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吧 关注:1,154贴子:12,461

【探讨】刘裕有实力统一天下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讲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


1楼2018-04-04 20:34回复
    收集了一些网友的意见如下:
    2楼网友的意见:以刘裕的实力可以统一天下,但是天意如此,没有办法。


    2楼2018-04-04 20:34
    收起回复
      2025-09-01 05:43: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 :
      先上结论:很难
      后世有很多人都为刘裕攻灭后秦,占领关中后匆匆撤军感到惋惜,实际上在我看来,刘裕的撤军实属必须,后人被一些“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影响,对刘裕的能力和志向都有过高的估计。


      3楼2018-04-04 20:35
      回复

        1.刘裕没有那么高的追求。
        刘裕出身低贱,出身微寒使刘裕少了一些当时上流社会的浮夸、虚妄和奢侈,但也注定了刘裕眼界并不高。统一天下,刷新历史这种东西在刘裕眼里太虚无缥缈了,不如建康城的一顶皇冠,刘裕东征西讨十几年,实际上赚取的都是自己的政治资本。刘裕北伐中原时气势汹汹,但不少有识之士就能看出刘裕其实力所不能及。


        4楼2018-04-04 20:36
        收起回复
          2.南北巨大的风俗差异。
          《晋书·桓温传》上记,温进至霸上,健以五千人深沟自固,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桓温北伐时,晋室南渡不久,中原民心思晋。等到刘裕进驻关中时,关中早已成了胡汉杂处之地,距离晋人的想象已相去甚远,对于生长在江南的刘裕,统治关中显然难度太大。刘裕撤军时确有当地父老前往哭诉苦留,但那应该只是少数,物是人非,更何况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大环境下,刘裕也只能放弃自己仅剩的那一点理想。


          5楼2018-04-04 20:37
          回复
            当时北魏拓拔嗣就曾向祭酒崔浩请教,崔浩就大胆预言道,刘裕灭掉姚泓后肯定会赶回去,关中地区胡汉混杂,民风彪悍,刘裕想把荆扬那一套放到雍秦来肯定行不通,即使留再多的兵将也于事无补。我们只管静观其变,关中早晚会落入我们手里。


            6楼2018-04-04 20:38
            回复
              王买德也曾向大夏国君赫连勃勃分析过,关中这么险要的地方,刘裕只留下自己十二岁的儿子镇守,是急着回去呢,他肯定是再也不想回来了,这是天赐良机,我们可以出兵截断青泥、上洛这两处险要,在东面封堵潼关,截断水陆两路,传檄关中,对百姓恩威并施,到时取刘义真小儿如探囊取物一般。


              7楼2018-04-04 20:39
              回复
                3·刘裕缺乏良辅。
                刘裕麾下猛将如云,沈田子、沈林子、朱超石、朱龄石、王镇恶、傅弘之、檀道济,但缺少一个充当润滑剂作用的辅弼之臣。就好像诸葛亮一死,魏延和杨仪就彻底翻脸。


                8楼2018-04-04 20:41
                回复
                  2025-09-01 05:3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裕在长安呆了三个月,就开路走人,人还没走,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就在刘裕那里打小报告,先是说:“王镇恶家中私藏姚泓的御辇,想造反呢!”刘裕派人去看,王镇恶把御辇上的金银珠宝剔下来,而把车子丢弃在墙角,这才让刘裕稍感心安。过后沈田子又说:“王镇恶的祖父王猛在关中颇得人心,此人守在长安,不可以信赖。”刘裕也不劝和,反而说:“我留给你们将士精兵上万人,他要是有异心,正好自取灭亡,你们不必多说了。”私底下刘裕又对沈田子说:“当年钟会做乱失败,就是因为有卫瓘的缘故。俗话说:‘猛兽不如群狐’,你们十几个猛将,还怕对付不了一个王镇恶么?”


                  9楼2018-04-04 20:43
                  回复
                    接下来的剧情就不再赘述,刘裕手下的猛将,或者彼此相互残杀(王镇恶沈田子王修),或者被赫连勃勃杀掉(朱龄石傅弘之),多说一句,刘裕部将毛修之投降了大夏,日后大夏被北魏所灭,毛修之因为擅长做南方菜被魏太武帝信任,日后又统率大军连克柔然,最终得以在北魏寿终正寝,人生经历也是传奇。


                    10楼2018-04-04 20:45
                    回复
                      还是良辅的问题,有些人惋惜刘穆之病故得早。我认为,刘裕这一次北伐前已经扫平了一切异己实力,在东晋各处安插自己的亲信。比如建康除留守的世子刘义符外,辅佐的徐羡之、王弘,都是刘裕一手提拔起来的,其他的像徐州的刘义隆,荆州的刘道怜,不是儿子就是兄弟,而且身边都有自己的部下辅佐,十分稳固。如果刘裕真的有心以关中为跳板统一中国的话,没必要为了一个刘穆之因噎废食,自己急匆匆地赶回去。


                      11楼2018-04-04 20:48
                      收起回复
                        4.没有收拢关中民心。
                        刘义真本人完全没有乃父的风采,既无法安抚手下将领,还贪得无厌,纵容士兵劫掠。离开长安时,他们一个个都带着辎重、财宝、美女,缓缓地前行。结果被赫连璝追上,全军覆没。刘义真走后,长安百姓彻底失去了对晋军的信任。他们搬起棍棒石头,驱逐刘裕派来劳军的朱龄石。朱龄石被迫逃往潼关,路上与弟弟朱超石会合,这一趟却又早被王买德算着,赫连昌就驻扎在潼关,他截断晋军水道,将朱氏兄弟生擒。赫连勃勃进驻长安,杀掉了傅弘之、朱龄石等几乎所有的刘裕爱将,只有毛修之投降,保全了性命。


                        12楼2018-04-04 20:50
                        收起回复
                          另,刘裕攻占后秦后,把向他投降的姚羌贵族一并杀掉,这一点也大失人心。但我觉得这点无法过于苛责刘裕,毕竟苻坚的教训近在眼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13楼2018-04-04 20:51
                          回复
                            5.刘裕攻灭南燕、后秦,尽杀慕容鲜卑、姚羌一族,看似酣畅淋漓,实际上更多的是把握住了时机。
                            南燕慕容超宠信奸邪,不纳忠言,后秦姚兴死后,诸子相争引发内乱,西部又有赫连勃勃骚扰,刘裕趁虚而入才得手。但再往北呢?北魏正值上升期,拓跋珪拓拔嗣拓跋焘三代传承,又有崔浩等智囊鼎力相助。刘裕继续北伐能否成功问题很大,况且一旦失败,朝野难免物议沸腾,这也是刘裕所必须考虑的。


                            14楼2018-04-04 20:52
                            回复
                              2025-09-01 05:3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关中既失,良将又雨打风吹去,刘裕本人不久也撒手人寰。继任的宋文帝刘义隆本人既不知兵也不擅驭将(北伐不用王仲德檀道济等北府旧部而重用自己的亲信到彦之和夸夸其谈的王玄谟)等到河南几个重镇(虎牢、滑台)丧失后,传统的北伐也就不再具有可行性。宋文帝死后刘宋内乱,而北魏则逐步改革、汉化,占据了历史主流。《洛阳伽蓝记》上记,南梁骁将陈庆之攻占洛阳后就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可见当时历史主流在北不在南。


                              15楼2018-04-04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