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里
东汉(25年~220年)末的年代,自宜城县太山庙往北,一座座庄园、塔楼依山而建,绵延数十里,掩映在太山庙下。在襄阳岘山之上依稀可见。远远看去,阳光下,一个个头戴冠冕的文武官员缨簪风流,随从相拥,旗碑林立;一辆辆装饰豪华的贵族车朱轩巍峨,甲弟稠密,川流不息。一天,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此域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真冠盖里也。”后来,乡人立碑铭——冠盖里。
《宜城县志》载:“冠盖里在县北接襄阳南界。”1982年,襄阳荆州故道即襄沙公路(即207国道)在改扩建时,出土大量的汉晋古墓群。很可惜大多被盗掘了。
“冠盖”是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里”指居住的地方:故里。也指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后以“冠盖里”泛称名臣冠族的故里。
有关宜城冠盖里的历史考证有:
习凿齿(?~383年,襄阳人)的《襄阳耆旧记----山川》载:“冠盖山,汉末尝有4郡守﹑7都尉﹑2卿﹑2侍中、1黄门、3尚书、6刺史/25人,同时聚会位于岘首山南宜城间百余里太山庙。朱轩[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朱轩軿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
南朝宋国(420年~479年)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岘首山至宜城百余里间,雕墙峻宇,阁阖添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数十家。朱轩軿辉,华盖连延,掩饰映于太山庙下,道为冠盖里。”
北魏•郦道元(470年左右~527年)《水经注》描述:“古鄢、鄀、庐、罗(这四国都属古宜城)之地,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后为荆州刺史治,邑居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县(即宜城县)有太山有庙。汉末多士,其中乡长、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晋代)中是为人所毁。其余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
‘巍峨南岳,烈烈离明,寔(shi)敷俊乂(wu),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东汉(25年~220年)末的年代,自宜城县太山庙往北,一座座庄园、塔楼依山而建,绵延数十里,掩映在太山庙下。在襄阳岘山之上依稀可见。远远看去,阳光下,一个个头戴冠冕的文武官员缨簪风流,随从相拥,旗碑林立;一辆辆装饰豪华的贵族车朱轩巍峨,甲弟稠密,川流不息。一天,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此域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真冠盖里也。”后来,乡人立碑铭——冠盖里。
《宜城县志》载:“冠盖里在县北接襄阳南界。”1982年,襄阳荆州故道即襄沙公路(即207国道)在改扩建时,出土大量的汉晋古墓群。很可惜大多被盗掘了。
“冠盖”是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里”指居住的地方:故里。也指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后以“冠盖里”泛称名臣冠族的故里。
有关宜城冠盖里的历史考证有:
习凿齿(?~383年,襄阳人)的《襄阳耆旧记----山川》载:“冠盖山,汉末尝有4郡守﹑7都尉﹑2卿﹑2侍中、1黄门、3尚书、6刺史/25人,同时聚会位于岘首山南宜城间百余里太山庙。朱轩[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朱轩軿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
南朝宋国(420年~479年)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岘首山至宜城百余里间,雕墙峻宇,阁阖添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数十家。朱轩軿辉,华盖连延,掩饰映于太山庙下,道为冠盖里。”
北魏•郦道元(470年左右~527年)《水经注》描述:“古鄢、鄀、庐、罗(这四国都属古宜城)之地,秦灭楚,置南郡,号此为北部。后为荆州刺史治,邑居殷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县(即宜城县)有太山有庙。汉末多士,其中乡长、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晋代)中是为人所毁。其余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
‘巍峨南岳,烈烈离明,寔(shi)敷俊乂(wu),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
















