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五十年——《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自序
作者:叶洪生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摘自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曲词)
翻开半个世纪以来的台湾武侠沧桑史页,纸上争雄,风云叱咤,一时多少豪杰!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悠悠,昔日的辉煌却已随风而逝,一去不复返了。区区不才,曾目击身经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抚今思昔,不禁油然兴起如云亭山人孔尚任般的感慨。正所谓:「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尽管彼此所指涉的时空事物迥异,但心境却是一样的。
回首前尘,自我八岁起,通过《蜀山剑侠连环图画》与武侠书结缘,至今不觉也将近五十个年头了。这五十年挑灯看剑,恰巧是台湾武侠小说创作由发轫、成长、茁壮以迄式微、没落的整个兴衰历程。我有幸躬逢其盛,得与若干武侠名家交往,把酒言欢,探讨其创作之秘;又不幸目睹其师老兵疲,军心涣散,乃至生死寂寞,被人淡忘!这些点点滴滴,若不完整地记录下来,将是个人甚或千千万万武侠读者的一大遗憾。因此,如何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善尽论述责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就成为我当仁不让的光荣使命与人生课题。
惟谈到为台湾武侠小说的兴衰作史,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因为这牵涉到作家、出版社、市场供需与社会风评等四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作家、作品的基本资料尤需充分掌握,否则就有以讹传讹之虞;而每一位名家的小说风格、特色又随着时光流转多少有所变化(主要为了因应读者需求),故也不宜轻率论定。凡此种种,经纬万端,皆非任何一个「独行侠」所可为力;更何况数十年来台湾的公立图书馆从不收藏旧版(分集印行36开本)武侠小说,而私营小说出租店又已纷纷转型或歇业,几无老书可供稽考了呢!
这的确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作史者纵然具备通天本领,但若缺乏相关文献(此指第一手资料,即武侠书原刊本)左证,无米下炊,则一切都将成为画饼。因改版后的「新文本」内容迭遭增删重排,已非复当年原貌;欲令「信而有征」,戛戛乎其难矣。
由旧书摊「寻宝」说起
诚然,台湾武侠出版界历经1977年左右的「版型大**」(由36开改为25开),租书业者逐步汰旧换新,旧版书殆已绝迹坊间。如果没有预为之计,未雨绸缪;又或机缘凑巧,福从天降,是不可能获得这些「老古董」的!差幸鄙人少无大志,很早就开始发心搜藏港、台旧版武侠书(含原刊本、再版、翻版书),亦曾略有斩获。藉此机会,不妨将个人过去的「寻宝」经验和盘托出;因为这林林总总都跟我半生谈武论侠、讲求「有书为证」,以迄如今参与撰写武侠稗史的机缘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凡台湾老武侠迷皆知,在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想看武侠小说都是到租书店去,坐在硬梆梆的板凳上「苦读」;或整套书租回家,大伙争相传阅,轮番「练功」!由于小说出租店遍布台湾各角落(全盛时约有三四千家),借阅非常方便,而书肆一般又只租不售;因此,几乎没有人会搜藏武侠小说。况且在传统观念中,武侠读物一向被目为是「闲书」,诲淫诲盗,罪名多多!谁要说是家藏武侠书,准定「头壳坏去」,非愚即妄!
我搜集旧版武侠书甚早,可追溯到16岁负笈台北求学时期。当时学校邻近赫赫有名的牯岭街旧书摊,每天前来「寻宝」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我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意外发现了全套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香港鸿文版)、蹄风《游侠英雄传》(即《四海英雄传》)、张梦还《沉剑飞龙记》、金庸《射雕英雄传》三种残本以及冒名伪作《射雕前传》、《九阴真经》等等,皆为查禁在案的港版书;不由为之心动,亟思纳为己有。可我偏偏是个穷学生,阮囊羞涩,如之奈何!
记得当年我是偷偷瞒着父母、节衣缩食了三个多月才咬牙买下这些旧书的,曾伴我度过无数个冷月孤灯——这是我最早的武侠藏书,因而倍感珍惜。及至1967年高中毕业,父亲远从东港老家前来接我;当他看到那一大麻袋的武侠小说时,不禁火冒三丈,斥责道:「原来你小子是这样用功上进的啊!」如此念叨多年,久久不能释怀。直到我为此吃了大苦头,跌跌撞撞挤进大学门;后又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武侠往何处去〉、〈冷眼看现代武坛〉等杂文,略略受到社会肯定,父亲这才改变看法说:「唔,毕竟没有白费工夫,总算是由旁门修成正果了!」可他老人家那里料到,这仅只是我探索中国武侠美学的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作者:叶洪生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摘自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曲词)
翻开半个世纪以来的台湾武侠沧桑史页,纸上争雄,风云叱咤,一时多少豪杰!然而斗转星移,岁月悠悠,昔日的辉煌却已随风而逝,一去不复返了。区区不才,曾目击身经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抚今思昔,不禁油然兴起如云亭山人孔尚任般的感慨。正所谓:「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尽管彼此所指涉的时空事物迥异,但心境却是一样的。
回首前尘,自我八岁起,通过《蜀山剑侠连环图画》与武侠书结缘,至今不觉也将近五十个年头了。这五十年挑灯看剑,恰巧是台湾武侠小说创作由发轫、成长、茁壮以迄式微、没落的整个兴衰历程。我有幸躬逢其盛,得与若干武侠名家交往,把酒言欢,探讨其创作之秘;又不幸目睹其师老兵疲,军心涣散,乃至生死寂寞,被人淡忘!这些点点滴滴,若不完整地记录下来,将是个人甚或千千万万武侠读者的一大遗憾。因此,如何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善尽论述责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就成为我当仁不让的光荣使命与人生课题。
惟谈到为台湾武侠小说的兴衰作史,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因为这牵涉到作家、出版社、市场供需与社会风评等四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作家、作品的基本资料尤需充分掌握,否则就有以讹传讹之虞;而每一位名家的小说风格、特色又随着时光流转多少有所变化(主要为了因应读者需求),故也不宜轻率论定。凡此种种,经纬万端,皆非任何一个「独行侠」所可为力;更何况数十年来台湾的公立图书馆从不收藏旧版(分集印行36开本)武侠小说,而私营小说出租店又已纷纷转型或歇业,几无老书可供稽考了呢!
这的确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作史者纵然具备通天本领,但若缺乏相关文献(此指第一手资料,即武侠书原刊本)左证,无米下炊,则一切都将成为画饼。因改版后的「新文本」内容迭遭增删重排,已非复当年原貌;欲令「信而有征」,戛戛乎其难矣。
由旧书摊「寻宝」说起
诚然,台湾武侠出版界历经1977年左右的「版型大**」(由36开改为25开),租书业者逐步汰旧换新,旧版书殆已绝迹坊间。如果没有预为之计,未雨绸缪;又或机缘凑巧,福从天降,是不可能获得这些「老古董」的!差幸鄙人少无大志,很早就开始发心搜藏港、台旧版武侠书(含原刊本、再版、翻版书),亦曾略有斩获。藉此机会,不妨将个人过去的「寻宝」经验和盘托出;因为这林林总总都跟我半生谈武论侠、讲求「有书为证」,以迄如今参与撰写武侠稗史的机缘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凡台湾老武侠迷皆知,在过去物资缺乏的年代,想看武侠小说都是到租书店去,坐在硬梆梆的板凳上「苦读」;或整套书租回家,大伙争相传阅,轮番「练功」!由于小说出租店遍布台湾各角落(全盛时约有三四千家),借阅非常方便,而书肆一般又只租不售;因此,几乎没有人会搜藏武侠小说。况且在传统观念中,武侠读物一向被目为是「闲书」,诲淫诲盗,罪名多多!谁要说是家藏武侠书,准定「头壳坏去」,非愚即妄!
我搜集旧版武侠书甚早,可追溯到16岁负笈台北求学时期。当时学校邻近赫赫有名的牯岭街旧书摊,每天前来「寻宝」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我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意外发现了全套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香港鸿文版)、蹄风《游侠英雄传》(即《四海英雄传》)、张梦还《沉剑飞龙记》、金庸《射雕英雄传》三种残本以及冒名伪作《射雕前传》、《九阴真经》等等,皆为查禁在案的港版书;不由为之心动,亟思纳为己有。可我偏偏是个穷学生,阮囊羞涩,如之奈何!
记得当年我是偷偷瞒着父母、节衣缩食了三个多月才咬牙买下这些旧书的,曾伴我度过无数个冷月孤灯——这是我最早的武侠藏书,因而倍感珍惜。及至1967年高中毕业,父亲远从东港老家前来接我;当他看到那一大麻袋的武侠小说时,不禁火冒三丈,斥责道:「原来你小子是这样用功上进的啊!」如此念叨多年,久久不能释怀。直到我为此吃了大苦头,跌跌撞撞挤进大学门;后又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武侠往何处去〉、〈冷眼看现代武坛〉等杂文,略略受到社会肯定,父亲这才改变看法说:「唔,毕竟没有白费工夫,总算是由旁门修成正果了!」可他老人家那里料到,这仅只是我探索中国武侠美学的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