参考了里仁先生的《洛阳太学与东汉经学教育》一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5-25 18:39
                回复
                  2025-05-20 17:06:34
                  广告
                  东汉未年百分之九十的人因战乱而死亡,说其他的都没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5-26 11:04
                  回复
                    征辟制: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汉代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皆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大将军、丞相等均可任用属吏。其中丞相之权最大。)征辟讲究以公认的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尊重社会舆论,尊重“乡举里选”。故东汉士风,竞以名行相高。不论是郡国察举,中央征辟,皆须随一时之清议为转移。
                    对于某些品学兼优、声名洋溢的名人,两汉皇帝会不经地方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甚或委以大政。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朝廷更会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开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河。
                    ------皇帝征聘是汉代最尊荣的仕途,征君去就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其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皇帝都要待以宾礼,尊崇有加。
                    两汉的二千石长吏一般都自辟曹掾。“选举多循资格,辟召则每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故当时尤以辟召为荣。”
                    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对被辟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去留自便。一般辟除之后,主官即加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会辞去,飘然远引。
                    当时名士养望,多有被命不遽出,至五府俱辟如黄琼,四府并命如陈纪者。(大将军、太傅并三公称五府。)樊英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待若神明。”“陈寔少从樊英游。官仅太邱长,家居后,朝廷每三公缺,议者多归之。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以寔未登大位而身先之自愧。”郑康成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董卓征荀爽,初拜平原相;途次又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自布衣至三公,凡九十五日。
                    察举征聘制作为选官制度,先后持续约八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有极深刻的影响。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不拘一格擢用人才,远胜于后世呆板机械的科举。两汉之得人,亦为历代最,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庶几乎,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也!
                    汉代统治者通过察举征聘、别具一格的方式选拔了大量英才,极大地促进了两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使汉代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举世无双的文明大帝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5-28 09:49
                    回复
                      四、汉末三国战争及人才竞争之剧烈亘古罕见
                      狭义的三国(220年-280年)时代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广义的三国时代则自184年黄巾起义起,东汉开始失去控制力。此后是群雄割据、三足鼎立、最后公元280年三分归晋。
                      三国时代战争至为剧烈,重大战役很多。兹举如下:
                      一、黄巾起义(公元184年-186年)双方统帅,何进、张角。结果:何进依靠众多地方军阀击败张角
                      二、讨伐董卓(189-191)双方统帅,董卓、袁绍。结果:董卓迁都长安,盟军决裂,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三、江夏之战(190)双方统帅,刘表、孙坚。结果:刘表杀孙坚,孙策接任
                      四、兖州之战(192)双方,曹操、青州黄巾军。结果:曹操击败黄巾军,取得兖州
                      五、宛城之战(197-199)双方统帅,曹操、张绣。结果:第一次战斗曹操损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第二次战斗取胜
                      六、易京之战(199)双方统帅,袁绍、公孙瓒。结果:袁绍消灭公孙瓒
                      七、官渡之战(200-201)双方统帅,袁绍、曹操。结果:曹操连连用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八、平阳之战(202)双方统帅,钟繇、马超与呼厨泉、高干。结果:匈奴呼厨泉联合高干攻略河东,钟繇联合马超大败高干等
                      九、南皮之战(205)双方统帅,曹操、袁谭。结果:曹操在华北平原的控制再也无人能撼动,袁氏余部则在追击下北逃
                      十、赤壁之战(208)双方统帅,曹操、孙权与刘备。结果:孙刘联军利用风向火攻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雏形
                      十一、合肥之战(209)双方统帅,曹操、孙权。结果:双方各有胜负
                      十二、潼关之战(211)双方统帅,曹操、韩遂与马超。结果:曹操利用反间计打败马超
                      十三、汉巴之战(211-214)双方统帅,刘备、张鲁与刘璋。结果:刘备击败敌军,收马超,取得益州
                      十四、汉中之战(219)双方统帅,刘备、夏侯渊。结果:黄忠力斩夏侯渊,取得汉中
                      十五、荆州之战(219)双方统帅,孙权与曹操、关羽。结果:孙权与曹操联手击杀关羽,孙权取得荆州大部
                      十六、夷陵之战(221-222)双方统帅,刘备、陆逊。结果:陆逊用火计击败刘备,刘备不久病死
                      十七、曹丕伐吴(222-223)双方统帅,曹丕、孙权。结果:曹丕三次入侵皆未果,吴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十八、南中平定战(225)双方统帅,诸葛亮、孟获。结果: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使南蛮心服口服
                      十九、诸葛亮北伐(227-234)双方统帅,诸葛亮、曹真与司马懿。结果:共5次,互有胜负,诸葛亮病逝。
                      二十、石亭之战(228)双方统帅,陆逊、曹休。结果:陆逊大败曹休
                      二十一、魏灭燕之战(238)双方统帅,司马懿、公孙渊。结果:辽东地区归于魏国统治
                      二十二、兴势之战(244)双方统帅,曹爽、费祎。结果:曹爽攻克汉中失败
                      二十三、姜维北伐(249-263)双方统帅,姜维、钟会与邓艾与诸葛绪。结果:互有胜负
                      二十四、淮南三叛(251-258)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对抗司马氏,后两次有吴军参与。结果:司马氏彻底铲除魏帝势力
                      二十五、东兴之战(252)双方统帅,诸葛恪、司马昭。结果:魏军战败,诸葛恪声望达到顶峰
                      二十六、魏灭蜀之战(263)双方统帅,钟会、邓艾对抗刘禅。结果:邓艾钟会灭蜀
                      二十七、交州之战(270)双方统帅,陶璜、董元。结果:吴军收复交趾地区,打破西晋三面包围之势
                      二十八、西陵之战(272-274)双方统帅,陆抗、羊祜。结果:陆抗以3万士兵击溃晋国8万士兵
                      二十九、晋灭吴之战(279-280)双方统帅,司马炎、孙皓。结果:西晋统一中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5-28 16:58
                      回复
                        三国时期的大战役如上,次一级的战争、战斗那就难以统计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正所谓“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三国的人口数字是一笔烂账。据记载,公元263年魏、蜀两国加上280年吴国投降时的人口,其总和是767万。但《晋书》等史料记载221年蜀国人口90万人,到了263年才达到94万。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42年里只增长了4万人,很不合乎情理。
                        事实上,三国时代的户口一般分为普通户,屯田户,军户。只有普通户隶属于州郡县政府,户口登记的数字,只包括编户齐民也就是自耕农。军人、官吏、奴婢是不包含在内的。屯田户一般隶属于典农校尉等,是不是已经统计在上面了,我还没有弄清楚。
                        蜀汉灭亡时登记的数字是人口94万,军队10.2万,吏4万。国家账目上蜀汉的总人口是108.2万人。
                        同时,由于三国都实行世兵制,兵民分离。“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魏蜀吴莫不皆然”,军队人员都是举家随军,既不纳税也不出力役的,国家不会统计他们的数字。如此粗略概算,“一个兵家里有4到5人,蜀汉便有40万人没统计上。”(见网上文章)
                        另外,史书上说吴国在242年有人口240万,到了280年却只剩下了230万,孙氏立国,独霸江南,土地沃衍,江湖广袤,几十年中人口不增反降,更为可疑。
                        《晋书-地理志》说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户口为245万,人口为1616万。那么从263年到280年的十七年间魏国和蜀国平均每年户口增长率为43%,人口增长率为57%。更是不可能的。(出自专家推算)
                        考虑到世家豪族将军侯爷等等可以荫庇奴仆、佃客、部曲,屯田者可能不入户籍,士兵、官吏及家属不入户籍,再加上逃户、漏户、隐户,少数民族不计入户籍人口等等因素。263年时魏、蜀、吴三国人口应该大致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蜀国大概有二百万人。魏国大概有八百万,吴国大概有四百万。仅为东汉人口峰值(史书记载是五千六百四十八万。)的四分之一。尚不及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两千万人。
                        东汉中后期,中国总人口超过五千。(比峰值略少)但自桓灵以降,天灾人祸不断,旱灾、水灾、蝗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再加上董卓入京后几十年的军阀混战,对外战争。建安末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国的总人口很可能已经降到了一千万左右。
                        当时的中国,天灾人祸极为惨烈。“民人相食,州里萧条。”“人妇食夫,人夫食妇”、“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荆、扬二州人多饿死”、“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长安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之类的记录充斥史籍。
                        正所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故魏明帝时杜恕说魏国“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蒋济也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学者估计“东汉时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魏国早期人口并不会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
                        三足鼎立确定后,大规模的战争相对减少。人们生活较稳定,经过几十年的恢复,才有了263年一千三四百万左右的数字。魏明帝时,诸葛亮率领军队不断进攻关中。陆逊率领军队与曹魏在江淮荆州反复鏖战,其目的就是想让曹魏壮丁东西驰骛、疲于应付。无法顺利繁殖人口。因为对方人口的基数比自己大的多,己方增加人口二十万或者四十万,魏国就可以增加八十万,料军十几万,怎么算都不合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5-28 19:05
                        回复
                          从人口减少的幅度,看汉末三国战争之剧烈会更加清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中国人口大约两千万。占世界15%左右的比例。
                          秦末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方之六国,五损其二”。汉初人口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
                          西汉的人口高峰在公元2年,《汉书》记载是五千七百万,占世界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二十。
                          东汉初(25年)全国有人口2800万左右。
                          东汉人口峰值时(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大约五千六百多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
                          汉末(公元220年)中国人口很可能降到了一千万以下。
                          蜀汉灭亡时(263年)三国的人口官方记载是767万,我估计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占世界人口比例第一次降低到了10%以下。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时人口一千六百多万。
                          但统一的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此后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人民大量南迁。
                          310年(汉赵刘聪在位),全中国合计大约有1240万。但这是从一千六百多万降下来的。较之汉末人口从五千数百万陡降至一千万左右,显而易见,汉末三国的境况更加惨烈。
                          公元370年全国合计人口约一千八百万。自此人口缓慢回升,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恢复到了五千万左右。
                          初唐中国人口一千数百万。(贞观二年是一千九百万人。) 唐朝峰值时人口也达到了六千万左右。
                          宋、辽、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据说达到了近一亿,不知道真假。其中辽国人口最多时(1110年)有900万人;西夏人口最多时(1110年)有300万人。
                          宋、金、西夏三国人口总数有人估计为一亿三千六百万。可能也偏高了。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了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但中国人口的重心此时已经南移。元统一时中国人口约6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了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4000万。到17世纪初,据说已突破一亿。也有人说达到了两亿。以土地的承载量计算似乎不大可信。
                          明末清初,中国进入冰河期,加上瘟疫和战争,人口降幅近半,清初开始回升,至1790年——乾隆55年中国人口破三亿大关。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此后是太平天国之类的战乱,人口下降,到1912年民国成立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中国人口除了东汉末年,在世界所占比例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则在30%左右。我们说汉末三国战争之剧烈亘古罕见,是有数据支撑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9-09-09 10:49
                          收起回复
                            在人才选拔机制相当完善,几乎是野无遗贤的东汉三国时代。全中国的大部分高端人才都集中到了军政两界。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个道理一般人懂,汉末文化素质普遍不低的军阀们当然也懂。所以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各地军阀除了抢地盘、抢人口,也都在拼命搜揽人才、文臣武将,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譬如说贾诩贾文和,算无遗策,有良、平之誉。所以董卓重用他,李傕、郭汜重用他,(欲侯之)张绣重用他,袁绍要与之结援。曹操得之大喜,曹丕晋之为太尉。到哪儿都是香饽饽,被奉为上宾。
                            人才的竞争和平年代还好些。其最剧烈的形式是战争。势不两立,你死我活。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就得儿死在沙滩上。
                            譬如说刘虞是幽州牧,公孙瓒杀了刘虞,袁绍杀了公孙瓒,曹操又逼死了袁绍,那么仅仅幽州一地,十几年中将领和官员就来了三次整体大换血。每一次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杀戮。刘表,曹操、刘备、孙权先后占据荆州。陶谦,刘备,吕布,曹操先后占据徐州。也都是这种情况。至于边陲郡县,天天拉锯,朝秦暮楚,将领和官员的替换就更像是走马灯,家常便饭了。有的地方甚至一年就会换上好几拨人。
                            换来换去,换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我们知道,在东汉,州已经演变成了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已经由郡县制转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加上中央的司隶校尉辖区,共有十三州。州牧,秩二千石,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辖区更广阔。如益州面积就达106万平方公里,等于法国加上德国。
                            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个。其中王国二十七个,司隶部属郡七个,列郡七十一个。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9-09-09 10:53
                            回复
                              2025-05-20 17:00:34
                              广告
                              东汉末年的刺史或州牧作为州的最高军政长官,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秩二千石。握有赏罚、狱讼、选举、考课、黜陟等大权,还拥有地方财权。随着烽火连天、天下大乱,他们皆已乘时割据,父子世袭,变成了独霸一方的土皇帝。由于地广人众,兵强马壮,所以他们肆无忌惮、胆大妄为,刘焉造帝服,袁绍下制书,刘表郊天地。。。根本不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
                              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兵曹从事、部郡国从事、主簿、功曹、书佐、典郡书佐、月令师、律令师、上计掾吏、文学从事、武猛从事、督邮、帐下督、门亭长等等。均由州长官自行聘用。治中、别驾是州长官的主要助手。部郡国从事,每郡国一人,负责纠劾郡国长官、按治郡僚属,其地位仅次于治中、别驾。刺史或州牧纠劾所部太守、县令后,可以直接罢免,已经无需通过中央。
                              刺史或州牧有中央任命的。如中央用刘虞为幽州牧,刘焉为益州牧,刘表为荆州牧。有自封的,如吕布在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后,自封为徐州刺史。也有被地方势力推举的。如曹操在做东郡太守时,(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9-09 1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