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表示宿涵的问题是风格单一,但真从这个角度说,旦增和真吾也并没有走多样化的风格。而且宿涵除去说唱的主干,对于高音啦黑嗓啦等等的展现,虽然称不上专业,但也并不是很单薄。
其实对这个问题我倒是有点不一样的观点,近些年的音乐选秀节目,刚开始大家往往强调一个歌手的全能,鼓励一场换一个风格。但渐渐地,却实际出现了专精一种风格反而脱颖而出的倾向。
仔细想想这才更合理,多样性说的是音乐欣赏,而非单个歌手的音乐创作。个人的精力和才华终究是有限的,就算真是不世出的天才也很难全面开花,现代也没有人一辈子指着一个歌手听了。想听抒情了去看看李健、想听rap了去翻翻周董、想听摇滚去搜搜哈林,这才是更现实的状态。也没有人会说因为梅兰芳不会唱昆曲和美声所以不是个好艺术家。
集中精力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不但更容易在这个领域拔尖,更能展现一个完整的音乐人格。所以我觉得所谓的风格单一并不是什么值得诟病的理由,能把这个风格做到足够好,就是赢家。
(其实这里也想回过头提一下大格格,我觉得她是七强中最全面的一位没什么可争议的。从谢霆锋老师采访里说“本来想主打摇滚,但在刘郡格身上看到了更多可能性”,以及大格格说“很感激霆锋老师帮自己展现了和音歌手日常状态的升级版”。能够感觉得出全面性是这对师徒的目标,也贯彻的非常成功。但往期节目中那英老师提过的一个观点我也很赞同,对和音歌手来说,往往业务能力非常扎实,但习惯了隐藏锋芒,真正走到舞台中心就容易缺点独一无二。对于大格格来说,全面当然是优点,但未来长期走下去,她可能恰恰需要一个风格标志,而不仅仅是《作曲家》这一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