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吧 关注:5,301贴子:75,744
  • 3回复贴,共1

证据确凿,丹阳即紫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述已论及随楚人迁徙,商於地名与南条荆山地名一致的地理证据。
并论证夷屯为𡌆宒。
https://tieba.baidu.com/p/6109378825
现在又有确切的文献实证,证明今西峡、保康之紫阳即《史记》中的丹阳。
紫阳为何为丹阳?
丹,赤色也。
紫,紫色。
两字看起来无关。但在古籍中,它们的意义却有一致之处。
《魏书·裴延俊传》:“陛下穷神尽圣,应天顺民,弃彼玄壤,来宅紫县。”
唐 徐彦伯 《南郊赋》:“赫礼数於彤壶,布徽音於紫县。”
这里的紫县,就是赤县。这是紫与丹、赤之间意义相通的旁证。
而丹、紫亦直接相通:
《隋书·百官志上》:“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衞左右。”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宋 欧阳修 《夜宿中书东阁》诗:“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宋 黄庭坚 《下水船》词:“总领神仙侣,齐到青云歧路。丹禁风微,咫尺谛闻天语。”
这里的丹禁是什么意思呢?
王琦 注引《潜确居类书》:“天子所居曰禁,以丹涂壁,故曰丹禁。亦曰紫禁。”
也就是说丹禁即紫禁。所谓紫禁,至少在宋代时,亦记载为丹禁。
如此则丹阳后世作紫阳,可解也。
西峡之紫阳,保康之紫阳,皆在上述商於地名与南条荆山地名一致的地理范围之内。且紫阳周边,最高之山,即官帽(棺貌)山。
𡌆宒证为棺貌之山相关,与紫阳之地理正相合。
西峡之紫阳,保康之紫阳,皆为《史记》中之丹阳。盖熊绎分封于西峡之丹阳之后,即依周王之命迁徙于保康之丹阳。《楚居》记载了这次迁徙,同时为避开两丹阳地理之误解,用𡌆宒来记载熊绎迁徙之后的丹阳,也就合理了。


IP属地:天津1楼2019-04-25 19:47回复

    地理位置。


    IP属地:天津2楼2019-04-25 20:19
    回复
      2025-08-19 14:53: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一:紫禁即丹禁,天子所居。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二:紫宫即丹宫,均指帝王的宫殿。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三:紫诰即丹诰,皇帝的圣旨。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四:紫阙即丹阙,指皇宫宫门。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五:紫泉即丹泉,仙泉,饮之不死。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六:紫鸾即丹鸾,传说中神鸟。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七:紫闱即丹闱,皇宫。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八:紫凤即丹凤,神鸟。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九:紫书即丹书,朱笔书写的诏书。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十:紫泥即丹泥,红色的印泥。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十一:紫房即丹房,炼丹房。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十二:紫宸即丹宸,天子宫殿。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十三:紫殿即丹殿,帝王宫殿。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十四:紫台即丹台,神仙所居。
      紫通丹文献证据例十五:紫枢即丹枢,指代朝廷。


      IP属地:天津18楼2019-04-26 22:41
      收起回复
        《史记》中的丹阳之战,秦军伏击数万楚军致使楚军全军覆没。
        任何宣称丹阳为某处之说法,都需要能证明此地可让秦军伏击数万楚军致使楚军全军覆没。
        凡在平原开阔地带的丹阳,恐怕是无法做到伏击敌军而不能让其部分逃脱的吧。
        而西峡之丹阳,正在丹江之北的山区相对开阔的峡谷地带,形状正似一个口袋,打伏击战的绝佳地形。
        西峡之丹阳(紫阳),正是抗日战争重阳店伏击战的发生地。
        从地理、地形、用兵三者综合,西峡之紫阳为《史记》丹阳之战的发生地,是最具合理性,而又能与楚始都丹阳相合的了。


        IP属地:天津20楼2020-01-05 2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