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一个被删掉的部分,以及添加一点迫击炮的对比:
且不说性能和老旧报废的问题,这种大杂烩万国造武器的最大问题无疑来自后勤(弹药)供应、维修维护方面。
而相比之下,国军的单兵步枪已经大部分能够由本土兵工厂生产,相关的维护,撤退到西南的兵工业仍然多少能跟得上,而又尤以“汉阳造”88式步枪和“中正式”79短步枪为主流。这两款带有浓厚德系血统的单兵步枪,通过影视剧的一再渲染,已几近成为中国抗战的鲜明符号:

最搞笑的是,某些所谓辟谣意呆利的文章为了证明所有人都在给意军拖后腿,提到德国在埃塞和意大利开战前还给埃塞军提供了“一万支步枪和60门小型火炮”,一开始我以为是埃塞军还懂得追捧德国的新式短步枪,后来仔细查了查,居然是买的1871的旧式毛瑟步枪,埃塞军队的平均装备水平可见一斑。
另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钢盔,埃塞方面即便是最精锐的“帝国近卫军(Kebur Zabagna)”,也还停留在大檐帽的时代,而一战炮兵火力的威慑带来了各国列强争相装备钢盔的浪潮。正如镇楼图所示,埃塞蜀黍们要么光着头,要么军帽,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国府的中央军调整师已经普遍装备德式或英式钢盔了。
【迫击炮】
由于中国乃至整个除日本外的亚洲军工业水平都极为低下,身管火炮的独立生产无论从技术还是成本效益上都严重落后于列强国。造价低廉的迫击炮无疑成为了埃塞军和国府军予敌杀伤的重要支援火力。
作为50万埃塞大军中仅有的精英,约3.5万名“帝国近卫军”参照一战英军进行编组和训练,然而他们并没有钢盔配备。每个近卫军师拥有6个步兵营,每步兵营都会得到12挺重机枪和8门81mm迫击炮的支援。然而,与各式轻重机枪类似,缺乏任何军工生产力的埃塞俄比亚很难为近卫军之外的其他广大部队也装备营级曲射支援火力,从而使得他们暴露在意军的空地火力之下时显得异常虚弱无力,更多只能是凭借血勇无谓地牺牲而已。
在散兵坑中操作81mm迫击炮的帝国禁卫军

而国府军相比之下,无疑已经走在了前面:民国19年(1930年),中华民国兵工署以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略为放大口径至82毫米而成的迫击炮,民国20年(1931年)测试后效果良好而委托在南京的金陵兵工厂(国防部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第205厂前身之一)生产,同年量产炮180门和弹药15,000发。民20式82mm迫击炮很快在国府军中普及了装备,不仅每个调整师都配备至少20-30门,各式地方军阀部队,如上述的川军、滇军以及本身就拥有过较强军工实力的晋绥军等,都在它们的主力部队中普及了迫击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