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衍
龙马紫金鞍,翠毦白玉羁。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先解说一下《襄阳蹋铜蹄》这个古怪的题目。据说萧衍在襄阳时,忽然民间小儿传唱起两句歌谣:“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有聪明人解释道:白是金色,白铜蹄,即金蹄,也就是铁马的意思。果然,后来萧衍东下,军中便有铁骑长驱。东昏侯士卒被俘反缚,便是“反缚扬州儿”。(南朝时建康为扬州治所。隋唐以后才把扬州治所设于今江苏扬州)因此,这两句童谣便成了齐亡梁兴的谶语。萧衍称帝后,便利用它制成新曲。表演时载歌载舞,大约是一人倡而众人和,和声的歌词即“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舞者先是十六人,后改为八人。萧衍亲自写了三首歌词,又令沈约也作三首。
梁武帝是一个文学杂家,诗词曲赋,经史子集无不精通,并与谢眺、沈约等人合称“竟陵八友”。特别是在乐府创作上颇有建树。称帝以后,时常想起当年镇守襄阳时听到的儿歌,因为这首儿歌为他称帝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便怀着感恩的心,对襄阳儿歌进行改造,创作了新的乐府——《襄阳蹋铜蹄歌》。萧衍创作了三首铜蹄歌后,觉得不足以表达对襄阳的思念与感恩之情,又下令让自己的丞相沈约合诗三首,并让他制成曲目,配上舞蹈,加以传唱。沈约是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沈约接旨后,当即奉和了三首《襄阳蹋铜蹄歌》。就这样,襄阳白铜鞮从民间走进宫廷,从而传唱天下,襄阳也因之而名声大振。"且歌且舞怀故地襄阳白铜鞮传唱天下梁武帝创作出了《襄阳蹋铜蹄歌》后,当即教人演习传唱。这种传唱的形制如何,不得而知。
后人普遍认为,这种歌舞形式,是在跳舞的人身上,绑缚着许多铜铃铛,踢蹋而歌。这大约是梁武帝,怀念襄阳儿歌中的“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用铜铃铛绑在身上,意会铜蹄马征战疆场,快意杀敌的场景。这种考证,主要是从歌曲名称上得来,顾名思义,铜蹄者,原是有钱人为马钉的蹄掌。马蹄踏地“嗒嗒”作响,清脆悦耳,后人歌舞时,也踏足而舞,摹仿而形。此种说法,也符合梁武帝制作该歌的初衷。
但也有人考证,跳舞者身上绑缚铜铃是为了增强节奏和音律感。但也有不同观点的。如《演繁露》载:“《玉台新泳》载《白铜鞮歌》,大抵主言送别,且皆在襄阳。”这种观点就认为襄阳白铜鞮歌主要用于送别时咏唱。但笔者认为这种考证与梁武帝创作襄阳白铜鞮背景不符,有待考证。据《古今乐录》记载:“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天监初,舞十六人,后八人。”可见,在梁武帝初创这种歌舞时,是16个人一起边唱边舞的,到后来减成了8个人歌舞。
由于襄阳白铜鞮且歌且舞,并且规制严密,既有民间之风,又有王者气派,很快风靡大江南北,广为传播。据光绪版《襄阳府志·古迹》载:“楚人好唱白铜鞮。”可见,不仅仅是襄阳人,而是整个湖北湖南等地的人都喜欢唱这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