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57,583贴子:104,738,551

鄢郢之地,荆襄之地!国之重地!国之巨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襄阳荆山,是楚国的滥觞之地!鄢城,襄阳宜城,是春秋时期楚国繁盛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都城,后来是楚国的陪都!荆州江陵是战国时期楚国强势时期的国都,是楚国建设的最大的都城!鄢郢之地(泛指襄阳荆州),是楚国的立国之根本!
鄢郢之地,在后世就是荆襄之地!东汉三国时期,襄阳是荆州治所,洛阳太学一度南迁襄阳。魏晋南北朝,荆州,南雍州(襄阳),南朝的上游巨镇,精兵强将尽在荆襄。南雍州(襄阳)的武力左右南朝政局数百年之久。宋孝武帝刘骏,梁武帝萧衍都是依靠襄阳的强大资力,扫土东下,建立王朝!荆州江陵则是南朝仅此于建业(建康)的第二政治中心。
隋唐时期,襄阳是山南道大行台,荆州在安史之乱后称南都。襄阳荆州先后成为大都督府!这在南方是很少见的!
《宋史地理志》记载:襄阳,汴南巨镇!荆州,国南巨镇!而整个宋史地理志中,用到巨镇来形容的不过六七个地方!!


1楼2018-02-04 19:38回复
    水灌焉城。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2-04 19:39
    收起回复
      2025-11-19 04:28: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宋史地理志》
      襄阳为汴南巨镇,淮安、随、枣阳、西城、武当、上庸、东梁、信阳,其习俗近荆楚。
      江陵国南巨镇,当荆江上游,西控巴蜀。


      4楼2018-02-04 19:48
      回复
        《隋书》
        自晋氏南迁之后,南郡、襄阳,皆为重镇,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焉。九江襟带所在,江夏、竟陵、安陆,各置名州,为籓镇重寄,人物乃与诸郡不同。


        5楼2018-02-04 19:49
        回复
          南朝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
          吴歌顾名思义就是江南吴越之地的民歌!
          而西曲,是以襄阳和江陵一带为代表的地方民歌!
          所以,在整个南朝时期其实就是两个主要片区:吴越片和荆襄片!其他地方基本打酱油的!


          6楼2018-02-04 20:00
          回复
            萧衍任雍州刺史驻居襄阳时,就非常喜好当地的民歌,他的许多拟乐府诗,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便是在此时创作出来的。即使在称帝以后,萧衍对乐府诗的兴趣也仍然不减当年。在天监十一年(512年),他亲自动手改西曲(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和西曲两大部分。前者产生于建康周围,此地相袭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军事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见其爱好沉迷的程度。
            和乐府民歌一样,萧衍的乐府拟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他的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如“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在,妾驱乃无依。”(《子夜四时歌。冬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寄语故情人,知我心相忆。”(《襄阳蹋铜蹄歌》)等。郑振铎先生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娇艳可爱”。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


            7楼2018-02-04 20:02
            回复
              萧衍: 朕长驱樊邓,直指商郊。因藉时来,乘此历运。当扆永念,犹怀惭德。
              齐末,萧衍以襄阳资力扫土东下,委两弱弟以空城,而魏将元英欲取沔阴而不敢。
              〔商,喻齐也。《史记》乐毅书曰:轻卒锐兵,长驱至国。《汉书》朱买臣曰:发兵浮海,直指泉山。《尚书》曰:武王朝至于商郊。〕
              〔《魏志》,刘廙上疏曰:臣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


              8楼2018-02-04 20:09
              回复
                “牵钩之戏”发源于我省襄阳、江陵一带,是拔河的前身。两千多年前楚国的“牵钩”,最初是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后变为荆襄一带民间流行的“牵钩之戏”,算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拔河运动,后来的拔河即由此演变而来。
                  近年来,中南民大的杨万娟副教授一直在研究它。据她考证,“牵钩之戏”在古代曾是正月十五的一项重要竞技活动。到了唐朝,这一习俗迅速发展到全国,并正式定名为“拔河”。有时甚至由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大拔河,场面非常壮观。此时的用具是长达四五十丈的大麻绳,两头分别系几百条小绳索,两拨人各自拉住小绳在胸前挽成圈,进而比拼。
                  在隋唐五代,这种大“拔河”不仅是竞技游戏,还有祈求年丰和炫耀国力之意。令人惋惜的是,此后这一春节重头戏被人们日渐淡忘,如今鲜有知道它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而楚文化传入韩国后,许多文化因子保留完好,其中便包括古韵浓郁的大拔河。


                9楼2018-02-04 20:12
                回复
                  2025-11-19 04:22: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拔河,古为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帝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篾缆,今民则以木麻.绠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相齐挽.当大绠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


                  10楼2018-02-04 20:13
                  回复
                    《荆楚岁时记》记载,“牵钩之戏”的操作用具已由篾缆取代了战器,篾缆长短根据参加人数多少而定,有时长度“绵亘数里”,竞赛时人们击鼓助威,齐声呐喊;
                    《隋书・地理志》写到:“(南郡、襄阳)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
                    唐代《封氏闻见记》中明确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旦望日(正月十五)为之”。[1]


                    11楼2018-02-04 20:15
                    收起回复
                      因为荆襄之地合力之强大!故从魏晋以后,历代都是将两地分治,主要就是害怕两地合力,无**制!“荆襄合而为一则上流重,荆襄分而为二则上流轻。上流轻重,此南北之所以为成败也。”
                      到了南宋时期,大文豪辛弃疾还专门写了《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
                      臣窃观自古南北之分,北兵南下,由两淮而绝江,不败则死;由上流而下江,其事必成。故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必然之势也。虽然,荆襄合而为一则上流重,荆襄分而为二则上流轻。上流轻重,此南北之所以为成败也。六朝之时,资实居扬州,兵甲居上流。由襄阳以南,江州以西,水陆交错,壤地千里,属之荆州,皆上流也,故形势不分而兵力全,不事夷狄而国势安。其后荆襄分而梁以亡,是不可不知也。


                      13楼2018-02-04 20:29
                      回复


                        14楼2018-02-04 20:42
                        收起回复


                          15楼2018-02-04 20:43
                          收起回复


                            萧衍
                            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先解说一下《襄阳蹋铜蹄》这个古怪的题目。据说萧衍在襄阳时,忽然民间小儿传唱起两句歌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有聪明人解释道:白是金色,白铜蹄,即金蹄,也就是铁马的意思。果然,后来萧衍东下,军中便有铁骑长驱。东昏侯士卒被俘反缚,便是“反缚扬州儿”。(南朝时建康为扬州治所。隋唐以后才把扬州治所设于今江苏扬州)因此,这两句童谣便成了齐亡梁兴的谶语。萧衍称帝后,便利用它制成新曲。表演时载歌载舞,大约是一人倡而众人和,和声的歌词即“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舞者先是十六人,后改为八人。萧衍亲自写了三首歌词,又令沈约也作三首。
                            梁武帝是一个文学杂家,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并与谢眺、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特别是在乐府创作上颇有建树。称帝以后,时常想起当年镇守襄阳时听到的儿歌,因为这首儿歌为他称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便怀着感恩的心,对襄阳儿歌进行改造,创作了新的乐府——《襄阳蹋铜蹄歌》。萧衍创作了三首铜蹄歌后,觉得不足以表达对襄阳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又下令让自己的丞相沈约合诗三首,并让他制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传唱。沈约是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沈约接旨后,当即奉和了三首《襄阳蹋铜蹄歌》。就这样,襄阳白铜鞮从民间走进宫廷,从而传唱天下,襄阳也因之而名声大振。"且歌且舞怀故地襄阳白铜鞮传唱天下梁武帝创作出了《襄阳蹋铜蹄歌》后,当即教人演习传唱。这种传唱的形制如何,不得而知。
                            后人普遍认为,这种歌舞形式,是在跳舞的人身上,绑缚着许多铜铃铛,踢蹋而歌。这大约是梁武帝,怀念襄阳儿歌中的“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用铜铃铛绑在身上,意会铜蹄马征战疆场,快意杀敌的场景。这种考证,主要是从歌曲名称上得来,顾名思义,铜蹄者,原是有钱人为马钉的蹄掌。马蹄踏地“嗒嗒”作响,清脆悦耳,后人歌舞时,也踏足而舞,摹仿而形。此种说法,也符合梁武帝制作该歌的初衷。
                            但也有人考证,跳舞者身上绑缚铜铃是为了增强节奏和音律感。但也有不同观点的。如《演繁露》载:“《玉台新泳》载《白铜鞮歌》,大抵主言送别,且皆在襄阳。”这种观点就认为襄阳白铜鞮歌主要用于送别时咏唱。但笔者认为这种考证与梁武帝创作襄阳白铜鞮背景不符,有待考证。据《古今乐录》记载:“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天监初,舞十六人,后八人。”可见,在梁武帝初创这种歌舞时,是16个人一起边唱边舞的,到后来减成了8个人歌舞。
                            由于襄阳白铜鞮且歌且舞,并且规制严密,既有民间之风,又有王者气派,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广为传播。据光绪版《襄阳府志·古迹》载:“楚人好唱白铜鞮。”可见,不仅仅是襄阳人,而是整个湖北湖南等地的人都喜欢唱这种歌。


                            16楼2018-02-04 2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