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503贴子:10,050,568

回复:≮邪语≯关于钗黛合一的一些有趣对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红楼之情以男女之情为主
上面列举了第五回判词唱曲,对十二钗各色人等的情阐述了一下,汇总:
又副册:晴雯、袭人皆男女之情;
副册:香菱因男女之情而死;
正册:钗黛点明宝黛之情、元春探春李纨为亲情、湘云妙玉迎春凤姐可卿皆男女之情、巧姐恩情兼七巧板情、惜春看破人间之情(包含男女之情)。
唱曲开篇引子更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判词唱曲所在地更是“孽海情天”。注:终曲唱的却是白茫茫真干净,即最后仍旧成空。不过这里的空无与佛道的空无不同,仍在后文叙述。
红楼之“情”的定义讲的主体是男女之情无疑。


IP属地:广东24楼2018-02-13 14:46
回复
    ≮彩蛋≯
    写那么多坐太久,出去活动活动。扔一个曹公的弹幕,溜了溜了。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该 批:作者自己形容。】}
    第一回,脂批说僧道是“真像,非幻像”,然后来了句“该批:作者自己形容”,曹公你在红楼文中虚实文字坑人也就算了,连脂批这块地你也坑!什么真像,分明就是幻像!


    IP属地:广东25楼2018-02-13 15:02
    回复
      2025-05-22 01:31:28
      广告
      插播x4:
      由于结合原文及脂批做分析,要引大段原文,现在开始,脂批我只取与我分析相关的了,不然贴上来太长了。


      IP属地:广东29楼2018-02-13 18:08
      回复
        『对比』
        现在,就可以对比佛道与情的虚实了。
        一、先看佛道度化之地
        1、石头度化之地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 该批:作者自己形容。】 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
        第一回,僧道哪里都不坐,偏要远远而来,到<无材补苍天自经锻炼后已通灵性的石头(悟空师傅唤你呢)>旁边坐下,讲神仙玄幻还不够,偏又要说红尘,说红尘也罢,偏还说荣华富贵,结果惹得石兄动了凡心。
        还记得前面说的佛道两相矛盾的行为逻辑吗,之前找到的动机,是“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到了这里,这动机也不纯了。你们大老远走来,坐在已通灵的石头下,讲红尘富贵(你讲苦难保证不下凡),把人家撩得动了凡心时,就说万境归空不如不去,结果呢?凡心已炽,苦求后答应偕其下凡。
        在仙家之地,却谈红尘之事!仙家之地是虚,红尘之事是实!万境归空是虚,凡心已炽是实!
        结合上面第一个彩蛋,作者自己说僧道是真像,其实是幻像。
        2、绛珠仙草度化之地
        绛珠仙草度化之地有两处,一在仙境一在人间。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 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绛珠还泪,求僧偕其下凡,答应了,顺便将石兄夹带于中(塞给神瑛侍者)经历红尘。僧道这时却没有以红尘到头一梦劝说绛珠,反而乐呵呵说要“了结此案”。
        又是一件仙境之地欲求下凡红尘的度化,不同的是石兄是被动的,绛珠是主动的(跟神瑛侍者的主动又不同)。这一点点不同,僧道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绛珠之前,神瑛侍者已因凡心偶炽主动下凡,这并不稀奇,古时候神话里多少神仙思凡。奇就奇在绛珠仙草身上,作为正宗的仙家草木,本就无情,只因神瑛侍者日夜照料,后来又受天地精华,最奇特在于修成女体后饮灌愁海水,还要还神瑛侍者灌溉之情而随之下凡。
        仙家草木(绛珠仙草),因仙家之人(神瑛侍者)灌溉,在仙境之地生出凡人之“情”。在纯粹的仙境生出凡人之情,矛盾不?注:此即引出宝玉为情不情(照料无情之物),黛玉为情情(还泪报恩)。后文还将再提。
        脂批早已明言“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这里的幻,恰恰相反,是真,指的正是仙境之地是虚,下凡造历是实。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蒙侧批:“度脱”,请问是幻不是幻?】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蒙侧批:幻中幻,何不可幻?情中情,谁又无情?不觉僧道亦入幻中矣。】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甲戌侧批: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在此。丁亥春。】
          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僧道偕上绛珠石兄后,下凡之前又讲了一段话,也是很矛盾。说两人也下世度脱几个,得一场功德。嗯,接上上面〓无名之症〓那段,僧化身为癞头和尚,到黛玉家度化去了。
        这操作,我要哭。上一段在仙境还说偕上绛珠下凡了结此案,这一段就改口在人间要度脱黛玉上仙境。
        脂批问“‘度脱’,请问是幻不是幻?”我要说,是。
        神瑛侍者、绛珠仙草、通灵顽石,三者下凡的共同之处皆为“情”。佛道之言却每每自相矛盾。
        佛道与情,谁为虚?谁为实?


        IP属地:广东30楼2018-02-13 19:25
        回复
          插播x5:
          关于标题<钗黛合一>。
          开贴时没想周全,只是想起钗黛两人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就想着翻翻书找找她俩的相得益彰的趣事写一写。结果一重读,一发不可收拾。
          不必纠结于标题,我并没有要将钗黛合在一起的意思。并之前提到了,原文本是主,脂批是辅,我不完全认同脂批,我认为契合原文的脂批我才会拎出来。
          脂批庞杂,当然有错漏之处,但脂批毕竟是最接近曹雪芹时代的最早读者批语,对于理解文本有一定的用处,如果一味全部否定,也等于是讳疾忌医。
          另外,我较少涉足考证派,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蓝本,创作出“高于生活”的文学艺术品《红楼梦》,必定不可能百分百实写自身经历,而是从生活中凝练精华成就这一门艺术。考证派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红楼后文缺失,红楼本身魅力又极大,后世读者为了更好还原结局及解读人物,考证派的诞生不可避免。相比于索隐派,我对考证派还是偏向于好感的,起码后四十回非曹公原文是考证的功劳。但考证的度过了,变得不是为解读文本考证,纯粹是为考证而考证的索隐的话,就舍本逐末了。
          接上,所以对于脂批,我也不会去深究脂砚斋原型是谁,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故事内在逻辑与人物行为逻辑必定是前后统一的,只要脂批契合文意逻辑,与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思想契合,我就拿来参考。
          再退一步,即使脂砚斋真的是书中某一人物的原型,那他本人与人物的性格形象也定不可能完全契合,拿红楼人物去跟现实原型对照,就是我前面说的舍本逐末了。


          IP属地:广东32楼2018-02-13 22:46
          回复
            二、警幻度化之地
            1、太虚幻境只度宝玉
            {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
            上文一段脂批提及警幻大关键处,这里就说太虚幻境,因为太虚幻境是警幻仙子对宝玉的度化之地。太虚幻境的度化与佛道的非常不同,是需要梦入幻境。第一回中给梦中的甄士隐瞧了一眼,便山崩地陷,根本没让他进去。太虚幻境只度宝玉。
            为什么只度宝玉?注意,第一回文字中,神瑛侍者是因凡心偶炽主动去警幻仙子处挂号下凡的,并没有佛道度化于他。神瑛下凡即为宝玉,要度宝玉只能是警幻仙子。而无论是通灵顽石还是绛珠仙草,包括那一干风流冤孽,均先通过佛道相偕,才被带去太虚幻境。红楼文中僧度女子,道度男子,僧道却唯独不度宝玉,便是此因。
            同时太虚幻境还是十二钗册子所藏之处,也只有宝玉这个脂批情榜唯一一个男子可以总览全部。
            曹公寥寥几百字,前后文就严丝合缝,拜服。
            2、入梦的地方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批:艳极,淫极!】,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甲戌侧批:细极。】}
            先看宝玉入梦的地方。嗯,都知道,可卿房间。也都知道,人间是可卿,幻境却摇身一变成了警幻之妹兼美。兼钗黛之美。那这可卿的房间,怎么能没有钗黛相关之物?
            “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好嘛,齐了。钗黛齐聚,怎能没有钗副黛影?“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嗯,也齐活了。
            可卿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可不是嘛,你就是神仙啊。
            3、度化
            {歌毕,还要歌副曲。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甲戌侧批:难得双兼,妙极!】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甲戌侧批: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甲戌眉批:绛芸轩中诸事情景由此而生。】
            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至!】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二字新雅。】‘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甲戌侧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
            判词和唱曲前文已经叙述过了,这里就看度化宝玉这一段。这段点出宝玉实为“意淫”,对理解宝玉的性格行为有很大的帮助。通篇更是对“天下之淫”的一次总述,必须整段呈出,见谅见谅。
            宝玉听完曲子犹自不悟,于是警幻引出兼美,并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宝玉被吓得不轻,连连否认,但警幻角度一转,“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说宝玉非“皮肤淫滥之蠢物”,警幻所爱的是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是为“意淫”。
            宝玉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对无情草木日以甘露灌溉,是宝玉“情不情”的引子,通俗来说就是博爱,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与皮肤淫滥相对的是,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灵魂上的爱,这种爱也是后来与黛玉精神契合的一个基础。警幻说的“爱汝者”,是指宝玉的“情不情”。
            好了,刚说完宝玉意淫与皮肤淫滥的区别,立马就秘授以云雨之事,因为受宁荣二公嘱托,要宝玉“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加上前面的佛道,儒家也来了,这一次形式虽然不同,目的却一样,“改悟前情”,要改的不是“情不情”,而是使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的“男女之情”。
            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自愿下凡,在他去你那挂号下凡时不阻拦,人都到凡间了却来度化他。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判词和唱曲吗,相关的大多都是“男女之情”,在这样一个充斥“男女之情”的孽海情天,利用皮肤淫滥去让宝玉改悟,怎么看都充满了虚妄。
            又是一个自相矛盾之处。


            IP属地:广东33楼2018-02-13 23:47
            收起回复
              ≮彩蛋≯
              扔一个,明天再更。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第五回中,可卿床上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同昌公主何许人也?唐朝唐懿宗长女。她的生平中有一段很有意思。
              [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美人对她说:“她是南齐的潘玉儿,她要来取回她的九鸾钗”。而这九鸾钗是同昌公主经常佩带的饰物,这玉钗上雕着九只鸾凤,每凤一色,各不相同,钗边还刻着“玉儿”两个字。堪称世间奇珍。同昌公主对这个梦感到奇怪,就告诉了自己的侍女。做梦不久,在咸通十年(869年),公主有疾,御医韩宗绍、康仲殷等为公主治病,八月,仍因病故亡,享年二十一岁。]
              九鸾钗,钗边还刻着“玉儿”两个字。有趣,有趣。


              IP属地:广东34楼2018-02-14 00:13
              收起回复
                ≮延展解读≯
                @落湖载酒行
                滴翠亭事件:
                宝玉黛玉背锅多次。
                理由很简单,这些人的动机不在于“陷害”,而在于“谁背锅影响最小最不会惹是生非”。
                在贾府,因为各种小事件背锅最多的就两个,宝玉黛玉,因为谁都清楚他们是贾母心尖尖上的人物,他们背锅,最不易把事情闹大。宝玉很多时候是主动背锅,黛玉基本是被动背锅。
                在当时贾府环境下(贾母在家中的地位至高无上),这是众人做出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将事件最小化的一个通常做法。
                当然,不是说让他们背锅就是对的,就一点危害也没有。譬如黛玉葬花词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霜刀剑严相逼”,但原文中并没有很多完全符合(我指的是很多)黛玉如此严厉措辞的“风霜刀剑”,两者之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第一是黛玉七窍玲珑心的多愁善感及寄人篱下的敏感,让她写出这样的词;第二个原因,我推断某些“风霜刀剑”很可能就是背锅所带来的仆人们的嫉恨所导致的。
                宝玉主动背锅的危害也可以从两方面反映出来,第一个就是藕官烧纸帮忙遮掩,第二个是彩云偷玫瑰露帮忙背锅。藕官在园子里烧纸不安全,这时候园子已经划分给各婆子管辖了,婆子阻止藕官的行为其实是正确的,但因宝玉这一糊弄,本来探春想出来还算较稳妥的一项量入为出的园子管理办法形同虚设,是很不利于已经越来越入不敷出的贾家的。彩云偷玫瑰露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首先彩云偷盗是坏了规矩,而且还诬陷玉钏,但顾及探春的脸面,把彩云这一错误瞒了下来,使得犯错之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
                无惩处则无规矩,贾府的败亡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积攒的病因,书中各种细节都揭示,上到主人,下到奴仆,每一个都在撕咬着贾府仅剩的血肉,最后轰然倒塌时,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
                PS:宝钗黛玉都不是完人,都有缺点,这才更显得她们真实可爱之处,世上没有无暇之玉,玉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更显珍贵。


                IP属地:广东36楼2018-02-14 07:09
                收起回复
                  2025-05-22 01:25:28
                  广告
                  插播x6:
                  @松弦馆
                  我真的很不想写这一层楼,但你在我一再解释之下,仍不愿意去尝试着理解我的意思,我只好再解释一遍。
                  “开贴时没想周全,只是想起钗黛两人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就想着翻翻书找找她俩的相得益彰的趣事写一写。结果一重读,一发不可收拾。不必纠结于标题,我并没有要将钗黛合在一起的意思。”
                  上面的文字是插播x5专门说了的,我只好再复制黏贴一遍。
                  再者,你对“钗黛合一”这一个词的理解偏见很重,“钗黛合一”的主要意思,是指宝钗与黛玉在精神层面上的合一,正如宁珂所说的,可以是理性与感性上的合一。你却片面的理解为“钗黛合一”就是要改曹公的红楼,就是要给红楼一个完满的团圆。
                  又者,你对脂砚斋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很片面,还是我之前插播x5说的,“我也不会去深究脂砚斋原型是谁,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故事内在逻辑与人物行为逻辑必定是前后统一的,只要脂批契合文意逻辑,与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思想契合,我就拿来参考。”
                  一个人很复杂,不要轻易定义一个人,凡事也都有两面性,脂批也有好的坏的,什么是好的呢?如上所说,契合文意,切合红楼想要表达的思想。什么是坏的?当然是与文相背,与红楼想要表达的思想相背。
                  你只看到脂砚斋其中的一面,只看到脂批中不契合的一面,然后一味否定脂砚斋,一味否定全局,不是一种正确的思辨方式。
                  最后,至我这层楼发出时间为止,我以及包括这贴子里所有回复之吧友,没有一个说过,“林黛玉下凡还泪会是喜剧”。
                  最最后,不要再曲解我的意思了,我很不想开撕,开撕很伤元气,因为一旦开撕,戾气必增。


                  IP属地:广东42楼2018-02-14 09:40
                  收起回复
                    插播x7:
                    @松弦馆
                    更完插播x6,才看到你新的回复,不好意思,我插播x6语气重了些,见谅见谅,只求不要再理解错我的意思就好了。


                    IP属地:广东43楼2018-02-14 09:45
                    回复
                      插播x8:
                      [极重点播报]
                      谈一下我为什么以内在故事逻辑与人物行为逻辑这个方向去解读红楼。
                      原由呈上:
                      文学写作,作者最开始的初衷都是为了阐述内心所想、抒发心头所念、阐明自身价值观而创作的,写作的一切根源先从作者自身而起。有了写作的冲动,以什么写作手法来展现所思所想,怎样的写作手法更好表达出想要呈现的思想,就是作者笔力展现之处。写作手法只是手段,而写作根源都殊途同归。
                      而能成为艺术品的文学作品,拥有可以自洽的内在故事逻辑与人物行为逻辑,两个逻辑内核在主体上必定符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和人性,整个作品逻辑统一,不可分割。而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核,必定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思想内核越是契合人性,剖析人性越深,越接近人性深处的至理,作品越能经久流传,因为作品所挖掘出的人性至理,可能与当时时代环境不容,却可以与后世相通。
                      四大名著,无不如此,无一不超越时代,无一不描写出人性某一方面的至理。艺术品式的文学名著,不论写作手法多么不同,世界观设定多么奇诡,最终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核一定是回到人的层面,与人性相关。这一点,同样殊途同归。
                      回到解读红楼上,因曹雪芹写作手法虚实对照,更因红楼后文遗失,结局不明,作者写作的环境又远在两百年之遥,使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初衷变得难以企及。
                      所以我才斗胆尝试以写作的角度,以原文中内在故事逻辑与人物行为逻辑为本(力图接近曹雪芹的写作角度),以契合原文的脂批为辅(力图接近曹雪芹所处时代环境),两相结合,试图接近红楼思想内核的初衷,去更好解读红楼。
                      PS:考证派索隐派的做法,考证曹家,索隐清史,正是力图接近曹雪芹所处时代环境,以求得更好解读红楼所做的一种探佚行为。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存在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是否契合原著文本,度过了,就不是为了解读红楼考证索隐,而是将考证索隐硬套在红楼之上。
                      PPS:对于考证派和索隐派,我觉得考证派这个度还算把握的比较好,而索隐派,这个度就过了。


                      IP属地:广东49楼2018-02-14 11:45
                      回复
                        插播x9:
                        各位亲,不好意思,今天之所以一直没更新,是因为无意翻到第三十六回,读出了别样滋味,实在是不吐不快!
                        由于回目跟现在更新的相差太远,所以另开了个贴子,专门分析一下三十六回,那个贴子很短的,写完就继续更此贴。


                        IP属地:广东51楼2018-02-14 16:33
                        回复
                          ‖狗年旺旺旺‖
                          大年三十已到,东邪提前给您拜个早年。祝您狗年旺旺,旺(万)事如意,旺(万)事顺心,狗年行大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18-02-15 09:19
                          回复
                            插播x9:
                            安利一下自己的另一个帖子:≮邪语≯关于第三十六回的浅析


                            IP属地:广东55楼2018-02-20 15:39
                            回复
                              2025-05-22 01:19:28
                              广告
                              补充下:上面提及了“孔孟之言,经济之道”的儒家,就可以就前文“冷香丸”的真正意义作出解析了。冷香丸只是幻笔,真正压制宝钗性情的,正是古时森严的礼教规范对女孩儿的压迫,而宝钗出身皇商之家,哥哥又不成器,家中之事亦多有参与,如此成长环境,亦是宝钗事事更多考虑理性,而非从自我感性出发的原因之一。亦是宝钗“无情”的本质。
                              三、佛道儒为虚,情为实
                              佛道以为人间悲苦,有情皆孽,陪一干风流冤孽下凡历练,却又在人间尝试度化钗黛;警幻仙子更进一步,明示各种男女之情,让兼姿钗黛之美的女子与宝玉梦幻云雨,只求宝玉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佛道儒三家齐聚,让宝玉改“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之情”,让黛玉舍“绛珠仙草还泪报恩之情”,让宝钗压“胎内热毒凡心偶炽之情”。
                              {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为什么不让顽石改“凡心已炽”之情,因为顽石的“凡心已炽”之情,是“想要享受富贵荣华”之情,此情不是真正的情,是欲望。曹公“情”之一字的真谛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爱”,是无分你我不计回报不计利益之人间大“爱”。而顽石当初想要下凡,只是因为听到佛道谈论人间富贵荣华,才想要下凡,这只是欲望。
                              再次注意,这里是佛道自己故意在顽石之地坐而论道,佛道故意讲富贵荣华,只为让顽石下凡历练。历练什么?度脱“想要享受富贵荣华”的欲望,留下“情”之一字。
                              佛道儒均要改男女之情,但从此三家前后的行为逻辑矛盾,尽皆虚妄之举。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再检阅一遍,[甲戌侧批:这空空道人也太小心了,想亦世之一腐儒耳。]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甲戌侧批:亦断不可少。]亦非伤时骂世之旨,[甲戌侧批:要紧句。]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甲戌侧批:要紧句。]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甲戌侧批:要紧句。]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大旨谈情,第一回中文字也已点明书中主旨。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从道家的空空道人,进而转进到涉及情色的凡间之人,再悟空至佛家之人,但依然自名“情僧”,脂批又点出“腐儒”两字,佛道儒三家自由切换,但总不离“情”字,佛道儒只是幻笔耳!
                              至此,佛道儒与情,谁是幻笔,谁是真章,已经一目了然了,不要着重于佛道儒之笔,而应着重于人间之情。
                              红楼一书,“情”为主旨,而从人间之“情”所透出的各种不一而足的人性,从各人性在不可抗的命运悲剧下所透出的各种悲喜人生,体悟此种种,以此自鉴,亦能够从中体悟自性,完善自己。
                              这是红楼一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IP属地:广东70楼2019-09-19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