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小精灵吧 关注:461,021贴子:14,147,218
  • 1回复贴,共1

【高等教育侮辱了谁?一个高校教师的真实感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过两所高校,服务过两家银行,三年前再入高校,做了个布衣教员。年来耳濡目染,有些感触越来越深,有些话不得不说。
如今的高等教育,频遭诟病,甚至有学者抛出了“推倒重来”论,我相信那是爱之切的悲壮呐喊。从高校的大跃进开始,也就是扩招,就有个提法叫做“教育产业化”,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后来有愤青修正为“教育企业化”。今天我看,这些话是一种隐形的侮辱,但不是侮辱了高等教育,而是侮辱了企业。
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满足许多部门颁发的标准,真真假假也要贴一个QS的标识,或糊弄个免检什么的,讲究点的,还要到洋人那里,弄个ISO。当然,这点高校也有,就是985、211,一本二本,示范高职什么的。要注意,企业的标准颁发机构是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当然第三方也可能被事主收买,但毕竟是要冒着法律风险的,像华尔街的3A批发商,最终遗臭万年。而给教育贴标签、标价格的却是教育主管部门,长子、次子、侄子、孙子、养子,都是孩子,都要混口饭吃,那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吧,坏是肯定没有的,充其量只会偶尔警告一下陪练——民营高校。
但企业最关键的一点——问责制度——高校却没有,你买了不合格的产品,可以投诉、起诉,社会制度要替你找厂家讨一个说法,或修复、或退货、或赔偿,严重一点激起众怒的,像冠生园和三鹿,还有灭顶之灾。但社会却没有对高等教育的问责制度,不会有哪个单位因为招了某个毕业生是注水肉,去问责他念书的高校,别人会说他不但眼睛瞎了,而且脑子也坏了。高校也是有理由的:他在校期间不用功!对自己要求不严!南橘北枳人总是变化的云云!
那高校为啥还乱发毕业证,普惠众生呢?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每一级都要淘汰一部分学生,为什么到了大学就全是精英了,大学公布过他们的淘汰率吗?这种上了大学就“松口气”的传统也的确让我们的教育“松了气”。从“严进宽出”到“宽进宽出”;从大同小异的校训,到毫无特色的校风;从趋炎附势的人格,到风格各异的大楼,这已经昭示,我们学到了Academy不拘一格的外表,却远未触及其严谨、自由、责任的内核。
学生考试作弊、论文造价,发个毕业证也就罢了,更有甚者,学校为协助学生就业,一方面毕业时大赦天下,将污点删除,一方面批发奖学金、优秀学干等证书。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们学校奖学金50元,人人有,证书泛滥,主要是有证好找工作。岂不知人人有证时,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再无精英,这也从一个方面佐证了就业难吧。高校如此,和劣质企业往三无产品上贴QS,败德企业往食品里面灌三聚氰胺有什么区别?出了人才是学校的培养,出了败类却是个案,这样的生意自然好做。说到这里,各位看看,教育企业化到底谁侮辱了谁?
高校喜欢一俊遮百丑,动辄搞个三十五十年的校庆,请个三百五百高官巨贾粉饰一下门面。殊不知统计学中极值和方差的概念,这只是个障眼法,那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分母,才是检验教育的唯一标准。这也是我们具有“大师情结”、“诺贝尔情结”的原因,就像穷人希望有两件像样的衣裳,出门喝茶的时候装装门面。国外有些理论就直白得多,尤其那个木桶定律,水的多少是由最短板决定的。其实中国风水也说过,孤峰独秀,煞莫大焉。就是回过头看看中华文明灿烂的时候,大师辈出的时代总是教育发达,书院众多,准大师更是多如牛毛。再类比一下巴西的足球和中国的乒乓,也许我们才能在大师的产生问题上退退烧,回归理性。
上面说的是一叶障目的障眼法,下面是以点代面的教育法。
古时候的教育,是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如果达不到师傅的要求,则不能出师,品行不端或有缘无份的,还要像武侠小说里的那样,被清理门户,或者像菩提祖师说那猴子“以后不许你说我是你的师傅”。这也就是上面说的责任,或怕被问责的自我净化。



1楼2009-04-02 22:53回复
    带“【】”都是转载~~


    3楼2009-04-02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