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入事件本身,当事人是这样描述的,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第二次考研也搞砸了,他经历了很大的挫折,并且十分难过哭了两个晚上(十分在意学业得失以及自尊心比较高,自尊心的定论是因为在晚上加上学业这个因素),甚至想过轻生(有些悲观主义),父母却十分相信他,说没关系,支持他再来一次,这能说明父母对他是比较信任的,对孩子的意向属于比较支持的。
当事人接着说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了,家里的条件也不太好,但是他说自己真的很想念研究生,内心踌躇了许久却没有下定决心,纵观前面到现在,可以判断出当事人本身虽然想继续念,但却没有信心,并且在言辞的表达过程中,先把困难写出来再写内心的意愿,这个顺序能说明了,在顾及家庭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之下,他更在意的是自己想做的事,至于写出来,是因为为了让人看到,也是让自己看到,这里先不下结论。
之后说到哥哥的事情,再就是体谅了父亲,觉得自己的希望没有了,这一次他再次用了同样的方式去描述,先说困难了,再说向自己好的想法,好的意见,可是到最后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意愿,并且在最后提出,我该不该继续坚持下去。
至此,相同的叙述方式能表明当事人希望继续念书的意愿,却也能表达出,当事人在亲人和自己的意愿之间,其实他选择了后者,并且他能下意识的这样描述出来有点带有误导性的氛围,说明了,人不仅聪明,还很懂得审时度势,利用情感为自己创造优势,这里并没有歧义的意思,因为这也是他的家庭原因造成的。
最后是还旁白了一段对哥哥和看官的话,这里就写得非常冷静了,和前边有些可怜的感情流露相比,就有些冷漠和不近人情了,甚至是已经猜到看官的话语,先提前打预防针,这里能说明,当时的他是比较冷静的,并不是在感情精神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言语中,他说自己知道哥哥是什么样的,不想多说,已经看透,这番结论中,特别是看透这两个词,可以说是非常冰冷的了,按理来说,哪怕哥哥染上赌博,和弟弟应该也不会感情如此差,除非他们小时候关系就不好,或者当事人本来就有些敌视他,除之之外,别无可能。
那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哥哥这次导致他没法继续念书的原因呢,答案是不能,假如他对哥哥感情比较好,哪怕哥哥这样了,他顶多也就抱怨一下,后面这段却不只是抱怨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