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吧 关注:521,981贴子:4,212,579
  • 8回复贴,共1

【矫枉过正】黑黍横着走,果菌不如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美国1楼2018-07-03 22:48回复

    不知何时,因为一篇在网络广为流传的黑意大利军队神文,降兵以公亩计,被埃塞俄比亚土著用弓箭射退飞机等等,逐渐成了大众口头的搞笑段子,各方意粉或非意粉都纷纷出面,对其中的谬误和捏造进行所谓辟谣。
    然而,辟着辟着,画风就开始朝着另一个极端跑偏了:被意大利侵占的东非大国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在一些人口中俨然已是一支现代化的精锐部队,完全碾压了同时代的中国国府军,而本吧里也不断有吧友发帖称道意军的战斗力,甚至认为墨索里尼的军队如果穿越到1937年的淞沪战场,一定让国军死得更快——

    关键是老米都给这种神论点赞了,呃晚节不保


    IP属地:美国3楼2018-07-03 23:05
    收起回复
      2025-05-22 19:54:36
      广告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1935年的埃塞军和淞沪战场的国军,到底哪个更牛X一点——
      【1】首先说说炮兵:
      英文wiki的“Second Italo-Ethiopian War”词条用一段话将战争爆发当时的埃塞军概况描述得淋漓尽致——
      Selassie's army consisted of around 500,000 men, some of whom were armed with spears and bows; other soldiers carried more modern weapons, including rifles but many of these were pre-1900 equipments and obsolete.[18] According to Italian estimates, on the eve of hostilities, the Ethiopians had an army of 350,000–760,000 men. Only about 25 percent of the army had any military training and the men were armed with a motley of 400,000 rifles of every type and in every condition.[19] The Ethiopian armies had about 234 antiquated pieces of artillery mounted on rigid gun carriages, as well as a dozen 3.7 cm PaK 35/36 anti-tank guns. The army had about 800 light Coltand Hotchkiss machine-guns and 250 heavy Vickers and Hotchkiss machine guns, about 100 .303-inch Vickers guns on AA mounts, 48 20 mm Oerlikon S anti-aircraft guns and some recently purchased Canon de 75 CA modèle 1917 Schneider 75 mm field guns. The arms embargo imposed on the belligerents by France and Britain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ed Ethiopia, which lacke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duce its own weapons.[20] The Ethiopian army had some 300 trucks, seven Ford A-based armoured cars and four World War I era Fiat 3000 tanks.
      “埃塞军装备着234门老掉牙的、装在固定炮架上的火炮,以及一打37mmPAK反坦克炮……少数刚刚购得的75mm 1917施耐德野炮”。
      翻译成人话就是,除了少数看得过去的新式外购火炮和平射(反坦克)小炮外,埃塞人的大部分压制火炮还都是【架退炮】。
      ——我想关于架退炮和管退炮的问题不用我再科普了吧?


      IP属地:美国12楼2018-07-03 23:37
      回复
        而国军方面,在淞沪战场至少还是投入了近200架战机,尽管总体实力和日军海陆军航空兵差距仍然过大,这些作战飞机在中国早期空军精英人员的操纵下,还是从淞沪到武汉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战斗。


        IP属地:美国21楼2018-07-04 00:24
        回复
          随后,卢沟桥之前国府所积蓄的空军人员和装备几乎殆尽,又先后得到苏俄、美国的援助,以至于八年期间在关内战场上的国府空军始终保存着一部分与日军周旋的实力。
          至于装甲部队方面国府更弱,37年之前仅有少数FT-17,vickers,CV-33等重量10吨以下的豆战车,不过仍然试图凭借不成熟的战术协同步兵对日作战,相比于埃塞军而言,也至少是聊胜于无。


          IP属地:美国22楼2018-07-04 00:25
          回复
            再来说说自动火器。
            刨开只有少数卫队或敢死队才能装备的冲锋枪,间战期至二战初的典型军队,显然都是围绕着各式轻重机枪展开火力的。到了日本人这里,又演变成独具特点的直射火力(轻机枪)与曲射火力(掷弹筒,即超轻型迫击炮)相配合杀伤有生力量。
            那么,在这一方面埃塞军做得如何呢:
            The army had about 800 light Colt and Hotchkiss machine-guns and 250 heavy Vickers and Hotchkiss machine guns, about 100 .303-inch Vickers guns on AA mounts.
            塞拉西皇帝的逾50万正规军和部族征召武装,仅装备800挺colt M1895或哈奇开斯轻机枪以及250挺(可能自英法新购进的)维克斯及哈奇开斯重机枪,另有100来挺.303维克斯高射机枪,总数不过1150挺。
            这相当于什么水平呢?国军至卢沟桥前已完成20个调整师,第三批十个调整师正在改编中。前两批调整师共20个,至少在纸面上已经完成了换装中正式7.9mm短步枪,且在步兵营装备了重机枪连,轻机枪下放到连排。以在抗战中名声显赫的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36师(师长宋希濂)和第88师(师长孙元良)为例,每个师都装备4000-4500支七九步枪,捷克式ZB-26轻机枪324挺,重机枪72挺及迫击炮24门,单是这三个调整师、不到4万人所装备的自动枪械已然超过了埃塞全军50万人的全部家当。


            IP属地:美国26楼2018-07-04 03:12
            回复(3)
              撇开这些中央军匆匆编成的架子部队,很多驰援淞沪战场的地方军阀,也充分意识到了自动火器与迫击炮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地利用外购或自身所掌握的兵工业予以强化。
              刘湘在出川时,其嫡系部队通常每师装备轻机枪130挺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60余门。而龙云的滇系精锐以第182师为例,每个步兵连都装备轻机枪6挺和掷弹筒3具,自动和曲射火力分别达到37年制日本常设师团步兵中队的100%和50%。
              可以说,国府军和埃塞军的区别就是前者已经意识到了一场现代化战争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和基本组织形态,只是自身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人员素质低劣,第一波损失殆尽后难以为继;而后者表示这些是什么可以烤熟了吃么~


              IP属地:美国27楼2018-07-04 03:22
              回复
                再说说双方分别和意大利军队和日本军队交战的结果。
                意军入侵埃塞开始于1935年10月3日凌晨,至1936年5月5日埃塞首都亚德斯亚贝巴宣告陷落,意埃两军的主要地面战斗至此告一段落。意大利本土军队在意属东非的厄立特里亚、索马里殖民地军的协助下,磕磕碰碰地打了整整七个来月,才终于宣布将埃塞并入意大利王国。
                一项当时的统计认为仅有1300名意大利正规军(含黑衫军)官兵阵亡或失踪,再加上殖民地仆从部队的总死亡人数亦不过3,319人,伤残病患情况则不明。然而,这份数据因其残缺不全的统计表述而备受质疑。至1978年,研究法西斯意大利殖民历史的意大利权威学者Alberto Sbacchi在其专著《The Price of Empire: Towards an Enumeration of Italian Casualties in Ethiopia 1935–40》中结合各种资料,证实了迄1936年5月为止,意大利军队(含其殖民地部队)已付出至少1万人阵亡,44,000人受伤的代价。而随后的意大利占领期间,由于埃塞反抗者的持续打击,意大利又付出了至少9,550人死亡,逾14万人受伤和患病的代价。
                作为一个号称列强的欧陆国家,面对埃塞这样装备水平上限1900年代,下限中世纪的落后军队,战果实在说不上好看。
                ===============================
                而国军尽管在战略方针、组织后勤各方面都颇有可诟病之处,蒋选择上海作为战场以刺激“国际反响”的做法,却将国军最精锐的调整师和各地方军阀的精华部队都置于拥有压倒性海空优势的日军的猛烈火力之下。尽管如此,从1937年8月13日——11月8日,日本自己即已统计付出40,372人的伤亡,随后在南京-淞沪一线日中双方的追击和阻击作战中,日军又付出了相当的伤亡。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张程的《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引用中日双方的一系列史料,较为翔实地再现了这一过程。在其结论章节中同样引用日军《中支方面地上作戦経過の概要》记载,日军在追击战和南京攻略战中(11月8日至12月13日),伤亡达26,000人以上。考虑到即便日军战报从主观上真实可信,但其中的疏漏亦不可避免,则日军在江浙沪方面(“上海派遣军”)至攻陷南京后的真实伤亡应当已累计达7-7.5万人左右,再考虑到日军卫生系统薄弱,从盛夏季节开始的恶战必然也造成了相当的病患(日语称为“平病”),上海派遣军尽管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死伤30万以上的重创,然而其自身也已减员近10万,精疲力尽。
                那么,如果37年换意军来攻击淞沪会如何呢?
                按照意军对埃塞作战的精彩表现,毫不客气地讲,最保守估计意大利也必须做好付出至少15万人伤亡、病患的准备。
                相比日军而言,意大利的陆军装备水平类似,至于士气和战斗素养则是个迷~相比日军而言,意军同样拥有一支较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可以在淞沪这样的战场为陆军提供火力压制,【然而】,不如日军的地方则在于意军在整个二战期间没有服役的航母,也没有海军航空兵。
                这会带来一个什么后果呢?卢沟桥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淞沪方面的日军是缺乏在中国沿海的陆基机场的,从航母上起飞的日本海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则成为了重要的护航和压制力量。而没有航母和海航部队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主力战斗机G.50性能跟本子的陆军九七战和海航九六舰战性能相仿,唯独航程蜜汁短小~不足500km。这也意味着尽管意呆的空军总实力可以吊打民国空军,但很可能在淞沪方面会陷入护航和空战力量薄弱的局面。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15万减员,恐怕还要因为制空不力而继续上浮~
                所以,如果换意大利来打淞沪战役,很可能跟1940年打希腊一个结果,在减员10万人以后被迫陷入僵局。
                (完)


                IP属地:美国37楼2018-07-04 08:56
                收起回复
                  2025-05-22 19:48:36
                  广告
                  补一个被删掉的部分,以及添加一点迫击炮的对比:
                  且不说性能和老旧报废的问题,这种大杂烩万国造武器的最大问题无疑来自后勤(弹药)供应、维修维护方面。
                  而相比之下,国军的单兵步枪已经大部分能够由本土兵工厂生产,相关的维护,撤退到西南的兵工业仍然多少能跟得上,而又尤以“汉阳造”88式步枪和“中正式”79短步枪为主流。这两款带有浓厚德系血统的单兵步枪,通过影视剧的一再渲染,已几近成为中国抗战的鲜明符号:

                  最搞笑的是,某些所谓辟谣意呆利的文章为了证明所有人都在给意军拖后腿,提到德国在埃塞和意大利开战前还给埃塞军提供了“一万支步枪和60门小型火炮”,一开始我以为是埃塞军还懂得追捧德国的新式短步枪,后来仔细查了查,居然是买的1871的旧式毛瑟步枪,埃塞军队的平均装备水平可见一斑。
                  另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钢盔,埃塞方面即便是最精锐的“帝国近卫军(Kebur Zabagna)”,也还停留在大檐帽的时代,而一战炮兵火力的威慑带来了各国列强争相装备钢盔的浪潮。正如镇楼图所示,埃塞蜀黍们要么光着头,要么军帽,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国府的中央军调整师已经普遍装备德式或英式钢盔了。
                  【迫击炮】
                  由于中国乃至整个除日本外的亚洲军工业水平都极为低下,身管火炮的独立生产无论从技术还是成本效益上都严重落后于列强国。造价低廉的迫击炮无疑成为了埃塞军和国府军予敌杀伤的重要支援火力。
                  作为50万埃塞大军中仅有的精英,约3.5万名“帝国近卫军”参照一战英军进行编组和训练,然而他们并没有钢盔配备。每个近卫军师拥有6个步兵营,每步兵营都会得到12挺重机枪和8门81mm迫击炮的支援。然而,与各式轻重机枪类似,缺乏任何军工生产力的埃塞俄比亚很难为近卫军之外的其他广大部队也装备营级曲射支援火力,从而使得他们暴露在意军的空地火力之下时显得异常虚弱无力,更多只能是凭借血勇无谓地牺牲而已。
                  在散兵坑中操作81mm迫击炮的帝国禁卫军

                  而国府军相比之下,无疑已经走在了前面:民国19年(1930年),中华民国兵工署以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略为放大口径至82毫米而成的迫击炮,民国20年(1931年)测试后效果良好而委托在南京的金陵兵工厂(国防部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第205厂前身之一)生产,同年量产炮180门和弹药15,000发。民20式82mm迫击炮很快在国府军中普及了装备,不仅每个调整师都配备至少20-30门,各式地方军阀部队,如上述的川军、滇军以及本身就拥有过较强军工实力的晋绥军等,都在它们的主力部队中普及了迫击炮。


                  IP属地:美国48楼2018-07-05 10:11
                  回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