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相对于婚纱厂工人的月工资,丁集生产的婚纱,价格并不昂贵。
以往占到全国市场份额70%的苏州虎丘婚纱,主打的是中低端市场,出厂价格在几百元到一两千之间。丁集婚纱也是如此。影楼的采购占一大部分,剩下的是各大城市的礼服馆、经销商,以及零售。
丁集和苏州大部分的婚纱礼服,之所以价格便宜,走量,很大程度在于缺少足够有竞争力的原创品牌和设计。在这个行业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是,对其他品牌的款式可以仿造个八九不离十。常见的做法是看别人家做什么款式,哪款卖得好,或者说在别人的基础上做点改进——抹胸改成一字肩,裙摆改短一点,绣花调整个位置。
明星同款的生意最好做。因为明星婚礼上的龙凤褂,“秀禾服”这类新兴的中式礼服开始流行起来,而最近这里的婚纱礼服淘宝店里最显眼的明星款式,是刘诗诗和Angelababy。
不过,一年多前的丁集镇,还听不到那么密集的缝纫机声响。
变化始于一年前500公里外苏州虎丘的一场“婚纱造梦”的拆迁。
事实上,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最集中的婚纱制造和流通中心,正是苏州虎丘。当地知名的“婚纱一条街”是虎丘路的一段,近3000家大大小小的婚纱、礼服和配饰店铺,填满了主路和周边的小巷,琳琅满目陈列的婚纱,售价从几百、几千到上万不等。根据苏州市商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这里的婚纱年产值近人民币20亿元,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而全球70%的婚纱产自中国。
用当时媒体报道里的话来形容,这里是“一个隐藏在青瓦白墙的苏式宅巷里的女性梦想制造王国”。
在苏州虎丘从事婚纱生意、制造女性梦想的主力军,恰恰是丁集人——苏州的婚纱生意人,有七成来自安徽,而其中又七成来自丁集。
“我们这个婚纱产业做到现在,实际上最早是从打工开始。”年过六旬的许昌应,算是当地到苏州从事婚纱生意的元老之一。1992年,妻子、母亲和妹妹先一步到苏州虎丘的婚纱店做工,老板是浙江人,而家里的稻田一个人没法种,他便随后来到苏州。
1990年代,苏州虎丘的婚纱生意刚刚兴起,一条街上只有两三家店铺。以农业为主的丁集,大部分劳动力选择外出到江浙沪打工。
“亲戚帮亲戚,乡亲之间会说‘你出去打工能不能把他带着’,”许昌应回忆,慢慢大家发现,在虎丘从事婚纱生意的人几乎都是老乡。当地流传一句顺口溜:“丁集5万人,1万在虎丘。”
婚纱生意的门槛并不高。待到工人积累出缝纫技术、销售经验和一点生意本钱,往往会自己买下几台缝纫机,租下门面,再找来几个亲戚一起开店——这是当地小型婚纱作坊最常见的模式。
“那个时候婚纱并不太讲究一定的款式,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许昌应告诉界面新闻,“一楼是店面,二楼是工厂。店里一共就三四个人,我老婆自己裁,不分白天黑夜,雇人雇不起的话,我们就自己辛苦一点。”
“一年投资3万,赚个2万回来,再到第二年投资5万,再赚6万——农村人做生意,资本都是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做大做强。”
2000年左右,婚纱从业者开始大规模进入这条街区,婚纱作坊、辅料店扎堆开在一起。在2012年左右电商兴起后,作坊不必再开在临街的商铺,更多隐藏在巷子里的居民楼中。路边停着货车,工人们忙着装卸成堆的婚纱成品和布料,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伴随着缝纫机的轰鸣,和婚纱有关的生意在这里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