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84,771贴子:12,180,503

“东汉末年”这个历史时代,到底特殊在哪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答案:
一、广义的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人才密集度最高的时代。群英荟萃、争奇斗艳、众星闪烁、映彻天汉。历稽载籍,揆诸古今,绝无仅有。
二、但这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成功率最低的时代。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功败垂成者不胜枚举。
人才辈出,群贤毕至,济济一堂,摩肩接踵,自然就会相互妨害、相互克制、相互冲抵,结果大家谁都无法获致真正圆满的成功。
汉末三国人才密度极高的原因有五:
一、东汉王朝主流意识形态之纯正空前绝后。
二、东汉教育之发达超迈古今。
三、东汉人才选拔之机制最可称述。
四、汉末三国战争及人才竞争之剧烈亘古罕见。
五、上天对此一时代高灵投入力度之大,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06 09:23回复
    一、东汉王朝主流意识形态之纯正空前绝后
    遥瞻三代,夫子虽有夏尚忠,殷尚质(尚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之酷评,毕竟上古中国之物质文化、语言文字均不够发达。彼时的意识形态、钟鼎遗文、虫书鸟篆终究给人以诘屈聱牙、词不逮意、稚嫩青涩、混沌未辟之观感。直至春秋战国,天降圣贤,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公孙龙子及杨朱、荀卿、韩非等大咖纷纷出世,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儒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术数家、方技家、神仙家、小说家、纵横家等百家奇峰突起、异彩纷呈,地球龙头之学术思想始告成熟,足可与同期古印度、古希腊之贤哲高士连镳并轸、并驾齐驱而无愧色矣。
    秦灭六国,兼容并包但偏重法家,其弊在于轻教化而尚功利。汉初尊黄老,尚无为,其弊在于放任自流。汉武虽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揽申韩之秘术,阳儒阴法,霸王道相杂揉,故“上下相驱,以刻为明”,不仅是亡秦之失,也是孝武之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3-06 09:25
    回复
      2025-05-19 18:10:32
      广告
      “东汉士大夫风习,为后世所推美。”者如:
      一久丧。【此为孝行。西汉重孝,尚少行三年丧者。东汉则“谓他人父”,对举主、故将亦多行孝三年,而父母之丧有加倍服孝者。】
      二让爵。【父有髙爵,长子应袭,逃避不受,以让其弟。】此亦始于西汉,东汉更多见。【如邓彪、刘恺、桓郁、丁鸿、郭贺、徐衡,皆是。】盖时重孝廉,让爵、推财,则孝与廉兼尽矣,故人争慕为之。
      三、推财。【兄弟异财析居,推多取少。】
      四、避聘。【避聘不就,以让亲属,则与让爵、推财,迹异心同。】如刘矩、【以叔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辞,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五、报仇。【家庭有仇怨,奋身图报,此亦孝弟之激发也。】其事如崔瑗、【兄为人害,手刃报仇,亡去。】魏朗、【兄为人害,朗白日操刀,杀其人于县中。】
      六、借交报仇。【朋友有仇怨,亦许身代报,此推已孝弟以及人也。】礼有之:“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则父母而亡,固可以死许友。以死许友,即指借交报仇也。其事如何容、【友有父仇未报,将死,泣诉于容,容即为复仇,以头祭其父墓。】郅恽【恽友父仇未报,病将死,对恽欷歔。恽将宾客杀其人。以头示友;友见而气绝。】------在三国时代,为我们使熟知的还有徐庶,少好任侠、学击剑,中平未年尝为人报仇。
      七、报恩。【此皆故吏对举主,弟子对业师,移孝作忠,亦家庭道德之推扩也。】如李固弟子郭亮、【固被戮,亮负斧锧上书,请收固尸。】杜乔故掾杨匡、【乔被戮、匡守护其尸不去。】
      荀爽、【袁逢举爽,不应。逢卒,为服丧三年。】“弘农太守吴匡,为黄琼所举。班诏劝耕,道闻琼薨,即发丧制服。
      八、清节。【一介不取,准财与人。东汉重廉吏,社会亦尚廉节。】如廉范、【父客死于蜀,范年十五,人蜀迎丧。其父故吏太守张穆资送,不受;船触石破没几死,穆追送前资,竟不受。】种暠、【父早亡,有财三千万,暠以赈乡里贫者,遂知名。】
      其他的高节异行尚有许多,光灿载籍,史不绝书,皆源自东汉一朝意识形态之纯正粹美也。远非后人或今人所及。
      (当然,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钱穆先生也批评说,东汉士人做事太过看重道德。容易流于形式而忽略实际,过于注重个人、家庭和朋友,容易忽略了社会和国家。刘备不听诸葛之言袭取刘琮已降之荆州,不听庞统之言袭取成都。致使蜀中糜烂,都是例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3-06 14:19
      收起回复
        东汉那套玩意儿后期就和汉王朝一起危机了。
        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等等民谣


        5楼2019-03-06 18:53
        收起回复
          虽然讨论历史的话,必须摒弃三国演义小说带来的影响。
          但是东汉末年及三国芝所以特殊,确实就特殊在三国演义上!
          就像没有水浒传,历史上的宋江在众多历史人物中连路人甲都算不上!但是有了水浒传,宋江比当时的韩世忠、宗泽等还要知名!
          没有红楼梦,一个江宁织造算个啥,谁会讨论他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3-06 20:48
          收起回复
            灵帝死到曹丕称帝是末年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06 22:59
            回复
              一个最坏的时代,同样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IP属地:德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3-07 00:38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3-07 19:33
                回复
                  2025-05-19 18:04:32
                  广告
                  二、东汉教育之发达超迈古今
                  意识形态决定教育,而教育会衍生风俗。
                  司马光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光武遭汉中衰,群雄糜沸,奋起布衣,绍恢前绪,征伐四方,日不暇给,乃能敦尚经术,宾延儒雅,开广学校,修明礼乐。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继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临雍拜老,横经问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太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其忠厚清修之士,岂唯取重于搢绅,亦见慕于众庶。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3-07 21:43
                  回复
                    东汉之时,“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语)鸿儒辈出,名士无数。以至于千年之后,苏东坡还在赞叹“学莫盛于东汉”。
                    东汉的教育体系由私学、地方学校、中央太学三部分组成。但地方官学发达不够,京都太学路途遥远,名额有限,且选送有一定之规,无法满足一个五六千万人口泱泱大国众多读书人的需求,故致私学极盛,家塾经馆遍地,蔚为壮观。
                    夏商西周三代,学在官府。(汉人认为诸子百家皆出于西周王官之学。因为惟官有书,惟官有器,惟官有师。)而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至战国已臻极盛。秦末战乱,私学犹存,讲诵弦歌不辍。汉初数十年,私学教育从未停顿。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人才,大抵均出自私学。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没有禁遏私学。西汉时今文经学官守,《诗》《书》《易》《春秋》等皆“立学官”,而古文经学则主要在民间私学内传授。儒家以外的各家学术能保存下来,更是全赖私学之力。随着私学力量的日益增强,到东汉末它甚至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崇高地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3-07 21:45
                    回复
                      赵翼说:“民间学风,自西汉哀、平下迄王莽时已大盛。。。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由于经学极盛,经学大师的学生多至无法容纳,所以有的及门受业,有的则只要挂上一个名字,便叫做著录弟子,不必亲来受业也。)
                      到了汉朝中后期,私学的学习或教学经历也是选仕、做官的重要依据。显示了汉代政治的高度实用性与灵活性。征诸史籍,可以说,三国时的各方诸侯,名君名臣名士,大半都受益于私学的造就滋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3-07 21:46
                      回复
                        东汉许多私学的教学水平并不亚于太学。有些大师、隐士的精舍、经馆且欲驾而上之也。因为它的课业设置可以更全面,更高深。【汉代私学教学内容广泛。官学以儒家经学为主,百家杂学和自然科学主要靠私学传授。譬如黄老、法家、兵家、医学、天文、数学、历法、音律、图谶、预测等。司马迁著《史记》,世为太史令。班固著《汉书》,也算是家学渊源。】老师也可能更杰出、更厉害,仿佛孔子、柏拉图、释迦牟尼。【私学大师的学术造诣不低于,甚至高于太学博士,这种状况在东汉尤为突出。现查东汉100多部经学著作,90%都出自非博士的私学大师之手。】名师的高足,除了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一起辩论、商榷,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汉末官学,一郡一国一般设一校或数校,洛阳有太学。官学在馆舍的数量和生徒的人数上都远远不及私学。除此之外,私学还承担着全国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儿童的启蒙教育重担。汉代的太学生在肄业或学成之后,往往也要向校外的著名经师巨儒请教,以求锦上添花,更上层楼。
                        在那个时代,民间大儒教授数百人、千余人,数千人者不胜枚举。许多私学宗师,都是正在做官或退居林下者。正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落第举子、乡野腐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3-07 21:48
                        回复
                          在家学中,有专门“治经”的士族,例如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自西汉丞相杨敞起,即名人辈出,其后代杨震、杨彪、杨坚,杨广、杨素、杨玄感等都赫赫有名。唐太宗的杨妃、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唐玄宗的杨贵妃,唐朝的十几位杨姓宰相,宋代的杨家将等,都出自此关西第一望族。(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袁绍的外甥。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累世专攻一经。自袁安到袁敞,到袁汤,再到袁逢,袁隗,四世居三公位。以曹操之强,都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依靠袁绍。在历史上,这个家族出过两个僭越称帝,然后马上一败涂地的名人。汉末袁术割据淮南,得传国玉玺后称帝,不久败亡。民国袁世凯也是贪心不足,僭越称帝,不久败亡。(袁世凯也是汝南袁氏后裔,其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看起来,袁姓没有当皇帝的命啊。
                          颍川阳翟郭氏,家传《小杜律》(小杜律:西汉杜延年世称小杜。东汉法律大多源于延年。),专攻刑律法令。自郭弘、郭躬以后,子孙至三公之一的太傅者一人,廷尉者七人,封侯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二十多人。侍御史之下者更加众多,可谓望族矣。汉末的郭嘉、郭图都是颖川阳翟人。或许是这一门的旁支?
                          上面这种有家传的,自然可以形成私学。
                          徒弟从师父那里接受传承后,也可以设立私学。
                          比如京兆人杨政,在建武年间,从代郡人范升那里,接受《梁丘易》的传承,开设私学,有徒弟数百人。
                          济阴人曹曾,从乐安千乘人欧阳歙那里,获得《伏生尚书》的传承,开设私学,有徒弟三千。
                          东汉大儒郑玄,先上太学,然后师从京兆人第五元先,东郡人张恭,扶风人马融,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虽然家贫躬耕,也有弟子数千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3-08 18:47
                          回复
                            最特殊在于陈寿著作《三国志 》,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两大名著亦真亦幻展示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的事件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9-03-09 0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