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2,750贴子:75,525,462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傍晚时分,通信兵又来了,高阿那肱有点生气,怎么又来了?正要开骂。
通信兵先开口了:平阳丢了。
几个字让高阿那肱准备骂人的话生生憋了回去。平阳是晋阳的南大门,一旦平阳陷落,那么晋阳就岌岌可危。高阿那肱再蠢,也知道平阳的重要性,说不定北周军队正在朝这儿来的路上。
高阿那肱一路小跑把这个噩耗报给高纬。
高纬一听,也是吃了一惊,立即下令停止围猎,回城备战。皇帝下令了,所有人都开始忙活,收拾东西,唯独一个人没动---冯小怜。
冯小怜正玩在兴头上,不想回去,跟高纬撒娇道:皇上,再猎一圈嘛。
100个皇帝碰见这种情况,101个都会拒绝冯小怜,高纬却是第102个。江山和美人,在高纬心里压根就不是个困难的选择,对于高纬来讲,江山哪抵得上这一低头的娇羞。这一声皇上,叫得高纬的心都化了。
高纬果断决定:再猎一圈。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用诗替我们脑补了这一画面: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不过准确的说诗里的‘晋阳’应该改为平阳,估计李商隐故意夸张写成晋阳,毕竟太原城的军事地位更高,夸张的手法为了显示:
冯小怜不光耽误事儿,而且耽误大了!
直到陪冯小怜玩尽兴了之后,高纬才回到晋阳,点兵十万,御驾亲征,挥师平阳。男人终究是雄性动物,最爱在女人面前逞强,平时懦弱的男人在女人面前也会迸发出极强的战斗力。高纬性格懦弱,心理自卑的有些变态,在冯小怜面前他希望自己man一点,展现一下自己的男人的阳刚之气,也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和能力。为此,高纬出征带上了冯小怜。
皇帝御驾亲征通常很能鼓舞军队士气,很多皇帝都御驾亲征过,但是亲征不见得都是好的,至少高纬就不行。高纬本身就不是那块料,又带上冯小怜,要是光带上冯小怜一个人也没什么。关键高纬这一带,还得带上梳头的、烧火做饭的、铺床的、洗菜、砍柴的,刷碗的、洗衣服的,倒酒的,仪仗队的等等,都得带齐了,这阵势不像是打仗,倒像是去看戏。
战争这么严肃的事情,总有人当儿戏。


141楼2018-03-31 08:03
收起回复
    不知道是系统的问题,还是贴文的问题,下一章节一直在审核中......


    142楼2018-03-31 08:04
    回复
      2025-11-11 18:50: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43楼2018-03-31 09:22
      回复
        贴吧我用的不熟,有高手解答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144楼2018-03-31 09:23
        收起回复
          好的,谢谢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5楼2018-03-31 10:35
          收起回复
            北齐还击
            北齐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直扑平阳。
            北周初战告捷,宇文邕手下大将信心满满纷纷请战,要跟北齐来个大决战。宇文邕沉默良久:虽然高纬瞎胡闹,但是北齐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何况这次是10万大军。兵法上也说“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北齐军队声势正盛,不宜硬碰硬。
            于是,宇文邕率大军主力撤回,暂避锋芒,留1万人马固守平阳。为了避免上次‘韩正事件’的无厘头尴尬,宇文邕特意挑选了个硬骨头做留守大将,这个人叫梁士彦。(这是个有台词的配角,大家要给予关注)
            这是一次无比英明的决定,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势。客观的说,如果宇文邕直接迎敌的话,很有可能这次的战争会以‘双方死伤无数,北周再一次无功而返’结束。战争的残酷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官的军事素养,宇文邕暂避锋芒的选择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147楼2018-03-31 12:02
            回复
              不过,这次兵力部署,宇文邕就干得有点不厚道。十几万大军的主力他带走,北齐来了10万,只给粱士彦留了1万人马。梁士彦是员猛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他的任务就是守城,尽量不打就是。梁士彦觉得对于他这样的名将,1万人马都富裕,5千足够了。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北齐部队里有冯小怜,更没想到自己会被打哭。
              没有什么能比女人的围观更能刺激男人的勇敢,就像学校里只要有女生在场边看男生打球,必定会激起某些男生的雄性荷尔蒙的分泌,表现欲极强且异常强悍。一个冯小怜引起了蝴蝶效应。士兵想在队长面前表现一下,队长想在将军面前表现一下,将军想在皇帝面前表现一下,皇帝想在爱妃面前表现一下,整个北齐的男人们都跟吃了兴奋剂一样,高纬领着大军一到平阳,立马开始全面攻城。
              北齐一开始就不分主攻、助攻,四面对平阳疯狂的进攻,而且一开战就昼夜攻城,完全不给守城部队任何喘息的机会。北齐又占着绝对的人数优势,平阳城在如此猛烈的进攻下,攻城初期就险象环生。
              北齐军队进攻猛烈到什么程度?用大刀生砍,都快把城楼和城墙夷平了,剩下的城墙矮的都能看见对方的头皮屑了。隔着城墙,双方跳起来,刀枪开轮。一开战,梁士彦就被打懵了。打了这么多年仗,梁士彦也没见过这么混不吝、不管不顾的打法,打的他一上来就把机动部队、预备队全派了出去,就这样还是捉襟见肘的,还得发动老百姓帮忙修城墙,这才暂时顶住了高纬大军的攻击。
              快守不住了,叫救援吧。


              149楼2018-03-31 12:58
              回复
                高纬的逻辑
                北齐这些年就没进步过,全靠着高欢攒下来的底子,连战法都用的高欢的,高欢要能看见一定会说:不是我高欢多伟大,实在是这帮不肖子孙的衬托。
                高欢打仗不死拼,心眼多,战法也多,最常用的就是先忽悠,忽悠不成就试探进攻,声东击西,攻不下来,就堆土山、挖地道,这个我们后来会仔细讲。总之一句话,高欢战法不好听,但好用,高纬把他爷爷的战法拿来一套,非常实用,平阳城城墙塌了。
                城墙塌了,梁士彦也绝望了,没了城墙,他就剩这点人,人家用裤腰带打,他都顶不住。就梁士彦把刀架在脖子上,准备杀生成仁的时候。
                北齐退兵了!
                梁士彦扒开围观的士兵,从城墙的缺口看着撤退的北齐士兵心想:
                这帮神经病这是干什么?玩呢!
                梁士彦的困惑也是北齐士兵的困惑,北齐士兵听到撤退命令,第一反应是:这钲敲错了吧。撤退回来的北齐士兵提着刀要去剁了传令兵的时候,将军努努嘴,指向皇帝,意思很明白:
                这脑子进水的命令,皇帝下的。
                这也不是冤枉高纬。北齐士兵抬腿往城里迈的时候,确实是高纬下令鸣金收兵的。北齐士兵实在想不通,费了这么大劲,死了这么多人,挖地道挖的快成土拨鼠了,城墙终于塌了,不让我们往里冲的,我们是来打仗攻城的,又不是来拆迁的!得,既然是皇帝的命令,赶紧问问这位爷:为什么不让打了?
                高纬理直气壮回答:冯小怜不在,还打什么打!
                高纬的逻辑很简单:我带冯小怜领十万大军就是为了让她看看我英勇威武的时刻,自己指挥有方、神武大军攻破城池,这么重要的时刻,冯小怜怎么能缺席呢?观众都没了,还演什么! 暂停进攻,去找冯小怜!
                听完高纬给的说法,北齐士兵在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不过问候高纬他八辈祖宗,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太监、宫女四处去找。
                那冯大皇妃上哪儿了?
                哪也没去,屋里化妆呢。
                别说北齐士兵,连我都服了。我本来一腔激情,热血沸腾的要写几十万人的大决战,可是写来写出,净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哪说理去?
                化妆这道神圣的工艺,我一窍不通。只知道,女人化妆让等五分钟的话,你可以去打场篮球,然后冲个澡,再到楼下抽半盒烟,她差不多就下来了。男人认为化妆就是瞎耽误功夫,女人觉得化妆比吃饭重要,肯等才是真爱。有懂历史的女人据此来奚落自己的男人:你吃饭(看电影)等会儿怎么了?人家高纬打仗都能等,你这才哪到哪啊。


                150楼2018-03-31 12:59
                收起回复
                  2025-11-11 18:44: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论一句话的重要性
                  高纬停止进攻,是不是对冯小怜真爱的体现,梁士颜不知道,他也没空想,他正在忙着用木头补城墙。冯小怜画完妆,梁士彦也给城墙补好了妆。
                  梁士彦知道这些木头挡不了多久,宇文邕再不来,他真的只能抹脖子了。也许老天也觉得梁士彦不容易,被打的太惨,这么死了可惜,在梁士彦举刀之前,援军到了。
                  宇文邕听说平阳告急,立马集结了8万人马赶来增援,一路急行军,终于在梁士彦抹脖子之前赶到了平阳。
                  看见北周那熟悉的黑色大旗,梁士彦哭了,这可不是我故意损他,是他真的哭了......
                  太不容易了!
                  宇文邕赶到平阳外围的时候,高纬不在,这位小爷跟冯小怜一起郊游去了。北齐皇帝不在,反倒更让宇文邕头疼,北齐的这帮大将着实不错,攻守兼备,攻城之余还干着工程,在城南挖了一条人工河,挖通了汾水,防备北周援军骑兵突袭。宇文邕看着泛浑的河水,很着急,却没什么好办法,隔着河看着梁士彦挨揍。不过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一天,宇文邕的帮手来了。
                  郊外一日游的高纬回来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军不可一日无帅,这句话在历史作品里出镜率极高,说的很有道理,用在高纬身上就得改成‘国最好无君,军最好无帅’。
                  宇文邕领了8万大军,平阳城里粱士彦1万人,高纬10万人。高纬性格懦弱,10万人打1万人还行。现在两军实力相当,他不敢打。冯小怜跟着呢,他又不能主动撤回去,实在丢人,高纬不知道怎么办。
                  叫人,开会!
                  高纬结巴着问高阿那肱:打....打.....还还.....是不.....打?
                  高阿那肱说:不打。打也打不过,退守高粱桥吧。
                  大将安吐根说:打。北周军队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开会前高纬犹豫,所以找人开会商量一下。开完会,高纬更犹豫。
                  这时候,一个端茶倒水的太监的一句话,解决了北齐最高军事会议都没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太监,我查了很多书籍都没能找到这个太监的名字,有点遗憾。这个太监说:“皇上,你是天子,宇文邕也是天子,他长途奔袭来战,您守着人工河避战不出,不显得您怕他吗?”
                  这句话刺激到了高纬心底的伤痛。就像瘸子怕人说他腿脚不利索,瞎子忌讳人说眼睛有毛病。高纬忌讳人说口齿,更忌讳人说他窝囊!
                  冯小怜也在,我能怕宇文邕?
                  高纬酒壮怂人胆,开始逞强,下令填平了人工河,要真刀真枪的跟北周决战。
                  宇文邕看着正在填护城河的北齐士兵,有点懵:放着优势不用,这是什么兵法? 宇文邕终究不是高纬,绝不放过任何稍纵即逝的战机,下令全军出击。
                  周、齐决战。


                  152楼2018-03-31 13:03
                  收起回复
                    决战
                    近20万人的大决战,冯小怜也跑出来观战。
                    我很纳闷: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异常残酷,经常是血肉横飞,缺胳膊少腿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怎么能看得下去吗?放在现代,这位北齐宠妃肯定爱看《电锯惊魂》。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种战争最残酷,对士兵也最残忍。不讲谋略,没有战法,输赢就在于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能坚持到最后一人。由于实力相当,两军厮杀很快进入白热化,犬牙交错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打仗是讲阵法,一队对一队,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厮杀,拼的是部队的士气、士兵的勇猛和信念。北齐打平阳士气受挫,宇文邕志在必得,北周军局部略占上风,把齐军打的连连后退,但是这属于正常情况,齐军调动预备队,补上,打回去就是了。这种仗拼的就是个耐力,打的是个韧性,这个道理,战场上都是内行,大家都懂。
                    不对,整个战场上有一个不懂的外行。最要命的是,这个外行在高纬身边---冯小怜。
                    冯小怜一看,北齐后退了,大叫:完了,完了,我们败了!
                    高纬是逞强才敢打的这一仗,冯小怜一叫,高纬慌了神,二话没说拉着冯小怜就往回跑。
                    皇帝一跑,将军跟着跑。将军都跑了,还打个茄子?士兵也跟着跑,所有人一窝蜂的往晋阳方向跑。好好的一场大战,变成了一场田径比赛:高纬、冯小怜处于领先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是北齐的将军们,后面是北齐士兵,北齐士兵后面是北周大军。
                    北齐军队一口气跑出十几里,终于在高粱桥稳住溃败,重新集结,清点下来,齐军建制完整,实力损失不大。北齐一场溃败都能损失不大,得感谢高纬。
                    这孙子跑的太快了!
                    领头的人跑得快,跟着的也不慢,北齐这帮大兵跑的也很快,周军愣是没撵上,北齐也就没受多大损失。
                    高纬别的都不行,跑路是真有天赋,跑到高粱桥的时候,停都没停,北齐将军拽都拽不住,又跑过了高粱桥很远,才追上高纬。北齐将军们力劝高纬回去,跟北周接茬打。
                    高纬根本听不进去:我本来没想打,你们非得打,要打你们打,我不打。
                    于是,高纬带着冯小怜继续往北跑,大将们继续在后面追,大兵们啥事不知道,集结到高粱桥又不打仗了,接着往北跑,一场大战硬生生弄成了越野拉练。碰上这么个玩意,再好的大臣、将军都没用。这次北齐军队没跑了,让北周给追上了。北齐惨败,死伤一万多人,武器物资丢了一路,只有安德王高延宗一部完整后撤。
                    高延宗是兰陵王高长恭的弟弟,也是高纬的堂哥,人品不咋地,还是个大胖子。连高延宗这样的都劝高纬别跑了:您在大营待着就行,我带兵就能击溃周军,这么跑下去,不用周军打,我们能被你累死。
                    高纬不听,继续跑。
                    位置不同,心态不同,狼抓兔子经常落空。兔子对狼是一顿饭,追不上就算了,兔子不敢放弃,输了就丢命。北齐就是兔子,北周就是狼,高纬玩命往北跑,不光北齐受不了,北周也受不了。
                    看着高纬一骑绝尘的背影,北周高层内部闹出了两个声音,追还是不追。这一场恶仗下来,又跟着跑了许多个五公里拉练,累得跟孙子似的。北周的最高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主张:见好就收,撤军回朝。
                    只有一个人反对。
                    大家都要撤,一个人反对有用吗?
                    有用,因为这个人是宇文邕。
                    宇文邕认为这是彻底击败北齐的机会,他绝不放过。宇文邕撂下狠话:你们不去,朕就自己去。
                    大家一听皇帝决心这么大,就不再说什么了,勒勒裤腰带,继续追齐军。


                    159楼2018-03-31 19:25
                    收起回复
                      人心尽失
                      高纬打仗不行,跑路倒是好手,能甩宇文邕几条街。高纬跑到了晋阳的时候,宇文邕才刚到了汾水关,高纬不当皇帝,可以考虑参加马拉松。到了晋阳,高纬也跑累了,但是依然惊魂未定。
                      接下来往哪跑,高纬又拿不定主意了。
                      叫人,开会!
                      开会这种形式,能解决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参会的人,可以发言,但不能决策。属下民主讨论,领导英明决策。所以,开会宗旨是‘讨论可以民主,决策必须集中’。太没主见的人听听这个,有道理,听听那个,也不错,开完会比开会前更犹豫,还不如不开;太有主见的人,开会就是通知一下,别人说啥,他都认为坚持自己才是对的。
                      所以,太没主见和太有主见的人都不适合开会这种形式,宇文邕属于太有主见,高纬属于太没主见。
                      北齐这次最高军事会议开的异常诡异,北齐所有与会大臣意见出奇的一致,没主见的高纬却突然很有主见,但是没对上路子。
                      大臣们气喘吁吁地说,鞋跑丢了,脚也跑秃噜皮了,绝对不能再跑了。很有建设性的总结了两条具体实施意见:一、下诏减赋,安定民心;二、收拢部队,凭城据守。
                      高纬这次很有主见的决定:不采纳。
                      北齐这帮大臣叫‘没领会领导意图’,高纬叫人开会要讨论的不是怎么打的问题,而是往哪跑的问题,驴头不对马嘴。
                      高纬的最终决定是:主战派皇族高延宗、高孝珩留下守晋阳。要打你们打,他自己去北朔州。北朔州靠近突厥,如果晋阳失守,就跑去突厥,政治避难。
                      高纬智商都跑丢了,大臣哭着劝谏也不听,就得去北朔州。北齐大臣失望之极,人心尽失。在北周大军压境的压力下,不断有人投降北周,北周宣传部门也打出了‘既往不咎、高官厚禄’的招降金字号招牌。没条件,不投降。这么优厚的条件,谁不投降,北齐官军潮水般涌向北周,就连高纬的亲信穆提婆也投了北周,陆令萱听说儿子叛齐后自杀了。
                      北齐在高纬选择继续北逃的那一刻,大势已去。
                      高纬在那一刻把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往北朔州跑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王公大臣,而且越跑人越少,到北朔州的时候,高纬身边就剩几十个人了。
                      北齐灭亡,只剩时间的问题了。


                      163楼2018-03-31 19:27
                      收起回复
                        最后的血性
                        高纬前脚刚走,以唐邕为首的大臣们带头请愿,让安德王高延宗在此存亡之秋,站出来匡扶齐室。576年12月14日,胖子高延宗临危受命,在战前称帝,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德昌。高纬北逃路上听到高延宗称帝的消息,咬着牙说:“我就算把并州给北周,也不能给高延宗。
                        高延宗称帝第二天,宇文邕带着全部人马杀到晋阳,北周军队的军服和旗帜都是黑的,当时的景象应该像李贺诗里写的“黑云压城城欲摧”。
                        之前的战争,因为对方主帅高纬是个饭桶,宇文邕打的很顺利,一路撵着北齐跑。晋阳是北周面临的第一个重镇,但一路顺风顺水的宇文邕并没有意识到,这场仗不好打。
                        高延宗确实不含糊,收集四万兵力出城迎战。高延宗人少打不过宇文邕的北周主力,终因寡不敌众撤往城内,周军乘胜追击,这剧情跟之前北周打北齐一样,北周军队习惯了这样的剧本,但是导演换了,高延宗导演不喜欢老套的剧情,给了点转折。
                        傍晚,宇文邕带了先头部队的1000多骑兵撵着溃退的齐军,一头冲进晋阳城东门。连战连胜,宇文邕也认为齐军不堪一击。
                        轻敌,在战场上是最要命的。
                        啥也不顾的宇文邕冲进东门之后,发现坏了,上当了!这是个圈套,高延宗是佯败,诱他深入!
                        跟之前溃败的北齐部队相比,晋阳城里是另一番景象。晋阳城里全民皆兵,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几岁的孩子,能动弹的全参战了。有刀拿刀,没刀的拿棍子、拿板砖,板砖也没有的,就扔瓦片、石子,反正是全民参战。胖子高延宗也算是高家为数不多继承了高欢血性的人,也不退了,掉头杀了宇文邕一个回马枪,接着挥舞着长矛来回督战,俨然一头矫捷的飞猪,所向披靡。
                        高延宗来这一手,一下子就把宇文邕给打懵了。没等宇文邕缓过来神,北齐伏兵又突然从两侧杀出,宇文邕这1000精锐也被四面夹击打的大乱,玩命的往回撤。都往回撤的时候,就觉得城门窄,那时候不管你是将军还是皇帝,谁撤出去,谁能活命,在死亡威胁面前,多金贵的命都是一样的。
                        好不容易逮着宇文邕这条大鱼了,决不能让他再跑了,干掉宇文邕,战争就结束了。高延宗下令关城门,决不能放跑宇文邕,一口吃掉宇文邕和他这1000多近卫骑兵。
                        下属回答:东门关不上。
                        北周这帮大兵跑起来,一点不比北齐的大兵差,而且不管不顾的。这一千来骑兵战死的还不如踩死的多,都堆在东门,城门都关不上。这帮大兵竟然戏剧性的用这种方式救了他们的皇帝。宇文邕身边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彻底被打成光杆司令了,要不是大将王谊在门外拼了命的往里冲,接应,宇文邕就交代在晋阳东门了。
                        凌晨时分,宇文邕一个人逃出了晋阳,1000精锐骑兵全军覆没......
                        晋阳一战,北齐全歼进城敌军。周齐开战以来,北齐军打的最像样的一战,高延宗认为宇文邕被乱军砍死了。干掉了宇文邕,意味着这场战争就结束了。连日的压抑碰上这重大的胜利,北齐上下肆意狂欢,晋阳城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过,当天晚上,酒馆里、桌上、地上,街上,到处都是醉汉。
                        这一战虽然没真的杀了宇文邕,确实把宇文邕吓的够呛,在鬼门关转悠了一圈的宇文邕决定不打了,要回长安。宇文宪、宇文忻极力劝阻,宇文邕这才回心转意。其实吧,人都有缺点、弱点,但是名君和昏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该听劝的时候,得听。书面用语叫‘纳谏’,说的好听一点叫‘从善如流’。宇文邕害怕了,大将们一劝就听,继续打;高纬害怕了,大臣们一劝,高纬说“你行,你上”,接着跑。
                        黑夜给惊魂未定的宇文邕压了惊。
                        第二天早上,重整旗鼓的宇文邕没有再给高延宗机会,重兵攻城,攻克东门,晋阳失陷,高延宗力战被擒。
                        虽然这个叫高延宗的胖子仅仅当了三天皇帝就被俘,看起来很搞笑,但是我有点欣赏这个胖子。尽管这个胖子人品不咋地,有爱看人吃屎的变态癖好,但是在国家危亡时刻,敢于承担起高家的责任,背负起历史的骂名,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他一个人,守着一座城,改变不了什么,结果也许他早也预料到了。
                        或许他只是想用实际行动,铿锵有力地向世人宣告:北齐是高家的,还有人管!
                        说的再沉雄悲壮,高延宗终归是个失败者。其实人都是挑剔的,大家都喜欢英雄,没人喜欢失败者,我也一样,可是我对高延宗却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
                        我厌恶他,因为他的性情;我尊敬他,因为他的无畏。
                        公道一点吧,虽然高延宗失败了,我依然要向高延宗致敬,每一个不推卸责任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167楼2018-03-31 19:35
                        收起回复
                          第一次写,不知道写的怎么样,如果有愿意回复的,可以给点反馈意见,先谢谢了。


                          168楼2018-03-31 19:43
                          收起回复
                            没钱
                            到了北朔州,高纬成了光杆司令,没办法,身边没人,北朔州待不下去,高纬转头回了齐都邺城。
                            晋阳失守的消息传到邺城,高纬正跟大臣开会呢。这次的会议是高纬开的最成功的一次,上下意见达成一致:大赦天下,重金招募天下英才,抗击北周!
                            会开的很好,接下来就看执行情况了。
                            高纬是真没个正行,说要重金募士,士来了,高纬不愿掏钱了。江山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白花花的银子掏着真心疼。总有这样的人,包括现在相当一部分公司老板,给自己花钱,便宜的不要,什么贵买什么,员工迟到十分钟就扣一天的工资,加班费一分没有,这种人叫只爱自己,高纬就属于只爱自己。对了,他还爱冯小怜。
                            广宁王高孝珩建议:趁北周后方空虚,分兵进攻土门关和潼关,做出要打并州和长安的架势,抑制周军进攻势头,迂回到周军侧后,然后前后夹击周军。皇上把宫女和珍宝拿出来,赏给将士,鼓舞士气。君臣协力,定能退敌。
                            就当时的情况分析,高孝珩的建议确实不错。对于这么好的主意,高纬只同意一半。
                            前半部分说打仗,高纬听不懂,但是同意;
                            后半部分说要他给钱,给女人,他听懂了,但是不同意。
                            高纬只爱自己,钱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扔都行,别人想要,那是不可能的!
                            不管你要干什么,我就是没钱!
                            皇帝不愿出钱,大臣又急着招募军队。无奈之下,在皇帝跟大臣的互相妥协下,北齐想出了一个千古绝伦的‘妙招’---卖官!
                            用卖官的钱招兵,或者来当兵直接给官,北齐中层官员多的数不过来。此时的邺城大街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甲拿着委任状跟乙说:大哥,我不识字,你帮我看看写的什么?
                            乙看了看说:兄弟,不错啊,恭喜你,你是个开府了,师团级干部。
                            甲一听这么大的官,挺高兴,又问:那上面写没写,我上哪儿领将军印、统兵啊?
                            乙说:不用问了,你跟我走吧,我是个大将军,你是我的第一个手下......
                            这个时期的北齐,你要是弄了个都督这样的营连级干部,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175楼2018-04-01 14:16
                            收起回复
                              2025-11-11 18:38: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齐亡
                              历史上任何一次反败为胜,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主将极具感染力的演讲起了很大的作用,把军队的士气提高到极致,上下一心,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创造奇迹,置之死地而后生。此时的北齐想力挽狂澜,也需要这么一次提高士气的演讲。
                              大将斛律孝卿建议高纬,给北齐上下将士来一次有感染力的演讲,重振北齐军心。高纬是个结巴,这点斛律孝卿很清楚,指望高纬演讲得太好,不大现实,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斛律孝卿知道这位老兄不靠谱,还专门叮嘱高纬,尽量说的慷慨激昂一点,煽情一点,口吃不要紧,话不够,戏来凑,再流点泪,效果会更好,演讲稿都替高纬写好了。
                              不知道高纬哪根神经搭错了,还是自己的口条配不了斛律孝卿的稿子,反正是一上台就忘词,啥也没说,就在台上哈哈大笑,止不住的大笑,笑声会传染,旁边的宦官也都跟笑。底下的士兵没笑,觉得这就是一帮没心没肺的玩意儿。
                              北齐最后的机会让高纬这么笑没了,汉武帝的李夫人一笑倾国,高纬一笑亡guo。
                              过年的时候,北周进围邺城。此时的邺城,没心思过年,天天想着往外跑。就像《围城》写的,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拼命想出来。
                              北齐军队完全被吓破了胆,高纬派尉世辩带一千骑兵去侦查敌情。尉世辩带着1000多骑兵,跑到城外土山上往西望了望,看到一群乌鸦腾空而起,以为是北周军队的黑色旗帜,吓的立马往回跑,一口气跑出去几十里,头都不敢回。
                              指望这帮酒囊饭袋,守邺城是不可能了,接下来怎么办,高纬又没主意了。
                              叫人,开会!
                              这次各家说法不一,搞得高纬头很大。高纬想当皇帝是为了好玩,现在这皇帝当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大臣们没个统一的意见,高纬只好再次发挥他的特长:跑。
                              大臣们综合了皇帝的意见,定下了如下方针:南撤。撤到黄河以南,守黄河。黄河再守不住,往南去陈朝政治避难。
                              撤退还是逃跑,这些拽词的事自然有大臣考虑,高纬在这种情况下只考虑一个问题---不当亡guo之君。
                              为了不当亡guo之君,高纬决定传位给太子,这样亡guo之君就是自己的儿子,跟自己没关系,高纬仅有的一点的聪明劲都用在这上面了。
                              577年正月初一,8岁的北齐太子高恒即位,高纬给取了个特别不要脸的年号---承光。其实这就属于脱了裤子放屁的做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自己做的孽终究是要自己来还,历史还是把这笔账记在了‘太上皇’高纬头上。
                              高纬出逃,邺城人心惶惶,守军吓破了胆,这仗基本不用打。齐国首都邺城竟然比平阳城都好打,一个国都,只坚持了一天,邺城就被攻破。高纬连黄河边都没跑到,就因为高阿那肱的投降被抓了回去,北齐灭亡。
                              公元577年2月 4日,高纬被押回到邺城,宇文邕以礼相待,亲自迎接,高纬一句话差点让宇文邕从台阶上滚下去。
                              高纬见宇文邕就提了一个要求:把冯小怜还给他。
                              北齐就这么亡了,真没劲,我也知道不精彩。就这么个一边倒的局势,起初还整的我热血沸腾的,说实话,写周、齐决战,都不如写东、西魏的邙山大战过瘾。好吧,亡了就亡了,咱提一下主角杨坚。
                              整个北周灭齐的直接战役中,杨坚几乎没露脸,打的仗只能是中规中矩,跟着大家伙撵北齐士兵。杨坚立功主要在清剿北齐残余势力。杨坚跟着宇文宪先后清剿了信都的任成王高湝、广宁王高孝珩,又把范阳王高绍义撵到了突厥。
                              后来,高绍义在突厥的支持下,在东北一带建立起了北齐流亡政府,一直跟北周和后来的隋朝对着干,这是后话。


                              180楼2018-04-01 14:24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